首页 公文范文 畜牧业的作用

畜牧业的作用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22 18:14:17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畜牧业的作用,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畜牧业的作用

篇1

中图分类号:S156 文献标识码:A

石漠化治理是一个综合治理工程,石漠化综合治理主要通过人工造林、封山育林、人工种草(改良草地)及建设农用水利、实施生态移民等措施以达到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目标。草食畜牧业工程就是从石漠化地区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坚持草地生态建设与发展草地畜牧业相结合,在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发展草地畜牧业,增加农民收入,实现生态建设中发展经济,在经济建设中保护生态的目标。根据广西岩溶地区石漠化现状,笔者分析了发展草地畜牧业对巩固石漠化综合治理成效的作用,为下一步的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重点工程的草地畜牧业项目的实施提供些许参考。

1 广西石漠化现状、成因及其危害

广西岩溶土地分布广阔,岩溶地貌发育典型,范围涉及河池市、百色市、桂林市、崇左市、南宁市、来宾市、柳州市、贺州市、贵港市、梧州市等10市76县(市、区),位于N22°11′~25°18′,E106°20′~110°01′之间;广西岩溶地区规划范围行政区域土地面积1787万hm2,其中岩溶土地面积833万hm2,占土地总面积的46.6%。岩溶地区石漠化现象普遍,危害十分严重。

1.1 石漠化现状

石漠化指在热带、亚热带湿润、半湿润气候条件和岩溶极其发育的自然背景下,受人为活动干扰,使地表植被遭受破坏,造成土壤严重侵蚀,基岩大面积,砾石堆积的土地退化现象,是岩溶地区土地退化的极端形式。广西现有石漠化土地238万hm2,占岩溶土地面积的28.6%;潜在石漠化土地186.71万hm2,占岩溶土地面积的22.4%。在石漠化土地中,轻度石漠化面积23.53万hm2,占10.0%;中度石漠化面积65.91万hm2,占27.2%;强度石漠化面积13.04万hm2,占55.2%;极强度石漠化面积18.05万hm2,占7.6%。石漠化导致岩溶地区生态系统退化,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资源丧失,成为广西头号的生态问题。

1.2 石漠化成因分析

石漠化是在自然岩溶过程基础上人为因素叠加所造成的,而人类不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是石漠化形成的主要原因。根据石漠化监测结果,因生产经营方式落后、毁林开垦、过度樵采、滥放牧、乱采石矿等人为因素导致石漠化土地的面积148.5万hm2,占石漠化土地面积的62.4%;因灾害性气候和地质灾害导致石漠化面积6.6万hm2,占石漠化土地面积的2.8%;因其他自然因素导致石漠化面积82.81万hm2,占34.8%。

1.3 石漠化主要危害

石漠化危害主要表现在: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状况恶化,部分石漠化地区生存条件丧失;自然灾害频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威胁;加剧贫困,阻碍区域经济发展。据调查,广西岩溶地区平均每年受洪水淹没的耕地达3.4万hm2,粮食减产2.56亿kg,因水土流失和石漠化被迫弃耕的农田已达0.8万hm2,岩溶地区饮水不安全人数达440多万人。

2 广西区石漠化综合治理项目草食畜牧业工程实施

2008~2010年,广西区在都安、大化、环江、凤山、田阳、田东、平果、天等、柳江、忻城、马山、平乐共12个县实施了《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项目》,项目总投资33227万元,其中草地畜牧业项目投资4005.19万元,占12.05%。项目实施3a,共完成草地建设2162.97hm2,棚圈建设71819m2,青贮池建设16489m3,购置铡草机1355台。通过项目工程的实施,项目区生态环境得到显著的改善,同时对岩溶地区草食畜牧业建设起到科技示范作用,增加了当地农民的经济收入。

3 广西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草食畜牧业工程的主要模式及成效

3.1 “林+草+农作物秸秆+畜+沼+果(菜)”模式

石漠化地区环境恶劣,人地矛盾严重。试点项目实施3a,施行“林+草+农作物秸秆+畜+沼+果(菜)”模式,林下种草共105hm2,以每公顷年产鲜草10万kg计,年产鲜草1050万kg,结合利用农作物秸秆1750万kg,年可圈养育肥出栏肉牛6200头(可饲养肉羊约3万只/年)。牛(羊)粪便用作沼气原料,沼气供农户生活用能,沼肥施用于果(菜、草);项目区群众在林地种植牧草,种草后的林间草群丛生,增加林地植物覆盖度11.2个百分点,从而减少水土流失;实行牛羊圈养使滥牧、过牧现象得到遏制,减缓天然草地放牧压力,有利于石山灌丛草地的保护与休养生息;沼肥施用于果(菜、草),改善土壤结构,实现农牧业生态良性循环,实现农牧业同步可持续发展。林下种草,解决了农民养牛用草料问题,植被得到恢复,科学利用农作物秸秆饲喂牛羊,减少了空气污染,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广西现已实施退耕还林面积97万hm2,退耕地有一部分坡度相对小,土层较厚,从而为种草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若实施3万hm2林草间作,平均按年产量45t/hm2计算,共可产鲜草135万t,结合利用农作物秸秆135万t,可增加饲养量300万个羊单位,对广西区草食畜牧业经济的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3.2 “退耕还草,冬闲田地种草,推行舍饲圈养饲养技术,发展草食家畜”模式

广西区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特点,而坡耕地每年的水土流失最为严重,是石漠化的主要成因,开展25°以上的坡耕地人工种草种植牧草,发展草食家畜,不仅能防止水土流失,而且又可使农户获得可观的收益。据测定,坡度为5°的农田,每年流失15t/hm2;20°的坡耕地,流失31.5t/hm2,而有草地植被的24°的坡地可避免冲刷和土壤流失。若实施人工种植皇竹草、桂牧一号等多年生高产牧草,以8.25万kg/hm2计,补饲蛋白质类精料0.1~0.15kg/只·天,每年可出栏肉羊50只,可获纯收入30000元/hm2,若种植玉米,收效最多只能在9000/hm2·年,种草养羊比单种玉米可增加纯收入21000元/hm2,有效地提高了农户的经济收入。通过种植多年生高产牧草,实施牛羊等草食家畜的舍饲或半舍饲,是避免草山草坡遭受破坏的一项重要措施。

广西冬闲田地资源充裕,可用于开发冬季种植的耕地约203万hm2,若每年用6万hm2种植高产牧草,平均年产鲜草按9万 kg/hm2计,可产鲜草540万t,另补饲蛋白质类精料0.1~0.15kg/只·天,可提供饲料达590万个羊单位(或118万个牛单位),既可缓解人畜争粮争地,又可使天然草地得到有效保护。

3.3 “野生杂草,农作物秸秆(农副产品),推行舍饲圈养,发展草食家畜”模式

广西区水热资源充足,尤其适合灌木、草本植物的生长,草地资源丰富。经调查,全区可利用的草地面积有655万hm2。由于传统观念和习惯的影响,丰富的草地资源未能得到很好地利用,任其一岁一枯荣或樵采烧掉,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全区年产各类农作物秸秆及副产品约5500万t,只有约700万t用于饲喂家畜,绝大部分也被烧掉。在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区域,根据各项目户条件和能力,规划饲养8~12头肉牛或20~30只优质母羊,项目规划配置有饲草机械、青贮池、家畜栏舍及种植牧草。试点项目实施了3a,第3年至目前,已有约20%的项目户,自备电动三轮车或微型小气车,至交通较便利的山坡上割杂草,经过物理加工,发酵4~7d再饲喂;不同的季节利用不同的农作物秸秆和农副产品:甘蔗尾叶、玉米秸秆、稻草、黄豆秆、花生藤、苜蓿渣、黄豆渣等,经总结,农作物秸秆和农副产品可以用到总饲草量的60%。每个饲养户年可获利36000~50000元,达到致富的目的。充分利用野生杂草和农作物秸秆(农副产品),增加了饲料来源,降低了饲养成本,同时结合家畜品种改良、动物疫病防治、适量补饲精料等舍饲圈养技术;产出的农家肥可提高农作物和草地产量,从而达到农业生态良性循环的目的。

4 结语

人为因素是岩溶地区石漠化的主要原因,逐步改变农民生产、生活行为是生态修复的关键所在。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项目,退耕还林还草、充分利用丰富的农作物秸秆和农副产品资源,改变传统的散养方式,推行家畜舍饲圈养,既使生态环境得到保护,又能提高养殖业生态效益。广西区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主要实行植被恢复、基本农田建设、农村能源建设、草食畜牧业和后续产业发展、易地扶贫搬迁六大措施,而草食畜牧业是十分重要的环节,对其他几个环节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实践证明,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对巩固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成效已产生非常积极的作用:

4.1林下种草

增加土地植被覆盖度,涵养水源。

4.2为种植业提供优质的有机肥

改善土壤肥力和结构,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从而也提高了经济效益。

4.3为农户提供上好的沼气原料

解决农户生活用能需要,节约薪柴,保护森林资源,亦即实现节支增收。截至2012年底,全区户用沼气池总量达395.1万座,沼气入户率达49.3%,据调查,一个8m3沼气池每年可满足一个4~5口农家的炊事用能需要,每年可节约薪柴2.5t,相当于每年保护1333.3m2森林资源,同时每年可实现节支增收1550元。

4.4解决了项目区域群众生产、生活的经济来源

发展草食畜牧业,是把生产、生活和生态有机结合起来的行之有效的重要途径,已成为农民收入增加的重要来源,也将成为稳定广西脱贫致富与改善生态环境相协调的重要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篇2

中图分类号:S8-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3)07-0077-02

1 当前畜牧业发展的前景

1.1 畜牧业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

大力推广畜禽产品良种, 提高产品质量, 是发展畜牧业的关键。近年来,畜牧业生产规模虽然不断扩大, 但质量却不尽人意, 难以适应市场对畜禽产品优质化和多样化的需求, 市场竞争能力不强。为此,加大良种推广力度, 使畜禽产品质量有一个明显的提高[1]。

1.2 畜牧业由耗粮型向节粮型转变

目前家畜养殖主要以生猪为主, 牛、羊比重小;家禽以鸡、鸭为主, 鹅的数量不多。养殖结构单一,且生猪、鸡、鸭以粮食和配合饲料为主, 粮食消耗量较大,生产成本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 城乡居民对食草性动物等绿色食品需求量越来越大。为此, 今后要在稳定生猪生产和养鸡的基础上, 大力发展牛、羊、鹅、兔等食草性动物养殖, 降低养殖成本, 缓解人畜争粮的矛盾, 满足城乡居民对草食动物的需求。“有机畜牧业”及其产品是未来畜牧业的发展趋势[2]。

1.3 畜牧业由低效向高效转变

目前,畜牧业生产的科技含量与国外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从而影响了畜牧业效益的提高[3]。一是完善良种繁育体系建设, 加强品种选育和优良品种的引进推广工作;二是加强科技推广体系建设,加强业务技术培训, 不断提高广大畜牧兽医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加强对基层畜牧兽医站的管理, 稳定基层技术服务队伍, 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三是加大防疫检疫工作力度。把发展畜牧业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农民素质的轨道上来,显著提高畜牧业效益。

1.4 畜牧业由弱质向强质转变

畜牧业产业化有利于解决农户小规模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有利于提高畜牧业的比较效益和农民收入。一是建立相对稳定、集中连片的生产基地。二是搞活流通。三是培植加工龙头企业。逐步形成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经营格局, 使畜牧业的质量和效益有一个明显的提高。生产、加工和销售的一体化结合则是一个共同的趋势。

2 畜牧业与第三产业的关系

国家统计局以国统字[2003]14号文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统计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统计局,以及国务院各部门印发了《三次产业划分规定》, 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对三次产业进行了划分。

2.1 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的概念

(1)畜牧业属于第一产业,又称第一次产业。指以利用自然力为主,生产不必经过深度加工就可消费的产品或工业原料的部门,是按“三次产业分类法”划分的国民经济中的一个产业部门。一般包括农业、林业、渔业、畜牧业和采集业。有的国家还包括采矿业[4]。

(2)第三产业是指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第三产业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国际组织。

2.2 关系

(1)第一、二产业是第三产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第一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加强第一产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只有第一产业发展了,才能为第二、三产业提供重要原材料和广阔的市场。世界上经济发达的国家,差不多都拥有发达的农业。

(2)正确处理好三大产业的关系,既有利于经济的协调发展,也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在当前实际上是三个产业的相互融合,共同发展,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并不是说等于第一、二产业发展起来以后再发展第三产业,更不是通过削弱第一、二产业来发展第三产业,而应从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关系中来认识发展第三产业的重要性。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有利于增强农业生产的后劲,促进工农业生产的社会化和专业化是水平的提高,有利于优化生产结构,促进市场充分发育,缓解就业压力,从而促进整个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3 畜牧业对第三产业的促进作用

3.1 畜牧业是第三产业发展的创新点

突出地方特色品牌创建,大力发展生态养殖,努力提升畜禽养殖的生态化、特色化、产业化水平,畜产品质量不断提高,推动高效特色畜牧业科学跨越发展。与地方特色畜禽育种场和种质资源库建设相结合,特别是充分利用国家级(雪峰乌鸡)原种场的建设,做到保种与挖掘文化相结合,建立集保种、养殖、休闲观赏、文化展示、产品品尝销售为一体的特色畜禽产业发展文化馆,让广大市民感受畜牧文化,构建起以文化积底蕴、以特色创品牌、以品牌求发展的特色品牌畜牧业发展新格局——形成一种新兴的畜牧体验旅游文化。

以沅陵县为例:沅陵县依据沅水发展滩涂生产千余亩,是当地最大的湿地基地。良好的植被,多样的生物是该地旅游开发的绝好自然条件。沿江大堤有风景秀丽的观光带(如凤滩)与堤下庄稼四季映衬。景观季相丰富,田园风光明显,适宜生态休闲旅游的环境氛围。湿地资源丰富,其间水禽出没,林间花香鸟语,使游览区充满野趣,增添魅力。

3.2 畜牧业是第三产业发展的持续动力

3.2.1 立足行业优势,强化服务职能,推进大项目建设,提升产业带动能力 依托畜禽品种资源优势,拓宽招商渠道,优化畜牧业发展环境,推进大项目建设。打造特色品牌畜牧业研发生产基地高位平台,重点引进畜牧龙头加工企业参与特色畜禽资源的产业化开发,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带动能力[5]。

3.2.2 突出高效、生态,推动特色品牌畜牧业科学跨越发展 (1)编制特色畜牧产业规划,重点实施畜牧产业建设,完善发展布局。建设适度规模、适当集中、特色鲜明的特色产业功能区。与地方特色畜禽育种场和种质资源库建设相结合,特别是充分利用国家级雪峰乌骨鸡、溆浦鹅等原种场的建设,做到保种与挖掘文化相结合,建立集保种、养殖、休闲观赏、文化展示、产品品尝销售为一体的特色畜禽产业发展文化馆,让广大市民感受畜牧文化,构建起以文化积底蕴、以特色创品牌、以品牌求发展的特色品牌畜牧业发展新格局。

(2)强化设施建设,夯实高效特色畜牧业发展物质基础。一是加强特色畜禽育种养殖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加强加工、流通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加强服务监督基础设施建设。

(3)发展生态养殖,加快生产方式转变,构建高效特色畜牧业发展新模式。大力推广标准化生态养殖模式。强化舆论宣传和示范引导力度,秉承富氧养殖、饲草养殖、环保养殖、科技养殖的绿色养殖理念,在加快推广生物发酵床养殖、林下养殖等5种标准化生态养殖模式的同时,充分利用天然山区、经济林地、河道滩涂等自然条件,发展自由开放式的林间围栏运动养殖、草地围栏放牧阳光养殖、庭院式养殖、农庄式养殖,逐步建立起特色畜禽与自然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的可持续绿色养殖模式,推进畜牧观光旅游、观赏狩猎、饲养体验、乡土文化、水上竞技、特色餐饮、休闲体验和文化传承等新型畜牧功能的拓展,加快生产方式转变。

(4)优化服务,为高效特色畜牧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开展技术服务,开展标准化示范场创建,立足特色畜禽种质资源优势,突出亮点,引导畜禽养殖场(户)在布局规划、基础设施改造、饲养管理、疫病防控、无害化处理、档案规范等方面提档升级,开展国家、省、市标准化示范场创建工作[6]。

3.2.3 持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产业化水平 加强地方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研究。加强与国内各级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的沟通与合作,建设各级地方品种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为地方畜禽资源保护及特色品种的培育构建共享科研平台。高规格建设标准化生态型特色畜禽原种场和扩繁场,加快技术支撑体系建设。积极申报、争取和组织实施国家、省、市级科研课题和专业项目,加快实现科研成果转化。

3.2.4 科学防控,规范监管,保障畜牧业生产及特色畜禽产品质量安全 完善预警机制,开展队伍培训,严格目标考核,以口蹄疫、猪瘟、猪高致病性蓝耳病、禽流感等动物疫病为重点,抓好疫病监测,确保各项防控措施落实到位。强化检疫监管、生产投入品监管、生鲜乳质量监管,做好兽药、饲料生产企业的资质认证及无公害畜产品认证的申报、验收工作,确保不发生质量安全事故[7]。

参考文献:

[1] 刘树军,朱宗涛,赵 燕,等.认真贯彻落实《畜牧法》促进畜牧业健康发展[J].山东畜牧兽医,2007,28(1):44-45.

[2] 刘 智.实施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问题及对策[J].新疆农垦经济,2002(2):30-32.

[3] 杨献华.论现代畜牧业发展[J].现代农业科技,2009(18):18-20.

[4] 于康震.建设现代畜牧业 增强国际竞争力[J].农村养殖技术,2006(16): 35-36.

篇3

中图分类号:S8-1 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3)12-0086-02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畜牧业首当其冲现代畜牧业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生产动力、产业支撑和环境保障,其“环境友好、资源节约、持续高效、质量安全”的本质特征,契合新农村“生产发展、村容整洁”等建设要求,也符合自然和社会可持续发展需要。就发展现代畜牧业对荆门市新农村建设的作用进行了阐述。

1 现代畜牧业为荆门市新农村建设提供生产动力

当前,畜牧业已成为多数农区的主导产业之一,且随着种养结构的不断调整,畜牧业在服务新农村建设、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中不断发展。

1.1 促进农民增收

相对于种植业,畜牧业受气候、环境等因素影响较小,比较效益较高。尤其是在山区发展畜牧业,可利用现有的草地、灌木、林地等资源发展草食畜禽,也避免了耕地较少、交通不便等限制,畜牧养殖促增收效果明显。2012年荆门市农民人均畜牧业产值 5 973元,同比增长9.4 %,畜牧业为农民人均纯收入贡献705元,占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达7.51%。如荆门市京山县钱场镇通过发展畜牧业充分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2012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9 500元,比全市水平高113元,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60%以上,牧业占农民纯收中贡献比达22.7%,畜牧业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

1.2 推进农村“两转”

据不完全统计,荆门全市通过发展规模养殖带动农民工就地转移15万人。同时,规模养殖的迅速发展也有效推动了土地流转。如钟祥牧原200万头生猪产业化项目,按照1 500元/(km2·年)的价格租赁农民土地,目前已流转土地8 389 km2,项目建成后将就地转移农民工2 000人以上。

1.3 活跃农村经济

从2000年至今,荆门全市共落实生猪标准化改扩建、菜篮子补贴、良种繁育补贴等畜牧相关项目资金6.8亿元,拉动社会投资70多亿元投向农村。这些资金的注入极大地推动畜牧业发展的同时,也极大地活跃了当地农村经济,推动了道路交通、环境整治等基础建设,助推了新农村建设。

2 现代畜牧业为荆门市新农村建设提业支撑

2.1 产村互融,助推新村建设

产业是新村建设基础。通过发展畜牧业助推新村建设,早已成为绝大多数村推进产村互融的现实选择。如湖北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彭墩村集体投资建成了存笼南特和樱桃谷种鸭10万套、年孵化繁育鸭苗2 000万只的种鸭场及1个10万只标准化蛋鸡养殖基地,转化粪污生产的生物肥发展了1 334 km2有机蔬菜种植。2012年全村畜牧业年总产值达到7 000万元,占到村集体经济收入总量的30%。钟祥市胡集镇湖山村、京山县罗店镇马岭村等新农村建设先进村均选择将肉羊养殖场与新农村居民集中点同步规划、同步建成、同步受用。

2.2 产业互动,拓展发展空间

近年来,以“体验农牧作业,享受乡土情趣”为主题的观光旅游畜牧业迅速发展。现代畜牧业所涵盖的观光休闲、感知体验、健身养生、传承文化等功能被逐步拓展,与乡村旅游互动进一步加强,极大地增强了新农村建设的发展空间。京山县钱场镇朱山村近年大力发展孔雀养殖,已成为湖北省孔雀养殖第一村,孔雀养殖为该村人均增收300元的同时,围绕"孔雀谷"开发的乡村旅游以及餐饮、标本饰品等产业的吸附效应不断扩大。

2.3 产品互链,承农启工带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