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1-31 15:25:36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生物防治的方式,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中图分类号: G353 文献标识码: A
1引言
在水利、公路、铁路、矿山等建筑工程建设中,经常有大量的开挖,破坏了原有植被,造成大量的土坡和岩石边坡,导致严重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失衡。相比土质边坡可以通过人工防护和绿化在较短时间内实现生态恢复,岩石边坡由于缺少植被生长所必需的土壤条件及养分条件、边坡自身坡度较大等特点很难恢复其原有生态环境。而传统的岩石边坡防护措施如喷锚、浆砌片石骨架、水泥骨架、挡土墙等,虽然能有效确保边坡的稳定却极难防治其边坡灾害,且这些防护措施与周边的景观协调性差,满足不了现代城市景观和人们追求舒适居住环境的要求。随着时代的变迁,岩石边坡防治的生物措施将日益彰显其发展潜力。
2传统生物防治措施
岩石边坡的生物防治措施,在国外发达国家应用历史较长,国外对之有较明确的定义,即“用活的植物,单独用植物或者植物与土木工程和非生命的植物材料相组合,以减轻坡在的不稳定和侵蚀”。传统的生物防治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种:
2.1 人工种草
人工种草护坡,是通过人工在边坡坡面简单播撒草种的一种传统边坡植物防护措施。其优点在于施工简单、造价低廉,但也存在着一定的缺点如由于草籽播撒不均匀、草籽易被雨水冲走、种草成活率低等原因,往往达不到满意的边坡防护效果,而造成的坡面冲沟、表土流失等边坡病害将导致大量的边坡病害整治、修复工程,使得该技术近年应用较少。
2.2 铺草皮
平铺铺草皮护坡是通过人工在边坡面铺设天然草皮的一种传统边坡植物防护措施。其优点在于施工简单、工程造价低、成坪时间短、护坡功效快、施工季节限制少。缺点是由于前期养护管理困难新铺草皮易受各种自然灾害,往往达不到满意的边坡防护效果,而造成坡面冲沟、表土流失、坍滑等边坡灾害也将导致大量的边坡病害整治、修复工程。近年来,由于这些缺点以及草皮来源紧张的原因,使得平铺草皮护坡的作用逐渐受到了限制。
2.3三维植被网植草护坡[1]
三维植被网护坡是利用植物结合三维土工网等工程材料对边坡进行加固。它综合了土工网和植物护坡的优点,起到了复合护坡的作用;土工网不仅具有加固边坡的功能,在播种初期还起到防止冲刷、保持土壤的作用,对减少边坡土壤的水分蒸发,增加入渗量也有良好的作用;同时具有吸热保温的作用,有利于种子发芽、植物生长。
2.4植生袋(带)护坡[1]
植生袋是将含有种子、肥料的无纺布全面附贴在专用PVC网袋内,然后在袋中装入种植土,根据山体形状对垒起来以实现绿化,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基质不易流失,可以堆垒成任何贴合坡体的形状,施工简易。
上述几种措施,都更适用于土体边坡,或弱风化的岩石边坡,一旦边坡自身条件限制,则对植物的选择将有更高的要求,所以生物防治措施也需要在传统的植被防治基础上作出相应的发展才能顺应不同边坡错综复杂的状况。为了顺应实际情况,以下几种新型生物防治措施应时应景而生:
3新型生物防治措施
3.1 植被混凝土[2]
植被混凝土护坡绿化技术是采用特定的混凝土配方和种子配方,对岩石边坡进行防护和绿化的新技术。它需要根据边坡地理位置、边坡角度、岩石性质、绿化要求等来确定水泥、土、腐植质、保水剂、混凝土添加剂(三峡大学专利技术)及混合植绿种子的组成比例,混合植物种子是采用冷季型草种和暖季型草种根据生物生长特性混合优选而成的。其具体做法是:先在岩体上铺上铁丝或塑料网,并用锚钉和锚杆固定。将植被混凝土原料经搅拌后由常规喷锚设备喷射到岩石坡面,形成近10cm厚度的植被混凝土。喷射完毕后,覆盖一层无纺布防晒保墒,水泥使植被混凝土形成具有一定强度的防护层,经过一段时间洒水养护,青草就会覆盖坡面,揭去无纺布,茂密的青草自然生长,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岩坡防护与绿化问题。但其缺点是成本过高, 并不适合工程建设的经济性考量。
3.2 水泥生态种植基[2]
针对植被混凝土的缺点,国内也开始研究适合岩石边坡喷射施工的水泥生态种植基,水泥生态种植基是由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相物质组成的具有一定强度的多孔人工材料。固体物质包括粗细不同的土壤矿物质颗粒、胶结材料、肥料和有机质以及其它混合物,土壤选用适合于植被生长的土壤,胶结材料为低碱性水泥和河砂,在种植基固体物质之间,是形状和大小都不相同的空隙,空隙由成孔材料产生,成孔材料采用稻草秸杆,空隙中充满水分和空气,一定程度上继承了植被混凝土优点,弥补了其经济性不足的缺点。
3.3 客土喷播护坡技术[3]
所谓客土喷播技术,就是将植物生长的基础――土壤与有机基材、粘结剂、保水剂、肥料、酸碱调节剂和种子等按一定比例混合,经过机械充分搅拌均匀后,利用客土喷播机提供的动力喷射到坡面上形成植物生长的土壤层,种子发芽、生长成坪后,可以对边坡的稳定起到有效的保护,从而达到快速重建植被生态系统和生物护坡的目的。客土喷播防护边坡主要靠植物的根系来实现,植物根系垂直扎入较为稳定的岩土层,如同在边坡上打了无数的锚杆,对边坡起到锚固的作用,浅层交错盘结的根系对边坡起到加筋的作用,把整个边坡连接成有机整体。此外,植物的茎叶能避免坡面被雨水直接冲刷,并能有效减缓地表径流速度,从而起到保护边坡的作用。
3.4六边形混凝土空心砖植物护坡技术[4]
六边形混凝土空心砖植物护坡技术适用于坡度缓于1∶ 0.75 的全风化、强风化的岩石边坡。可防止边坡受雨水侵蚀,避免坡面上产生沟槽。该技术优点在于节省材料,造价较低,施工方便,宜在春秋施工,雨季施工时,为使草种免受雨水冲失,应加盖无纺布等。其缺点是不能全覆盖护坡,易出现局部斑秃;蓄水能力一般;维护烦琐,人工浇灌时水分会沿坡流失,费工费水。
3.5 浆砌片石骨架植草护坡技术[5]
浆砌片石骨架植草护坡技术是指用浆砌片石在坡面形成框架,在框架里铺填种植土,然后喷播植草的一种边坡护坡措施。这一技术适用于边坡高度不高且坡度较缓的各种强风化岩石边坡。
4 生态护坡植物选择
为了更好地达到护坡的绿化效果,植物的选择也是至关重要的。一般情况下,植物的选择应该注意以下几点[6]:一是要充分考虑施工目的和绿化目标;二是要适应施工场地气候,发芽能力、繁殖能力旺盛;三是能改善土壤性质,使之肥沃化,地表植被效果好,土壤加固效果好;四是不同特性的植物要组合选择;五是种子容易获取、使用安全。岩石边治生物措施常选用的植物是高羊茅、白三叶、狗牙根、黑麦草、结缕草以及早熟禾等。
5 结语
现代城市应是自然――经济――社会的复合生态系统,不能一味注重经济效益发展而忽略对生态的保护,更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来追求经济效益的增长。生物措施能有效地对边坡灾害进行防治, 不仅有利于边坡的稳定,而且还可恢复植被、吸收噪声、减少太阳辐射、净化大气污染、调节局部小气候等这样得以实现边坡防护和景观绿化两大功能的完美结合。生物措施中植被的根系有提高表层土粘聚力的作用,同时由于土体加筋材料的形成,对于边坡的整体稳定性有很大的意义。这种防护方式将越来越受到重视,同时也是边坡防护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陈莉,曾光辉,程心意,史启敏,浅议植被护坡的应用及发展[J],2007,9(38):127-130
[2]张俊云,周德培,李绍才,岩石边坡生态种植基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1,20(2):239-242
[3]肖建波,客土喷播技术介绍[J],北京水务,2009,4:39-40
0.前言
近年来,由于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垦区林业有害生物疫情也出现一些新情况、新变化,增加了林业病虫害防控的难度。在垦区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工作当中,从单一的化学防治过渡到以生态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的过程是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的必然趋势。本文就垦区林业有害生物的综合防治工作进行深入探讨。
1.垦区林业有害生物的综合防治技术
1.1涂白法
树木栽完后马上涂白,可防天牛、吉丁虫等蛀干害虫在树干上产卵。可预防腐烂病和溃疡病,延迟芽的萌动期。避免枝芽受冻害,还可预防日灼。树干涂白剂常用的配方是:水10份,生石灰3份,石硫合剂原液0.5份,食盐0.5份,油脂(动植物油均可)少许配制而成。涂白高度自地径以上1米-1.5米处为宜。
1.2农药埋施法
在树木根部土层挖坑、打孔,施入内吸性较强颗粒剂(氧化乐果、呋喃丹颗粒等),根部吸收后输送到地上部分的干、枝、叶中,害虫取食后中毒死亡。此法可防治介壳虫、蚜虫、蛀干害虫等。这种方法不受温度、降水、树高等因素的影响。且药效持久。如呋喃丹,药效可达3个月,1年只需埋施2次药剂即可。在距树干60厘米以外的根系密集区,围树挖3—4个半米深的坑(或孔)。每坑内放50克—80克呋喃丹后。将坑(孔)填平灌水,药水溶后加速根系的吸收。春夏两次施药可结合施肥同时进行。如与复合肥或尿素一起使用,可使得呋喃丹的药效更高、更快,治虫补肥一举两得。
1.3树干注药法
注药法是在干周围钻孔注药,使全树体都具有农药的有效成分,不论害虫在什么部位取进食,都会中毒死亡。此法操作简便,省工、省药、不污染空气,不伤害天敌,防治效果好。可防治难以除治的天牛、木蠹蛾、吉丁虫等蛀干害虫和蚜虫、介壳虫、螨类等刺吸式口器害虫、各种食叶害虫及树毛毡病、煤污病等病害。注药的时期在树木萌芽至落叶前的生长期内都可以进行,但以4月至8月份施药的效果最好。树木落叶至萌动前的休眠期不能用药。农药应选用内吸性较强且对树木生长无影响的药剂。如50%甲胺磷乳油、40%氧化乐果乳油、75%可湿性呋喃丹粉剂、50%久效磷乳油等。具体选择适宜的农药因不同害虫、树种而异采取注药的方式,用直径0.8厘米—1厘米木工钻或充电电钻,在距地面15厘米—50厘米的树干上,呈45度角向下斜钻8厘米—10厘米深的注药孔,深度以达髓心为度。在树干四周呈螺旋上升钻孔,大树可钻3—5个孔,中树可钻2—3个孔,小树可钻1个孔,将孔中的锯末掏净注入药液。注药完毕后,孔口要用蜡、泥巴或胶布封闭,注药孔两个月左右即可愈合。应根据树木大小确定。按原液计算,一般胸径在15厘米以上的大树。每株注药10毫升。胸径在14厘米的中等树,每株注药6毫升。胸径在10厘米以下的小树,每株注药4毫升。根据气温的变化确定注药的稀释浓度。气温不高时,可注射稀释1倍—2倍的药液,高温时要将原药液稀释3倍—6倍后注入,以免在高温下药液浓度过高而产生药害。
1.4涂胶法
对于一些具有上、下树迁移习性的害虫,如为害杨、柳、榆、槐、桦、槭等树木的春尺蠖、杨毒蛾,为害松树的松毛虫,为害槐树、构树、枣树等树的朱砂叶螨等害虫。使用粘虫胶将其粘住致死。该产品粘着力强、药效长、无毒、无污染、成本低。一是可直接将粘虫胶涂在树干上:二是先用1.5厘米—2厘米宽的胶带在主干光滑的部位缠绕一圈。然后将粘虫胶均匀的涂在上面。涂抹时不要粘着杂草,以防杂草搭桥,产生离体,使害虫摆脱粘胶逃离。
1.5疗伤法
因树木病、虫、冻、日灼、修剪、风雹灾害等原因造成的园林树木干枝及苗木伤害,往往是病虫的侵入口。对伤口及时治疗,促进伤口愈合,尽快地恢复树势,是防止病虫侵入的有效方法。去除枯死干枝。对已经枯死的苗干及树枝。要从伤折处附近锯平或剪除。对于轻伤枝、发生抽条的枝干,在死活界限分明处切除,切口要光滑并涂保护剂或涂蜡,以利伤口愈合。刮除腐烂树皮。用快刀及时刮净病部树皮,涂刷75%的酒精或1%—3%的高锰酸钾液消毒,然后涂蜡或保护剂,促进伤口愈合。对于被大风吹裂或折伤的枝干,可把裂伤较轻的半劈裂枝干消毒处理后吊起或支起。用绳或铁丝捆紧,使伤口密合无缝,半年愈合复原后便可解绑。在日常的养护管理中,将常规的喷粉、喷药、诱杀等方法与以上介绍的几种方法相结合,还可大大提高病虫害的防治效果。
1.6生物防治
昆虫是病虫害的天敌,我们在林业病虫害防治方面必须重视昆虫问题,多食性昆虫对寄主植物表现出的取食和产卵的选择,在关键时期把害虫引诱到诱集植物上,并集中杀死。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及其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包括生态多样性、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现在我们防治病虫害最应该大力倡导的方法,利用生物多样性使森林生态系统的各种构成协调发展,形成稳定的食物链,达到控制害虫种群数量和天敌数量的相对稳定性。这样就做好了生物防治的最大效用,也是生态系统的稳定的重要方法。化学生态学是研究在生物种内与种间关系中发挥作用的天然化学物质的结构、功能、来源和重要性的科学。现在这门新兴的学科,已经成为我们关注的重点,他重点研究化学信息及其感受机制、昆虫和植物的关系、昆虫信息素、寄主—植物—天敌三级营养关系、植物诱导抗性、植物之间的他感作用、其他生物类群之内或之间的化学联系、化学生态学应用以及化学生态学的实验技术。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并在一步步的完善,如DNA探针、聚合酶链式反应(PCR)、限制性酶切片段、随机引物扩增多态DNA(RAPD)、mRNA差异显示技术和基因测序、基因克隆等技术实验手段的广泛使用,在病虫害防治方面,这些先进的技术也被应用在这上面,为害虫的治理进入分子生物学领域提供了可能和基础。用基因工程技术和遗传工程技术对寄主植物进行驱避和杀虫的植株,还有对昆虫进行转基因实验,发展和改造天敌的品系,把抗药基因转到天敌体内,以提高天敌的抗药性。
2.结语
总而言之,我们应该根据不同的森林生态系统类型,根据系统稳定性与多样性的关系、系统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且对影响系统稳定性的关键因子等进行系统研究。大力发展垦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科学技术,对病虫害进行科学、合理的防治。 [科]
标准化是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技术支撑和基础保障,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基本要素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公益性事业和规范市场秩序的重要技术制度,在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生产贸易和规范市场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作为林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公共危机管理和国家减灾工程的重要内容,肩负着保护林业建设成果。保障生态安全,促进生态文明,推进“建设生态环境良好国家”的重任。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标准化是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林业标准化体系中的主要构成要素,实现洛阳市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标准化,对提高洛阳市林产品的竞争力,增加林农收入,促进洛阳市经济发展有着现实意义。而通过建立专业防治队伍或专业防治公司是实现标准化防治的有效途径。
洛阳是个林业大市,全市总面积1.52万平方公里,有林地面积63万公顷,经济林面积180万亩,常年林业病虫害种类多、发生面积大,近3年,平均每年累计发生面积达230万亩次,累计防治面积突破200万亩次,开展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市从2010年开始,通过专业队、社会化服务防治试点推广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标准化,取得一定了成效,但其规模小,运作方式单一,经济效益不高,加之管理工作跟不上,防治专业队未得到应有的发展,大部分自行解散。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青壮年劳力大量转移其他产业,留守从事农林业生产的多为妇女、老人,从业主体身体素质、科技文化素质普遍较低,接受病虫信息和防治新技术、新材料的意识和能力不强,防治病虫往往是“跟着感觉走”,或凭着老经验定期用药,乱施、滥用农药现象比较普遍,一方面导致防治成本增加、防治效益下降,另一方面,引发环境污染和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同时,害虫抗药性加剧,自然天敌生存环境恶化。探索和推行林业病虫专业化、社会化防治,解决一家一户防病治虫难、防治效益低的问题,已成当务之急。近年来,我们在省森防总站的大力支持和精心指导下,将推进病虫专业化、社会化防治列入全市森防工作的重点内容,做出了统一部署和安排,加强了森防专业化服务工作的组织领导和技术服务,进行了一些探索和研究,并在试点、示范的基础上,对一些好的做法和经验进行了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成效,病虫防治专业化服务规模不断扩大,防治标准化得到了有效推广。服务范围不断拓展,服务能力不断增强。截止2010年底,全市有各类机防队5个,拥有可用药械39台,机防队员41名,服务面积20万亩;当前,主要防治对象是杨树食叶害虫、松梢冥、落叶松鞘蛾,以及各种果树病虫害等。
一、运作模式
1.主要组织形式
目前,洛阳市专业化队伍主要组织形式有以下二种:一是以偃师市、嵩县、新安县组成的森防服务公司,购置机动喷雾器8台,大型喷药车2台,聘请8名机手,施药时临时雇请8~10人承担防治员。承担本县森林病虫统防治任务。二是以市森防站为依托组建应急防治专业队,购置2台大型喷药车,临时租用飞机对大规模突发性林业有害生物进行防治,
2.主要服务方式
主要服务方式有以下四种:一是带机不带药代治型。这种方式主要服务对象是无人施药的农户,农药由农户提供,机防队或机手按要求喷施农药,由林农支付机手喷药的劳务费用,一般每亩次收费4~5元。目前这种运作方式占机防服务面积的50~60%。二是带机带药代治型。机防队和机手按照当地《病虫情报》要求,及时向林农传递病虫防治技术信息,提供防治药剂和机械施药服务,保证施药质量,经双方协商,收取合理的成本及劳务费用,目前这种运作方式占机防服务面积的20~25%。以上两种方式在当前森防社会化服务中占主导地位,根据服务能力分发各专业队,专业队全部采取承包代治的方式开展服务。三是全程承包防治。主要有三种做法,一是机防队服务采用记帐方式,对林农全季果树病虫害承包代治,果树收获后按实际用药用工费用与果农结算。二是机防队与果农事先确定全季果树病虫防治费用,签订服务合同,收取病虫防治费用承包防治,果农果树病虫监测、防治方案、防治药剂、施药机械、喷药作业、防治效果等均由机防队承包下来。三是签订合同,分期付款。承包区按亩次收费,机械作业费每亩次3元,防治药剂每亩次8元。实际防治次数,根据县森防站《病虫情报》以及田间“两查两定”情况而定。制定防治措施,因技术失误,依据有关标准实行赔偿。
二、主要成效
对全市9个县(市、区)调查,结果表明,通过开展森防标准化、专业化、社会化服务,有效提高了病虫防治综合效益,深受农民群众欢迎。一是提高了防治效果。与林农、果农自行防治相比,全市平均防治效果提高20.1%。一般比农户手动喷雾器施药防效提高30%左右。二是降低了防治成本。全市专业化防治服务区平均亩用药次数减少1.75次,用药成本下降18.3元, 亩用工费用下降21.8元。平均每亩防治费用下降20元左右。三是促进了新材料、新技术的推广,同时,有效地保障了用药安全。机防队是由经过专业技术培训的人员组成,多在农技部门指导下进行规范作业,按《病虫情报》要求统一防治,药剂多由进货渠道正轨的较大农资经销商或厂家供应,从而可以保证正确使用农药和确保防治质量。因此,实行病虫专业化、社会防治,能有效规避盲目用药、不对路用药和使用假劣农药带来的风险,能有效防止农药中毒等事故的发生,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显著。由于实行了农药(械)的统一管理,基本杜绝了农药中毒事故的发生,承包区农民高兴地说,病虫防治不用操心,外出务工让人安心,收获季节令人欢心。四是增加了机手的收入。机防队机手年龄多在40~55岁,以前主要在家从事单纯的农业生产,收入较低。担任机手后,一般年收入可增加1000~3000元,同时,家中的农活不受影响
三、存在问题
1.防治机械不足和少数机防队机械的使用效率偏低
从调查情况看,绝大多数地区感到目前机防队的数量和高效率新型药械拥有量明显不足,不能满足实际需要;但同时,少数地方药械没有充分发挥作用,其中有农民思想保守、不愿接受机防服务的因素,也有相关部门宣传、示范和管理不到位的因素。
2.基层农技推广机构体制不顺、机制不活
基层推广机构是病虫专业化防治工作的重要组织和技术依托单位,当前基层推广服务体系体制不顺、机制不活,对病虫防治专业化、社会化服务有直接影响。
3.风险较大
近年来,一些突发、暴发性病虫害发生频率增加,专业化防治,特别是全程承包防治的风险加大,一旦出现防治失误,极易产生经济纠纷,同时,对植保社会化服务工作也会产生负面影响。
4.病虫危害损失介定难
在服务效果(病虫防治效果)的认定上,服务对象和服务组织间的磨擦时有发生,对专业化防治事业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5.综合性措施配合和针对性防治问题
病虫专业化、社会化应急防治与农业、生物、物理等措施的配套应用未得到充分重视;同时,部分地区在实施统一防治时,存在着防治指标执行不严、防治面积扩大化的倾向。
6.部分专业队机手队伍难以稳定
由于农作物病虫防治是一项季节性工作,主要集中在夏秋季约3~4个月的时间内,机手在其余时段要么无事可做,要么另谋他业,影响机手队伍的稳定。
7.专业技术水平亟待提高
病虫害防治与生物技术、化工技术、机械技术等密切相关,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要求从业组织和人员有良好的跟进能力,但目前不少专业化组织人员年龄偏大、文化偏低,对新技术的接受能力不强。同时,药械维修、保养也还存在不少问题。
四、几点建议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根本出路在于标准化,实现标准化的有效途径是通过组建专业队、社会化防治服务公司。实行病虫防治专业化、社会化服务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理念的重大举措,是发展现代林业、提高林业重大病虫害防控能力、确保林业生产及林产品质量安全、增加农民收入的现实选择。我们虽然进行了一些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其发展规模、运行效益还不能完全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客观需要。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1.加大扶持力度
目前,病虫防治标准化、社会化、专业化服务尚处于初级阶段,各地发展很不平衡,有市场无需求、有需求无市场的现象在许多地方均不同程度地存在。政府应加大投入和扶持力度,加强宣传和引导,以促进这项工作沿着“公助民营,独立核算,市场运作,自负盈亏”的轨道快速、健康发展。
2.规范市场行为
一是在充分尊重专业化服务组织意愿的前提下,根据有关法律法规,鼓励成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市场主体;二是在科学合理测算的基础上,规范收费标准和行为,切实维护服务和被服务双方的利益。
3.组建权威中介机构。为适应形势发展,建议县级以上成立“病虫危害损失技术鉴定”中介机构,以及时调处各类专业化服务中的技术纠纷。
4、设立森防机械维修站(点)
随着专业化防治队伍的壮大,森防机械,特别是机动喷施机械数量将大量增加,应根据实际情况,结合植保机械适当设立机械维修、零配件供应网点,以满足防治工作的需要。
5.加强管理和技能培训
加强对专业化组织的管理和对机手的技术培训,全面提高专业化组织的科学发展和实战能力。
6.积极探索和创新新型运作模式
重点在组织形式、服务方式、服务手段、稳定机手队伍、提高快速反应能力等方面进行试点和探索。建议选择适量的现有条件较好的机防队实行试验性扶持,在现代信息技术装备、精准施药器械、高新防控技术等方面强化武装,以此全面推动病虫标准化、专业化、社会化防治工作上水平、上台阶。
7.要高度重视综合配套措施在森防标准化、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