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2-20 15:40:44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传统文化的表现,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视觉表现元素——图形
戏剧评论家张庚先生曾说:“脸谱是一种中国戏曲内独有的,在舞台演出中使用的化妆造型艺术。从戏剧的角度来讲它是性格化的;从美术的角度来看,它是图案式的。在漫长的岁月里,戏曲脸谱是随着戏曲的孕育成熟逐渐形成,并以谱式的方法固定下来”。戏曲脸谱是中国戏曲独有的、有着独特迷人魅力的艺术表现形式。脸谱中图案非常丰富,手法夸张、醒目,令人印象深刻,脸谱的形式都是随戏的内容形成而产生的,脸谱的外观以突出人物性格特征为目的,使观众能够看到外表就能明白人物的内心、身份、性格、命运等,每一张脸谱具有鲜明的思想性。造型大胆而夸张是戏曲脸谱的主要特征,这种大胆的夸张不是随便涂抹而成,它是有一定规律性的。脸谱艺术有其固有的章法,它将绘画中的“点、线、色、形”有规律的组织成变形、夸张、装饰性极强的图案造型,由此产生了戏曲脸谱的格式与规则,形成了一定的程式。脸谱以‘象征性’和“”夸张性”着称,在戏曲里许多人物的脸与造型与人物特征性格接连在一起,演员面部图形的勾法被赋予了不同的涵义。总之,脸谱的图案非常丰富,但总的着色的方式分为:揉、勾、抹、破四种类型,揉脸,他是最古老的一种方式,色调比较凝重、威武。勾脸:色彩丰富,五彩缤纷,华丽脸上会用到金银两色,抹:浅色为多,一般奸诈的坏人用此方法,破脸:整张脸的图案不对称,左右不一样,形容反面丑陋的角色。象征是一种符号,但不是一般的符号。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老人说,象征符号“是一种在外表形状上就已可暗示要表达的那种思想内容的符号”。
脸谱艺术是一个严谨有序的过程,还包括角色与谱式之间的一整套规则关系,包括脸谱的勾画过程等,都显示出戏曲脸谱的程式化特征。戏曲脸谱的程式化特征,必须是服从并协调于戏曲艺术本身的整体风格和美学特质的。图案化、装饰化的戏曲脸谱程式要与戏曲本身有机地结合起来,构成戏曲艺术严谨和谐、节奏鲜明、气韵生动的艺术品格。脸谱的程式与表演等其他程式一样,具有约定俗成的性质,它能使常看戏的观众明白人物的性格、情绪、心理等,让观众产生丰富的联想,增强艺术感染力。
中图分类号: TU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传统文化元素辅以现代建筑流行元素永远都是一种主流。优雅的柱子,美丽典雅的浅浮雕,令人惊异的神话人物造型——这些动人心弦的建筑细部和装饰主题,构成尊重自然、追求本真的基本元素。
现代建筑立面设计吸收传统文化精髓中的典雅端庄的高贵气质,传统文化所崇尚的艺术规律,秩序均衡,摒弃了过于复杂的机理和装修,简化了线条,典雅得以保留,新的意识形态参合,是一种多元化的表达方式,将怀古的浪漫情怀与现代人的生活气息相结合,兼容华贵典雅与时尚现代,反映出时代个性化的美学观念和文化品位。
一、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建筑上的表现形式
1、天人合一的传统文化元素
立面是建筑的“皮”,是建筑情感的外在表现,犹如人脸的作用,随着内部结构的变化,外部环境的变迁,立面将建筑的喜怒哀乐展现在观察者眼前。立面具有精神方面的元素意义,通过自己的方式表达建筑的灵魂。更多的是立面所表达的是设计者或建造者的情感,或是时代风格的体现。风格派的立面,简洁现代的玻璃幕墙,木材石料所带来的原生态亲切感……丰富多彩的立面形式传达着于众不同的情感意义。“小桥、流水、人家”、“二十四桥明月夜”的构图中,无不渗透着一种人对自然的尊重,流淌着人与自然的亲近、和谐的融洽人文情愫,让人体会到一种自然的美好、大家庭的温馨。
2、绘画美与音乐美的传统文化元素
点、线、面、体的规律秩序变化构成立体的绘画美。圆、弧、曲、折线的规律变化富有舒缓、飘逸、生命律动的美感。韵律与节奏、重复与变化、个性与风格、色彩与色调、造型上材质的素雅与绚丽秩序变化构成立面造型、建筑性格与环境的关系,尤其与其紧邻的建筑,例如:两栋建筑在体量和在高度上都相差较多,同时其设计手法是非常现代简洁的,而临近建筑遵循了其灰色调及横线条的基调,以玻璃为基底,镶嵌横线条、墙体的手法,给建筑注入了与众不同的富于个性的现代感,与周边的现代建筑进行生动的对话。在主楼立面上灰、白色墙体、线条相间重复再现,有节奏地产生韵律,绵延且充满逻辑的连贯,在现代感极强的富于变化的立面上注入了一些经过提炼的古典风格的细部。遵循“基座”、“台阶”、“庄重”、“厚重”及传统建筑经典的三段式构图手法,但是将它们拆分、提炼、变异、重构的过程中再加入了新的建筑思想。我们看到并感觉到庄严、厚重的表情。建筑在宣扬个性的同时,还应该寻求理性平衡的表达,遵循着由内部空间到外部形象的秩序与逻辑性,与周边建筑找到了可以“对话”的途径和“合拍”的韵律,为自身找到了合适的形象位置。
二、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建筑立面设计中的应用
1、现代建筑立面形态设计的一些应用
把传统文化融入现代中国建筑,提升建筑的文化气息和内涵度,同时有利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延续传承。以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中的中国馆为例,它在外观设计上采用了东方之冠的设计理念,采用斗冠的形式作为建筑的主体,同时五十六根横梁上大下小的设计美观而有深意。象征了我国五十六个民族一个家的理念,设计上不仅有着现代化的元素和设计理念同时在象征元素的选择上采用了大量的传统文化元素,达到了美的融合,是我国现代建筑中最完美和成功的作品之一。又如2008年奥运会“鸟巢”建筑立面的创意中,不难挖掘出“天人合一”的传统文化元素——人与自然共筑“爱巢”的温馨情怀;圆、弧、曲、折线,富于变化的钢结构构图,给人以舒缓、飘逸之美感。这样的建筑立面构图让人既体验到人文关怀的惬意,又感受到古建筑的绘画美和音乐美的愉悦。
2、现代建筑立面色彩设计及材料的选择和应用
伴随着每一座建筑的建成,留给人们的第一印象不仅仅是其体块造型,色彩的搭配也能起到很大的作用,消费者在选择建筑时越来越多的考虑的不仅仅是能够被满足的基本使用功能了,更多时候视觉效果有着决定性的作用。色彩视觉文化元素也为人们提供了良好的审美享受,从这里可以看到通过将中国传统的色彩元素合理的融入现代建筑的设计中,带给人们的一定会是一场宏大的视觉享受。我国传统的色彩元素中,红色占有很大的分量,常被冠以中国红的殊荣。首先从观感上说,红色有着醒目的效果,其次在意义上,我国古代红色是喜庆、热闹、欢愉的象征更是一种蕴含着吉祥如意的祝福色。
又如在参与某文体中心现代建筑立面设计时,建筑设计做到内外统一和谐,除了表现在设计造型上,还体现在色调上。建筑的色彩以素色为主,局部用鲜亮的颜色点缀,即大面积的建筑外立面以白色铝板,及玻璃幕墙为主,唯有综合馆外立面点缀有黄色花岗石及酒红色烤漆玻璃。在室内立面设计中,色彩的设计上也遵循了同样的原则,基本上以白色系为主,然后根据不同的空间性质点缀相应的色彩,以烘托空间功能氛围。游泳馆与青少年活动中心以白色系为主,显得格外清洁与安宁。游泳馆从北大门进入,映入眼帘的是曲线型的白色服务台,一端与墙壁相连,蜿蜒向游泳馆南端岛型空间延伸。形成一面完美的曲线墙壁,以半哑光白色弹性乳胶漆饰面,略显高雅,墙面上所有的门都以白色混水漆饰面,以确保墙面色彩效果的整体性。蜿蜒的室内实墙部分与靠幕墙一侧的橘红色铝格栅相互映衬,环绕健身区域,色调格外鲜明,烘托了健身区域的活力氛围;青少年馆的墙面,亦是选用大面积的白色弹性乳胶漆饰面,不同的是墙面上设计有倒角菱形的凹槽,内嵌黄色烤漆玻璃,一圈配以led灯带,点缀白墙,显得非常的活泼,动感。另外也特别用心设计了青少年活动中心的顶面造型,为了给青少年们塑造轻松自由的氛围,室内设计将浮云造型作为主要的造型元素,非常具有装饰意味。综合馆,从功能上来说,它是一个具有热烈氛围的场馆,因为它担负着各种球类比赛,文娱演出以及大型会议的多种功能性,所以室内装修上也注重了这一特点,颜色上选用不同颜色的暖色木纹吸音板做成不规则形状装饰墙面,也混有白色红色灰色的装饰条;顶面选用深灰色穿孔铝板,在满足吸音的要求的同时也关注各种专业灯光的配合。地面选用暖色调运动专用实木地板,看台部分选用价格比较实惠的环氧化地坪,颜色为烟灰色,整个综合馆的色调是非常温馨的。
图1 文体中心游泳馆效果图
青少年馆主要为青少年活动的场所,抓住青少年充满幻想充满好奇向往自由的心理,设计上力求打造一个没有压力充满自由的空间,色彩上选用跳跃的黄色,点缀,以倒角菱形凹槽的形式潜在墙面以内,在灯光的映射下充满活力与韵律感,顶面用浮云的造型,我们将“白云搬回家”力求将浮云的舒展飘逸的样子呈现在建筑空间,让青少年的创想得以实现。
图2文体中心青少年馆效果图
结语
现代建筑立面设计是一门融合了多元美学元素的艺术,其艺术性由空间的特征表现出来,而当人们在接受空间的这种艺术情态时,总不免与自己的生活经历结合起来,方能感受它,也就是说,空间的魅力,往往是通过空间引发出其他艺术,从而产生美感。设计过程中考虑空间整体性的协调与统一,从各个角度出发,感受设计的每一个细节,协调好细节与局部、整体之间的关系,使整个设计达到统一与和谐。所有这一切都是在传统美学的规范之下,运用现代的材质及工艺,去演绎传统文化元素中的经典精髓,使作品不仅拥有典雅、端庄的气质,同时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设计方法。
参考文献:
《海洋之歌》作为一部以繁复手绘为主要技术依托的动画电影,同《男孩与世界》等手绘名作有着近乎相似的主题,这大概是因为手绘的古拙感可以更深刻的表达出,其作者对于回归自然文化的原始渴望。这里,大海成为了爱尔兰文化根基的象征,片中的一家人依海而居,母亲生于斯隐于斯,连所谓的分娩都是在海浪中写意般的完成。海的轻灵动人,进一步的对比出奶奶来自的都柏林――这一工业化城市的乌烟瘴气、死气沉闷。那片海是悲伤的泪水汇聚而成,外貌状若奶奶的猫头鹰婆婆为了免除儿子的悲伤,便抽走了他的情绪,让其石头般安详的立于海岸,而她亦是通过吸吮着别人的情绪聊以来忘却丧子之痛。最后唤醒她的,是西尔莎的歌声,那在片中被具象化为灿烂极光的声音成为了归乡者的指引与神话重生的希望。海一般辽阔的悲伤,恰如宏宏一抹乡愁何以能忘,看似偏安一隅的安稳宁静实则便如工业化城镇生活般的死气沉沉,那波澜的海看似既不平静也并不安全,确是生灵的庇佑与诸神的归宿。而这,恰是这袅袅乡愁的解,它源于斯又归于斯,一路跌跌宕宕,与那大海共同护佑着爱尔兰这一岛国的生生不息。
影片的最后,是全片最华彩的。在西尔莎的歌声中,无数封固在石头中的神仙与传说,最后得以释放。西尔莎虽然身为海豹人,但因为对于哥哥和家庭的眷恋,选择成为一个普通人,而不是如母亲般羽化归宿于极光之中。神话与凡尘在互相的妥协和依恋中达成了和谐,前者方能永恒不灭,只要后者乡愁难忘,似海如歌。差点漏掉这样一部美到极致的作品,惊人的美总能让人动容,由于题材和诸多表现手段的相似,观看《海洋之歌》的时候我不住的联想起去年的日本动画作品《辉夜姬物语》,同样是民间传说类的故事,同样是每一帧都是艺术品的精致手绘作品,同样是关于寻找和离别的凄美故事,东西方对于美的诠释最终殊途同归,片尾离别之凄凄与歌声之切切一下便能击穿身处不同文化圈的人类内心,从最原始古老的情感出发,关照现代人的内心,这源于乡愁共同的美不禁让我怀疑,巴别塔真的存在吗?
表现欧洲绘画纷繁华丽的《海洋之歌》却与表达东方传统美的《辉夜姬物语》有好几个共同的文化核心,最为醒目的便是两者内涵之间都具有的“乡愁”气质,《海洋之歌》的乡愁在大海,而《辉夜姬物语》的乡愁在山林里,东西方文明内心乡愁的不同归属源于地缘。《海洋之歌》具有明显的反工业化的色彩,影片中的两位小主人公从海边来到灰暗的大城市以后,心里却一直牵挂海中的小岛,整个故事均围绕两个小主人公历经千难万险回到海岛为主线,这种对海洋的向往也是对自由的回归,而相比之下,《辉夜姬物语》流露的更多是反世俗的气质,影片中的辉夜姬也是从小在山林长大,却最终被迫里来到了日本的京都,但是心里却一直牵挂着从小长大的山林,即使到了最后的日子,神志和身体也要涉水千山回到那片最初生长的山林里,这对山林的向往带有传统东方人骨子里的 “归隐”气质,告别俗世皈依南山,这是东方人千百年来对内心自由的追求。更巧合的是两部电影中的主人公均不是以常人的身份出现,《辉夜姬物语》中的辉夜姬是长在竹子里的仙子,而《海洋之歌》中的海豹仙则是海洋里的仙子,她们生长的地方便是他们乡愁的所在,东方文化圈(这里的所有东方特指中华文化圈)大抵是内陆气质的,而西方则偏向海洋,陆地的有限和海洋的广袤也决定了两种文化对于自由的不同解读,神总是要离去的,辉夜姬不能选择不,只能在超度中忘却俗世而离去,但是海豹仙可以选择留下,东西方文化对于神话传说中个人意志作用的不同表达也可以让人感触到文化气质之间的显著差异,但是这种差异是建立在美学之上,而美学这门语言,是全人类共通的。但是为什么需要借助神话来传达现世的隐喻呢?神话终究还是具有社会性质的,但是它身上原始性的力量无疑会放大其艺术性,而在神话之中,不论是辽阔汹涌的海洋,还是充满生机的山林,原始力量里展现的那种生命力,是亘古不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