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3-02 17:02:45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交通安全的重要,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1引言
鉴于公路设计对公路交通安全的重大影响意义,目前我国急需更新公路设计的方式,引进先进的设计方法,完善公路评估的体系,使公路路线设计更加科学化、系统化。安全问题一直是公路设计重点考虑的因素,交通安全一直是公路设计中最重要的问题,公路设计人员在进行设计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到各方面的因素,重点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辅之以科学合理的设计方法,提高公路的交通安全和服务水平。
2交通安全的因素影响分析
2.1人的因素
根据资料表明,我国公路设计的人员素质不达标准,违法驾驶、管理人员疏忽职守的现象普遍存在。
2.2车的因素
交通事故很多都是由车辆本身引起的,车的质量差和人员超载问题非常严重。
2.3路的因素
道路质量问题一直是交通安全的重大隐患。由于管理不严,很多道路都是豆腐渣工程。
3公路路线设计的影响因素
3.1视距
(1)山区公路的纵断面起伏大,上、下坡道对车辆的制动距离有影响。
(2)设计师在设计隧道内的线路时,一定要考虑到隧道的特殊性,尽量避免设计S型的曲线,这样才能保证行车安全。
3.2平面线形
在设计平面线形前,设计师应该对驾驶员的驾驶习惯进行调查,充分考虑到驾驶员的驾驶心理。要考虑到该路段的路况,车流量,自由驾驶车速等影响平面线形设计的因素。要考虑到该路段的实际情况,不同的路段设计要稍作修改,要与该路段原有的地形相结合。还要考虑意外情况,如驾驶员超速驾驶、发生事故等因素,设计师在进行综合考虑后才可进行线性设计。
3.3平纵组合设计
行车安全性的高低与不同线形之间的组合应该协调,不良的线形组合往往是导致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平、纵线形组合的基本要求:(1)平曲线与竖曲线组合宜相互对应,且稍长于竖曲线。(2)合成坡度的设计应与线形组合设计相结合。有条件时,最大合成坡度不宜大于8%,最小合成坡度不小于0.5%。(3)平、纵面线形组合设计应使线形与自然环境和景观相配合、协调。(4)平曲线缓而长,且竖曲线坡差小于1%时,平曲线中可包含多个竖曲线。(5)竖曲线半径宜大于平曲线半径的10~20倍以上。随着平曲线半径的增大,竖曲线半径的增大倍数也宜增加。
平纵线形设计中应避免的组合:1)计算行车速度≥40km/h的公路,凸形竖曲线的顶部和凹形竖曲线的底部,不得插入小半径平 曲线,凸形竖曲线顶部或凹形竖曲线底部,不得与反向平曲线的拐点,即S形拐点重合。2)直线上的纵面线形应避免出现驼峰、暗凹、跳跃等使驾驶者视觉中断的线形;避免采用由很多短坡段连在一起的线形。3)直线段内不得插入短的竖曲线;避免在长直线路段上采用凹形竖曲线,避免在长直线上设置陡坡及曲线长度短、半径小的凹形竖曲线4)避免在一个平曲线内有几个变坡点(竖曲线)或一个竖曲线内有几个平曲线,小半径竖曲线不宜与缓和曲线相互重叠。
3.4公路构造物
路面设计影响交通安全的岗素手要为路面结构类型的选择以及路面抗滑能力。路面结构类型的选择应根据公路等级、预测交通蛩等确定。桥涵对交通安全的影响可从以下三方面来说明:桥梁宽度与道路宽度的关系、桥梁线形设计以及桥头跳车。隧道中影响交通安全的主要因素有:隧道线形、隧道洞口形式和结构、隧道内安全设施以及隧道内路面结构等。道内安全设施以及隧道内路面结构等。
3.5路线交叉
从道路安全的角度来看,交叉口是道路网中最关键的元素。立体交叉影响交通安全的丰耍岗素有:匝道的线形及其与主线相衔接的端部特征、视距、匝道宽度以及相关安全设施的设置等。交叉道路的路况必须使驾驶员便于识别,并能在车辆相互干扰最小的情况下使车辆安全通过。在交叉设计中,要根据流量和流向,分别采取不同的交叉形式、或采用灯控、或采取渠化、分隔等控制方法,以尽可能减少和消灭冲突点。
3.6沿线设施
沿线设施有很多,有户外广告牌标志、施工标志、路标指引等。交通标志、标线足提供道路交通信息给驾驶员的设施。正规的道路引导标志给行车安全带来便利,也保证了人员的安全。相反,不合理的视线诱导设施容易引发交通事故,给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造成威胁。
3.7设计速度与运行速度
在公路的路线设计实践中,充分考虑运行速度,对于提高公路行车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此外还要注意设计各个节段的相互配合。设计师进行设计师要考虑到以下几方面的问题:重视不同车型车辆的运行特征,构筑良好的公路路线线形;路线各项指标进行符合性和相容性检验,适时调整;应综合考虑路线线形及沿线构造物、沿线设施、环境条件等因素;充分考虑爬坡车道的设置和分速行驶。
3. 8 超高问题
不设超高的圆曲线最小半径,提高陡坡路段的平曲线超高横坡度。在超高设计时要对超高率进行调整,通过提供适当的交通指示使驾驶员能识别这些路段,从而控制行驶速度。
4公路路线设计问题的改善措施
(1)二、三级公路根据路线设计、路基高速、路面防滑程度,分路段竖立限速标志。
(2)交通安全设施需加强。标志的健全会有引领作用减少事故的发生。
(3)加大交通管理力度。惩罚并举,对于违反交通安全者给予重罚,遵守交通规则者给予奖励。此外,还要进行宣传教育,提高驾驶员安全意识。
(4)重视结构设计的耐久性问题。事实说明,道路桥梁需要重视。在保证了施工和材料方面的和理性之后,设计上的缺陷是影响耐久性的重要因素。目前,国内对于道路桥梁耐久性的研究主要停留在材料和统计分析的角度,对于从设计方面改善耐久性问题研究不足,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从定量分析方面去研究耐久性问题。
(5)全面对路线设计的完善,公路在设计时需将指标统一,特别是山区公路,既使是相同的指标,设计时相邻的曲线半径比也应控制在1.5范围内;长直线段的两端曲线的半径不应小于该段直线的长度;高填方路堤段的纵坡不应大于3%;大于3%的连续纵坡长度应控制在3分钟车程内。这样使得行车时司机的心理有过度阶段时间,对行车安全有利。
( 6) 重视超载问题。道路桥梁在使用中难免会出现超载的情况,对于设计方来说,需要特别关注由于通行车流量超过原设计最大流量的问题,因为这已成为我国道路运输的普遍问题。
( 7) 重视附属工程设计。附属工程是道路桥梁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通行的方便性、安全性以及后期维护的顺利展开等方方面面,设计人员必须充分考虑这些问题。
结束语:
在当代公路工程建设中,公路路线设计在其中起着主导的作用。 交通安全与道路设计先进的道路设计是提高交通安全的重要保障。道路线形设计合理与否,直接决定了司机驾驶的舒适度、快速性和安全性,正确的道路线形设计可以保证良好的视距及醒目的行车方向,为司机的安全行驶,有了进一步的保障,为人们的幸福生活提供了更好的保障。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U416 文献标识码:A
公路是保证城市正常运行的枢纽,是沟通城市各个要地的“血脉”,保证公路交通的安全运行,才能沟通城市各个地区。公路设计中涉及到很多交通安全的问题,要保证交通安全,就对公路设计的平纵组合、纵断面、视距、平面线形和平面交叉等都做出了严格的要求,如何把握这些要素之间的关系,是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
1.对公路设计中交通安全因素考虑的重要意义
最近几年虽然公路交通一直在稳定发展,公路设计技术不断提升,但是仍然存在着由于人为因素和环境因素导致的某些地段的公路设计不合理,从而造成区域性的交通拥堵,公路交通安全也因此得不到很好的保障,留下了很大的社会隐患,国民经济也因为交通运输的堵塞而受到影响。要想保证交通顺畅,避免交通安全问题再次发生,无论是什么地区的公路设计都要首要考虑其安全性,务必要将公路设计的安全性放到第一位,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只有公路设计的安全可靠,才能发挥公路的正常效用,才能确保交通运输的顺利进行,否则的话很可能因为交通问题造成公路运输行业的凋零,影响经济发展。所以在对公路设计时一定要首要考虑其安全因素,保证我国公路运输的秩序,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好坚强的后盾。
2.公路设计交通安全因素的简介
2.1 平纵组合因素
对于平、纵断面的线形组合来说,它的根本原则就是要相互对应,保证它的匀称均衡。在设计过程中应当注意避免一些主要问题,防止出现大的交通事故。长度较长的直线与陡坡或长度较短的竖曲线不宜结合在一起使用;长的平曲线和大量的短的竖曲线、短曲线之间也不宜结合;直线上要注意切忌出现会阻挡司机视线的曲峰;短竖曲线内不宜有小半径竖曲线,反之亦然;曲线的内侧加宽不宜太长,避免司机在转弯时利用转弯半径超车或者将之作为行车道拐内侧小环;凹形曲线的底部和凸形曲线的顶部都不能加急转弯,防止出现交通意外;曲线的加宽值要满足所有公路行车的需要,一般都要将曲线加宽值的设定与道路最大行车进行比较,得出最优结果。避免这些影响公路交通安全的主要公路设计误区,就能达到保证公路交通安全的基础。
2.2 纵断面因素
公路的视距和车辆的动力性能的好坏受到公路纵断面线形因素很大的影响。不同的车辆性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有的汽车行使缓慢,在遇到大纵坡和长纵坡时影响后面车辆的正常行使,后面车辆频繁超车导致交通混乱。长下坡行驶过长车辆持续刹车会产生过多的热量,汽车的制定性能也会因此减弱,汽车追尾事故因此也会频频发生。在对公路的纵断面设计时必须要对其长上坡和长下坡进行严格的控制,防止汽车由于长坡过长等待不及、汽车制动出现松动而导致的交通安全事故的发生。在合理设计公路的长上坡、长下坡的基础上,还可以通过对上坡、上坡进行合理的控制来提高道路通行能给力,如设置警示牌、缓坡段,都能提高道路的使用效果。
2.3 视距因素
行车视距是关系到交通安全的一个首要因素,在进行公路设计时应该首先考虑到行车视距。在现实的交通运行中,很多交通问题都是由于视距产生偏差而导致的,设计合理的公路一定具有优秀的视距设计。司机可以通过合理的行车视距判断出正确的道路环境,使司机在行车时具有更多的保障。公路的行车视距涉及到很多的内容,超车视距、停车视距、会车视距、交通标志、公路路灯以及交通信号灯等的设计都包含视距的设计元素,针对公路中不同方面对于视距的不同应用,视距的具体设计内容也是不相同的。比如由于交通信号灯的高度必须足够才能让经过的所有车辆都能看到、交通信号灯的灯光颜色、强度的差异对比也十分明显,都是处于视距的考虑。另外如道路转弯处的构筑物设计不能阻隔司机的行车视线、相邻的不同意义的警示牌不能相互遮挡灯都是视距因素上要考虑到的问题。
2.4 平面线形因素
公路在设计使用时是要贯穿到日常的生活环境中的,所以在对公路的平面线形进行设计时要考虑其与周围的环境、景观和地形之间的和谐统一。公路是要与周围的环境融在一起的,而不是突兀地在整体中显现出来,公路线形必须保证整体的协调性、连贯性和平衡性,将公路的平面线形和公路的横纵断面进行紧密的连接。直线区域不宜过长,保证直线的长度与公路曲线的转弯半径大小相适应,使其相互协调,保证公路路段的行车流畅。如果公路的直线过长,在设置公路的曲线时就要避免使用小曲线与其连接,避免线形突变。公路的平面线形设计还要与周围的地势、景观和环境统一起来,使公路在满通需求的基础上,还能作为景观让人们产生一定的视觉享受和视觉冲击。在设计公路时必须进行直线和曲线的结合,杜绝因为直线路段成本低而只用直线的行为,保证公路的协调和正常的车辆交通使用功能。
2.5 平面交叉因素
公路的平面交叉问题一般出现在交通较为密集、重要的交通路口,一般都会形成交通环或者交通岛,这样复杂的交通路段对于公路的设计要求更高,首先就是防止三角区的出现影响视线的通透。其次公路的平面交叉应该遵循一定的设计规律,防止司机在复杂的路段迷失方向,造成交通堵塞等问题,必要时还可以对复杂路段进行标志牌的设立,保证交通顺畅。护栏能够有效减少二次交通事故,在发生交通事故时对车辆、司机的安全都能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并且护栏的外观还能起到对司机的实现的引导作用,防止司机不注意的偏离道路的状况发生。道路轮廓标能够在夜晚或者其他视线受到阻碍的时候让司机对自己行驶的路况有一定的了解,防止事故的发生。
3.公路设计中要注意的安全事项及技术措施
3.1 公路设计中要注意的安全事项
公路设计时要保证公路经济、安全、合理、耐用。公路建设要合理利用公路建设地点的现有资源,因地制宜,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与之相适应的建设施工计划,尽量减少施工搬运造成的经济损失;在保证成本不超过与其的前提下,尽量选择优质材料,保证公路的经济型和实用性。对公路的强度和稳定持久性进行时刻的监督,使公路的安全得到最好的保障;公路的等级也要经过前期对于公路的使用需求的大量、多方面的严格调查分析进行慎重的决定,保证建成的公路能够满足后期规划的交通流量,不会造成公路无法满足车流量而造成的交通拥堵,同时又没有引起公路过多的浪费。
3.2 公路设计中安全设计的技术措施
公路设计中要合理设置道路标志、对危险路段旁应增加护栏和隔离栅以及在车道边界线和危险路段设置轮廓标来防止公路设计中的交通安全隐患。道路标志能够提醒司机在行进到易发生事故的路段时加强注意,尤其是在快速路的易发生交通事故地带之前,不仅仅要设置标志牌来提醒司机,还要设置减速牌防止司机因为看见提醒过晚来不及减速刹车酿成无法挽回的惨剧。
结语
对公路规划进行科学的指导,将公路设计中的几个重要因素合理地协调配合,灵活运用各个公路交通能够运用到的安全技术措施,创造出优美、安全、稳固、合理的行车环境,降低交通事故的发生概率,是公路设计中的交通安全目标。相关单位应该加大公路设计上的安全因素重视力度,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促进交通的和谐发展。
前言
今年来,随着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全面展开,目前的交通环境得到了有利的改善,交通状况也有所好转,但是统计资料表明,交通安全水平并没有得到提高,由交通事故导致的经济损失和伤亡人数还在增加。虽然《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 2003)调整了各级公路的设计车速、路基压实度值、桥与隧道的分类、公路的交叉口设计、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与安全指标,引入了运行速度和安全评价的概念,但在公路设计对交通安全的保证作用上,仍然不完全明确。故本文深入研究了公路设计对道路交通安全的影响因素与改善方法。
1.事故成因分析
2006年中国交通年鉴统计中公布的关于2005年全国交通事故原因的统计数据表明: 由于意外原因导致的事故占事故总数的3.68%,由机动车驾驶员原因导致的事故占94.54%,由非机动车原因导致的事故占0.72%,行人、乘车人原因占0.83%,而道路原因的比例仅在0.06%以内。
然而有关的研究表明,这种简单的将事故原因倾向于人的因素的统计方法与实际情况不符,缺乏科学依据。导致以上数据失真的原因主要是管理体制的问题。我国交通事故的数据采集、统计和管理由公安部门负责,除公安系统外,道路部门目前尚无专门用于交通安全研究的交通事故数据库系统。公安部门将事故定义为以上诸类,一方面是由于车辆、驾驶员均有保险,便于事故的后续处理; 另一方面是交通管理部门的一线事故处理人员在处理事故时,只看重事故最后的结果而忽略了导致事故发生的本质,如因道路连续下坡而导致的制动失效的事故,往往归结于驾驶员采取措施不当或机械故障,但主要原因其实是道路设计不当。我国50%以上的交通事故都发生在市郊的事故多发点,其次是交叉口,这就是证明。
2.公路设计对道路交通安全的影响因素与改善方法
一起交通事故的发生不仅仅是由交通系统中某一个环节的失调所致,而通常是两个或多个因素失调的综合体现。仅仅将事故的原因归结为人的因素是不客观的,公路路线设计因素在交通事故中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1 视距
道路提供给驾驶人员的视野和视距是最重要的安全因素。良好的视距不仅能够保证驾驶员正确判断道路的行车环境,决定正确的驾驶行为,而且决定了驾驶行为的有效操作时间。行车时注视的位置是在车道的前进中心线上,其目高是以车体低的小客车为标准。在设计中经常用到的有停车视距、超车视距和会车视距。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中规定了不同道路等级的视距标准,但是这个标准在引用时仍然有欠缺: 我国混合车流中,小汽车的比例及数量在逐渐增加、小客车的全高有所降低; 我国驾驶员的身高普遍比较矮,这些因素与视距和设计速度有密切关系; 再有,我国驾驶员对速度的守法意识比国外发达国家要差得多,所以规范中所确定的视距值比较保守。
双车道公路的行车特征是超车时经常要占用对向车道,为保证行车安全,规范规定: 双车道公路应间隔设置具有超车视距的路段。但对于具有超车视距的路段的比例,设置形式并没有严格界定。设计中应该注意沿线视野和视距要满足道路条件允许超速情况下行车视距和行车净空的要求; 双车道公路超车路段长度占路段总长度之比,应该满足通行能力、通行舒适性、通行速度基本连续以及驾驶习惯等要求;对于不能满足视距的地方必须设立交通标志或采取强制分道行驶或减速的措施。
2.2 平面线形
平面线形设置是否合理与驾驶员的心理、视觉和习惯有着密切的联系。选用曲线半径时,应注意前后线形的协调,不应突然采用小半径曲线。在设计过程中,应考虑将车辆速度设计成为车辆在该路段上的自由行驶车速,因为长直线或线形较好路段,驾驶员难以控制到设计车速,一般行驶车速要比设计车速高,所以在连接长直线的曲线段不能采用最小圆曲线半径。从地形条件好的区段进入地形条件较差区段时,曲线的技术指标应逐渐过渡,防止突变。设计中应该注意,当道路条件与交通环境较好时,驾驶员有可能以大于设计行车速度的速度行驶,平曲线半径要能与实际行驶车速相适应;回旋线参数A的选用要符合允许的最大离心加速度变化要求; 连续多个平曲线路段曲线半径的变化要建立在速度平稳运行的前提下; 当地形地物条件受到限制而采取了极限半径时,应同步设计相应的安全措施。
公路线形是在已有自然条件的基础上进行考虑的,设计首先应考虑与自然地形相协调,虽然沿自然地形的平滑线形要比以直线为主、填挖方多的公路线形更美观,且可以避免由于修建公路而破坏沿线的生态环境,从保护自然的角度或从工程费、施工、养护费以及节省劳力的角度看都是好的,但设计连续曲线的线形会使驾驶人员容易疲劳,不能沿着车道有秩序地行车,所以应尽量避免。在长大下坡道尽头应避免设置小半径曲线。如甘肃省针对交通事故多发段的调查研究发现,在连续下坡超过3km路段的尽头,由于设置较小半径的曲线诱发的交通事故占到相当高的比例。因而在设计中对长大纵坡及较长直线段的尽头,宜模拟车辆可能运行的速度来确定曲线半径,并尽量采用良好的视距。
2.3 纵断面线形
道路的纵断面线形不仅决定着视距,而且决定着汽车动力性能的发挥。多数长、大纵坡都是事故易发路段,对载重汽车、功率小的汽车、超载汽车的行驶均有影响,上坡会使车速减慢,妨碍后续到达的快速车辆,使超车需求增多,同时也会影响其他动力性能较好的车辆行驶。由于动力性能较好的车辆无法忍受低速,往往会在视距、道路、通行条件不允许的路段强行超车或会车,增加下行车的制动次数,使安全性降低; 而连续下坡会使刹车过热,制动效能减弱,更易发生交通事故。因此规范对连续上坡和连续下坡路段的平均纵坡进行了限制,同时建议连续上坡路段对载重车辆速度影响到一定程度时宜设置爬坡车道。但是规范对长、大纵坡路段的路肩宽度和紧急停车带并没有明确的规定。
调查表明: 有很多事故是由于车辆在超车视距不足的长、大纵坡上临时停放,在加水、凉闸、修理故障或等待救援时,与下坡车辆追尾所致。另外对下坡路段的事故原因分析表明,超过半数的肇事车辆是由于不能充分估计长、大纵坡的坡度与长度,连续制动导致制动失效而引起的。设计中应该注意纵坡坡度尽量不采取极限值,在不得已采取了极限值时,应该采取提前降低设计车速、设置警告标志和坡段长度、坡度预告标志,加宽路肩和紧急停车带,设置标志提示司机低档位行驶,控制好车速,防止制动器失灵。还可以在路侧设置摩擦系数很大的路面来缓解制动器,在路侧设置安全碰撞设施或者是靠崖停车区域,在长、大纵坡下游设置避险车道等,以防止失控的车辆造成更大的事故。
2.4 平纵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