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3-05 16:20:13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生物科学与临床医学,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二、荷兰《医学文摘库/医学文摘》EMBase(ExcerptaMedical Database/EM)
EM是荷兰Elsevier Science B.V.出版商建立的书目文献数据库。涵盖70个国家、地区出版的5 000多种期刊,覆盖各种疾病和药物的信息,无可匹敌的欧洲文献汇总及更多的亚洲文献。是当今世界上唯一用英文出版的大型医学文摘,是世界上最有影响的二次文献之一。EM收集内容广泛,不仅包括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还包括与医学相关的许多领域(生物医学工程、卫生经济学、医学管理、法医学等)。EM到2003年共收录中国(含港台)期刊64种。
三、俄罗斯《文摘杂志》(简称PЖ/AJ)
于1953年创刊。收录了全世界130多个国家的66种文字的科技文献,包括22 000多种期刊、10 000多种图书、6 000多种连续出版物、15件发明证书和专利以及会议录、科技报告、标准等。是目前世界上引用出版物最多、报道量最大的一套文摘刊物。其所收录几乎包括了所有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工业经济等方面的内容。俄罗斯《文摘杂志》2005年收录的中国期刊693种。
四、美国生物科学数据库(BIOSIS Preview简称BP)
是由美国生物科学信息服务社(BIOSIS)生产的世界上最大的有关生命科学的文摘和索引数据库。BP收录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 500多种期刊和1 650多个会议的会议录和报告,每年大约增加28万条记录。报导的学科范围广泛,涵盖所有生命科学内容,其中包括(不局限这些学科):空间生物学、农业、解剖学、细菌学、行为科学(Behavioral Sciences)、生物化学、生物工程、生物物理、生物技术、植物学、细胞生物学、临床医学、环境生物学、实验医学、遗传学、免疫学、微生物学等。
五、《科学文摘》(Science Abstracts,简称SA)
1 现代医学模式的发展
医学模式是指医学科学对人体和疾病的认识,是人们关于健康和疾病的基本观点,是医学临床实践活动和医学科学研究的指导思想和理论框架。在不同的时期,由于人们对健康、疾病、致病因素认识上的差异,存在着与医学发展程度相适应的不同的医学模式[1]。
现代医学模式起源于16世纪中叶医学开始进入实验医学阶段以后,不同学科分门别类地对人体的形态结构、功能及生理、病理状态下的各种生命现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这一模式被称为生物医学模式,它将疾病诊断治疗的立足点放在与生物学变化相联系的基点上,它在确定生物致病因素、阐明机制和形成规律方面起了重要作用。但随着人类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生活方式等发生了巨大变化,疾病构成、人口结构、社会因素、心理因素、环境因素、健康概念、卫生需求等等均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现代医学模式的局限性日益暴露出来,即只考虑了人的生物属性,忽略了人的社会属性,只重视机体生理活动,而忽略了个体心理活动、社会因素等在疾病中的作用。
1997年美国精神病学、内科学教授恩格尔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这一概念,其主要内容包括生物遗传因素、环境(包括自然和社会环境)因素、生活方式与行为因素和卫生服务因素。这一种全新的临床医学模式概括了影响人类健康和疾病的全部因素,从医学的整体性出发,分析了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对健康和疾病的综合作用,突出了社会因素的决定作用,它的诞生标志着人类进入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时代。
随着21世纪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大量新技术、新材料和新方法被引入医学,如成像技术、基因工程技术、人工器官、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信息工程技术等等,使医学在预防、诊断和治疗上获得日趋精密、高效、快速、简便的方法和手段,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医学研究和疾病防治的水平。因此,近年来又有人提出将医学模式扩展为“生物社会心理技术(工程)”模式[2]。
医学模式的不断丰富发展及转变,不仅全面地改造了世界临床医学领域专家、学者对疾病和健康、诊断和防治等多层次综合认知、判断标准,同时对临床医学教育也提出了全新的、多方面的要求。
2 医学模式转变对医学研究生教育的影响
多年来我国医学院校由于受传统医学模式的影响,医学思维多半局限于生物科学范围,在医学教育中缺乏人文科学以及现代高科技领域知识,使现有的医学教育与新的医学模式要求和形势发展存在着相当的差距。
目前国内临床研究生教育思想和观念滞后,仍主要采取导师负责制,从招生选才、入学后选修专业课程到选定研究课题、参与临床实践、完成论文等培养的全过程主要靠导师或以导师为主组成的指导小组进行个别指导,学生的知识结构要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导师的知识内涵;此外,由于临床专业研究生学习、临床工作任务的繁重,以及过于专注为完成学位论文的需要,使他们的活动范围局限于课堂、图书馆、实验室、病房或手术室,无暇顾及其他领域的进展,“专”而不“博”,不仅限制了他们在自身专业上进一步的发展,也极大的限制了他们的创新性。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新的医学模式要求必然促使我们重新对临床研究生的培养工作进行全新的分析和研究。
新的医学模式不仅仅要求治好病人的躯体病症,而且要求积极主动从多方面、多层次防治疾病,强调加强预防,减少患病率,以全面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这就要求医学研究生的思维方式随之转变,除掌握医学知识外,还要涉及心理学、伦理学、行为科学、社会科学、管理科学、卫生经济等多方面的知识,从而提高其综合素质。
跨入新世纪,临床专业医学研究生培养教育中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正在发生转变,适应新医学模式的医学教育如教育观念、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在各高校医科院系中正展开积极的探索,其目的就是逐步形成一个把学生培养成具有生物科学、心理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知识结构人才的新的教育模式。
3 医学模式转变与医学研究生教育改革
新的医学模式具有更强的综合性和社会性特点,研究生教育要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教育思想,其次要对人才的知识结构进行调整,以转变其临床工作的思维方式。为达到此目的,必须针对临床医学研究生的指导以及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特点,为他们创造有利的环境和条件,在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有力的保障措施。
第一,强化医学伦理道德教育。医学伦理道德教育是医学教育的基石。随着社会的进步、现代科技的发展赋予了它新的内涵。如克隆羊的诞生使得克隆人体器官的研究突出地摆在人们面前,今后也将有越来越多的临床科学研究涉及同样的伦理道德问题;再有,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使得临床医生对疾病的诊断治疗越来越依赖高端的仪器设备而忽略了与病人心理的交流,眼前只见“病”不见“人”。这些现象时刻提醒着我们应理性地认识到医学伦理学的重要性。“没有医学伦理学,医生就会变成没有人性的技术员、修配器官的匠人、或是无知的暴君”[3]。因此说,医学伦理道德教育对当代医学研究生的教育来说不是已经足够了,而是要更加强化、更加深入。源于社会需要的不仅是医术精湛,更是兼备高尚医德的医学大家。 转贴于 第二,加强人文科学和社会知识,拓宽专业知识面,加强相关学科综合知识的教育。新的医学模式涉及生物科学、心理学和社会科学领域,这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在发展中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结果。医学实践总是在道德、伦理、法律、宗教的引导下进行的,只有通过人文科学和社会知识的教育,才能使医学实践与社会发展相一致[4]。作为临床医学研究生应该学习借鉴人类优秀文化的遗产,对于哲学、历史、文化艺术、伦理学和自然科学发展史等各个领域都应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无论从什么角度评价,国际上一流的医学院都隶属于综合性大学,当前我国高校合并构建综合性大学为我国医学研究生的培养提供了良机,应该利用合校后文理渗透、学科交叉的有利资源,采取多方面措施多种形式多渠道有针对性地对医学研究生开展有关人文知识及当代技术前沿的学术讲座,积极开设一些综合几门交叉学科知识的选修课程,在补充基础医学教育不足的同时,改进单纯的生物医学知识结构,汲取与本专业研究相关的知识,使他们紧跟社会发展,在宽厚知识的基础之上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调整完善知识结构,使他们开阔视野,扩展思路,勇于创新。
第三,尝试开放式的跨学科联合培养工作,鼓励研究生较多地接触外部环境。针对研究生学习、科研以个别指导、个体活动为主的状况,在学习和临床科研工作中尽可能地为他们提供更多的群体实践活动和接触相关领域基础和临床科研工作的机会。如构建国家级、校级学术交流活动平台,利用教育部举办的暑期学校、博士论坛等教育资源,鼓励研究生走出学校,走出院系,开拓视野,促进临床专业研究生与本专业及相关专业领域师生的交流合作;建立多个课题组共同参与的综合性实验室,组织假期的社会调查和面向社会、社区的技术服务等,使研究生在更广阔的学术与社会领域中活跃学术思想,了解自己周围的环境,了解国情,了解社会,在与社会的接触中培养敬业精神,增强社会的责任感,顺应社会的发展,全面提高临床专业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第四,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导师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导师的榜样和影响力是最直接也是最深远的。高层次的导师群体,是研究生培养的基本前提。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更要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完善考核制度,督促导师不断加强自身学习,不断提升学术水平,时刻把握科学技术发展前沿,充分发挥导师的工作主动性和创造性,真正做到言传身教。
总之,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直接受到社会需要和学科发展的制约,它是否能适应新的医学模式,培养出现代医学卫生事业发展需要的人才直接关系到国家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因此,在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政策、培养措施以及管理方法等诸多方面上还需要进一步的实践和探索,力求使医学研究生教育的改革尽快完成转轨,符合医学模式转变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李兆松,王忠彦,吕海波. 试论医学模式转变与医学教育改革[J]. 西北医学教育, 2005,13(2):24125.
1、文学类:比较文学、古典学、语言学、哲学、神话学、视觉环境学。
2、社会科学类:人类学、历史与文学、社会学、心理学。
3、科学类:应用数学、天体物理学、化学与物理、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
4、工商管理类:金融与经济学、建筑学考古学、生物化学、神学、自然科学、工程学、社会科学、生物科学、临床医学。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