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建筑设计的功能

建筑设计的功能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4-03-14 16:43:14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建筑设计的功能,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建筑设计的功能

篇1

2建筑设计中的形式理性

形式理性可以细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来自项目本身,另外一种来自形式本身.

2.1项目的形式规定性

比如地块形状,一个方形的地块和一个异形的地块对建筑的形式要求是不一样的,最终的建筑形式也应当呈现出相应的变化.即使同一个设计项目在不同的建筑师手里会呈现不同的平面形式构图,但每个方案都需要解决平面与地块本身的形式关系问题.在与地块形状相结合的案例当中,最为著名的莫过于贝聿铭设计的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如图2所示,该馆位于一块3.64hm2的直角梯形地段上,东望国会大厦,南邻林荫广场,北面斜靠宾夕法尼亚大道,西面正对老馆(西馆)东翼.东西两馆相隔约100m,附近多是古典风格的重要公共建筑.如何与西馆取得联系,并有效利用这个不够规则的场地,是建筑师面临的重要问题.贝聿铭延续了老馆的轴线,并用一条对角线把梯形分成两个三角形:西北部面积较大的等腰三角形,底边面朝西馆,为展览馆;东南部的直角三角形,为研究中心和行政管理机构用房.这样的处理充满了理性色彩:轴线与西立面用于统一和协调建筑之间的内外空间关系,不同的三角形适应了不同的建筑功能,同时建筑四面均与基地保持平行,表达出建筑对环境和道路的尊重,其平面形式使得建筑与地块结合完美,相得益彰,让人很难再设想另外的形式.不仅仅是地块形状,诸如地形地貌、文脉特征等环境氛围,都会对建筑形式的生成产生一定的影响.王澍在设计中国美院象山校区时,首先考虑的就是一座规模庞大的校园如何与一座不大的先在的山共存.最终,他将新的校园建筑全部布置在地块的外边界,使建筑沿山体的延伸方向自然摆动,形成法规所允许的最高密度.如图3所示,与中国的书法相似,每栋建筑都如同一个汉字,呈现出面对山的方向性,而建筑之间的空白是在暂时中断时一次又一次回望那座山的位置[5].从平面看来,王澍的安排有着密不透风、疏可走马之妙:建筑与山呈现一定的距离,关系是“疏”的,建筑又是集中安排的,是“密”的;山是自然的,建筑平面是“随意”的.这种处理无疑和象山是融合的,和中国传统园林也是融合的,颇有一种浪漫的理性色彩.

2.2形式法则的规定性

形式有形式的构成法则,也有它的变化规律.一堵墙,用玻璃建造和用石块建造,效果不一样;墙上要开窗,开方窗还是开圆窗,效果也不一样.同样尺度的空间,用木头搭建、用砖石叠砌、用钢和玻璃构筑,会形成不一样的形式体验和空间品质.形式与形式的结合有着内在的架构方式,尽管这些方式有时难以言表.在苏维埃宫的竞赛中,柯布西耶本来是以莫斯科河作为建筑的主导安排各个功能部分的,但后来转为探讨形式自身的构成,最终把大小会议厅安排在建筑群“龙骨”的位置上,使形式本身的构成成为项目的主线,河流的作用则退居其次.设计过程如图4所示,最终的参赛方案无论是体量的变化还是空间格局的组成都显得更为严谨,形式更有秩序,对仗工整,难以更改.再如图5所示的一栋集办公、教学、宾馆于一体的高校科技大楼:上部的旗帜感象征物与同样呈锐角的裙房相呼应,锋利的锐角表达出凌厉的气势;宽阔的门厅和打开的裙房两翼彰显了敞开的胸怀;呈点状均匀排列的窗户和线状排列的富有节奏感的立面分隔线令人联想起整齐的队伍以及步调一致的行进步伐;墨绿色的玻璃色调沉稳,建筑师用洗练的手笔表达了建筑的身份以及它所承载的精神气质.锐角是最带有紧张感的,具有极度的主动性和敏锐性;直角是客观的、冷静的,最带有寒冷感觉和抑制感情的特点.所以,锐角和直角和人们脑海中的军人形象———客观、冷静、正直、威武有着某种程度的关联,建筑师敏锐地把握了锐角和直角的形式意味并在设计中成功地进行了运用.可以想象,如果这座高校建筑全部采用圆角和弧面的形式,那么它所呈现的精神气质将会大打折扣,这就是形式本身的构成法则。

3功能理性和形式理性的综合运用

从现代建筑的经典语言“形式追随功能”来说,在设计思考当中,功能理性应当是先于形式理性的.不从功能分析的角度来完成建筑最为重要的使用价值的话,那么关于形式的任何思考都可能会落入形式主义的窠臼.成功的设计都是经由功能的分析推导出各个功能区块的体量及造型,再由这些功能区块本身的构形特点安排出整体构成.在设计中,功能理性和形式理性是有着前后递进关系的,假设功能安排当中局部发生了变化,那么随之发生的就是功能形体的变化,整体构成也会随之变化,但蕴含在其中的功能理性与形式理性的推导关系是不变的.每个设计项目都会有其自身的特点,最初建筑师并不熟悉项目特点,需要从功能理性的角度出发,仔细分析其内部组成以及组合关系、外部设计条件及法律法规等基本条件,得出项目所需空间体量,然后再进行有效组合,探讨这些体量在空间角度的组合关系———这就是形式理性作为主导的设计阶段.一旦建筑师对项目所需求的功能安排了然于心,设计就逐渐演变为形式游戏———历史上由建筑师妙手偶得的建筑形式大多出自这一阶段.灵感勃发时的设计很难再用功能理性或形式理性去分析,但设计是不会一蹴而就、凭空出现的,建筑师必定要经过这个分析的过程.对于多样、复杂的建筑功能和成熟的建筑群落来说,形式本身承载着多重、复杂的因果关系,有时是功能为主导,有时是结构为主导,有时又是材料或技术充当先锋,有时是各种限制条件和形式因素杂糅交错,很难将功能理性与形式理性区分得非常细致,正像功能和形式本身难以厘清一样.以王澍的中国美院象山校区为例,如汉字一样的建筑散布在象山周围,与象山保持着一定的距离,这些看似随机的、无规则的散布,其实是承载着多种含义,建筑师希望校园建筑回望传统的中国书院,在一种“大合院”的聚落中形成“塔院式”的“面山而营”的布局,合院又被设计者故意打破,随山体扭转、断裂,兼顾着可变性和整体性,糅合着传统山水的“三远”透视法和文艺复兴的一点透视法,有着精微分辨和差异共存的场所特征[5].在这样的规划平面中,传统与现代并置,理性与诗性共存,其设计思维呈现出一种混杂的丰富性,并非条分缕析的功能理性和形式理性.在这里,功能理性和形式理性是杂糅并济、相互交融的.

篇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 1004-8537(2006)06-0112-03

近年来,国内外的博物馆类建筑如雨后春笋,迅速增长起来。博物馆类建筑是具有很强标志性的建筑,大到一个国家的象征,小到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的地标,它或者广纳一个地区历史文化的物华天宝,或者吸纳一个专业领域的文化精髓。而承载它的建筑,也成为一个特殊的文化载体,往往蕴藏了深刻的内涵,被赋予了更多的期待。

博物馆往往涵盖了展区、办公区、库藏区、接待休闲等部分,如何将各个部分有效地布局,使各功能区外部有良好的出入口位置,内部有合理的交通组织联系,是博物馆设计成功与否的关键。由于投资规模、建筑面积、基地面积及基地覆盖率等因素的限制,中小型博物馆在这方面面临的问题尤为突出。本文以中型博物馆为例(建筑面积在4000m2至10000m2之间),从基地中各功能区入口位置布局和馆内功能分区的组织方式两方面探讨博物馆功能分区。

博物馆各功能区出入口位置的设计

由于功能上的要求和交通疏散的必需,中型博物馆需要设置的出入口往往较多,如:展馆主入口、展馆次出入口、办公人员出入口、临时展厅独立出入口、会议报告厅独立出入口等。而制约基地中各功能区入口位置布局的决定因素也较多:基地周围主次干道的位置、基地周边环境条件、基地尺寸及基地内条件、建筑的朝向等等不一而足。一般来讲,博物馆往往是一个城市的标志性建筑,通常情况下,其主立面及主入口应首选面对基地附近主干道。这种情况也适用于大型博物馆,如南京博物院,河南博物院等。对于道路噪音的影响,多采用退红线、植树木或建筑构造上的减噪措施来降低。考虑到博物馆经营和展品的更新展出问题,中型博物馆多设有具有独立出入口的临时展厅。这类展厅由于经常需要重新布展、运送展品,所以必须设置在接近道路的位置。考虑到其独立性,因而将其出入口多设置在接近城市干道的位置。博物馆的文物保护及办公人员出入口一般与博物馆主入口保持一定距离,而且由于工作性质的特点,较多设在相对安静、隐蔽的位置。

宁波博物馆,所处基地条件较为复杂。基地东面是仪式广场和步行街,广场东侧是文化中心的主入口,基地南侧是城市主干道首南中路,基地西侧是12m宽的规划路,城市主干道惠风中路位于基地北侧。设计者将博物馆的主入口设在东面,使建筑的主立面与东侧的文化中心主立面形成一条建筑轴线,与仪式广场轴线垂直,使整个地段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景观建筑群。博物馆的南面设有临时展厅及其独立出入口,直面交通便捷的首南中路,满足临时展厅展品时常更新与参观人流频繁的特点。博物馆的北侧规划为综合展区的停车场,由于其紧临主干道惠风东路,便于参观人员的机动车停靠和离开。博物馆的西侧设有办公区的出入口,使办公人流、货流与参观人流不相干扰。由于紧临规划路,出入交通也较方便。宁波博物馆紧密结合基地因素和自身特点,充分利用基地环境,各功能区入口布局处理较为合理。

博物馆馆内功能分区的组织

中型博物馆多是一个涵盖了展区(含临时展区)、会议厅、办公区、库藏区、接待休闲等部分的综合体,其中库藏区多设于地下层,接待休闲多分散设于展区中,临时展区与多媒体会议厅等多设于展区的较低层,以便于设独立出入口。所以,博物馆的主要功能分区可以简化为展区部分和办公区部分(包括文物维护等部门)。根据馆中办公区与展区空间关系的不同,博物馆功能分区的布局方式大致可分为嵌入式、并联式、独立式。这三种布局方式各有长处与不足,在设计中应根据实际情况统筹考虑,灵活扬弃。

1.嵌入式

所谓嵌入式是指博物馆的办公部分位于博物馆的某一层或某几层的部分平面上,与整个展区融嵌在一起。这类布局主要适用于甲方对办公区要求的面积相对于主展区较小,或者办公区与展区各部分联系较多,当然,基地条件有限也是使用这种形式的主要原因之一。这类布局的不足是,各层平面各不相同,给建筑设计和结构设计带来一定难度,另外,办公区的位置多放在不佳位置或层面。

德国法兰克福现代美术博物馆总建筑面积约9000m2,地下1层,地上3层,主要收藏了1950年代以来的现代美术作品。建筑是一个包含了展区、办公区(含工作区)、图书馆、藏品区、讲演厅等的综合体。馆址基地位于城市旧城中心市政广场附近,基地是一块由市中心引出的放射道路所界定的不等边三角形,面积仅为2140m2。设计师汉斯・霍莱因根据基地的特点,将博物馆设计成为三角体。建筑几乎占满了三角形用地。博物馆顺应地形,其形态上与相邻建筑可以形成较为完整而连续的街道界面。布局上是以三角形尖顶的角平分线为轴线,大体呈对称结构。大部分楼层的功能用房是矩形或其他的规则形式。中央是一个等边三角形大厅,它统合了整个布局结构体系。建筑内部布局较为复杂。在地下层主要设有馆藏区、工作室及讲演厅,地上一层设有展区主入口、临时展厅、展厅及办公人员入口。地上二层及三层为展区。图书馆、办公人员及馆长办公室等设在地上一层与二层之间的夹层,而该层其它部位为留空,满足一层展区的层高需要。该方案在有限的基地条件下,借助主入口门厅及休闲卡座层高不高的特点,将办公区等辅助部分巧妙地采用嵌入式的处理方法,嵌入一层展区与二层展区之间的部分夹层,既保证了办公、图书等区域对上下层展区的服务与管理.又较好地满足了办公等区域对采光的需要,同时.也具有相对独立的出入口.确实是难得的一种处理方式。不足之处是,夹层与地下一层馆藏区域的联系在空间上被阻隔了。

2.并联式

与嵌入式相对,所谓并联式,是指博物馆的办公部分与展区部分在空间和平面上划分明确,相对独立,自成体系。这类布局有利于办公区和展区的管理与独立使用。由于办公区与展区层高的不同,对建筑设计带来一定的难度,所以,并联式中型博物馆的办公区部分地上以两层居多。

建成于2004年的中国科学院南京分院古生物博物馆由设计大师齐康主持设计。该建筑用地面积6272m2,总建筑面积8523m2(地下室面积:2050m2)。博物馆所在基地为三角形,紧临城市主干道。该设计紧密结合基地条件及方案要求,将展览区和办公区采用并联式布局,使两者在功能上保持相对独立,在造型了浑然一体。建筑南端为博物

馆的最高点,该处通高17m,用来摆放15m高的恐龙标本模型,与其相通的展览区其它区域的层高为5.1m~5.3m,而办公区层高为3.6m。这样的布局方式,非常有利于使展览区屋顶形成一条优雅的屋面曲线。整个建筑的造型从外观上看仿若一座隐喻的恐龙昂首立于主干道旁。该作品采用并联式布局,有效地利用了展览区和办公区的层高差值,形成了切合博物馆主题的建筑造型,是建筑造型与内部功能合理结合的佳作。

3.独立式

独立式与并联式相似,同样具有独立的办公区和展区。两者不同之处是并联式博物馆在外部看是一个整体,内部分区明确,相对独立。独立式博物馆从外部看更近似于是两个或几个建筑组团,它们之间或以坡道相通,或以连廊相连。办公区与展区之间多为半通透的空间,可以与坡道或连廊结合,设置绿地、水景等室外休闲设施。几个不同区域组团还可围合成庭院式休闲场地,便于人流疏散和视觉缓冲。独立式博物馆由于组团设置的原因,往往需要大面积的基地作保障,所以这类博物馆多适用于基地面积充分的情况。

篇3

表面是体块的外套,它可以消除或丰富我们对体块的感觉。

平面是体块和表面的生成元,是它 ,不可更改地决定了一切。

-----柯布

关键词:以人为本功能流线

1,工程概况

郑州瑞康医院是一所综合性医院。位于巩义市东区,北临新兴路、东临城东路,基地形状为长方形,南北长265.16米、东西长122.59米,总占地面积48.8亩。设计床位数为300床。作为巩义市东区发展的一个重要建筑,瑞康医院担负着提高东区生活质量的重要任务,建成以后将满足东区居民日益增长的就医需求。此次方案设计为一期工程,包括医院的几个主要建筑即:门诊楼、病房楼、手术部、医技楼等几个部分。

2,设计原则

综合分析现状地形,结合东区整体规划的要求,既有超前意识,又充分考虑现实情况;既高起点、高标准地进行规划设计,又考虑节约、节能、可持续发展的方针,使各功能用房组成功能布局合理,各部门流线便捷,内外环境优美的现代化综合医院。

3,总体布局

瑞康医院三面临街,使基地在三面都有设出入口的可能,有利于组织交通,同时考虑新兴路为建成道路,因此将医院主入口开向新兴路,入口面向道路留出大型广场,设置绿地,小品,水景及停车场地,门急诊入口面向此广场。病房楼则位于基地中部,其主入口面向城东路,以一小型广场相连,方便亲属探视住院病人。

考虑到医疗建筑的特点:一方面为缩短病人流线,节约管线等日常能源的损耗,需要建筑尽可能集中布置;另一方面又希望大多数房间实现自然的采光通风,需要满足间距要求。因此总体规划中需综合比较与权衡,门诊、住院病人均需使用到的医技部分,置于门诊楼与病房楼之间,通过连廊,庭院使之联为一体,便捷地交通为其实现资源共享提供了条件。

4,功能空间

设计中我们自始至终贯穿“以人为本,功能至上”的设计思想,既要为病患创造一个舒适、温馨、便捷的内外就医环境;又要为医护人员提供一个优质、高效的工作条件,以提高医院的整体诊疗服务水平。

门诊楼设计中引入了共享大厅的设计理念及手法,蓝天白云抬头可见,明亮的阳光透过采光顶棚洒在中厅郁郁葱葱的植物上,潺潺的水面上,来来往往的人身上,相信有利于减轻病人就医时的不安与焦虑。穿过中厅就是宽敞明亮的取药厅,大面积的通透

玻璃窗将室外景观引入室内,可以消除候药病人的急躁情绪。门诊部各科室均采取廊式

候诊,以便于保持患者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以实现现代医院就医环境的高情调。

医技楼和手术部与取药厅之间通过一内庭院相联,三者共享此庭院。医技区不论从各病区还是门诊来的病人均方便到达。手术部在设计上采用国际先进的中心岛式布局方式:将中心供应室设在一楼,二楼为产房,三楼为手术室,经一楼消毒的无菌用品通过洁净电梯直接进入二楼产房的无菌区及三楼手术室的无菌走廊,经护士配盘后直接进入产房或手术室,以保证经过严格消毒的器械、辅料等能以最短的距离、最快的速度、最洁净的通道进入手术室及产房,这样有利于保证手术质量并为手术病人的尽快康复创造条件。

病房楼与手术部之间通过一内庭院及与庭院相对的病房门厅相联,门庭贯穿两层,并设置有鲜花,超市等休闲空间。病区采用双内廊的布局方式,中间穿插两处内天井,有利地避免了走道过长给病人带来的狭长、阴暗的感觉。护士站位于病区中部,尽量缩短其与各病房间的距离。病室尺寸精心设计,南向可置2床,北向可置2床亦可置3床,以解决预料不到的需求时急用。置于外墙的卫生间旋转45度,全部明厕,既节约日常耗电费用亦可保持良好的采光通风与卫生,又尽量减少卫生间对病室采光通风的影响,且不会影响内廊医护人员对病患的观察护理,增强了患者对医院的信任和安全感。

5,交通流线

外部流线组织:基地沿新兴路为主出入口,沿城东路为一次要出入口,主要为探视病人服务,基地南侧沿城市道路设污物出口,使人员与污物截然分开。在沿新兴路及城东路出入口处均设置停车位,以满足病人停车需求。

内部流线组织:门诊楼分别设置了急诊、门诊及妇产科三个单独出入口,门诊楼入口处中庭设有楼梯及自动扶梯,便于就诊人流在入口大厅快捷地进行分流。同时以连廊,庭院联系医技楼,手术部及病房楼。流线清晰明确,交通便捷顺畅,避免了各种人流的交叉。病房楼每层各为一个病区,由两部电梯及楼梯满足垂直交通的需要。污梯与客梯分开设置,实现病房、手术产生的污物直接对外。

6,环境绿化

医疗建筑是社会高度人性化的建筑,人们对医院的环境质量,特别是绿化的布置和配置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我们以保持生态平衡,人与自然相融的持续发展理念为设计的主题。设置有室外的集中绿化和各个层次的分散绿化,包括水景、小品、室内盆栽绿化,天井、内庭的庭院绿化,屋面的绿化等有机结合,以求使建筑置身于绿化环境之中,使环境绿化呈现出地面和屋面相结合,建筑内外互相延伸融合的景观。为医院病人和医护人员的诊治和医疗工作营造了自然的良好环境。

门诊楼前为一中央广场,广场上布置有花园、水池等,并沿着城东路向南延伸,形成一个沿街带状公园,最后结束于病房楼南面的大型景观生态花园,这样一个连续的绿化景观带,不仅为病人提供了赏心悦目的环境,清新的空气,同时使得位于周边道路上的行人也能欣赏到医院的美景,为城市景观作出贡献。

7,立面造型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