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3-14 16:43:14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传统节日中的文化内涵,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一、挖掘民俗内涵,还原民俗特色
每一个节日背后都具有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能够促进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以及人与自我内心世界的和谐。虽然每个民俗节日都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但是节日中承载的文化底蕴与传承的理念和意蕴都是不相同的。例如,在春节要吃团圆饭,主要是体现出合家团圆的理念;给长辈拜年与发压岁钱,能够体现出互敬互爱的美德;而在清明时给先人扫墓和祭祀,都能够体现出对于生命的颂歌等。在进行幼儿的节日民俗教育时,只有抓住了民俗内涵,才能够更加深入的让幼儿了解节日的意义,从而达到节日民俗文化教育的意义,在今后起到传承与保护节日民俗文化的作用。
首先,幼儿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就应该先突出以人为主体的节日,充分的了解到不同节日的民俗文化内涵,才能够找出更多可以开展教学活动的素材,从而能够从多个角度、利用多种形式来帮助幼儿更加深刻的理解节日的内容与习俗。例如,幼儿教师可以选择春节拜年作为教学内容,先让幼儿模拟日常拜年的方法,再创设一个情景教会幼儿怎样拜年才是正确的,教会幼儿多种表达祝福的方式,比如可以自己动手制作贺卡、给长辈打电话或者发送电子邮件等方式。
其次,由于现在的节日民俗都是经过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文化传承,每个节日中间都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教幼儿教师在展开教学活动时,就不能够脱离这些节日民俗本来的文化内涵,应该把传统节日的文化还原出来,体现出节日中原有的民族特色。例如,在元宵节可以邀请学生家长参加制作灯笼、猜灯谜等活动,在中秋节让家长带着幼儿一同赏月,能够在幼儿学会了文化知识的同时,也体会到节日的民俗乐趣。
二、丰富民俗形式,体验民俗趣味
由于我国的传统节日民俗都是非常丰富多彩的,有很多节日当中都包括着特定的活动与饮食,例如,在元宵节应该吃汤圆猜灯谜、在冬至时吃饺子、在端午节划龙舟等,通过带领幼儿领会到这些具有趣味的民俗活动,不仅能够在民俗节日中增添更多的色彩,也能够让幼儿真正的体会到节日民俗中的乐趣,促进节日民俗文化更好的传承。
首先,由于幼儿的天性比较爱玩,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可以把节日民俗改变成为适合幼儿参与的趣味游戏,吸引幼儿积极的参加游戏。例如,幼儿教师在讲解端午节的民俗活动时,可以先给幼儿讲述划龙舟的具体操作规则,然后把游戏改编成为用长木板绑住五个幼儿的腿,通过五人两足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集体合作精神。
其次,在为幼儿讲解节日民俗习惯时,最直接、效果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幼儿真正地参与到情境体验当中,从而获得更加真实与全面的认识。但是因为真实的情境一般都比较随机化与生活化,所以幼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就应该创设更加适合体验民俗活动的情境,使幼儿更加真实的体会到节日民俗的特点与乐趣。例如,在讲解元宵节时,教师就可以为幼儿创设一个猜灯谜的情境,虽然幼儿的知识还不够全面,教师可以设置一些简单的问题或者是幼儿感兴趣的问题,鼓励幼儿积极参与;而在讲解春节时,教师就应该创设一个与春节相关的情境,比如教会幼儿贴春联、挂鞭炮等,真实的还原出过年喜庆的氛围。通过营造这些活动,能够让幼儿体会到更加丰富的节日民俗内涵,提高对节日民俗的喜爱度,从而从更深的层面理解节日民俗的文化内涵。
三、寻找民俗传统,传承民俗魅力
我国传统的节日民俗往往具有非常丰富的仪式,具有传统性、多样性与群体性相结合的特点,但是随着越来越多外来文化与时尚流行文化的冲击,加之对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有很多传统节日的民俗活动都已经淡化。例如,传统春节中晚辈需要当面给长辈拜年,现在都逐渐被短信、电话或者外出旅游所替代;原来在春节需要放烟花炮竹,出于对环境保护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考虑,也逐渐的被禁止;而在传统的清明节中,出了扫墓还有放风筝、踏春等活动,都已经逐渐的被人们所淡化。这些传统节日民俗习惯的消失,也会造成后人对传统节日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不理解,从而逐渐的丧失对于节日民俗文化的尊重和敬爱之情。
幼儿教师可以通过查找资料或者是询问当地的老人、专家,对当地的节日民俗习惯做出更加深入的了解,从这些节日当中选择一些有意义的、便于场景模拟操作的节日民俗活动融入到日常的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真正的感受到传统节日民俗文化的意义。例如,幼儿教师在清明节可以组织幼儿去烈士林园扫墓,并且组织踏春和放风筝的活动,让幼儿理解和感受到传统节日中的民俗文化内涵,传承淡出的民俗文化。
我国是一个民族众多、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而传统节日更是五千年民族文化积淀的产物,是民族精神的瑰宝。然而,如何让民族传统节日走进小学语文课堂,唤起新一代少年儿童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认识,真正认识到这些传统节日的价值所在?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挖掘整合传统节日文化内涵,找准语文课堂“切入点”
语文是反映生活并能服务于生活的一种语言工具,它自然与生活联系在一起。语文课的内容包罗万象、博大精深。所以,语文不是一本单一、枯燥的教科书,而是活生生的、五彩斑斓的生活。
二、挖掘整合语文课程人文精神,体验民族文化魅力
传统节日具有延续性,既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流向,又具有变异性,与西方的节日相比,我国的节日更注重亲情和友情,注重对先人的遵从和对长者的孝敬,这是我们一份珍贵的民族遗产,是民间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1.创设情境,联系生活,展现民族文化的魅力
运用情境教学,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学习课文时,教师在设计导语时不仅要紧密联系生活,还应力求课文内容的生活化。
2.激发兴趣,寓教于乐,传承民族文化的快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才能乐于学习、乐于接受,促进其发展;反之,就会产生抵触情绪,阻碍他们的进步。要使孩子盼望过节、痛快过节、回味过节,就不能增加不必要的负担,不能过于束缚,而要寓教于乐,让孩子在乐中熏陶、乐中体验、乐中感受,感受“过节乐,乐过节,过乐节”,使他们在实践中体会到一种乐趣,也使传统民族文化在快乐的生活实践中得以传承。
三、探索民族传统节日进课堂的途径与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将民俗文化、民族精神融入班级文化建设,与语文课中的习作整合,既可促进班级文化的生成,又可以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1.寻找“历史底蕴”,感受文化熏陶
我镇是革命老区,有着悠久的民族历史,革命年代出现了许许多多的英雄人物,因此,可让学生了解他们为了中国的解放事业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事迹,讲讲他们如何与敌人斗争到底的革命故事,搜寻烈士们革命时的丰功伟绩。清明节时还可以带领学生去烈士墓前扫墓,向烈士们敬献花环等,让学生从中感受民族文化的熏陶。
2.探究“民间典故”,接受文化启迪
我们家乡的历史源远流长,关于民族传统节日中所蕴含的一些历史故事则比比皆是。注重开展一些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对家乡的源远流长的历史进行探究和挖掘。
3.了解“乡风民俗”,感悟乡土风情
大石不仅人杰地灵,而且物产丰富。盛产的大石葡萄名扬天下,香浓的羊岩茶更是闻名遐迩……学生进行网络搜寻,查阅有关资料,并将查阅到的资料整理加工。这些乡村风俗,是学生良好的习作题材,让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写。不但培养了小学生的习作兴趣,提高了小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且使我国传统节日中的民族文化得以传承。
四、把握传统民族节日教学基点,感受传承民族精神
传统民族节日对学生来说不单单是有趣的活动,也不单单是吃、喝、玩、乐的享受,而是每个节日都有它活动的主题,有它需要传承的民族节日道德教育,因此,为了使学生过上有意义的节日生活,广大语文教师必须在新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导下,及时转变观念,更新知识,引导学生探究传统民族节日中所蕴涵的源远流长的民族精神。
综上所述,让民族传统节日走进小学语文课堂,不但可以让我们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民族精神得以继承,更能提升小学生对民族传统节日的认识,使学生习得民族传统文化,受到民族精神的感染,树立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责任心。
参考文献:
关键词:传统节日;幼儿课程;思考
一、 传统节日在幼儿课程中的现代教育意义
中国传统节日,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感情,承载看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表现;教育承担着传承人类文化的使命,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是人一生发展奠定基础的重要阶段。
在幼儿园课程资源中,开发和利用中国传统节日具有重大的意义。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孜孜不倦的努力。
二、传统节日融合在幼儿课程的现状
近年,将传统节日融合在幼儿课程中有了丰富的理论探讨和富有成效的实践探索。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教育内容与要求,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启蒙性的,可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也可作其它不同的划分。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①许多幼儿园将传统节日融入到幼儿园一日活动的一些环节,给幼儿在一日的生活中营造出传统文化的环境;或是把传统节日融于主题活动中,如端午将至,学包粽子,学画龙舟,学编红绳。
但在把传统节日融合入幼儿园课程中,许多老师出现了一些困惑。有的老师困惑传承与创新之间的度,如何把控;有的老师困惑于我国的传统节日种类太过丰富,不知选取哪些传统节日最适合于幼儿;有的老师困惑于传统节日整合于幼儿园课程的核心在哪;等等。
三、传统节日融入幼儿园课程的反思
我国的传统节日渗透了中华五千年的历史积淀,是文化的血脉之一。将传统节日整合于幼儿园课程中是现代幼儿教育的责任。尽管许多幼儿园也在努力的将传统节日整合于幼儿园中,但由于对传统节日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理解不深入,对幼儿园课程了解不透彻,对幼儿教育的特殊性把控不到位,因此,传统节日融于幼儿园课程更多是注重形式,没有真正将传统节日的精髓与幼儿园课程整合。
(一)理解文化内涵,理清本质关系
1.文化与儿童的关系
“人类发展是一个文化的历程,作为一个物种,人类的本质被定义成文化参与度。”②从个体社会化的发展视角来看,儿童发展是一个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过程,儿童社会化的过程也是接受文化代际传承的一个过程。一个生生不息的向前发展的民族,是一直不间断地在祖先的经验中获取前行的动力,然后将生命在创力耕植于民族生活的每一个细胞之中,扎根于下一代。记得一位文学家曾说过“一个人的童年是灵魂生长的源头。”从这些中透视出儿童的成长是一个个体与文化相互作用的结果,幼儿在这一时期,还没有清晰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生活在怎样的文化环境中就会渐渐形成那种环境的文化底蕴,拥有那种民族文化的归宿感。因此,幼儿园是传承人类文化的重要阵地,中国的现代幼儿教育的发展应走在不断寻求和探索将中国传统幼儿教育的优秀文化遗产与世界各国和各民族幼儿教育先进的科学成果逐步融合在一起的道路。
2.传统节日与幼儿园课程的关系
我国的传统节日,种类丰富,内容多样,每个节日都有其独特的发展历程和影响因素。传统节日蕴含着许多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传统节日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各类传统节日均是在围绕着特有的主题而展开,但在传承发展过程中,又不断渗入新的内容和形式,一个节日中常常包含了多种性质的民俗活动。
在幼儿园课程中的教学形式一般是以活动、游戏、主题为主;表现的形式侧重于内隐性、差异性、操作表现性、直观表达性。老师抓住幼儿园课程的特征和本质将丰富的传统节日融入活动中,将对幼儿的智力、语言、动手能力、积极的情感发展、群体塑造、社会人际交往发展,以及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有所突破。
(二)深入研究探索,挖掘文化底蕴
我们应在传承与创新中找到平衡点,用创新的精神,现代的科学教育理念去深挖在传统节日中的文化底蕴。人类学家泰勒说:“对于进步的文化,以及所有的科学文化,比较高层次的态度应该是:尊敬前人,但不卑躬屈膝;从过去获益,但不是为了过去而牺牲现在。”③有取舍的对丰富的传统节日进行更新,改进。寻求更多更新的传统节日的形式和内容整合于幼儿园课程。
教师只有把控好幼儿教育的特殊性,如:幼儿因生理心理发展未成熟,具有很大的启蒙性、可能性、综合性、基础性、阶段性。才能与传统节日中所特有的情境性、感染性、实践性、娱乐性有机整合起来。幼儿的特殊性又受家庭文化因素(如:家庭成员、个人价值观、心理需要),幼儿园园情(如:地域局限),幼儿的年龄和个体差异,生活经验。真正理解幼儿教育和幼儿的特殊性,就能了解不同阶段的幼儿在传统节日融入课程中学到什么,如:小班侧重对节日的体验,中班侧重对节日的初步理解,大班侧重对节日活动的展示。
(三)深化家园合作,创新方式方法
要建构一种幼儿园课程,还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考虑家园合作(即家长和社区的支持与参与)。让家长和社区的资源更大的范围内发挥作用和效益,填补幼儿园资源的不足;让家长走进幼儿园参加园内活动,周末以游戏的形式生成家庭活动,将传统文化贯穿于幼儿在一日生活中,促进幼儿的健康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第1页.
[2]Barbara Rogoff 著,李昭明,陈欣希译:人类发展的文化本质[M].心理出版社2008年,第1页.
[3]泰勒:原始文化[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第128页.
[4]赵淑芳,民族妙韵慧童心:民间工艺融入幼儿园课程[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2.
[5]庞丽娟.文化传承与幼儿教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
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