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3-19 14:52:44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大气环境污染现状,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中图分类号:X8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6)12014302
1引言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气环境现状越发令人堪忧,这样的发展现状同科学发展观的理念背道而驰。为了符合可持续发展观的要求以及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对大气污染进行环境监测以及采取必要措施应对大气污染迫在眉睫。本文在此背景下,论述了大气环境污染监测的主要对象,并针对大气环境污染问题提出了几点大气环境保护措施。
2大气环境污染监测的主要对象
2.1颗粒物质的监测
颗粒状物质是大气污染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颗粒状物质种类多种多样,构成成分相对复杂,且具有多边形的特点,能够对大气环境造成一定危害。部分颗粒状物质本身便是有毒物质,可以直接对人体造成伤害,而一些颗粒状物质则可以与大气中传播载体、催化剂或者其它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或物理反应,从而产生一些有毒物质。另外,还有些有毒颗粒状物质会与大气中的其它物质之间发生碰撞,导致毒性更重的其它物质释放,严重污染大气环境[1],所以对大气中颗粒状物质进行监测具有重要意义。大气环境污染检测的重点内容包括悬浮颗粒物和可吸入颗粒物的浓度、粒度分布、降尘量及化学组分。
2.2二氧化硫的监测
造成大气环境污染的重要来源还有各种硫化物,主要包括硫酸、硫化氢、硫酸盐、二氧化硫及三氧化硫等,这些物质同样可以导致大气环境发生严重污染。硫化物的产生来源主要是一些化石燃料或煤炭物质的燃烧过程,另外在硫矿石冶炼过程或者一些化工产品生产中还可能会排放出很多废气,进一步加重大气环境污染。在所有含硫物质中,若说对大气环境污染最重的物质,当属二氧化硫莫属,其特点便是分布广泛,影响严重,危害较大,因而在对大气环境含硫物质监测中最主要的监测物质便是二氧化硫。
2.3氮氧化物的监测
在对大气环境污染监测中还有一个重要内容便是氮氧化物,氮氧化物的主要来源是汽车尾气。当前,由于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私家车的数量日益攀升,汽车尾气的排放量也越来越多,对大气环境造成一定威胁。除了汽车尾气是氮氧化物的主要来源之外,一些化肥厂在化肥生产过程中释放的废气中也含有氮氧化物,另外化石燃料在高温情况下产生的废气中也伴随有较多的氮氧化物。
3大气环境污染保护对策
3.1重视环保宣传,落实环境法规
环保部门要想加强大气环境保护,首先应重视环保宣传工作,提升全民环保意识,借助全社会力量来进行大气环境保护[2]。此外,相关部门还应重点加强对生产企业的环保宣传,提升企业环保意识,促使企业主动对自身生产技术和基础设备进行创新,减少生产过程对大气环境的污染,并且鼓励企业加强对环保项目的投资。同时,政府及环保部门还需进一步落实大气环境相关法律法规的实施,加强环保法律执法力度,针对存在的违反大气环境保护法相关行为予以对应惩罚,并注意提升执法队伍综合素质,保证施法能够落到实处。
3.2优化能源结构,提高使用效率
现阶段我国能源类型主要是煤炭,其对大气环境的危害是在燃烧过程中释放大量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以及一些颗粒状物质和粉尘等。因此要想改善大气污染问题,必须对我国现有能源结构进行优化。大力开发并使用清洁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同时用天然气等能源代替煤炭能源,减少煤炭燃烧造成的大气环境污染。结合我国当前国情来看,煤炭仍旧是我国能源结构的主要部分,这一现状在短期内不会发生较大改变,相关研究数据显示,煤炭能源的平均使用效率只有30 %,还有很大提升空间。所以在大力开发其它能源基础上还应重点推广洗煤选煤工业发展,减少煤炭燃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污染。同时,减少大气污染的另一项重要措施便是对现有能源使用基础设备进行创新和改进。如工业锅炉质量较低,能源燃烧率不高,而污染物排放量相对较高,因此应对锅炉相关设备进行整改,借助先进技术提升锅炉设备质量,提升能源使用效率,从而减少大气污染排放量。
3.3调整工业布局,加强城市绿化
就我国当前工业布局形势来看,还有很多地区存在布局不合理等问题,这也可能加重大气环境污染。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是造成大气环境污染的重要来源,一些工业区设立在城市繁华区域内,或者坐落在城市商业区及居民住宅区,不仅会对大气环境造成严重污染,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居民正常生活,降低居民生活质量,且工业排放废气中还有较多有害物质,可能会对人体产生较大危害,甚至诱发癌症[3]。还有一些工业区在建立时没有考虑风向因素,将工业区建立在顺风区域,工业废气顺着风向吹到城区区域,对居民生活产生影响。所以,在工业区建设上需要注意合理布局,尽量将企业建立在城郊或较为偏远的区域中。另外,城市还应适当加强绿化,这也是治理大气环境污染的重要举措之一。城市绿化面积越多,便能够吸收更多大气中的有害物质和粉尘。此外绿色植物还可以通过光合作用来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因此可以在工业区域内适当种植防护林,能够对大气中污染物质进行过滤,进而起到治理大气污染、保护大气环境的目的。
3.4规范排放标准,限制尾气排放
当前,汽车尾气对大气环境的污染也越来越严重[4]。要想提高大气环境污染治理,必须要针对城市汽车尾气排放量进行明确规定,制定统一汽车尾气排放标准,有效限制城市汽车尾气排放量,从而减少汽车尾气排放对大气环境的污染。一方面,政府相关部门应针对城市汽车尾气排放制定相关制度和标准,加强汽车尾气排放的规范化和法制化管理;另一方面,还应从汽车生产厂家入手,对汽车尾气排放进行管理,促使汽车生产企业改良尾气排放处理技术,从源头上对汽车尾气进行控制。另外,交通部门还可以实施汽车限号行驶制度,定期限制单双号汽车行驶,不仅可以解决交通拥堵问题,还能够有效减少汽车尾气排放。除此之外,政府还要加强对市民的环保教育,鼓励人们采用电动车等清洁代步工具,或使用替代汽油燃料减少石油的消耗量,从生活的各方面来减少污染物排放量。
4结语
大气环境污染问题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因而保护大气环境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必须要尽的责任和义务,必须要将大气环境保护当作己任,正确认识到大气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此外,国家和政府相关部门也应进一步加强大气环境污染监测和治理力度,针对大气污染问题采取有效治理措施,同时加强环境保护宣传,联合社会各界及每位公民确保大气环境保护能够全面实施。
参考文献:
[1]
李淇祥.关于提高大气环境监测质量的措施分析[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5(21):98~99.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大气污染问题也越发的突出。我国目前是以颗粒物和so2为代表的传统煤烟型污染问题,叠加so2和nox其形成的二次污染物pm2.5、o3、细粒子等为特征的复合型污染。
一、我国大气污染物排放量现状
当前,我国大气污染主要呈现为复合型污染特征。城市大气环境中总悬浮颗粒物浓度普遍超标;二氧化硫污染保持在较高水平;机动车尾气污染物排放总量迅速增加;氮氧化物污染呈加重趋势;全国形成华中、西南、华东、华南多个酸雨区,以华中酸雨区为重。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现状如下:
(一)二氧化硫排放现状
2012年,全国废气中二氧化硫排放量2117.6万吨,比上年减少2.0%。其中,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1781.2万吨,占二氧化硫排放总量的84.1%,生活二氧化硫排放量336.4万吨,占二氧化硫排放总量的15.9%。二氧化硫排放总量随着煤炭消费量的增长而增加。
(二)烟尘、粉尘排放现状
2012年烟尘排放量817.3万吨,比上年减少3.2%。其中,工业烟尘排放量578.7万吨,占烟尘排放总量的70.8%,生活烟尘排放量238.6万吨,占烟尘排放总量的29.2%。工业粉尘排放量584.9万吨,比上年减少16.3%。工业污染物排放成为我国环境污染的重要因素。
(三)机动车排气污染现状
自20世纪80年代以后,受经济增长的推动,我国机动车数量增长迅速。2012年全国机动车保有量接近2.33亿辆,同比增长7.66%。汽车排放的氮氧化物、一氧化碳和碳氢化合物排放总量逐年上升。由于城市人口密集,交通运输量相对大,机动车排气污染在城市大气污染中所占比例也不断上升。
二、我国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研究现状及不足
目前,我国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已初步形成独立的管理和技术体系,包括相关的政策、法规、导则、排放标准和质量标准等内容,为预防大气环境污染和促进污染物减排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持和法律保障。但我们也应看到在大气环境评价研究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在评价模式体系、新型污染物研究等方面还需完善。
(一)缺乏对新型污染物的系统研究
国内评价标准体系包括排放标准和环境质量标准两大类,虽然目前国内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规定了二氧化硫、氮氧化物、pm2.5等指标的限值,但缺少pm2.5前体物挥发性有机物的环境质量标准,排放标准中缺少对pm2.5前体物挥发性有机物、硫化氢、苯系物等污染物的排放限值,难以对建设项目的污染物排放进行最直接的控制。目前国内针对pm2.5的研究工作也局限于各科研院所及高校,应用性研究很少。
(二)大气环境模式体系仍不完善
大气环境模式体系不完善主要表现为空气质量模式体系不完善、相关理论和方法学研究滞后,缺少风险评价模式、人体健康评价模式等方面的导则模式,难以满足日趋复杂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需求。
目前,北美和欧盟国家以技术导则形式国家空气质量模式,空气质量模式的研究制定成为大气环评的重要内容,通过空气质量模式控制大气污染物排放成为国际大气环境评价的发展趋势。我国的空气质量评价体系仍然主要延续粉尘污染时期的大气环境评价思路,已经难以客观反映新型复合空气污染类型,特别是细粒子污染的情况,对大气污染控制与温室气体减排、臭氧层保护的研究仍显不足。
三、大气环境评价研究展望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地区仍处于二氧化硫排放量上升阶段,经济结构转型正在进行中,一些落后的产能还在逐渐淘汰,这些都对大气质量产生巨大的影响。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研究应当增加前瞻性、宏观性,加强对产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大气环境影响的预测和评价,对可能导致区域性大气环境问题和大气污染物输送机制进行研究。
(一)开展战略性大气环境评价
大气环境问题的区域性特征日趋明显,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密切相关。应加强对大空间尺度和长时间尺度下大气环境污染源的识别,对重点产业发展可能带来的局地特征污染物的大气环境影响进行预测评估,分析区域中长期典型大气环境问题的生成与区域大气环境及污染排放之间的关系,为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划分大气污染重点
区域提供依据,有助于协调解决区域和城市大气污染防治的重大问题。
(二)关注城市化进程的大气环境影响
城市化发展带来热岛强度和范围越来越大,城市区域小风面积增大,风速减小,从而引起城市内大气污染物不断积累,加重城市的大气污染。目前,机动车排放污染物成为我国大气污染物的主要来源之一,大中城市武器污染已经呈现出煤烟型和汽车尾气复合型污染的特点,增加了大气污染治理的难度。应当关注珠三角、长三角等大城市群地区的区域性大气污染,开展氮氧化物、有机污染物等复合污染问题,逐步加强对臭氧及pm2.5等新型复合污染物指标的研究。
(三)重视大气污染物输送机制研究
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大气污染也呈现出区域一体化趋势。由于大气污染的扩散性,解决单独某个城市的空气污染问题已不能完全不受外部地区污染物的影响。研究得出,相邻地区污染源的中远距离输送对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越来越大,外部输入性污染会加重区域的大气污染。目前对平原地区污染物扩散的问题已经得到较好的控制,对城市的研究也成效显著。但是在工矿企业和建在河谷、丘陵、海陆交界等复杂地形之中的城市,这种复杂地形上的大气扩散规律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发展,为解决这些地区的空气污染问题,还应更加系统的研究。
参考文献
引言
为从源头预防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国家近年来先后出台《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等法律法规,意在“防患未然”,为城市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其中,大气环境污染由于其问题普遍性和潜在风险性,是落实上述法规的重要内容之一。
然而,由于审批时期、生产管理、设施建设等不定因素的存在,许多工业项目的大气污染物排放尚未纳入环境影响评价机制,或是难以按照既定目标进行控制,从而导致这一“防患未然”策略的失效。在此情况下,如何进行“亡羊补牢”,引导城市建设趋利避害,在目前的城市规划领域仍涉及不多。本文旨在通过理论研究和项目实践,探讨城市用地布局如何应对现状存在的大气环境质量问题,为同类城市规划项目提供经验和参考。
1. 困惑与局限:引入环境质量专项评价的必要性
1.1 大气环境质量是城市用地布局的重要前提
城市大气环境质量问题是当前国内许多城市所面临的共同难题。从2008年和2009年两年的《全国城市环境管理与综合整治年度报告》来看,国内城市总体大气环境质量虽有所提高,但形势依旧严峻:一方面,2009年在全国655个设市城市中,仍有99个城市空气质量仅达到三级标准,此外有8个城市劣于三级标准1;另一方面,在中心城市“退二进三”的进程中,环境风险往往与污染工业一道转嫁给管理水平较低、基础设施不全的周边地区,使城乡环境呈现出中心城市大气环境质量改善,地区的人居环境反而恶化的特点。
任重道远的大气环境治理工作与城市发展前景息息相关。在城市建设方面,城市用地拓展与大气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更是直接影响城市人居环境条件,具有极高的社会关注度。从山东肥城的氟中毒事件到山西临汾的环境问题,乃至之前广州番禺对垃圾焚烧厂选址的热议均可看出,在国家陆续提出“两型社会”、“低碳城市”发展理念的背景下,如何妥善处理城市用地布局所面临的大气环境制约,确保城市环境品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也是城市规划亟需解决的布局前提。
1.2 传统规划技术体系的局限性
从当前城市规划的技术体系构成来看,在规划决策形成后再引入环境影响评价的方式应用相对广泛,而对于如何有效“补救”既有的大气环境问题对城市用地布局的影响,传统规划体系难以独立胜任。
一方面,在现行的城市规划技术体系中,对大气环境质量问题尚未提出明确的要求和应对措施。在规划项目实践中难以从空间上定量、明确的界定污染范围,通常情况下只能依据规划师的经验与判断,以定性的方式为主,安排城市用地布局、构建缓冲绿带,导致用地布局和大气环境质量之间的匹配较为模糊。
另一方面,城市规划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规划决策应建立在合理可信的论证之上。然而由于编制单位通常不具备环境影响评价的专业资质,作为规划基础支撑的城市大气环境评价在技术上和资质上往往面临窘境,从而动摇整个规划方案的合理性。
综上所述,面对大气环境质量与城市用地布局之间的矛盾冲突,传统规划技术体系存在着自身固有的不足之处,亟需通过多学科交流和合作加以完善。本文通过对茌平县总体规划的实践案例,介绍引入环境质量专项评价的必要性及其对规划方案的基础支撑作用。
2. 探索与实践:以茌平县总体规划为例
2.1 引入大气环境质量专项评价的必要性
2.1.1 茌平县城市发展面临的大气环境风险
茌平县位于黄河下游鲁西平原,山东省西部,原为传统农业县。2000年之后,茌平县在资源、能源、交通三个条件均不突出的前提下,以“植入式”途径发展铝电产业,带动了城市的超常规发展。2007年,茌平县GDP达到142.45亿元,在聊城市排名第四,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位居聊城市第二,而GDP增速、税收收入及其增长率均位列聊城市各区县的首位,铝电产业对城市的带动作用显著。
在工业和城市超常规发展的同时,以铝电产业为龙头的产业体系排放大量的氟化物、二氧化硫等大气污染物,导致城市大气环境质量不断下降。根据1996、2000、2007三期遥感影像解析结果,自2000年工业快速发展以来,城区大气环境质量下降显著,气溶胶浓度不断增大。从环保单位获取的数据来看,大气环境多项指标已低于国家标准,城市发展面临风险。
2.1.2 大气环境质量问题是城市用地布局的基本前提
面对大气环境污染,调整城市用地布局既反映了市民提升人居环境质量的诉求,更是对城市安全的保障,其迫切性不言而喻。
根据前期公众问卷调查的统计结果,对居住环境满意程度一般以下者约占60%,而有超过68%的居民认为环境污染已成为制约茌平长远发展的瓶颈。项目组的调研也显示近年来茌平县城的城市建设逐渐转向背离工业区的方向发展,“趋利避害”之意不言而明。
更重要的是,在茌平县产业结构中占重要地位的电解铝产业,在生产中排放大量的氟化物。大量研究表明,氟化学工业,特别是无机氟工业是环境污染较严重的行业,生产过程产生的废气对人体、动植物危害较大2。此外,二氧化硫等其它污染物的环境影响也不容忽视。
可见,通过规划调整城市用地布局,规避大气污染物影响,对茌平的城市发展而言至为关键。具体而言,从空间关系上看,城市与污染型铝电产业的关系存在三种调整的可能:
1、工业不动,城市跃迁。即污染型铝电企业保持现状,城市整体在茌平县城以外的安全区域另行选址建设。
2、城市不动,工业疏解。即污染型铝电企业近期全部搬迁,在县城以外的其它区域内重新选址建设,城市环境得到逐步恢复。
3、原址拓展,提升优化。即城市与工业的关系不作重大调整,两者仍在现状基础之上发展,而规划通过产业的优化和环境污染治理等方法暂时控制工业对城市环境的影响,远期再通过产业升级优化使环境达标。
比较而言,前两个方案虽较为彻底,但风险较大,是大气污染问题积重难返,城市与工业无法共存时的“大手术”;而原址拓展方案有利于城市平缓转型,可行性强,但这是建立在城区大气污染的强度和覆盖范围尚未完全恶化的前提下。
可见,大气环境质量的空间分布是茌平县城用地布局调整的基石,也是规划亟需解决的根本前提。
2.1.3 规划前期的尝试与困惑
在规划前期,为了在规划框架内解决此问题,项目组综合运用了国家标准法、案例研究法、文献检索法三种方法,对茌平县城的大气环境质量进行初步分析。然而随着规划推进,初步分析结论逐渐显现弊端: 一方面,由于技术力量所限,初步结论所确定的大气污染物空间分布较实际情况存在一定偏差,难以精确引导城市用地布局;
另一方面,由于该结论由非专业环评机构出具,不具备专业资质保障,对于总体规划这一具有法律意义的规划而言,支撑力度不足。
为此,项目组与清华大学环境影响评价室合作,编制了《茌平县城区大气环境质量专项评价报告》(以下简称《评价报告》)。
2.2 环境质量专项评价的引入
2.2.1 技术路线
《评价报告》通过对茌平县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的调查,掌握该地区环境空气的现状,评价空气污染因子氟化物和二氧化硫的影响范围,提出清洁生产标准和方案,为茌平县城市总体布局提供依据。其具体的技术路线如下3:
2.2.2 评价结论
根据上述技术路线,《评价报告》基于现状数据资料,在回顾、评价城区环境空气质量,分析铝电产业的环境污染特征及演变趋势的基础上,运用英国剑桥环境研究公司大气扩散模型-环评版(ADMS-EIA),模拟城区环境空气质量现状并进行分析,得到如下的主要结论:
1、氟化物的小时和日均浓度在三个铝厂附近有超标现象出现。根据模拟的氟化物浓度分布图可知,工业园区内氟化物的影响主要来源于三家电解铝厂车间的无组织排放,无组织排放的氟化物在排放源的周围浓度值较高。
2、从实际数据计算方面:采用环境空气质量模拟运算,得到氟化物和二氧化硫的浓度空间分布图。
3、依据清洁生产标准,对铝电行业的大气污染物排放进行控制。
根据模拟结论,并考虑到氟化物的高危性与隐蔽性、 监测数据的时效性以及氟化物污染的累积作用,规划采取最不利原则,对《评价报告》的结论进行系数修正,得到规划中最终采用的城市大气环境质量分布图。
2.3 基于环境质量专项评价的城市用地布局
2.3.1 用地拓展模式确定
由大气环境质量的空间分布情况可知,城市北部地区处于污染物最大防护距离范围内;而南部地区则环境质量较好,具备进行城市建设的环境条件。也就是说,《评价报告》的结论证明,茌平县城的城市用地布局采取“原址拓展,提升优化”这一方案是切实可行的。
2.3.2 结合大气环境治理的用地布局动态调整思路
《评价报告》指出,通过产业优化升级和执行清洁生产标准,工业区的大气污染物排放可以得到有效控制,从而提升城市大气环境质量,使县城北部地区具备“复兴”的可能。因此,总体规划在城市用地拓展中贯彻这一“此消彼长”的动态思路,将规划期内城市的发展分为三个步骤:
1、时序一:城区工业在原址上控制、提升,重点建设南部城市新区。
2、时序二:县城推进产业优化升级,强化环境治理,使工业区环境质量达到国家标准。
3、时序三:北部工业区污染源得到有效治理,城市旧区和工业区的环境质量达到国家标准后,优化提升城市旧区,并建设现代化、无污染的工业园区。
2.3.3 用地空间布局结构
基于中心城区大气环境现状及空间拓展时序,将城区空间增长边界内的用地划分为现状工业区、城市旧区和城市新区三大分区,各分区之间设置隔离绿带,构建空间三分的宏观结构。
其中现状工业区未来主要发展一、二类工业;城市旧区现状位于污染物最大防护距离范围内,近期为现状工业区与城市新区之间的建设控制地带,也是远期城市发展的重点地区;城市新区现状环境质量较好,是近期承载城市居住和公共职能的主要地区。
由用地空间布局结构不难看出,《评价报告》的编写发挥了基础支撑作用。一方面,报告明确了大气污染的最大防护距离,从而引导规划在此范围之外布局近期发展用地;另一方面,报告分析了城市大气环境质量在有效控制情况下的演变趋势,从而为城市搭建长远发展框架、确定建设时序夯实了基础。
3. 经验与推广:技术路线总结
总结茌平县总体规划的经验,建议在同类城市的规划中可以参考如下的技术路线:
(1)从城市的现状入手,调查是否存在大气污染型工业企业,初步辨析大气污染的危害性和影响程度,论证进行大气环境质量专项评价的必要性。
(2)与具有资质的专业环评机构进行合作,编制大气环境质量专项评价。
(3)根据专项评价,在以下模式中进行选择。
模式一:现状工业企业的大气污染物排放对城市大气环境质量构成重大影响,难以通过原址调整来解决的,应依据实际情况选择工业疏解或城市搬迁;
模式二:现状工业企业的大气污染物排放对城市用地布局影响有限的,可选择原址优化模式,并提出工业优化升级措施,明确城市用地拓展时序与环境治理之间的动态关系;
模式三:现状工业企业的大气污染物排放尚未对城市构成影响的,应强化对大气环境质量不达标地区的建设控制,城市用地予以规避,同时积极促进产业升级,保障城市安全。
(4)根据选取的模式,编制城市用地布局初步方案。
(5)通过环境影响评价对初步方案进行评价、优化,确保规划方案满足环境和生态保护的要求。
4. 结语
当前,工业化依然是中国许多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而工业发展带来的环境风险对城市长远发展而言不容忽视。在工业污染已对大气环境质量造成影响的城市,仅仅对规划方案和项目选址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不足以解决现实问题,在此情况下引入环境质量专项评价,可以确保城市规划有一个正确的立论基础。通过茌平县总体规划的实践,证明了“先评价后规划”这一方法是可行且必要的。希望笔者的研究和实践,可以为同类城市的规划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鉴。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环境保护部. 《2009年度全国城市环境管理与综合整治年度报告》.2010.
2 朱继业. 氟化学工业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特点. 四川环境,2007.
3 清华大学环境影响评价室. 《茌平县城区大气环境质量专项评价报告》. 2009.
作者简介
许险峰,男,硕士,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所长,高级城市规划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