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1-16 16:23:46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大气环境污染的特征,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中图分类号] X83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2)-11-62-1
在对厂区的大气环境的质量进行评估时,应明确影响厂区大气环境的污染因子,以及相关的污染因子的变化趋势和状况,污染因子是对厂区大气环境质量产生主要影响的,并且是潜在影响环境质量变化的污染物,一般多使用污染物的符合系数的计算法确定出大气环境质量的主要污染因子,并将占据较大比例的因子确定为污染物,在一定程度上重视了现实环境中的污染因子,然而却也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占据比例并不大,但会对厂区的大气环境质量产生潜在深远影响的污染因子。由此,因重视厂区大气环境中的各项污染因子,同时对相应的污染物进行密切的监测,从而实现对厂区大气环境变化趋势的预测。
1厂区大气环境污染监测
某钢铁厂大气环境的污染物监测应按照国家规定,实现对厂区以及生活区大气定点监测,其监测的项目有二氧化硫SO2、一氧化碳CO、吸入颗粒物PM10和氮氧化物NOx等,在厂区的污染物监测过程中实行厂区与生活区大气环境的定点和定时监测,基于功能区以及所处地区的常年主导风向和厂区地址的分布特征,实时设置大气环境的监测点,并通过对污染物监测数据的搜集、整理、比较和评价等,客观分析出厂区大气环境质量状况。
2厂区大气环境质量监测分析
2.1厂区大气环境质量监测现状
厂区污染物浓度排放标准应遵循一定的水平和标准,就厂区而言,应执行环境空气标准GB 3095 1996二级监控标准。根据此标准实现对厂区大气环境污染状况的达标程度进行分析:2008年厂区大气环境的污染物监测数据,并与相关的标准分析,明确到二氧化硫的大气浓度达标率为93. 7%,与2007年相比上升了2. 2%,一氧化碳的达标率为95. 3%,同比下降了2. 5%,氮氧化物年达标率为90. 3%,同比上升了6. 7%;而吸入颗粒物年度达标率为85. 7%,取代了TSP,成为了厂区内大气污染的指标。
2.2污染物空气污染指数分析
根据厂区从2007年至2008年的大气环境质量的监测报告为依据,并通过对厂区首要污染物的统计,明确了厂区内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的季节变化分析,厂区大气环境主要污染受季节变化显示冬季:PM10为70,SO2为60,NO2为40,春季:PM10为80,SO2为60,NO2为40;夏季:PM10为70,SO2为45,NO2为35;秋季:PM10为60,SO2为45,NO2为32。从以上数据可了解到,二氧化氮在整年的API的平均值都小于五十,达到了国家厂区大气环境规范的标准,而吸入颗粒物整年的平均值大于五十小于一百,也达到了国家规范标准,二氧化硫在整年的变化而言,夏季呈现最低,API的平均值小于五十,其他季节则超过五十小于一百,也达到了规范的标准,厂区内不同季节污染物的变化趋势十分明确。
厂区内大气环境的季节变化规律表示如下:吸入颗粒物的API的平均数值为春> 夏>冬> 秋;二氧化碳的平均值为冬季和春季数值较为接近,而夏季以及秋季的值相对较低。二氧化氮的API日平均值排序为冬> 春> 夏> 秋。这种季节性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污染源的分布范围和位置决定的。夏秋两个季节从海边吹来的新鲜空气,并且从海面上吹来的空气污染较小且湿度较大,便于污染物的湿沉积,而春季和冬季季风多从陆地吹向海洋,空气浑浊,污染较大,并且较为干燥,由此可了解到,夏秋两个季节的污染程度将小于春冬两个季节。
3厂区大气环境污染变化趋势
明确厂区内大气环境的关键影响因子。通过利用相应的模型,分析厂区大气环境污染原始数据,从而确定了相应的污染参数和污染因子,影响厂区内大气环境变化的关键污染因子见表1。
从同统计表中可了解到,对厂区大气环境质量产生影响的污染因子TSP(PM10)、SO2、NOx、SO3的污染指数在Pi> 1、a
中图分类号F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04(2014)01-0157-06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4.01.022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能源危机和环境灾害的频发,人们逐渐意识到能源和环境问题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1]。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不仅仅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同时也是政府和学术界共同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2-3]。20世纪90年代初,Grossman[4]、Torras[5]、Selden[6]等学者通过分析经验数据先后提出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的“倒U型”曲线关系,即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产业结构的变动是影响环境质量变化的重要因素,Stern[7]研究1973-1990年64个国家SO2变化驱动因素后发现,产业结构调整起到增加排放的作用,贡献率达到14%-22%。Llop[8]运用环境投入产出法研究1995-2000年西班牙产业结构调整对污染物排放变化的影响,表明产业结构对污染物减排作用明显。Grossman与Krueger[9-10]等学者采用分解分析方法定量研究了经济规模效应、行业内技术效应和经济结构效应对污染物排放变化的贡献率,这种研究被广泛运用于当前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的作用机理分析。我国学者钱雪亚等[11]通过研究浙江省经济结构调整与环境保护的边际效应以及相关性,认为工业结构调整减缓了环境质量的下降速度,王海建[12]构建环境投入产出模型,分析产业技术变动、需求结构变动对污染物排放量的影响,刘文新、张平宁等[13]以资源型城市鞍山市为例,分析三次产业与环境污染物的互动关系,表明第二产业尤其是重工业对水环境和大气环境的影响最大。贺丹等[14]研究产业结构变动引起的环境效应,分析污染密集型产业变动引起的环境效应。总体来看,尽管不同专业背景的学者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但目前对产业结构演变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仍然很薄弱,在研究内容上多集中于单一产业对污染物排放的影响,很少有学者对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具体作用渠道与作用机制进行详细的研究,缺乏对三次产业整体以及更细产业门类结构变动的环境效应评价;在研究区域层面上,对市域、县域产业结构与环境影响的关系研究较多,缺乏对省域层面上产业结构变动的环境效应研究;在研究方法上,定性分析较多,缺乏定量研究。
伴随着经济规模高速和超高速增长,环境污染问题已成为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瓶颈,而大气环境质量的恶化首当其冲。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和产业地域布局的核心,工业化在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引起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鉴于上述研究背景以及山东省的实际状况,本文采用LMDI分解方法,研究1991-2011
年山东省工业结构变动引起的大气环境效应,为山东省工业结构调整提供理论依据。
前言
近年来农村大气环境问题多发,严重影响了农村生态环境,导致人们生活受到一定的威胁,已经成为新时期人们关注的焦点。农村大气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燃煤及秸秆焚烧大气污染、农药及化肥大气污染、养殖场大气污染、乡镇企业大气污染等。上述污染直接造成农村大气环境日益恶劣,导致我国可持续发展农业体系受到严重限制,在当前农村环境保护及控制中刻不容缓。
1 农村大气环境污染的主要影响因素
农村农业生产过程中不依照要求进行秸秆处理,胡乱焚烧,使用燃煤、秸秆、树木等作为生活燃料,在农业中大量使用农药、化肥等,胡乱圈地进行牲畜养殖、构建工厂,这些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大气环境建设效益,导致农村大气受到严重污染。对上述污染进行分析后可以发现,导致农村大气环境问题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第一,城乡建设不完善,过于注重经济发展。城乡发展不平衡是当前我国城乡发展的主要特征。在上述环境背景下,农村建设过于重视经济利益,希望通过各项建设提升农村经济水平,忽略了对农村大气环境的保护,从而导致农村大气环境污染日益加剧。尤其是现代化农村建设过程中过于重视工业化生产、农畜牧养殖,将经济效益视为一切,过度开发农村环境资源,向大气环境中排放污染气体、有毒气体、有毒物质等,加重了农村大气环境污染。
第二,缺乏相应教育宣传,没有形成保护规范。我国农村建设过程中并未对大气环境保护进行重视,在工作过程中并未将大气环境保护作为农村建设的重点,这造成大气环境保护的缺失,导致大气环境保护效益大打折扣。我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主要将核心放在大工程、大项目上,没有结合农村大气状况形成有效的法律管理条例,缺乏针对性保护制度,仅采取末端处理措施,这根本无法全面控制农村大气环境污染。与此同时,政府并未将农村大气环境保护作为农村环境保护的重点工作,没有在该基础上形成完善的规章制度,对大气环境保护操作、保护事项、保护条例等进行明确,缺乏针对性教育,这也导致农村大气环境保护效益受到限制,造成农村大气环境污染加剧。
第三,脱离环境保护实际,无法实现高效控制。我国农村大气环境保护与农村大气环境污染实际相背离,没有形成针对性控制策略,在管理过程中缺乏相关组织、资源及环境的支持,无法全面控制农村大气环境污染,达到治标治本的效果。相关数据显示:我国村镇农业环境监测部门仅为城镇农业环境监测部门的三分之一。农村大气环境保护机构明显少于城镇,根本无法满足当前农村大气环境保护需求,尤其是在20世纪90年代后农药使用量明显上升,农村环境保护形势日益严峻。部分农村虽然设立了相关的监测机构,但并未形成完善的监测规范,没有依照市场规律对大气环境管理进行调控,最终导致大气环境管理工作流于形式,造成其管理质量大幅降低。
2 农村大气环境保护制度的建设策略
2.1 构建系统管理制度,强化宣传教育力度
农村大气环境保护的过程中首先要对大气保护制度体系进行系统规划,在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基础上形成针对性管理制度框架,其具体包括农村大气环境目标责任制度、农村大气环境整治处理制度、农村大气环境定量考核制度等。
农村大气环境目标责任制度要明确农村大气环境保护内容,对农村大气环境保护的目标、保护区域、保护责任体制进行科学设定,对各部门之间的职能交叉进行调整,最大限度消除职能重叠;大气环境整治处理制度需要对大气环境污染的各项处理规范进行明确,对处理流程、处理操作、处理策略等进行制度设定,构建各个环节的农村大气环境保护制度控制体系,从而全面提升农村大气环境保护效益;农村大气环境定量考核制度需要对环境保护落实效益进行考核,确定人员是否依照工作制度要求落实工作内容,对其落实状况、工作状况、工作质量及过程进行全方位把握,形成针对性惩处策略,定项定量,实现系统化、科学化农村大气环境保护绩效考核。
2.2 把握乡镇统筹发展,构建系统补偿制度
系统补偿制度作为农村大气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对农村大气环境保护效益的提升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在该策略落实的过程中政府要把握好城乡统筹发展,需要强调大气环境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将其作为一项有价值的公共产品,向人们“有偿”开放,形成“谁破坏谁付费,谁受益谁补偿”的大气环境补偿制度。该制度中需明确破坏者的补偿额度及惩处限度,确保人们能够充分认识农村大气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积极配合大气环境保护工作,防止大气资源被无节制利用或污染。除此之外,政府还需要在补偿制度中明确大气资源的“价值”,确保大气资源可以像生态产品一样获得回报,通过经济手段实现大气资源的“市场化”,使人们能够对农村大气资源污染进行“付费”。这样可以从根本上提升农村大气环境保护的自觉性,使人们主动参与到农村大气环境保护过程中,大大降低了农村经济发展成本,对城乡统筹建设效益的改善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2.3 规范农业生产制度,强化大气保护效益
农村大气环境保护制度构建的过程中要对农业生产进行规范,通过构建生态型农业体系降低农业生产对大气的影响,根治农业生产造成大气污染恶性循环,治标治本,从而全面提升农村大气环境保护效益。上述制度构建时要结合乡镇建设规划,在农村区域生态环境发展基础上融入生态理念,形成大气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制度,如农业生产过程中结合大气保护需求禁止使用“敌敌畏”、“灭虫灵”等农药,引入虫子的趋光性进行集中杀虫;要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结合农村生态环境状况形成针对性生态环保农业体系,构建针对性农业生产结构,从而降低农业生产对大气环境的影响;要构建环境准入制度,对乡镇环境污染进行控制,防止乡镇环境转移,加强昂企业环境保护准入控制,消除城镇企业入村后造成的生产影响。
3 总结
农村大气环境保护制度构建的过程中需要把握好农村大气环境污染状况及农村农业生产建设状况,从上述两方面出发形成针对性环境保护控制策略,对大气环境保护进行规范和管理,从而实现农村大气环境保护效益的最大化,从根本上加速农村大气环境保护发展进程。当前我国在上述工作中仍存在一定的不足,仍需不断深入研究和改进。
参考文献:
[1]李真熠.农村环境污染突出问题分析与防治对策建议[J].南方农业,2015,04:2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