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职业道德概述

职业道德概述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4-03-23 17:47:19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职业道德概述,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职业道德概述

篇1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2)07-0182-02

应用数学基础是高职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通过对该门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学生有效掌握专业课程中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并以此为工具将所学到的数学基础知识应用到专业课实践与研究中,有助于提升学生对专业课程知识的学习。

目前,普遍存在高职学生文化基础知识相对薄弱、数学基础较差的情况。而面对枯燥的定理证明、抽象的逻辑推理、无味的计算演算,在脱离专业实践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习起来易产生枯燥、乏味的情绪,有些学生甚至产生对数学学习厌烦、恐惧的心理,一旦解题时遇到困难,且难以克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学生不了解应用数学基础对专业学习的积极作用,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学习的动力,教学效果没有能够最优化,理论与实践背离。这种教学方法无法正确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不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不利于学生将所学到的基础知识应用到专业实践中。

本文提出以服务专业为导向,进一步探索高职数学课程的改革,真正做到基础学科为专业学科提供有效支持,两者融为一体,使学生能够将数学工具应用到专业课学习研究中。将专业问题转化为一般类数学模型问题,借助数学知识为工具解决专业所遇到的问题,提升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以高职应用数学基础课程更好地为专业课程服务为目标,使高职应用数学基础课程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实现其课程价值最大化。

一、 高职数学课程改革原因是缺失专业服务性

(一)对高职数学课程服务性的理解只停留在表面并且脱离专业课程

传统数学课程注重训练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比较注重体系的完整性、逻辑推理的严密性以及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很少考虑各专业能力培养过程中数学知识的实用性。高职数学课程为专业课服务简单地被理解为“专业用什么就讲什么”,就不可避免地把数学体系分解得支离破碎。以往为应对基础学科服务于专业教学,通常将数学课时数大幅度减少,首先请专业课教师在数学教材的目录上将专业用到的知识点勾出来,再由数学教师制定出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至于教学内容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内容,只是简单地增减教学内容,缺乏与学生所学的相应专业匹配的案例,最后教学往往是为解题而解题,至于跟专业课程到底有什么关系就不得而知了。

(二)教师自身缺乏对专业足够的了解造成难为专业课程服务

高职数学课程教学中的概念引入大部分采用经典的数学物理现象(自由落体运动等),较少采用专业上的例子应用于教学,不会使用专业的语言阐述数学概念。长期以来,数学教师力求讲授的内容与专业接轨,希望所举的案例和专业有关,但实际情况是数学教师大多数是数学专业毕业的,他们很少甚至没有机会和专业接触,自己都不了解专业需求、不了解专业的发展方向,如何做到讲授的数学课程能够和专业结合起来呢?没有专业的依托,数学课就只剩下讲数学公式、数学定理和数学计算了,久而久之,损伤了大多数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其结果是学生不知道“学以致何用”,造成学生心目中的假象“数学无用”。对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学习数学留下的都是痛苦的回忆。

(三)教学过程注重严谨而没有正确处理好高职数学课程与专业应用相结合的关系

高职数学课程与专业课之间并不是简单的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而是有针对性地根据专业需求提供相匹配的服务。高职数学课程目前还缺乏这种按着专业需求及时调整教学的能力。如机电类专业学生不了解常微分方程可以解决部分R-C电路问题,不了解拉普拉斯变换可以解决自动控制系统的运动过程及脉冲电路的工作过程中的广泛应用等,这样就背离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影响了人才能力的提高。

二、高职数学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由于没有起到“服务”的功能,对专业课而言高职数学似乎可有可无,削减课时就成为必然;对高职数学而言由于缺少专业依托,自身的发展如同搭建空中楼阁;对学生而言机械地学习,学了不知道有什么用,完全为应付考试而学,毫无兴趣。如此一来,高职数学课程的发展不知不觉地陷入一个恶性循环。倘若不尽快完善服务缺失的功能,高职数学终将因缺乏专业养分而枯萎。

(一)课堂教学融入数学史,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

历史上有个著名的“哥尼斯堡七桥问题”,大数学家欧拉巧妙地运用了数学知识把小岛、河岸抽象成“点”,把桥抽象成“线”,成功构造数学史上解决实际问题的范例。在当今随着人类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日益数字化,数学已经无处不在,数学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已深入到社会的各行各业,数学建模已成为现代社会运用数学手段解决实际问题的科学方法,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将数学知识同专业实践进行有效结合,体现其数学基础教学真正价值。

(二)数学基础与专业应用实践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

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其显著特征就是它的应用性及实用性。而高职数学的基础作用与应用作用都不能缺失,它既要为专业课提供必要的数学知识,又要使学生能运用数学工具解决本专业的问题,为学习后继课程打好基础,同时它还要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为高职学生在专业创新上提供思想基础和发展动力,能够在未来的就业及社会实践中真正掌握一项技能、学到专业本领,更好地在工作岗位发挥自己的专业技能。

高职数学既然是基础作用与应用作用的有机组合。那么,在课程设置上应考虑将教学内容划分为公共基础模块、专业基础模块和应用拓展模块。

我们可以根据学生数学基本素质需要设置“公共基础模块”,此模块为各专业的必修模块。主要内容包括:函数、极限、导数与微分、不定积分、定积分等的基本概念、定理、公式的学习。通过这些基础知识的学习,为后续“专业基础模块”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针对各专业的学科特征,为数学知识的需求设置不同的“专业基础模块”。深入调研各专业的实际学习研究情况,未来的就业情况等,以机电类专业为例,可以根据对数学知识的实际需求来确定“专业基础模块”的教学内容,具体包含:可分离变量的微分方程、一阶线性非齐次微分方程、各专业中常用的函数、逻辑代数基础(数制与码制)等。这些内容主要为电路分析、信号分析、单片机编程等提供必备的数学理论基础。

“应用拓展模块”包括数学模型和数学实验。主要是用数学建模案例来反映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强调数学的应用性,通过设置提示性任务的方式使学生逐步掌握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同时利用数学软件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三)调整教学内容,把数学建模融入教学中

将专业案例提炼成数学问题来丰富教学,能使学生对数学课程的学习产生浓厚的。

例如提出问题:对于一类级混联电路或“无穷多”个支路的这类电路,如何求其总电阻呢?我们可以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并从计算的结果上解释为当支路是“无穷多”时,级混联电路既不会像级串联电路那样,总电阻无限增大;也不会像级并联电路那样,总电阻无限缩小,其最终将趋向于一个固定的值。又如:可以利用极限的知识说明在电路中,当充电时间足够长时,电容器两端的电压趋近于电源电压;当电容器放电时间足够长时,电容器两端的电压趋近于零。再如:电子垃圾的处理问题等等都可以应用数学知识建立模型解决。

在数学建模研究中,一是将专业案例与数学中的方程、模型结合进行分析求解;二是对于比较简单的专业案例,直接建立数学方程、模型求解;三是对较复杂的专业案例,先分析问题,建立数学方程、模型,再进行求解。教学紧紧围绕实际问题展开,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发散其思维,当问题最终被解决,学生也能够从中领悟到数学知识的必要性及重要性。

(四)加强数学教学团队与专业教学团队的沟通,积极开展数学课程与专业课程教学的有效合作

数学教师要真正地深入专业,参加专业课的教研活动,与专业课教师共同制定数学课程的标准,并不断地随着专业课的发展需要及时完善和改进,而不能独立于专业之外,关起门来研究数学的教学教法。目前大多数数学教师基本上还独立于各专业教研室之外,很少甚至没有机会参加各专业的教研活动,要做到深入专业还有困难,建议学校尝试将数学教师分流到各专业,让数学教师走进专业甚至走进企业,真正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让数学课在丰富的专业课土壤里扎根,真正融入专业、服务于专业,为专业量身定制一套富有专业特色的教学内容,让数学教师不再“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课程建设是一项长期漫长的系统工程,要从本课程的实际出发,立足稳妥,着眼于可行及有效。课程建设的内涵是无止境的,应随着实践经验的积累,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及时充实新的内容。我们坚信任何课程的教学质量都会实现螺旋式的上升,达到预期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姬天富,王亚民,卢恒.基于专业需要的高职数学改革与实践[J].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4): 68-70.

[2] 余荷香,赵益民.数学建模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J].出国与就业.2011(2):100.

篇2

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是工业化和生产社会化、现代化的重要支柱,在促进就业、改善民生方面以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大多数高职学院在课程体系重构的过程中对基础课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清, 导致基础课成为了课程改革的焦点和难点。高职教育只是每个学生终身学习的一个阶段, 要注重培养学生远大的理想、高尚的情操、科学的思维、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健康的心理等基本素质, 所以教学必须为学生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和终身学习预留出一定的发展空间, 在这方面,基础课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为了保证高等职业教育的高效率和高质量,就必须深刻了解市场、企业需求,培养符合社会市场需求的能就业、高就业的应用型人才。对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提出要“基本形成就业导向的课程和教材体系”,所以在“以就业为指导”这个主题的前提下,开展基础课程改革与探索是一项十分具有现实意义的工作。

以抽象、晦涩著称的高等数学,在高校学生的心里一直被视为“老大难”课程,尤其在高职高专院校里,数学课的这种窘境得到进一步凸显。高职高专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时数少,学习内容多,大部分学生没有时间去自觉、主动地对其学习。于是我们从课程定位及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与要求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手段、考核评价等各个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讨和实践 ,并形成了较为系统和完整的数学教学新方式。

一、准确定位、合理设计

本课程是行业通用能力培养课程,是为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而设的基础必修课。本着“服务专业,兼顾数学体系”的原则,在内容的选取上注重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及基本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运算能力,增强学生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处理经济问题的初步能力,为学习后续课程及进一步获取数学知识奠定必要的数学基础。

依据课程的基本理念,根据专业要求,从提高素质和加强应用的角度选择教材的内容,大胆取舍,以满足专业岗位的需求。针对学生特点及专业课程教学的要求,增加专业数学的应用内容,舍去不必要繁琐证明,将留下的基础数学内容和增加的专业数学的应用内容进行分析、改造、筛选、拆分和整合,然后理顺, 形成一套崭新的教学内容。这套内容要弱化形式化的推理论证,强化知识的应用,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

二、改进模式、创新方法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提高教学质量,采用了基于学生能力培养的任务驱动、“教、学、做、用”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内容整合成几个单元并进行分析,分解成若干个任务;教师只承担任务的指导作用,而学生才是完成任务的主体。这种模式突破了传统的知识传授、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教学效果显著提高。

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应用必须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

(1)自主学习法。“给学生提供活动的时(思维时间)空(思维空间),让主体主动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构建主义理论的学习观。

(2)案例分析、讨论法。问题式数学的“心脏”,是数学知识、能力发展的生长点和思维的动力,把问题作为教学出发点,有利于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教师抛出问题,师生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利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学生交流合作学习,既调动了积极性又培养了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变“会学”。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关系。

(3)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法。教师在讲授知识过程中注意观察、启发、引导学生思维活动,引导学生积极的思考并对学生的思维进行调控,帮助学生优化思维过程;在此基础上,提供给出师生交流的机会,让学生进行有效地模仿,并对自己的数学思想进行组织和澄清,从而能清楚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数学思想、扩展数学知识,特别是提高使用数学语言的能力。

(4)练习法。通过有针对性的练习,使学生形成耐性细致的学习习惯,养成严谨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计算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5)激励法。通过教师置疑,启发学生参与思考求解。对积极参与、回答问题质量较高的学生及时给予充分肯定(语言鼓励+考核加分)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

三、多元考核、科学评价

在考核评价方面,确立了多元化评价体系。包括学习过程评价、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评价。学习过程评价的主要内容为:学习态度与主动性和积极性;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方式方法;勤于思考、积极参与探讨和交流会的表现;学习过程中的意志品质表现;课堂答问、课后作业、单元测验、提出问题、表达与交流能力。评价标准:可采用平时作业成绩评定、教师评价等。权重值:40%。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评价的主要内容有:函数极限;函数的导数;函数的积分;行列式与矩阵;分析和思考综合性问题的能力。技能的评价目标包括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自学能力等方面。评价方式:书面理论考核(期末考核)。权重值:60%。

期末考试实行教考分离、坚持A、B考核方案,实行统考、统判、统一登统,严格执行评分标准,确保公正、公平。针对学生掌握知识水平层次的不同,考核方案力求根据学生认知能力设计出基础题、基本技能题、平衡客观题与主观题的比例,重点对学生“三基”的掌握情况进行考查。这样,考试才能真正成为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掌握知识的有效方法。

篇3

关键词:中职数学;专业导向;教学策略

目前,有不少的职高生总认为他们到学校只是为了学习职业技能,学得一技之长便可立身于社会,至于其他文化课学与不学都无所谓,文化课既难学又不适用,尤其数学更是他们反感的科目。这种 “数学无用论”不仅在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中普遍存在,就是在中等职业教育工作者中也有不少人持有这种观点。职中学生学习数学和普通高中学生学数学一样,老师只是一味的讲数学,学生学数学,没有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

1、改变现状的原因分析

学生改变学习现状,教师改变教学方法、教学思维是很有必要的。主要原因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职中生的数学底子薄,基础太差,以至于学生听不懂数学,就不愿学习数学,产生厌学情绪。第二,学习专业知识的需要。数学和语文一样,都是工具性学科,许多专业课程,尤其是理工科专业理论课程更是离不开数学。这要求数学老师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基础,能列举出大量的实例来说明问题,这样才能使学生心服口服。比如,在计算机专业课中,必须要有一定的数学基础,在程序设计时要借助数学方法来建立模型,再用程序语言编辑完成;电子、机械、财会专业甚至旅游专业都能找到很多的实例来说明需要数学知识。专业对数学基础有一定的要求,而本身数学差,影响学生听不懂专业课,只能放弃专业课,久而久之,形成恶性循环,数学和专业都没学好。第三,国家新一轮的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区域实验当中,这给我们的教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机遇。课程改革,需要一批有改革意识的教师来操作。从理论上,以及实践的经验上来看,教师本身的素养能否跟得上课程改革的步伐,从根本上决定了课程改革的成败。教师在面临新课程改革时,除了要认真解读、领悟新课程体系中蕴涵的思想,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接受各种教师培训外,还应根据新课程的要求,改变自身的教学行为。

那么,怎样让职高生喜欢上数学,自觉主动地去学习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这是职高数学教师面临的一个严峻的问题。也是所有职业教育工作者需要共同思考的一个问题。笔者在数年的教学实践中,本着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就以专业知识为导向学数学方法作过一些探索,有一点感悟,现把它付诸笔端。

2、以专业为导向的数学教学改革探索

2.1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

教师应从教学思想上做一定的改变,实践证明,传统的教学方法对职高生不适用。传统的教学思想是强调学生先学好数学,然后再去服务于专业;笔者认为,在学专业知识的同时,数学课上以专业问题引出数学知识,进行讲解学习,最后拓展到专业中。比如,计算机专业可以利用计算机程序设计中的算法引出数学问题,让学生去主动解决数学问题,理解数学知识,学好数学知识反过来再应用到程序设计中,达到双赢,从中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探究数学的兴趣。这种方法正是学生启动自己思维去学习的良好途径,另外,学生可对数学知识进行剖析、理解、比教师灌输或题海战术强加的记忆,会更容易提高思维素质。

2.2教学内容与专业学习密切结合

数学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充分体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作为职业中学的学生,和普通中学学生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他们所学的专业性强。每个专业所需的数学知识侧重点有所不同,如机械专业对立体几何、平面向量、解习几何有所侧重;而财会专业则对统计初步以及数列等知识应用较多。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教学是思维活动的教学。学生的思维活动有赖于教师的循循善诱和精心的点拨和启发。笔者从以下几个例子来谈谈如何挖掘程序设计中的数学知识,并解决相应的数学问题来为专业服务。

3、改革初步成效及思考

实践证明调整后的职高数学教学,初见成效,加强了数学与专业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扩大了专业学科向数学的渗透,填补了数学教材中专业知识的短缺,拉近了数学与专业学科的距离,一方面受到学生热烈欢迎,普遍感到学习数学是有用的,不是空洞的;另一方面专业教师也积极反应,普遍认为这样的数学教学有力的服务了专业知识传授。

当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改革探索中,也遇到了很多问题,怎样更轻松的让老师带领学生从专业知识中挖掘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是我们更多该思考的问题,比如计算机程序设计中会用到数学知识,这点大多数学生都知道,可要从程序设计中的算法中找到与数学知识的结合点,并非所有学生都清楚,在各门专业中,所以这也是这种教学策略实施的难点,这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实践。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