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3-28 14:45:53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汉语国际教育研究,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汉语在国际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也在不断增强,汉语国际教学工作也得到了有效的拓展。在汉语国际教学工作中,不但要实施优质的教学工作,还要提升公共外交观念,以此拓展其国际文化发展中的地位和影响能力,培育出更为优质的人才。本文分析汉语国际教学中公共外交观念的影响,明确其中存在的难题,提出优质的解决方案,以此为其实际工作提供依据。
一、汉语国际教学中公共外交观念的重要性
公共外交理念是由美国埃德蒙・格里恩提出的,其并不是传统意义上提出的外交,而是国家依据影响国际民众行为的外交活动提出来的。因此,汉语国际教学工作中的公共外交观念具有一定的重要性,其中主要分为以下几点:第一,汉语国际教学工作中的公共外交有利于提升国际的综合能力。二十一世的竞争和发展主要是依据文化实施的,一个国家文化的发展展现了这个国家的整体综合能力。汉语国际教学工作增加了我国在国际文化舞台中的展现和传播,以此提升了我国的文化能力和综合水平。第二,汉语国际教学工作中的公共外交是我国外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国家对中国了解的并不多,随着我国综合能力的不断提升,很多国家对于我国的看法和观点各不相同,甚至对我国还存在一定的偏见,而汉语国家教学有助于其他国家的人民依据语言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认识到中国的发展方向,以此认同和肯定中国的发展方向。第三,发展公共外交已经成为提升外交能力的主要形式。现阶段,多数国家都将公共外交放在发展的重要位置,而重点工作就是推广本国的语言[1]。
二、汉语国际教育中公共外交观念存在的问题
虽然人们已经明确汉语国际教学工作中公共外交观念的影响力,但是受到制度、传播系统等因素的影响,现阶段外交公共观念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依旧存在很多问题,其中主要展现为以下几点:第一,教学系统不全面。我国在高等教学系统中设定了对外汉语教学工作的专业培育人才,但是这一方面的人才数量并没有达到预期的需求,响应的综合素养和外语能力还要不断的提升,从而为对外汉语教学工作的实施提供有效的依据。第二,传播系统不完善。汉语的发展和传播工作需要依据有效传播系统,构建优质的传播系统,但是相关工作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随着网络技术和平台的不断推广和创新,现代传媒技术在汉语教学工作中得到突显。然而,因为现阶段汉语传播系统不完善,无法依据网络系统和技术等实施教学工作。第三,教学内容和形式较为单一。汉语国际教学工作的知识需要不断的完善,形式需要不断的丰富。现阶段的教学知识主要集中在我国文化理念中,学习其发展的历史、宣传的观念以及现代社会发展情况等,虽然具有一定的规范性,但是这些知识需要不断的拓展,从而满足实际教学工作的需求,促使汉语国际教学工作在公共外交中更好的发展。第四,不关注教材的构建。汉语国际教学工作的有效实施,有助于展现其具备的公共外交作用,构建优质的素材更是重要的教学工作。但是现阶段素材的构建和应用明显不足。没有满足时代的需求,教材知识也不全面,影响教学工作的实施。
三、构建全面的汉语国际教学发展系统
其主要分为以下几点:第一,国家各个部门自上而下,全面管理,一起努力,构成专业性、完善性、系统性的汉语国际教育发展系统。语言的拓展需要长时间的坚持,不间断的宣传和学习。在长时间中,全国上下要统一发展的步伐,实施有效的汉语国际教学工作。政府要提升资金的投资,为教学工作提供有效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等,将汉语国际教学工作设为政府工作实施。第二,孔子学院的构建已经成为我国汉语国际教学工作实施的重要形式,更为其他国家了解中国提供了有效的平台;随着汉语教学工作的实施,全世界已经拥有六百多家孔子学院和课堂的构建,并且受到了各个国家人民的欢迎和支持。同时国家应该支持那些非政府机构孔子学堂的构建,从而降低政府的主导能力。第三,多样化实施汉语国际教学工作。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需要结合中国政治、社会以及文化等影响因素,促使其他国家的人民可以多方面地了解中国,熟知中国的文化,从而与中国和谐发展[2]。
结束语
因此,汉语国际教学中的公共外交观念具备的现实意义是显而易见的,这就需要对其增加关注和认识。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明确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发展需求,设定优质的解决方案,从而促使汉语国家教学工作更好的实施,以此提升教学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一、吉林省高校汉语国际教育的历史沿革
自20世纪50年代,吉林省各高校开始开展对外汉语教学。最初的形式是派教师到国外进行汉语教学,这其中包括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派遣的教师。到了上世纪60年代,这两所当时的部属院校开始招收外国留学生来华学习汉语,它们同时也是国内最早接收外国留学生的高校。到了上世纪80年代,招收外国留学生并进行对外汉语教学工作在吉林省的地方高校中陆续开展起来。这其中最早开展这一教学活动的是1986年开始招收汉语留学生的延边大学。自此,该项事业在吉林省其他高校迅速发展,上世纪90年代到本世纪2005年15年期间,吉林省省属高校的留学生汉语教学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教学场所、设施、师资、学科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这一时期吉林省的汉语国际教育生源质量稳定提高、国际声誉日益提升,奠定了其在全国汉语教育和文化事业推广的基础。据统计,2009年至2011年三年间,每年来我省省属高校接受汉语教育的国际留学生大概占25%左右,这一数字既说明了我省汉语教育的高速发展现状,又可见这一事业在我省的发展空间和巨大潜力,它必将成为吉林省来华留学生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吉林省高校汉语国际教育的现状
目前,吉林省的55所公立普通本科院校是开展汉语国际教育工作的主体,其中11所公立普通本科院校和1所民办普通高校是具有招收外国留学生,并开展汉语国际教育工作的院校的资质。这12所普通高校自2009年开始招收留学生,并在数量达到峰值后相对趋于稳定。吉林省的留学生由于其地缘因素的影响,主要来自东北亚地区及其邻国,如韩国、俄罗斯、日本、蒙古、朝鲜等。因此,吉林省高校开展汉语国际教育的生源结构基本可以总结为,以“面向东北亚邻国为主,辐射东南亚地区,吸引部分非、欧、美国家留学生”的基本架构。
三、吉林省高校汉语国际教育的机遇与挑战
在针对还未开展留学生教育工作的省属高校的调查显示,其中多数高校计划在未来的5至8年内招收外国留学生和开展汉语国际教育和文化推广工作。根据这一形势,吉林省将在未来的10年迎来汉语国际教育和文化推广事业的黄金时期。当然,在抓住机遇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必将面临诸多挑战。
(一)招生与宣传
2009年至2011年三年间,吉林省省属高校平均每年约招收外国留学生6400人,这一招生规模放在全国范围内看基本处于全国高校的中下游位置。同时,这些高校招收的留学生主要以语言进修生、本科生和研究生为主。其中,汉语研修生平均每年为755人,本科生和研修生占绝对比重,而高层次的汉语研究生比例很小。招生的途径也主要以依靠留学生自主报名、学校招生网站宣传、参加海外教育展等传统模式为主,有少部分已开展留学生教育的院校曾利用Study in China(留学中国)等商业网站进行招生宣传。招生与宣传的力度不够、形式单一是出现生源不足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受采访的高校中,有约占三分之二的高校提出了经费投入不足、招生宣传单一依靠学校招生网站和不定期参加部分国内外教育展等方式单一的问题。
(二)教学与科研
吉林省目前开展汉语国际教育的12所院校中,有9所院校成立了专门的教学单位负责承担本校对外汉语教学工作。其中,有2所院校未单独设立独立的教学单位,而是将留学生的汉语教育工作归属在其设置的“汉学院”和“汉语言文化学院”承担。相关的汉语国际教育和文化推广工作则由本校的外事行政部门负责协调。大约三分之一的院校认为开展教学工作的主要困难之一是师资力量。在吉林省充实汉语国际教育的教师有60%具有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及以上学位,但专职教师少、兼职教师多,其中有少数院校兼职教师比例超过了60%;困难之二是教学方法的欠缺。在接受调查的院校中,许多教师对汉语教学课堂中有效的教学方法缺乏理论指导和实践,教学效果不突出。同时,接受汉语国际教育的留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受不同母语的干扰或正迁移不同,也是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有待解决的问题;困难之三是国际汉语教育教学研究不够深入,无法直接指导课堂教学。以“汉语国际教育”“对外汉语教学”“汉语国际推广”“留学生汉语教学”“文化推广”等相关主题词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国内两大学术检索平台,及对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外国留学生留教育管理分会会刊《外国留学生工作研究》发表的学术论文的统计,吉林省高校发表的相关论文数量极少。教研、科研论文少,说明吉林省的国际汉语教育还不成体系,理论研究欠乏,无法指导课堂实践。
(三)文化推广
吉林省国际汉语教育及文化的推广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和关东地方文化的展示、课程或讲座是必不可少的。在对开设国际汉语课程的高校的调查结果也显示,大约80%以上的院校能够在教学过程中针对能够针对语言文化现象、非语言文化现象开展有关文化内容的教学,但问题在于文化的推广并未纳入教学重点进行讲授。一些文化类的相关课程,如中国书法、太极拳、绘画、剪纸、茶道、乐器演奏、民族舞蹈等,只在部分学校被列入教学计划,汉文化背景知识、基本国情知识、专门文化知识等虽有涉猎,但不成系统。
(四)孔子学院(课堂)
一、师范类高校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开设的课程
1.陕西师范大学
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基础英语、英语写作、现古代汉语、中外文学、西方文化与礼仪
从以上开设的课程中并不难发现陕西师范大学的主干课程是以语言的学习为主,同时也没有忽视实践教学,而大多数课程都是以文学文化为主,以基础专业课程为主辅以实践性教学为课程模式。陕西师范大学近几年对外汉文化交流迅猛发展,已经深入到对海外教学的研究层面上。
2.上海师范大学
现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对外汉语教学语法、对外汉语教学概论、中国现当代文学、英语听说、英语阅读、英语写作和翻译等。
上海师范大学的培养目标是通过系统的对外汉语专业和双语化文化交际、涉外礼仪等氛围的熏陶,使学生能够胜任多层次的对外汉语教学工作或其他涉外工作。在他们的课程设置中实践课程非常少,多为语言文化。
二、语言类高校所开设的课程
1.北京外国语大学
英语系列的课程、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语言学概论、现代古代汉语、中国古代现代当代文学、文学概论、外国文学、中外文化交流史等。
在课程设置中可以明显地看出,它所缺乏的是实践性课程。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培养目标是:能熟练掌握一门外语,进行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培养从事中外文化交流工作的复合型专门人才。
2.天津外国语大学
现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语音学、词汇学、语法学、修辞学、语用学、应用语言学、世界文学等。
第一外语(英语)课程的开设贯穿四年,第二外语(日语、法语等)课程学时适量,并与国外多所大学建立了互派学生交流的合作体系。在这些课程中发现他们所学的大都是为了互派学习交流所需的基础,同样并没有将实践性课程纳入所学课程中,这一点需要重视。
三、综合类高校的课程设置以及特色。
1.武汉大学
现代古代汉语、汉语国际教育概论、第二语言习得导论、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中国文化概论、跨文化交际、第二语言课堂教学、汉语国际现代教育技术、英语等。
武汉大学以双语、双文化复合型人才为培养模式,切实提高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例如开设的第二语言课堂教学和汉语国际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在他们所设立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中可以看出他们并没有忽略实践的重要性。
2.西北大学
古汉语、现代汉语、英语写作、英汉互译、对外汉语教学法、语言教育理论、对外汉语教育概论、涉外文秘等。
西北大学开设有涉外文秘,由此可以看出西北大学借助办学历史悠久、综合类的大学这个优势,着重培养一批进入公司或商界的综合性人才。
四、三本类院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突出的特色
1.西安培华学院
语言学概论、现古代汉语、对外汉语教学引论、中国文化概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英语口语、教育学、对外汉语教学法、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等
2.西安外事学院
现古代汉语、文学概论、普通写作、中国古代文学、实用h语语法、语言学概论、实用汉字学、普通话语音、汉语口语语法、中国现当代文学、对外汉语教学教案设计等。
以上三本类院校虽较为年轻,但是他们的汉语教学实力非常强。他们分别从语言文化以及实践应用两大方面出发培养实践教学的人才,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西安培华学院的培养方向为美国汉语教师,能力不容小觑。
总结
以上对语言类、师范类、综合类高校以及三本类高校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调查和研究,笔者发现语言类高校更加注重语言文化的学习与应用,真正让学生实践教学的课程非常少,同时也缺乏自身才艺进一步学习的相应课程。师范类高校是以实际教学为主,但是在调查中发现实践课程所占比例相比基础知识的课程小很多。其实,这样的课程设置兼顾了学生基础知识应用与实际教学的能力,在掌握一定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才能够更好地,有质量地去教学,课程比例相对不平衡是有一定道理的。而综合类高校将课程分为基础课程、文化课程和实践课程。它坚持的是循序渐进的学习原则,在初学中要夯实基础,其次在掌握基础的条件上接受文化熏陶,最后进行充实的实践教学。这是综合类高校课程设置的最大特点,也是不同类高校中尤为显著和较为合理的课程设置。同时,三本类院校也吸收借鉴综合类高校课程设置的原则,然后注入自身特点:提供更多交流实践的机会。三本类院校更多的是实践应用,在知识并不完备的情况下,注重技能的训练,做到了扬长避短,这在课程设置中体现得很机智。
同时笔者也发现各类学校在课程设置中存在相同点以及特色。
这些高校里开设的课程都包括基础英语,说明英语的基础问题对目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算是突出的,所以它是各大高校开设的一门重点学科。还有几所学校也都开设了英汉互译这门课程,表明学校对学生在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发散性思维上下了一定功夫。古代汉语、现代汉语的开设说明几乎所有高校在重视英语的前提下也不忘学习汉语的重要性。
专业必修课更能体现本专业的特点,而不同类院校侧重点也是不同的。例如,综合类高校它侧重实践课程;语言类偏向于语言文化的学习;师范类高校则侧重实践课程与文学文化课程。
同时也发现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一定的建议:
1.一些师资力量薄弱的院校,课程的设置并不能完全确保质量。近年来很多高校不再引进只有本科学历的教师,而研究生以上学历的高级人才非常缺乏,这一情况使得对外汉语专业师资问题也尤为严重,所以好的课程开设需要有充足的师资力量。
2.部分高校没有正确处理汉语与外语的关系。突出英语特色没有错,但是如果把英语放在与汉语平等的地位或者是置于汉语之上就是错误的。应当对汉语课程和外语课程做相应的调整。
3.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比例不合理。对外汉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使用汉语
的交际能力,它侧重于实践层面。要实现培养目标,还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基本的技能训练,应适当的增加中华才艺课程
参考文献:
[1]左凌姣.北部湾经济区对外汉语专业课程设置对比研究.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