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汉语言文学专业基础知识

汉语言文学专业基础知识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1-03 10:14:47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基础知识,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汉语言文学专业基础知识

篇1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传统的教育观念已经很难适应新时期的人才培养理念,在就业前景越来越严峻的形势下,培养应用型人才显得越来越重要。汉语言文学属于一门普及度比较高的传统人文学科,全国师范大学都开设本学科,因此,在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只有面向市场,彰显特色,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才能够更好地发挥优势,提升学生的就业率,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不足

1.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不合理

汉语言文学专业文学底蕴深厚,在传统精英教育背景下一度非常辉煌,学习汉语言文学专业,大部分都能够跻身于学校、文化部门、政府机关等,赢得一份满意的工作。然而,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汉语言文学专业正在逐步失去传统的专业优势,如果在新的时期里,我们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定位不准,未及时调整培养目标,就会导致学生知识面狭窄,进而影响到学生将来的就业。另外,课程设置不合理,也不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虽然大学教育是专业教育,学生的专业能力非常重要,学生必须学好基本理论和专业基础知识,但是,汉语言文学专业与其他专业不同,如果不准备继续深造,或者去一些学校当语文教师,没必要把过多的精力放在基本理论和专业基础知识上面。这些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在实际工作中并不直接涉及。课程设置如果理论色彩过于浓厚,容易限制学生的视野。

2.不重视教学实践,课程设置缺乏时代特色

许多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中,“满堂灌”与“一言堂”的教学方式始终未改变,在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依旧不能够以学生为主体,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导致大部分学生缺乏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写读书笔记和“影视观摩”等实践教学活动中,持消极应付的态度。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够以学生为主体,不重视教学实践,不利于学生兴趣的开发,同时,也不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另外,课程设置缺乏时代特色也是许多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一些高等院校设置的基础课程、选修课程一味追求课程的应用性,不仅内容复杂,而且还缺乏时代特色,这样的课程显得枯燥乏味,不仅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而且还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途径

汉语言文学专业要想适应时代的发展,提高就业率,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首先必须明确培养目标,进一步优化课程结构,在原有课程结构基础上,精简课程内容,整合重复的知识。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应该从应用型人才培养角度考虑,注重开设紧跟时代前沿的课程,如现代办公技术、网络编辑学等。同时,培养目标从“单一化”向“多样化”转型,形成基础加特色的培养模式。“现代型”汉语人才,既要能耍笔杆子,又要懂得编辑与制作,融会贯通各方面的相关知识,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培养应用型人才,教学实践环节非常重要,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多组织一些教学实践活动,让学生熟练运用所学的知识,强化学生办公、制作能力,为将来职业生涯奠定基础。现代高等教育,已经从传统的精英教育变为大众化教育,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转变观念,以就业市场为导向,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普遍提升。

参考文献:

篇2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传统的教育观念已经很难适应新时期的人才培养理念,在就业前景越来越严峻的形势下,培养应用型人才显得越来越重要。汉语言文学属于一门普及度比较高的传统人文学科,全国师范大学都开设本学科,因此,在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只有面向市场,彰显特色,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才能够更好地发挥优势,提升学生的就业率,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不足

1.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不合理

汉语言文学专业文学底蕴深厚,在传统精英教育背景下一度非常辉煌,学习汉语言文学专业,大部分都能够跻身于学校、文化部门、政府机关等,赢得一份满意的工作。然而,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汉语言文学专业正在逐步失去传统的专业优势,如果在新的时期里,我们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定位不准,未及时调整培养目标,就会导致学生知识面狭窄,进而影响到学生将来的就业。另外,课程设置不合理,也不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虽然大学教育是专业教育,学生的专业能力非常重要,学生必须学好基本理论和专业基础知识,但是,汉语言文学专业与其他专业不同,如果不准备继续深造,或者去一些学校当语文教师,没必要把过多的精力放在基本理论和专业基础知识上面。这些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在实际工作中并不直接涉及。课程设置如果理论色彩过于浓厚,容易限制学生的视野。

2.不重视教学实践,课程设置缺乏时代特色

许多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中,“满堂灌”与“一言堂”的教学方式始终未改变,在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依旧不能够以学生为主体,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导致大部分学生缺乏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写读书笔记和“影视观摩”等实践教学活动中,持消极应付的态度。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够以学生为主体,不重视教学实践,不利于学生兴趣的开发,同时,也不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另外,课程设置缺乏时代特色也是许多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一些高等院校设置的基础课程、选修课程一味追求课程的应用性,不仅内容复杂,而且还缺乏时代特色,这样的课程显得枯燥乏味,不仅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而且还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途径

汉语言文学专业要想适应时代的发展,提高就业率,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首先必须明确培养目标,进一步优化课程结构,在原有课程结构基础上,精简课程内容,整合重复的知识。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应该从应用型人才培养角度考虑,注重开设紧跟时代前沿的课程,如现代办公技术、网络编辑学等。同时,培养目标从“单一化”向“多样化”转型,形成基础加特色的培养模式。“现代型”汉语人才,既要能耍笔杆子,又要懂得编辑与制作,融会贯通各方面的相关知识,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培养应用型人才,教学实践环节非常重要,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多组织一些教学实践活动,让学生熟练运用所学的知识,强化学生办公、制作能力,为将来职业生涯奠定基础。

现代高等教育,已经从传统的精英教育变为大众化教育,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转变观念,以就业市场为导向,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普遍提升。

篇3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学生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认同感不强

在我国汉语言文学专业涉及面较广,但是却没有涉及到一些专业性强的领域,相对于工程、医药、营销、企业管理等专业来说也没有形成明确的发展方向。所以造成很多学习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都会存在被逼无奈而不得不学的状态,常抱怨选错了专业,在他们看来选择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一种错误,他们并不认同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工作机遇和未来的发展空间。所以对本专业不关注、不学习,最后造成这些学员的专业基础知识不强,对本学科不热爱甚至厌恶,缺乏对传承伟大文化遗产的使命感和光荣感。

(二)汉语言文学的课程在设置存在较大缺失

相对于其它学科,汉语言文学的专业性要求更强,要求对文学知识的挖掘要更广、更深。但是现在个别学校却无法达到这一要求,究其原因是由于很多学校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并不合理,对其重视程度不够,使得专修课时减少。教师在进行授课时在授课方式上也存在一定问题,学生能够上到的实践课极少,由于课堂内容枯燥乏味使得学生对汉语言课堂兴趣缺乏,所以开始淡漠汉语言课堂,使得文学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严重不足。

(三)部分学校考核制度存在漏洞

现在很多学校用一张试卷就能够决定一个学生是否可以毕业,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不够合理。现在很多学生在大学期间根本没上过几堂课,可是最后他们也可以顺利毕业。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考试制度不规范主要表现在:专业考卷所考的内容都是一些现成的而且较为概念性的基础知识,很多学生在最后考试阶段通过死记硬背来应付考试,即便他们对专业知识的研究根本就没有广度和深度,也可以顺利的毕业。由于这一不良现象,使得现在的很多学生完全忽视整个教学过程,只注重最后的考试结果。

二、我国汉语言文学专业要走的发展道路

(一)调整汉语言课程结构

汉语言文学的发展要紧跟时展的步伐,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新时代的要求,培养真正具有文学审美能力、语言交际能力以及文学写作能力的专业型人才。为了保证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发展我们要转变教育教学规律,改变传统的教学手段,丰富汉语言文学课堂的教学内容,要有针对性的对教学大纲以及教学计划进行改变,要突出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发展上的优势和重要性,这样也才会引得学生的共鸣。

(二)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方法

在传统的教学课堂上,教师一直趋于主导地位,整个课堂上就只能听着老师在讲台前面进行滔滔不绝的演讲。授课老师沉浸在那一段古代、现代的文学作品中,可是却没有对学生造成任何影响,课堂睡觉随处可见。所以想要保证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发展,改变传统的教师"一言堂"教学方法是十分必要的。在课堂上要让学生各抒己见,对于文学作品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讲解,师生之间相互交流,同学之间相互讨论,教师通过对学生提问-让学生分析-让学生自主讨论-让学生回答这一教学课堂模式,不但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应变能力还会影响学生对于艺术的感染能力。

(三)对汉语言文学教学内容进行调整

现在汉语言的传播速度很广,学习汉语言的人也越来越多,想要汉语真正走向世界,应用到世界的各个角落,调整教学内容是十分必要的。运用新的历史知识、价值观进行文学解读。调整后的教学内容,使汉语言文学专业中涉及到的文学、写作以及语言等相关课程在相互联系中更有主要的侧重点。对于当代人员的个性化发展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有针对性的对其进行专业的培养,这样可以保证新时期下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发展。

(四)改变教育观念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汉语言文学专业想要形成办学特色就必须改变教育观念。我们都明白事物的实用价值是决定它发展的关键因素,很多学生对汉语言专业的概念都较为模糊,主要原因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育观念不强、专业混乱。所以为了保证汉语言专业在社会上的立足点,我们必须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需求去转变,通过对学生的能力教育,提升办学品位形成办学特色,加强对学生兴趣方面的教育培养,使汉语言专业人才更符合能力型人才的要求。

(五)培养汉语言专业人员的就业能力

随着国家的发展,市场对人的需求也在不断发展和深化。现在很多汉语言专业的毕业生无法满足岗位提出的职业能力要求。现在的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很多职业岗位对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职业能力要求。汉语言专业毕业生会从事语文教师、文秘、公务员、营销人员、媒体从业人员以及文案编辑人员等相关工作,这就要求汉语言专业人员要具备较强的口才,较广且扎实的知识结构、创新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较强的写作能力等等。所以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知识能力的培养,以文学类课程为主,语言类、写作类、实践类课程都得到具体落实。这样才能解决他们就业面临的困境,适应社会的需求,为其铺垫一条专业发展道路。

(六)汉语言文学专业要重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构建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一个涵盖知识面较广的专业,有较强的文化特征,这就要求汉语言专业的学生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要具备丰厚的文化底蕴。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老师,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的构建,教师首先在思想上要勇于开拓创新,有独特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思路。在授课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的思维意识,使学生习惯思考、喜欢思考,在教学过程中要学会抛砖引玉,激励学生发现探究意识,让学生积极发表个人言论,在专业课上真正拥有自信,更有学习的动力。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