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汉语言文学专业方向

汉语言文学专业方向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1-06 10:06:48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方向,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汉语言文学专业方向

篇1

汉语言文学有着悠久的教学历史和良好的教学传统,是一门专门培养汉语言专业人才的学科。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由于汉语言文学学科的特点和自身特有的性质,致使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在社会上的需求不很明显,汉语言专业毕业的学生就业率逐年下降。因此,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已成为目前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者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接下来就汉语言文学的特点和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进行探究。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特点

汉语言文学是一门人文社科性很强的学科,它是体现人文精神的最直接的载体,同时它还承担着提升全民族文化素质的重任,有着丰富的中外优秀文化经验和遗产,它的主要内容是对人类的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是对国家、民族、自身以及他人的一种认识和社会责任感。汉语言文学专业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因此不像医学、建筑、会计等专业有一个准确的职业定位,它的经济效益无法直接定量,导致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在就业时面临一定的压力,所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要想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提高自己专业的实用性迫在眉睫。

二、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的必要性

首先,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是社会发展的需求。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是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在人才的基本素质中体现得比较明显,对于用人单位选拔人才可以起到导向的作用,所以也比较顺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其次,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也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就是要注重教育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以培养出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人才。另外,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可以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参加就业创造条件。《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上公布汉语言文学就业的方向主要是教师、编辑、文案、文秘等职业,但实际上,这个专业毕业的学生还有许多在机关事业单位、新闻出版、教育科研、公司企业等单位,还有一部分在律师、房地产、金融银行等方面工作,这充分说明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职业适应性很强,因此,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者,要在提高本专业应用性方面为学生多加考虑。

三、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策略

1.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社会是不断进步和发展的,但是,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习和教育的过程中,陈旧、老套的课堂教学模式仍占主导地位,影响和制约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创新能力的发展。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创新就要求教师敢于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学习时能够不受专业的限制,强化学生对某个方面专业的理解认识,为自己将来走向社会打下扎实的基础。比如,新闻、文秘等专业都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个分支,如果学生有这方面的兴趣,就可以着重针对这方面的知识进行学习。教师教学方法的创新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思维上的创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学会用创新的思维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只有这样,学生在面对问题时才不至于束手无策,才能真正适应社会发展对学生的要求。

2.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及时增减课程,优化课程结构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要想提高其专业的实用性,根据社会发展及时增减课程就显得尤为重要。精简课文内容,优化课程结构,按照目前学科发展的现状来设计课程内容,通过课程的合理设置,不断完善必修课和选修课的选择方式,进而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增强学生运用语言的实践能力,以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

3.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质量,不断改善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是学生掌握汉语言文学知识的主渠道,在教学工作中,教师要注重教学质量的提高,不断改善教学的方式方法,及时学习和引进教育科研成果,运用先进的理论经验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并且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4.强化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能力

强化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能力,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整体就业水平,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过硬的实践操作能力,使学生在将来的社会竞争中具有明显的优势。结合汉语言文学的特点,它的就业方向离不开“读、写、说”三个方面,由此可见,教师在这几方面对学生进行强化就显得尤为重要。具体来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模拟一些招聘过程中的常见情境,通过自我介绍、面试问答等形式锻炼学生的口才,因为口才并不是简单的能说会道,他是一个学生“德、才、学、识”等方面的综合体现,教师通过对学生的具体指导,可以使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得到提高、完善,只有注重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强化,才可以学以致用,对学生走向社会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5.汉语言文学应用性要和德育教育相结合

在汉语言文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若一味地强调应用性,就

会使学生对于汉语言文学学习的价值观大打折扣,从而对自己所学的专业产生怀疑,缺乏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这就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既要立足于“创新、实践、应用”,还要着眼于我国传统文化教学的“传道,授业,解惑”,要充分发挥“文以载道”的教学思想,把汉语言文学专业推向更大的社会舞台。

总之,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自身要有创新意识,加强专业知识方面的学习,并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在社会上的应用性,为将来走向社会、适应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2

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是我国传统专业,随着我国就业市场的潜移默化,高校大学生毕业分配制度的改革,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面临着很大的挑战,这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带来了很大的影响。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面对当今新形势下的教育改革和市场需求,其应用性的改革和发展,需要有明确的改革方向和发展目标。

一、明确改革方向与目标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设置在中国高校办学历史中已经有了较长的时间,也相应地积淀了较为深厚的历史文化,专业开设课程以及教学内容也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在2003年国家教育部颁发的《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大全》中,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设置的有关课程并没有做出具体的改变,仍然是高校教学中最稳定的专业之一,也是传统专业中富含底蕴较深的一个学科。但随着近些年高校教育不断的进入大众化教育的阶段,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多态化的状况,尤其是对社会适应能较强、实践应用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处于急需的背景下。对于一个传统专业来说,面临着改革必然有它的必要性,但改革并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也不是单纯地认为是删减或增设一些课程和内容就能实现的,而是一个较为复杂的具有较高综合性的一项工作,专业的改革需要有明确的改革方向和发展目标。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改革涉及的方面较多,包括思想理念、教学方法、体系等多方面需要进行合理的改变和完善。所以,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改革不是局限性的考虑单方面,也不是简单地进行课程的改变,而是需要从认识的角度出发,确立改革方向和目标,在理论体系的指导下有效地进行。

二、新时期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改革措施

(一)更新教学理念,突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

学科知识论是传统学科理论学习的指导思想,其隐含着一定的假设意义,那就是一切知识的学习都是有用的,职业能力是对知识运用的最佳表现,所以,知识的传授需要在实践中先行一步,只有将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先行做好,实践才能有所进展。进一步说,实践课就是理论课的演绎过程,导致理论学习时间占据较多,实践机会和实践时间少之又少,学生往往表现出“懂”但不会“做”的这样一种现象,也就成了空有成绩而无实践能力的群体。更确切地说,传统的学科理论学习指导思想是以“学”为主要,“做”为附庸,这在很大程度上严重脱离了职业活动的过程,而没有意识到“做中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所以,教学观念的更新是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改革中重要的一步。其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设置要具有应用性。在以往的教学中,往往最容易出的一个现状就是将专业的应用性等价于技能的培养,过多的将学生向专业技能技术进行培养、锻炼,而对某些专业课程的教学体现出削减或忽视的现状。专业的应用性并不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设置要突显其应用性与时代性,结合当今社会的发展开设一些课程,同时也要根据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开设具有地方性的课程,例如根据地域性文化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沿海地区可以开设《海洋文学》课程等。

(二)打造强大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改革的师资队伍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素质、教学方法是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关键,同时教师也是专业进行有效改革的关键。对于当前处于新形势教学背景下的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授课教师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虽然从目前教师学位来看,大多数教师都具有博士、硕士学位以及教授、副教授职称,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教师缺乏与授课课程相应的社会实践经历,对新时期社会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素质能力需求不是很了解,不能给予学生一些社会实践经验的讲解,实践案例过于陈旧或重复性大。因此,培养具有强大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改革的师资队伍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改革的重中之重。打造强大的师资队伍,可以从提高教师教学素质进行,让教师认识到汉语言文学专业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采取一切有效的方法提高自身的教学素质,积极、主动的探索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其次,可以增强教师的专业应用性能力,积累教师的实践经验。让教师先到学生将来会就业的行业或者岗位进行培训、学习。

三、结语

总言之,新时期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改革,需要明确改革方向和目标,更新教学理念,突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打造强大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改革的师资队伍,才能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带来更光明的未来,为社会培养出真正的“应用性”人才。

参考文献:

篇3

2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评价体系问题

汉语言文学专业现行的教学评价体系非常单一,只注重了学生的考试成绩,完全不考虑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现在高校针对学生奖学金、优秀学生干部、预备党员等等的评定大多也是只看成绩,无视学生的其他技能,例如交际交往技能、电脑操作技能、职业实践技能等等。这种教学评价体系直接导致了老师、学生潜意识里也只重视成绩,造成了专业知识与就业能力差距的加大。

3我国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分析

3.1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科定位应有层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科的定位应根据两方面确定,一是社会需求,二是高校自身特点。比如国家重点的文科院校,其培养学生的目标应全面发展,不仅能在工作中从事教学、文字编辑工作,还应该具备较强的科研实力;而综合性、师范类院校,其培养学生的目标应是有较强的从事汉语教学和一般文字性工作,具有专业的文字编辑和新闻采编能力的综合性人才。根据社会需求和高校自身特点将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科定位有序的划分层次,改变单一守旧的固定模式,从根源为人才培养导向服务。

3.2汉语言文学专业方向要多面性。随着社会各个行业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加深,我们传统单一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已早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我们应根据社会需求,根据不同行业领域、不同行业特色开设多样专业课程,实现汉语言文学专业特色人才培养模式。例如我们可以在汉语言文学专业之下分设语文教学、涉外高级文秘、新闻采编学、对外汉语教学等等。在学生通修基础课程的基础上,鼓励学生选修跨专业课程。学生不仅能掌握系统知识,更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以及自己将来就业目标选择不同方向进行学习研究,真正实现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从单一走向多元的转变。

3.3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方法向实践性转变。目前看来有效保证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有稳定和广泛就业前景的重要一点就是实践教学。在教学环节中加入实践的部分,培养学生职业技能,改变以往教学方式,让学生走出教室,多方面的掌握使用性技能。我们培养的学生要做到笔杆子硬,还会扛摄像机,还会做主持与编辑,真正将汉语言文学与其他专业融会贯通。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