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家庭教育常识

家庭教育常识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4-03-29 16:00:53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家庭教育常识,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家庭教育常识

篇1

1、父母的榜样作用

有人说: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父母是人生的第一任教师,也有人说:家庭是孩子的一面旗帜,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总之,父母是对孩子影响最先、最深的人,是孩子模仿最早、最多的形象。家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孩子从生下来就在父母的怀抱里成长,父母不仅给孩子以生理基因优势的遗传,而且给其以人格品质的塑造。从混沌初开的孩童到学会自己的眼光看世界的成人,这个成长的历程离不开父母的言传身教,为人父母者要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必须从自身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做起。

有人说:子女是父母的折光镜。在孩子身上可以折射出父母为人处事的哲学和做人的准则,的确如此,一个自私自利的家长很难培养出一个甘于奉献的孩子,一个心胸狭窄的父母也很难培养出一个宽宏大量的子女,父母对子女的示范应应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时时处处、点点滴滴。

2、教育应当从改造母亲开始

一个乐观向上的母亲,带给孩子的是积极美好的影响,而一个整日陷于忧郁情绪之中的母亲给孩子带来消极影响。

可以肯定的说,凡是成功的孩子都有一位优秀的母亲给予了完美的教育。母亲教育是任何教育所不能代替的,忽视母亲教育,我们的一切教育都将成为无本之木。

因此,做母亲的应把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自强不息,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即使是在事业上不能取得骄人的成就,但积极的人生态度本身,对孩子来说就是一种教育和激励。

3、家庭教育中夫妻应做到一致

家庭教育中,母亲具有十分特殊的重要的作用,但决不能因此而把教育子女的责任全部推给母亲,孩子同样需要父亲,父亲在家庭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实际上一般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总喜欢以父亲为榜样,自觉或不自觉的模仿,这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本能。从父亲那里,孩子可以学到刚强、自信并获得安全感;从母亲那里,孩子学到善良,更多的体会亲情。所以,父母双方只有相互配合,取长补短,才能使孩子得到一个完整的家庭教育。

因此,父母双方一定要增强教育孩子的责任感,共同承担教育孩子的任务,主动走进孩子的生活中,让孩子在父母的双重教育下健康成长。

4、注重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让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帮助他从小立志,让他逐步养成一种不甘落后、争先向上的精神。要重视让他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要求孩子上课注意听讲,按时完成作业,字要写得工整。针对性孩子学习上容易马虎的特点,我们要求他从小在学习上就要认真,做到心要静、坐要稳、看要细、定要清、算要准。使孩子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关心、学会合作、学会共事、学会辨别是非。

5、用激励法教育孩子

自信心如同孩子发展的原动力,具有坚定自信心的孩子,一般来说他们的智力会得到充分的发展,孩子一旦对自己失去信心,各方面的发展都会受到影响。所以,做父母的哪怕是只言片语,哪怕是一个眼神,也应仔细斟酌,绝不说挫伤孩子自信心的话,绝不在孩子遇到挫折时还给他脸色看,要精心呵护孩子的自信心。

6、施教要善于抓住时机。

对孩子施教要注意研究孩子的心理、孩子的愿望、孩子的情绪,从而选择恰当的时机、恰当的方法,进行恰当的教育。一是善于捕捉孩子容易发生特殊心理或情绪变化的时机。当孩子遇到困难或遭受到失败,家长切莫训斥,应给以鼓励,增强信心,进行分析点拨,可以带其走出“困境”。二是孩子日常生活中带有规律性的时机。比如新

篇2

中图分类号: G6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1)02-0103-01

一个人的成长过程,就是不断接受教育的过程。人的成长是一项复杂的教育系统工程,它包含着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三者之间既相互关联是一个整体,又相互影响和制约。教育的过程既有时间跨度,又有空间跨度,所以环境、条件、机会都在影响着教育的成败。而家庭教育对个人习惯养成来讲更具时效性,因为习惯可以成就人生。在一个事物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中,又始终贯穿着一种细致入微而不离其宗的品质,品质决定人生。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既是摇篮教育,又是终身教育。那么,如何更好地发挥家庭教育对个人成长的作用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做起:

一、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关注家庭教育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家庭教育已成为世界性的问题。家庭教育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关注,但被作为一种学科进行研究,在我国也就是近年来的事情。这是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必然需求,是提高国民整体素质所必须涉及的问题。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打过这样一个比方,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而这块大理石最终能否成为一座雕像则需要六位雕塑家的通力合作:家庭、学校、儿童所在的集体、儿童本人、书籍、偶然出现的因素。从这段话来看,家庭被列在首位。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家庭教育具有开启鸿蒙的功能。家庭既是个人最早接触的社会化单位,也是社会安定团结的根本基石。因此,一个现代的健康的家庭教育功能,便成为国家与社会发展的根本和基础。

古往今来,许多事例都可以证明,那些卓有成效的名人成才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们在幼年时期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德国诗人歌德2至3岁时,父亲就抱他到郊外野游,观察自然,培养他的观察能力,3至4岁时,父亲教他唱歌,背歌谣,讲童话故事,并有意让他在众人面前讲演,培养他的口语能力。这些有意识的家庭教育,使歌德从小善于思索,乐于学习。歌德14岁写剧本,25岁写成了闻名于欧洲的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可见,没有成功的家庭教育就没有成功的学校教育。

二、针对教育困惑,及早通过家庭教育培养孩子良好的品质

近年来,由于家庭教育的不和谐,出现了许多教育困惑:为什么现在许多孩子多才多艺,但心理素质很差呢?为什么现在许多孩子在学校是个“乖乖娃”,在家里却成了“小霸王”?为什么现在许多孩子在学习上成绩突出,思想上却狭隘自私。究其原因主要是早期教育中家庭及社会只重视孩子的智力开发而忽略了孩子的品德教育。

面对社会现实,大多数父母认为早期教育就是提高孩子的智商,只要孩子智商高,将来就能上大学,就能有一份好工作,因而父母们不惜重金,在孩子智力开发上倾注大量心血,而在孩子思想品德的教育上却显得非常吝啬。有的父母认为“树大自然直”不需要教育,认为孩子只要学习好就可以“一俊遮百丑”,甚至对孩子的一些不良意识和不良行为习惯认为是一些小毛病,长大了就好了。一位孤寡母亲含辛茹苦地将两个儿子培养成人,考上了大学,当上了县长、科长,而母亲却无人赡养饿死街头。智力培养是关键,但品德教育不能忽视,品德教育是家庭教育的主旋律。

居里夫人认为:“人的智力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品格之高尚。”家长良好的心理素质有利于子女形成良好的品德。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也是孩子的行为模范。当孩子进入学校的时候,他的身上已经留下了父母的烙印。家长要将孩子的品德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时刻净化孩子的心灵,否则必然导致质的变化。家长也要积极支持孩子参加公益事业和社会实践活动,磨练意志、陶冶情操、消除“自我”意识,增强公民意识,健全孩子的人格,培养孩子良好的个性品质。

三、了解家庭教育现状,强化家庭教育的针对性

目前,我国家庭教育的现状,一是表现为“望子成龙”型。这是典型的中国特色的家庭教育,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家长们因为历史的原因,常常把自身成长过程中的种种“遗憾”,用最美好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对孩子“成才”的期望值较高。二是表现为“顺其自然”型。有的家长是因为懂得遵循教育规律而理智地采取的这种教育方式。但更多的则是因为忙事业而无暇顾及,或因为自身的局限而无奈放弃。

家庭教育的过程是父母长辈对孩子的个别教育行为,比学校要及时、到位。孩子的成长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事情,应该在方向和目标上有一个基本的定位,做系统的规划和设计。孩子小的时候,家长一定要了解儿童的身心发展,示范、引导孩子成长。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由家庭的小环境步入社会,接触家庭外的人群和事物。社会中的真善美假丑恶不时进入孩子的视野,孩子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家长要抓住日常琐事,帮助孩子辨别是非。针对孩子的问题及时指导,提高其鉴别能力。家庭教育要重视孩子个性特征的发展和培养,有很多成功的家庭教育,就是家长根据孩子的爱好、兴趣,培养出健全、有成就的真正人才。家长应该时刻关注学校的教育教学动态,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生活情况,强化家庭教育的针对性。

四、提升家庭教育,拓展孩子成长的空间

我们生儿育女不是为了自己,也并非为了填补感情空虚或要儿女为我们实现未酬的梦想生活;父母的职责是帮助他们明白必须对自己、对社会负起责任。现代社会要求高素质的人材,所谓高素质,就是不仅要有多元精深的知识结构;也要有合理完善的综合能力。家长要为孩子的一生负责,必须把孩子的健康成长提升到社会公民的整体素质上来。

孩子最终要走向社会。如何拓展孩子成长空间,为孩子撑起另一片蓝天?家长首先要有明确教育方向,端正教育目的。帮助孩子树立远大的理想,为将来成为社会有用之材而做好准备。二是掌握教育的策略和技巧,协调好理智与情感的关系。家庭教育必须以深厚的情感为基础,同时,又要用清醒的头脑来调控,在家庭教育实践中,只有把情感与理智有机结合,才能起到相得益彰的教育效果。三是借助社会教育资源,拓展教育空间。孩子良好的素质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是家长长期培养出来的。许多父母在孩子进入学校、进入社会后就放松了对孩子的家庭教育,以为孩子的教育只是学校和社会的事,忽视了家庭教育的延续性。家长要与学校、社会紧密结合、互相促进,给孩子提供更多机会参与家庭、学校、社区以及更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拓展孩子的成长空间。

总之,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长要能充分认识家庭教育的基础性和重要性,积极配合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自觉地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尽好家长的责任与义务,为孩子的一生负责,为社会负责,培养出合格的好公民。

参考文献:

篇3

一个人的成长过程,就是不断接受教育的过程。人的成长是一项复杂的教育系统工程,它包含着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三者之间既相互关联是一个整体,又相互影响和制约。教育的过程既有时间跨度,又有空间跨度,所以环境、条件、机会都在影响着教育的成败。而家庭教育对个人习惯养成来讲更具时效性,因为习惯可以成就人生。在一个事物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中,又始终贯穿着一种细致入微而不离其宗的品质,品质决定人生。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既是摇篮教育,又是终身教育。那么,如何更好地发挥家庭教育对个人成长的作用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做起:

一、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关注家庭教育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家庭教育已成为世界性的问题。家庭教育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关注,但被作为一种学科进行研究,在我国也就是近年来的事情。这是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必然需求,是提高国民整体素质所必须涉及的问题。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打过这样一个比方,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而这块大理石最终能否成为一座雕像则需要六位雕塑家的通力合作:家庭、学校、儿童所在的集体、儿童本人、书籍、偶然出现的因素。从这段话来看,家庭被列在首位。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家庭教育具有开启鸿蒙的功能。家庭既是个人最早接触的社会化单位,也是社会安定团结的根本基石。因此,一个现代的健康的家庭教育功能,便成为国家与社会发展的根本和基础。

古往今来,许多事例都可以证明,那些卓有成效的名人成才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们在幼年时期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德国诗人歌德2至3岁时,父亲就抱他到郊外野游,观察自然,培养他的观察能力,3至4岁时,父亲教他唱歌,背歌谣,讲童话故事,并有意让他在众人面前讲演,培养他的口语能力。这些有意识的家庭教育,使歌德从小善于思索,乐于学习。歌德14岁写剧本,25岁写成了闻名于欧洲的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可见,没有成功的家庭教育就没有成功的学校教育。

二、针对教育困惑,及早通过家庭教育培养孩子良好的品质

近年来,由于家庭教育的不和谐,出现了许多教育困惑:为什么现在许多孩子多才多艺,但心理素质很差呢?为什么现在许多孩子在学校是个“乖乖娃”,在家里却成了“小霸王”?为什么现在许多孩子在学习上成绩突出,思想上却狭隘自私。究其原因主要是早期教育中家庭及社会只重视孩子的智力开发而忽略了孩子的品德教育。

面对社会现实,大多数父母认为早期教育就是提高孩子的智商,只要孩子智商高,将来就能上大学,就能有一份好工作,因而父母们不惜重金,在孩子智力开发上倾注大量心血,而在孩子思想品德的教育上却显得非常吝啬。有的父母认为“树大自然直”不需要教育,认为孩子只要学习好就可以“一俊遮百丑”,甚至对孩子的一些不良意识和不良行为习惯认为是一些小毛病,长大了就好了。一位孤寡母亲含辛茹苦地将两个儿子培养成人,考上了大学,当上了县长、科长,而母亲却无人赡养饿死街头。智力培养是关键,但品德教育不能忽视,品德教育是家庭教育的主旋律。

居里夫人认为:“人的智力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品格之高尚。”家长良好的心理素质有利于子女形成良好的品德。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也是孩子的行为模范。当孩子进入学校的时候,他的身上已经留下了父母的烙印。家长要将孩子的品德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时刻净化孩子的心灵,否则必然导致质的变化。家长也要积极支持孩子参加公益事业和社会实践活动,磨练意志、陶冶情操、消除“自我”意识,增强公民意识,健全孩子的人格,培养孩子良好的个性品质。

三、了解家庭教育现状,强化家庭教育的针对性

目前,我国家庭教育的现状,一是表现为“望子成龙”型。这是典型的中国特色的家庭教育,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家长们因为历史的原因,常常把自身成长过程中的种种“遗憾”,用最美好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对孩子“成才”的期望值较高。二是表现为“顺其自然”型。有的家长是因为懂得遵循教育规律而理智地采取的这种教育方式。但更多的则是因为忙事业而无暇顾及,或因为自身的局限而无奈放弃。

家庭教育的过程是父母长辈对孩子的个别教育行为,比学校要及时、到位。孩子的成长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事情,应该在方向和目标上有一个基本的定位,做系统的规划和设计。孩子小的时候,家长一定要了解儿童的身心发展,示范、引导孩子成长。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由家庭的小环境步入社会,接触家庭外的人群和事物。社会中的真善美假丑恶不时进入孩子的视野,孩子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家长要抓住日常琐事,帮助孩子辨别是非。针对孩子的问题及时指导,提高其鉴别能力。家庭教育要重视孩子个性特征的发展和培养,有很多成功的家庭教育,就是家长根据孩子的爱好、兴趣,培养出健全、有成就的真正人才。家长应该时刻关注学校的教育教学动态,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生活情况,强化家庭教育的针对性。

四、提升家庭教育,拓展孩子成长的空间

我们生儿育女不是为了自己,也并非为了填补感情空虚或要儿女为我们实现未酬的梦想生活;父母的职责是帮助他们明白必须对自己、对社会负起责任。现代社会要求高素质的人材,所谓高素质,就是不仅要有多元精深的知识结构;也要有合理完善的综合能力。家长要为孩子的一生负责,必须把孩子的健康成长提升到社会公民的整体素质上来。

孩子最终要走向社会。如何拓展孩子成长空间,为孩子撑起另一片蓝天?家长首先要有明确教育方向,端正教育目的。帮助孩子树立远大的理想,为将来成为社会有用之材而做好准备。二是掌握教育的策略和技巧,协调好理智与情感的关系。家庭教育必须以深厚的情感为基础,同时,又要用清醒的头脑来调控,在家庭教育实践中,只有把情感与理智有机结合,才能起到相得益彰的教育效果。三是借助社会教育资源,拓展教育空间。孩子良好的素质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是家长长期培养出来的。许多父母在孩子进入学校、进入社会后就放松了对孩子的家庭教育,以为孩子的教育只是学校和社会的事,忽视了家庭教育的延续性。家长要与学校、社会紧密结合、互相促进,给孩子提供更多机会参与家庭、学校、社区以及更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拓展孩子的成长空间。

总之,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长要能充分认识家庭教育的基础性和重要性,积极配合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自觉地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尽好家长的责任与义务,为孩子的一生负责,为社会负责,培养出合格的好公民。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