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机电一体化特征

机电一体化特征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22 10:37:56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机电一体化特征,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机电一体化特征

篇1

一、煤矿电一体化技术的主要特征

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特征主要表现为:(1)具有在线监控、自动报警及故障自诊的特征。即对煤矿机械的电动机、传动系统、工作装置、制动系统和液压系统等的在线运行状态监控,出现故障能动报警并准确地指出故障的部位,从而改善操作员的工作条件,提高机器的工作效率,简化设备维护检查工作,降低应用维修费用,缩短停机维修时间,延长设备的应用寿命。(2)具有提高生产效率的特征。例如井下应用的胶带输送机、通风机、提升机等,应用变频起动、PLC控制系统,节电量就为30%左右,同时生产效率也可以大大的提高(3)适用范围大的特征。机电一体化产品具有复合技术和功能,不具有单技术、单功能的局限性,这使得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功能得到很大提高,也深化了自动化的程度。机电一体化产品具有的自动和智能功能可以轻松应对用户的需求。

二、我国煤矿机电一体化的现状问题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智能技术的开发与利用,全方位的提高了机电一体化的水准,并且有效地结合了计算机技术的利用。目前我国煤矿机电一体化还存在着很明显的不足,也与西方国家存在明显的差距,但仍然取得了显著进步,这在很多方面都得到了体现:先进采煤机的应用是最明显标志,其不仅大大的提高了产量,还增加了安全性;综合液压支架的应用不仅仅大量减轻了重力的压力,也提高了人身设备的安全;钢丝绳损耗定量检测系统,这一系统就充分利用了计算机的作用,精确的计算了钢丝绳的损耗程度,使安全隐患消失于无形;此外,还有很多其他技术的利用也充分体现了我国煤矿机电一体化的进程,例如:提升机交流电控系统、LC煤矿提升机综合后备保护装置、ZDC30/30煤V用斜巷防跑车挡车装置等等。

虽然我国在机电一体化的进程方面和西方发达国家差不多,但在具体的技术和应用上却还是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不仅仅在整体的技术水平和利用范围上存在着明显差距,就算在具体的机械设备上也存在着明显的落后趋势,举例来说:国外现在最流行的一种SL500系列采煤机的各种数据在我国暂时研制不出来,并且在交流变频开采技术等方面也存在着明显的差距,最大的差距是存在于自动化技术方面。

三、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煤矿生产中的应用分析

1、机电一体化技术在采煤机中的应用分析。电牵引采煤机是机电一体化技术在采煤机的一个典型应用。与液压牵引相比,其具有以下特征:(1)具有良好牵引特性的特征。可以在采煤机前进时提供牵引力,使其克服阻力移动,也可以在采煤机下滑时进行发电制动,向电网反馈电能。(2)可用于大倾角煤层的特征。牵引电动机轴端装有停机时防止机器下滑的制动器,因为它的设计制动力矩为电动机额定转矩的1.6~2.0倍,所以电牵引采煤机可用在40°~50°倾角的煤层,而不需要其它防滑装置。(3)运行可靠且应用寿命长的特征。电牵引和液压牵引不同,前者除电动机的电刷和整流子有磨损外,其它元件均无磨损,因此工作可靠,故障少,寿命长,维修工作量小。(4)反应灵敏且动态特性好的特征。电控系统能及时调整各种参数,防止采煤机超载运行。(5)结构简单、效率高的特征。电牵引采煤机机械传动结构简单、尺寸小、重量轻,电能转换为机械能只做一次转换,效率可达99%,而液压采煤机的效率只有65%-70%左右。

2、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带式输送机中的应用分析。煤矿带式输送机由于长距离连续输送、输送量大、运行可靠、效率高和易于实现自动化等特征,已成为我国煤矿井下原煤输送系统的主要运输设备。因此,成为近几年来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研究重点。目前主要采用机、电、液一体化的CST可控软启动装置。它是一种专门为平滑起动运送大惯性载荷,如煤炭或金属矿石的长距离皮带运输机而设计的软驱动装置。一条皮带运输机可以由一台或几台CST驱动。由于尚未解决动态分析和在线监控技术以及启动延迟技术,我国带式输送机的中间驱动点不能不知过多,一般为3点驱动,这样就限制了输送机的单机长度和运量。

3、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提升机中的应用分析。矿井提升机是目前煤矿机电一体化、自动化水平最高的设备,全数字化交直流提升机。尤其是内装式提升机,从结构上将滚筒和驱动合为一体,机械结构大大简化,充分体现了机械-电力电子-计算机-自动控制的综合体。而全数字化提升机高度可靠,采用总线方式,大大简化了电器安装,此外,硬件配置简单,互相兼容。

4、矿井安全生产监控系统的应用分析。多数煤矿的监控系统应用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问题是传感器的不足,并且应用过程中,其稳定性相对较差,应用寿命不足,一些研究所和应用单位在这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对一些关键技术也实施多次再设计改进措施,但仍然没有得到预期的效果,因此这些在实际现场应用率不是很高。在国外,由于计算机网络软硬件技术发展很快,运行速度和质量也在不断提高,传输介质由同轴电缆发展到光缆,信息媒体由字符发展到声像,煤矿的安全监控系统有了很大的发展,他们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监控系统上的应用已有了非常高的水平。

四.结语

综上所述,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发展是实现高效、安全、机械化采煤和煤矿机电产品更新换代的重要途径。并且随着微电子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工程机械领域占据的优势,受到了越来越多企业的重视,其在煤矿开采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加强对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现状问题及其应用进行了分析。

参考文献:

篇2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7-008-01

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也在日益发展和提升,现已成为一门新的应用学科,发展着自身重要的作用。机电一体化是从系统的观点出发,综合运用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光学技术、电力电子技术和接口技术等多样群体技术,通过合理的配置各个功能单元,从而在多功能、高质量、高可靠性、低能耗的意义上实现其特定的价值功能,是促使整个系统达到最佳化的系统工程技术。它的发展提升使工业生产从“机械电气化”步入了“机电一体化”的快速发展阶段。

一、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广泛应用

1、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于钢铁企业。(1)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钢铁企业的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可以将人与生产的经营管理和生产过程有效连接,从而实现原料的入厂采购、加工生产和产品出货全过程的一体化控制管理。(2)现场总线技术。现场总线技术(FBT)可以有效连接设置生产现场的仪表并可设置控制室里的控制设备,使其实现数字式、双向和多站通信链路的连接。采用这种技术不仅可以取代当下使用的信号传输技术,而且可以将大量的信息在智能化现场仪表装置与更高一级的控制系统之间于共同的通信媒体上实现双向传输。(3)交流传动技术。交流调速技术的发展是伴随着电力电子技术与微电子技术的发展而快速发展起来的。因其具有着交流传动优良特征,所以,电气传动技术在未来可有由交流传动全部取代直流传动。(4)开放式控制系统。所谓“开放”指的是对一种标准的信息交换规程的共识与支持,按这种标准进行设计的系统,可以达到非同一厂家产品的有效兼容与替代,并且可以实现资源的共享。其通过工业通信网络将控制设备与管理计算机相互联系起来,实现了经营、管理与控制、决策的有效统一,从而经过现场总线将生产仪表与控制室中的控制设备链接,从而实现测量与控制的一体化进程。

2、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汽车行业中。(1)以微机控制发电机系统。在汽车应当中,控制发电机单元的核心部位是利用微处理器设计的发动机集成大规模电路,并通过各个传感器接受电压模拟信号传输到发电机的各个单元,信号模拟利用数字模拟直接转变为信号数字。并在这些信息的基础上,控制发电机单元对于燃料的空气比例和点火时间,并计算循环排气效率,最后把计算出的结果做为喷射阀燃料控制和点火设备的驱动信息输出出来,从而控制空气与燃料质量之间的比例。当此比例加大时,燃料稀少,就难以点火,相反,其比例下降后,点火就会比较顺利。(2)汽车雷达系统。在汽车应用过程当中,我们常需要使用到汽车雷达系统,如进行倒车等,其可以使我们在行驶或倒车时观察到前方与后方的距离与障碍物情况,一旦有情况就会发出警报,从而有效的保障了行车安全,减少了事故发生,这就是机电一体化技术中的激光测距雷达系统在汽车行业中的有效应用。(3)行车制动系统。汽车可以安全的在正常情况由行驶转换为停车,靠的是汽车上的行车制动器,这种装置就是应用了机电一体化的技术,满足了汽车在刹车时的前后两轮刹车制动,从而有效保障了刹车功能,保障了行驶安全。

3、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于现代煤矿生产。当前时期,机电一体化技术已经应用于采煤机械设备与提升机械设备等方面。电牵引采煤机和矿井提升机就是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的良好实例。因此使机械设备不仅具备了传统功能更兼具了自行发电制动功能,从而使设备运行更加自如、有效,在简化了设备结构的同时集成了诸如信息、控制、电力电子等技术,在力提升了煤矿生产效率。

二、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趋势

1、机电一体化技术更趋智能化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使现代机电产品更具智能特征,表现为具备类似于人的逻辑思维力、判断力和应变力、决策力等。

2、机电一体化技术更趋数字化发展。机电一体化的数字化基础表现为微控制器技术和接口技术,而且随着科技的更新与发展还会发展应用数控机床与机器人等。同时,依托计算机互联网络,使得数字化进程更加深入与广泛,未来将会应用于设计与制造方面,例如计算机集成制造、虚拟设计等等。

3、机电一体化技术更趋模块化发展。随着机电一体化产品数量与品类的不断增多,其技术发展更趋于研发一些具有标准接口、动力接口和环境接口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单元模块。

4、机电一体化技术更趋网络化发展。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给社会生产的各个领域都带来了重大的变化,以互联网络为基础的各种远程控制和监控技术日益发展完善,这就使得作为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远程控制终端设备得以长足发展,其现场总线和局域网技术也更加促进着家电网络。

5、机电一体化技术更趋自源化发展。也就是说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自携带能源特征,例如太阳能电池、燃料电池和大容量电池的发展和有效应用。

6、机电一体化技术更趋人性化发展。机电一体化产品在有效完善提升自身性能之外,还会随着人们日益变化的需求变化不同的造型和色彩等因素,归根结底就是要让用户体验度更佳,满意度更高。

7、机电一体化技术更趋微型化发展。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创新,庞大的机电设备已经不能满足人们日益提升的使用需求,因此,机电一体化产品在向微型化特征和微观领域不断变化发展。

总的来说,机电一体化技术是现代制造业的重点与核心,其已广泛应用于机电产业和其机械制造业。随着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也是不断的更新、完善、发展,从而向更加智能化、数字化、模块化、网络化、自源化、人性化与微型化发展,有力促进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着社会经济效益的提升。

参考文献:

篇3

随着日新月异的技术更新,机电一体化发展对不同学科交叉渗透也有着推动。机械工程当中的微电子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发展,为机电一体化发展目标实现奠定了基础,能够实现技术结构的优化目标,在机电一体化的技术应用下,就能提高生产力水平。从理论上对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研究分析,就能从理论层面提供支持依据。

一、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历程和主要的内容分析

1.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历程分析

机电一体化主要是电子技术和机械设备的有机结合,从而将机械设备的动力以及电子技术的信息处理功能充分发挥,实现自动化的工作目标。机电一体化是建立在综合应用技术基础上发展的,在当前已经成为独立的学科,从技术层面来说,主要体现在对机电一体化的产品有效实现和使用发展。而从产品的基础层面来说,就是机械系统和微电子系统结合构成的新系统,这就成为了有着新功能的产品。机电一体化的进一步发展过程中,在功能系统的作用发挥上比较突出。机电一体化实际是综合技术的融合,并非是简单化的拼凑,而是将各个领域的优势相结合,实现概念上以及技术上的融合。我国的机电一体化发展经历了几个重要阶段。上世纪80年代,学术界对机电一体化进行了研究,经过了几十年的努力,在理论上以及技术层面上都实现了长足发展,在数控技术方面的市场占有率也逐年提高,机械生产能力也有了大幅度提高。工业机器人的实际生产应用,对控制系统以及软件编程技术的应用等,都从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生产效率的提高。在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的优化发展上也取得了瞩目成绩,已经在多个制造生产领域的发展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发挥着重要作用。

2.国外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现状

国外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又称之为初级阶段,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这一时期是机电一体化技术的雏形,是人们不自觉地利用电子技术并且传承下来;第二阶段称之为发展阶段,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各项产品都有着很大的发展;第三阶段是深入发展阶段,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世界各国都开始研发和关注机电一体化的技术和新产品。日本东京在1989年召开的第一届国际先进机电一体化学术会议,可以称为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阶段的标志,世界各国也从此大力推动和发展机电一体化的技术和产品的研发。在深入发展时期,机电一体化技术进入了向智能化方向的新阶段,一方面出现了光学、通信技术、微细加工技术等新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和产品,另一方面对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学科体系和研究方法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在目前,机电一体化产品开发和应用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是日本和美国。

3.国内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现状

我国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与日本、欧美等先进国家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如当前国内外在开发煤矿机电大功率厚煤层电牵引采煤机的机电一体化新技术方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总体技术上,国外Eickhoff公司开发的SL500系列采煤机,截高范围2.0m~6.0m,可达截割功率2×825kW,而国内引进6LS3,6LS5和7LS5型6台,SL500型3台,EL3000型1台,最大装机总功率1860kW,最大截高才5.5m,差距主要在可靠性和使用寿命方面;二是工况检测、故障诊断技术上,目前国外使用微机控制、传感器多、信息量大、显示屏大、显示点多等特点,而国内却达不到这一水平;三是自动调高技术上,基于位置传感器和计算机的记忆截割技术在国外比较容易实现,而国内在研采煤机仍未实现记忆截割。

4.机电一体化技术主要内容分析

机电一体化技术涉及的内容比较丰富。机电一体化技术方面主要从系统工程角度分析。在对电子以及机械技术的应用下,能将两者得以有机结合,就能充分发挥综合技术的应用优势。因此,机电一体化技术涵盖技术以及产品两个层面的内容。机电一体化系统,也就是产品方面,是通过多个特定功能机械以及电子技术要素构成的整体,使人们的实际生产制造的需求得到满足。机电一体化系统所涵盖的装置要素比较多,其中的执行装置以及传感器等都是比较重要的装置要素。除此之外,机电一体化内容中的系统设计思想也比较重要。这就涵盖了控制论以及系统工程方法论等内容。机电一体化的思想也简称为一体化思想。这一思想的应用对人机一体化以及机电液一体化等发展目标都能有效实现。机电一体化工程作为电子和机械工程集合,通过机电一体化技术设计制造体系应用,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发挥也比较显著。

二、机电一体化产品特征类别和核心技术分析

1.机电一体化产品特征类别分析

机电一体化的产品特征也比较鲜明。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结构比较简单,产品的轻细巧等特征比较突出,并且比较容易实现标准化、模块化的设计制造。机电一体化的产品记忆以及信息处理功能比较突出,能够将产品的高效性以及智能化的优势充分发挥,并能起到自动监视的功能和诊断功能等,在产品的安全可靠性上也能有效提高,可通过负荷以及运行情况加以有效调整控制。另外,机电一体化的产品类型也比较多。机械产品当中一部分控制功能及机构用电子装置替代,其中比较常见的有机电一体化照相机以及打印机等产品。此外,比较典型性的产品有着较为完整性的结构,其中比较常见的就是工业机器人以及自动绘图机等。简单地依靠机械以及电子无法制造这些产品,两者结合,就能够大大提高可运行效率。还是一种类型是通过微电子装置替代原设备的信息处理机构,比较常见的产品有全电子式电话交换机以及电机调速装置等内容。

2.机电一体化核心技术分析

机电一体化的核心技术比较多。计算机和信息技术是比较重要的应用技术,能够发挥信息交换以及存取和运算等作用。计算机以及信息技术当中的专家系统技术以及人工智能技术也是比较常用的。机电一体化核心技术中的系统技术,是通过整体概念对多种相关技术进行组织应用的,其中接口技术就是比较常用的。为保障计算机的通信,要对数据传递格式进行规格化以及标准化呈现。目前这一应用技术中的开发成本比较低,在高速串行接口的应用方面比较突出。机电一体化核心技术当中的机械本体技术是比较重要的应用技术。这一技术主要应用于对性能的改善以及质量的减轻等层面。当前的机械产品通常是将钢材作为主要材料。为减轻产品质量,要在结构上加以优化,并加强非金属材料的应用。这一技术的应用响应速率得到了很大提高,在整体的效率上也得到了有效提高。机电一体化核心技术当中的信息处理技术以及传感技术也是比较常见的应用技术。信息处理技术的应用中,将微型计算机在实际工作中加以科学应用,就能从整体上提高信息处理的效率,在信息的安全可靠性方面也能有效保障,提高了抗干扰能力。而传感核心技术的应用有着高灵敏度以及抗干扰能力,在当前的技术进一步升级下,对光纤电缆传感器的应用比较重要。另外,机电一体化核心技术当中的软件技术以及驱动技术也是较为常用的技术。软件技术应用是和硬件协调应用的。在软件研制成本降低的前提下提高生产维修效率,以及软件的标准化应用是发展的重要课题。在驱动技术的应用下,在响应速度上也能有效提高,对控制专用组件以及传感器和电机三位一体的作用发挥也比较重视。

三、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领域和发展趋势探究

1.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领域分析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广泛应用对我国的经济水平提高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在当前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也愈来愈突出。通过多年的发展以及技术优化,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数控机床的应用使之结构、功能和控制精度等都得到了有效提高,在总线式以及紧凑型的结构应用下,使得数控机床的结构得到了优化。应用CPU以及多主总线体系结构,进行开放性设计等,能提高接口的标准化,实现使用效益最大化呈现。通过智能化以及WOP的实现,机电一体化数控机床系统就能实现二维以及三维的动态加工仿真。信息存储大容量的模块化设计使得控制功能也得到了有效提高,可有效实现多过程以及多通道控制。例如:当前市场上的CK0632数控机床就是采用机电一体化设计的数控机床,外型大气美观,用途广泛,操作方便。机床主轴采用高度精密滚动轴承之承,回转精度高。机订导轨采用耐磨铸铁,经过超音频淬火能够长期稳定地保证机床加工精度。CK0632数控机床机床也可实现自动控制,完成车削多种零件的内外圆、端面、切槽、任意锥面、球面、及各种公英制圆、圆锥螺纹等工序。此外,CK0632数控机床还有配有完备的S.T.M.功能,可以发出和接收多种信号控制自如的加工过程。目前,CK0632数控机床广泛应用于电器、仪表仪器工业、汽车、摩托车配件、轴承照相器材、电影机械、五金工具及其他高精度复杂零件的加工制造。机电一体化在工业机器人领域当中的应用也比较突出,第二代机器人的设计中,对各种传感元件进行了科学应用,这样在作业的信息获得以及操作对象的信息获得都比较方便。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能准确判断分析对操作信息的处理,并进行反馈控制。在第三代的机器人设计中,就通过多感知功能的应用,有效实现复杂化的逻辑思维以及判断和决策等,在作业的独立性层面有着充分体现。

2.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趋势

随着时展以及技术进步,机电一体化技术也会向着智能化方向迈进。这也是当前的机电一体化和传统机械自动化的重要不同。近些年,我国在处理器技术上的进步以及传感器系统的集成化目标实现,对机电一体化的智能化发展目标实现提供了有力支持。智能化机电一体化目标实现和实际的应用,对人的操作和工作量的减少能发挥积极作用,可有效减少人的脑力劳动。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网络化发展将实现。网络技术在当前的发展比较迅速。进入新的时代,在网络技术的支持下,机电一体化的网络化目标将得到实现,在远程控制技术的应用作用上将更加突出,同时会提高机电一体化的功能性以及安全性。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系统化趋势比较突出,也就是在系统结构上的模式化以及开放式的总线结构应用,对系统的灵活性组态就有着鲜明呈现。在系统化的发展中,能加强通信功能,可实现远程以及多系统的通信。不仅如此,机电一体化的发展也会向着微型化方向迈进。这主要体现在电子部件的微型化,在产品的体积层面不断缩小等。这样就会促进机电一体化的设备运行效率提高,灵活性更加突出。

四、小结

综上所述,机电一体化的发展中,技术的升级进步对机电一体化设备的优化起到了很大促进作用。我国在机电一体化的发展中有了长足进步,但是在发展中存在着诸多不足。从理论上对机电一体化的技术进行研究分析,就能为实际机电一体化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带动我国机电一体化领域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立辉.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历程和趋势[J].机械管理开发,2011(1).

[2]孙玲.大数据时代的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分析[J].科技展望,2016(26).

[3]张振华,赵灿林.浅谈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趋势[J].职业,2009(9).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