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7 15:04:59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机电一体化定义,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1.机电一体化发展状况
机电一体在发展进程当中起源于发达国家日本。随着世界经济不断融合和相互之间的交流逐渐的密切。使得机电一体化逐渐的在世界各个国家的工业生产当中崭露头角。机电一体化的发展进程主要的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指的是在二十世纪的初期阶段,电子技术的不断的发展,使得其在机械生产当中具有一定的作用,更是由于当时战时需求的推动。使得电子技术在机械生产当中受到相应的重视。但是由于当时的科技水平,电子技术在机械生产当中的应用还是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使得其不能大量推广。第二个阶段是二十世纪中后期阶段,机电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同时这一阶段当中出现的控制技术和计算机通讯技术为机电一体化的快速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推动了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同时这项技术被广泛的认可,使得其得到了良好的市场发展环境。第三阶段,二十世纪后期是所谓的第三阶段,现阶段的生产技术已经被不断的应用,并开辟出机电一体化的智能化耳朵舞台,使得机电一体化得到了良好的发展。
2.机电一体化精确定位装置研究
机电一体化精准定位装置的研究对于机电一体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实际的发展进程当中,其主要装置包括机械结构设计以及电控部分的设计。下面对着两个部分进行相应的研究。
2.1.机电一体化精确定位装置机械结构的研究
对于精确定位装置,在使用的过程中,由于工程的性质不同,其装置的品种种类也相当繁多。在进行装置设置的过程中应该重视定位装置丝杆以及定位装置联轴器的设置。
2.1.1.定位装置丝杆设计
在定位丝杆的设计过程中选取的技术规格参数为:工程行程300毫米;快速进给速度每分钟10米;进给系统上总重为15千克;定位的精准度为0.015毫米;重复的定位精度为0.007毫米。
对于滚珠丝杆副的设计的那个中包含滚珠丝杆副载荷以及滚珠丝杠副的主要参数。在滚珠丝杆副载荷的设计过程中,通过相应的公式能够得出最大最小载荷以及变动负载和。通过这几个因素的计算和研究,能够得出精准的载荷,确保定位装置丝杆的设计准确性。
2.1.2.定位装置联轴器的设计
(1)能够实现在安装过程中出现的安装误差移位状况,避免产生相应的加载负荷。(2)能够有效的缓解时间轴在工作过程中扭转冲击。(3)改变在轴系的共振转速。(4)减少轴在扭转过程中的振动效果。在实际的联轴器的运用当中,通常使用梅花形弹性联轴器。联轴器与其他的联轴器相比具有以下的特点:(1)结构相对简单,径向尺寸小,重量较轻,适应于中高速场合。(2)工作稳定可靠并且具有良好的减震缓冲效果。(3)使用寿命较长,承载能力大,安全性和耐磨性能较高,能够促进设备的使用效率和使用时间。(4)后期的零件维护工作较少,避免相应的麻烦产生。(5)较大轴向,补偿能力强。
2.2.电控系统的设计
电控系统同样是整个系统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中应该重视相应流程。在各项控制单元的设计和选择当中,其中可编辑逻辑程序控制器的设计和选型包含主模块应该选取三菱FX3U 64MT/Ds为主模块,其具有稳定性高等特点,适合在电控系统当中应用。在扩展单元当中应该重视定位模块的选择。同时对于步进电机的设计以及选型当中具有结构简单、性价比较高的特点,更便于维修。伺服电机的选型应该重视现实机电一体化的运行状况,根据相应情况选取Kinco步科生产的SMH60S 0040 30AAK 3LKH为根本模型。只有正确的进行选择,才能够使得机电一体化当中的精准定位装置能够正确运行。
3.机电一体化控制系统研究
3.1.产品
对于控制系统的研究应该从系统当中的零部件或者设备进行入手,零件的质量控制着系统的运行安全性能,任意组件出现问题对于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行都会产生相应的影响。影响机电一体化的正常运行。
3.2.规定标准
相应的标准规定能够有效的控制系统运行的条件,比如温度、压力以及载荷相应的标准等约束条件。同时在操作当中应该按照相应的标准进行实际操作,确保系统的安全性。
3.3.规定时间
系统控制的过程中,超过一定的系统操作时间都会导致系统运行的可靠性出现危害。因此,时间上的差异也是造成控制系统问题的关键因素。应该确保时间的操作准确性[5]。
4.结论
综上所述,上述机电一体化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准确研究,能够使得机电一体化不断的发展。在实际的生产当中被广泛使用,提升生产效率。在未来的发展进程当中应该重视机电一体化的更新和发展,促进我国工业生产的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徐章锁.基于虚拟原型的机电一体化建模与仿真技术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3.
[2]罗贞平.机电一体化控制系统开放体系结构设计[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1,10(09):122 123.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2) 10-0210-01
一、专业职业岗位(群)职业能力分析
根据本专业职业岗位(群),进一步确定各岗位对应的职业岗位(群)职业行动领域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本专业职业岗位(群)职业行动领域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关系如下:
(一)职业岗位为机电产品、设备操作及零部件加工。典型工作任务:机床的操作;刀具的选用与刃磨;工件的装夹;通用量具、专用量具的正确使用;机加设备的日常维护等。
职业行动能力:(1)熟练操作一种普通机加设备(车床或铣床),达到中级工水平;(2)能操作其它普通机加设备,达到初级工水平;(3)了解一种数控机加设备的操作(车床或铣床);(4)能编写常规零件的数控加工程序;(5)熟练使用各种常见装配工具;(6)能进行典型机电产品装配。
(二)职业岗位为机电产品、设备维护及维修。典型工作任务:机电产品、设备日常维护、保养、维修及机电产品装配、设备操作等。
职业行动能力:(1)能熟练进行机加设备三级保养;进行机加设备的一般维修工作;(2)具有读图和制图的能力;能熟练使用电脑绘图;(3)能熟练使用标准件手册;能阅读专业资料;(4)能进行典型机电产品装配。
(三)职业岗位为机电产品、设备安装、调试。典型工作任务:依照图纸或相关技术文件的要求,独立或是协同完成机械部件的组装与调试;电气部件的组装与调试;整机的组装与调试;生产指导与过程控制等。
职业行动能力:(1)具有机电产品或设备安装、调试、运行和维护方面的基本技能;(2)具有读图和制图的能力;(3)能熟练使用标准件手册;能阅读专业资料;(4)能正确使用各种测量器具;(5)具有装配钳工、维修电工技能操作证。
(四)职业岗位为机电产品、设备安装、调试。典型工作任务:机电产品生产的质量检验与质量管理等。
职业行动能力:(1)熟练使用各种常见检测器具;(2)能进行检测数据分析;(3)能进行机械加工误差分析和表面质量分析;(4)能绘制质量管理图表。
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一)学校总体人才培养目标。依托云南国防工业系统,发挥电大办学资源优势;立足云南,辐射全国,面向光电、机械、化工、电子信息等行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
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在践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坚持“立一等品格,精一门技艺,成一番事业”的校训,在加强职业能力培养的同时,始终不渝地强调人文素质和职业道德的培养。
(二)专业具体的人才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面向云南机械行业,从事机电一体化产品、设备的生产操作、安装、调试、维修、维护和技术改进、运行等岗位,具有必备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理论知识,具备较强专业动手能力的技能型、复合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三、专业具体的人才培养规格
(一)毕业生的专业知识。具有必备够用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基础知识;熟悉机械制造与设计的基本知识;熟悉制定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方法;熟悉液压与气动知识、机械CAD/CAM技术、可编程序控制器及应用、单片机原理与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变频技术原理及应用、机械装配技术等专业知识。
(二)毕业生的职业能力。具有机械工程制图识、读能力及制图能力,能熟练掌握基本电工技术操作技能。能够诊断机电设备故障源(点)、对设备能进行必要的维修与维护;具备机电设备、产品的安装与调试能力;掌握现代电气控制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具备维护机电一体化设备的能力以及机电的基本设计能力。能够熟练操作普通机床,达到中级技工水平;能较熟练地进行数控机床操作并编程;具备良好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创新能力。
(三)毕业生的综合素质(社会能力与方法能力)。思想素质:热爱祖国,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拥护党和国家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有改革的意识,有民主法制观念,有理想,联系实际、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有实干创业的精神,遵纪守法。并具有吃苦耐劳、乐于奉献、忠于职守的精神。文化素质:具有必备够用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基础知识;有一定的文化艺术修养,有较强的文字、语言表达能力;具备基本的政治理论、法律、外语、计算机、应用写作和文学艺术知识;有较好的心理和身体素质;具有认识新知识的自学能力。身心素质: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达到国家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身体健康,具有良好的文化修养,心理素质及一定的美学修养。职业素质: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诚信意识、敬岗爱业意识和团队意识及守岗的精神;具备吃苦耐劳精神和奉献精神;具有健康的体魄、美好的心灵、较强的心理适应能力和健全的意志与品质。
四、专业学生培养设计
在学校“二三三”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导下,根据本专业特点制订有本学院特色或亮点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依托合作企业,继续推进订单式人才培养工作,并不断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本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实现三年不断线的工学结合而且职业素质教育贯穿始终。
第一通识教育及基本职业技能培养阶段:通过开设公共基础课结合校园文化、社团活动、社会实践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及基本能力;同时通过开设专业基础课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及基本职业能力。
第二职业核心技能培养阶段:通过开设专业课并实施课程“理、实一体”教学改革,聘请企业教师参与依托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实训中心共同培养学生职业核心技能。
第三综合职业技能教育阶段:依托校外实训基地联系生产实际,通过顶岗实习、毕业设计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职业技能。
此外积极深化校企合作,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改革,推进与国内外职业技术学校合作办学,积极引进国外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课程和教学方法,学习借鉴国际职业教育成熟模式和先进经验,深化教育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服务于本省工业企业。
参考文献:
[1]刘晓勤.校企合作提升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J].人力资源管理,2010,6
Abstract: the substation automation is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a kind of inevitable trend, its advantage in power quality, safe and reliable operation of the power distribution level were better reflect. This paper first introduces the substation automation system of several common structure, based on the automation system of network model are discussed, and then of the substation automation system of communication network in the detailed design. Conclusion, hierarchical and distributed integrated automation system for the convenience and flexibility system extension, and computer network technology is a kind of communication should be promotion system development mode, particularly suitable for large quantity of data communication construction project. This paper is a man of some opinions, but with counterparts to discuss.
Key words: the substation; Automation; stability
中图分类号:TM6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随着电力系统动态过程的分析越来越复杂,对系统自动控制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分层分布式综合自动化变电系统通过各种设备间相互交换信息、数据共享,实现对变电运行的自动监视、管理、协调和控制,从而提高了变电保护和控制性能,改善和提高了电网的控制水平。
一、现阶段的变电自动化系统分析
1、集中式结构:集中式结构是将系统设备按其功能归类划分,形成若干个独立系统,各系统分别采用集中装置来完成自身的功能。集中式结构一般由1个或2个CPU实现对整个变电系统的保护、监视、测量、远动的集中控制。集中式控制系统的优点是构成较简单、主机控制系统集中、便于分配调度各种实时任务、响应速度快、节省投资;缺点是主机系统负荷繁重、主机单CPU可靠性不高。为了提高可靠性,一般采用双系统互为备用。该系统可采用前置主机和后台辅机相结合的配置方式。前置主机完成模拟量和开关量以及脉冲量的采样输入、开关量输出控制(断路器跳合闸操作)与信号输出、向辅机传送数据等功能。辅机主要完成负荷显示、打印输出、远动通信和主机间的数据串行通信等功能。前置主机可采用STD总线工业控制机,后台辅机以管理为主,可采用PC机。为了提高系统可靠性,可采用双系统互为备用方案,2套STD系统通过管理器来协调运行。管理器采用可编程序控制器(PC机),系统正常运行时,一套系统与PC机通信,PC机监视其运行是否正常,一旦发现异常立即由控制回路启动另一套系统,使之投入运行,同时退出故障系统。
2、分散式结构:这种结构方式一般是按一次回路进行设计。首先将设备按一次安装单位划分成若干单元,将控制单元、微机保护单元、数据采集单元安装在户外高压断路器附近或户内开关柜内。然后将各分布单元用网络电缆互联,构成一个完整的分散式综合自动化系
统。其优点是各个功能单元上既有通信联系,又能相对独立,便于系统扩展,便于维护管理,当某一环节发生故障时,不至于相互影响;此外,它的抗电磁干扰能力强、可靠性高,在二次系统设计上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二次设备的占地面积并节省大量电缆及接线。缺点是价格高。
3、集中与分散结合式结构:这种结构方式介于集中式与分散式两种结构之间,形式较多。目前国内应用较多的是分散式结构集中式组屏。这种结构方式具有分散式结构的全部优点,由于采用了集中式组屏,有利于系统的设计、安装与维护管理。
二、变电自动化系统的网络模型分析
1、假定电力网络中节点编号的次序先是各发电机节点,然后是负荷和其它节点。在此情况下消去全部负荷节点的注入电流,根据计算内容和要求的不同,选用适当的模型。由于在电网故障后功角的第一个摇摆周期内,各种调节器因为时滞来不及动作或动作很小,且在稳定性预测和早期控制中对时间要求很短暂,故一般采用电力系统的经典模型(如恒定阻抗负荷模型和暂态电抗后恒定电势的同步电机模型);
2、在研究系统多个功角摇摆周期时段的动态稳定时,要考虑各个元件的反应特性。在电力系统运行方式处于稳定域边界处,由经典模型得出的结果与实际模型相差甚远,故需采用详细发电机等单元的数学模型(含励磁、调速系统模型,负荷考虑电压和频率特性)来研究。
三、变电自动化系统内的通信网络设计分析
构建一个快速、稳定、可靠和富有弹性的通信网络是变电自动化系统的基本要求,也是整个电力系统运行管理自动化的根本前提。基于网络技术的现场总线无论在通信速率和实时性,还是在可靠性和组网的灵活性上均远高于简单的串行通信技术,因此在很短时间内便成为变电自动化系统的主流通信技术,同时也使变电自动化系统的整体结构发生了本质的变化。自动化通信系统需要计算机网络技术,更需要带宽、通用性和符合国际标准的网络技术。在带宽、可扩展性、可靠性、经济性、通用性等方面的综合评估中,计算机网络技术必将成为自动化系统中通信技术发展的趋势。
四、变电自动化系统安全控制和稳定性分析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