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乡村旅游发展优势

乡村旅游发展优势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4-04-09 14:46:35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乡村旅游发展优势,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乡村旅游发展优势

篇1

一、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及存在问题

(一)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田园农业旅游模式有农业游、园林游、务农体验游等。农业游让游客欣赏农田,观看农业生产劳动,品尝购买天然无公害食品。务农体验游主要让游客参与农业生产活动。

古村落旅游模式有古宅游、村寨游、古镇建筑游等。古宅游利用明代或清代的村镇建筑吸引游客。古镇建筑游利用古镇居民的房屋建筑、古寺庙等,如云南丽江、浙江南浔,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远离城市的喧嚣。

民俗风情旅游模式有农耕文化游、民俗文化游、名族文化游等。利用农耕技艺、农耕工具、饮食民俗、礼仪民俗、民间艺术表演等形式让游客体验不同的风俗人情。

农家乐旅游模式是村民利用院子、农产品以低廉的价格吸引游客前来吃、宿、游、购等。湖南益阳农家乐、河北坝上草原农家乐为游客提供了全方位的旅游活动。

(二)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缺乏整体规划。近几年,乡村旅游发展较好,所以一些地区的领导在未认真分析调研本地区优势资源和市场的情况下,盲目发展旅游业,功能基本相同,使得一个区县有二十多个采摘园、十几个垂钓区等,导致效益低下。有的农民看到一些人搞旅游业增加收入,就用现有的农田、牧场、院落、果园等作为资源开发旅游,结果因配套设施不完善、品位较低、没有特色而逐渐衰落停业。

经营不规范。首先许多旅游项目没有经过审批程序、没有审批报告就私自发展旅游业,使得乡村旅游业市场混乱。有的农家乐不具备经营条件就开张迎客,服务质量不能得到保障;旅游项目及食品的价格不合理,经常私自定价,导致价格过高,甚至有坑蒙拐骗的现象,像青岛大虾、海南螃蟹等事件屡见不鲜;管理和服务人员的素质及服务水平较低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农业部门和旅游部门在乡村旅游管理方面不协调,缺乏相关规范的制定,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旅游产品及设施单一。现在乡村旅游活动主要停留在观光、采摘、欣赏等项目上,以满足游客的物质需求为主,缺乏有精神需求的项目,不能满足游客多层次的需求,继而不能适应现代旅游市场的发展。由于乡村经济发展水平低下,所以在基础设施方面比较落后,有待加强。旅游区的洗手间、停车场、住宿环境、餐厅卫生条件脏、乱、差,让游客很难接受,也难以留住游客,从而丧失了发展的机会。

二、乡村旅游发展的改善措施

(一)统筹规划

由于各地区的经济条件和市场基础有很大的不同,所以我们要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切不可盲目的开发建设,照搬别人的成功模式,不仅降低了市场竞争力,而且破坏了自然环境。对于乡村旅游的开发,我们要有长远的目光,少开发多利用,整合多项资源,整体规划发展。在乡村旅游规划开发时要突出特色,湖南益阳在发展过程中就突出原汁原味的农家特色,有“竹乡农家乐”、“花乡农家乐”、“渔香农家乐”等,尤其是“竹乡农家乐”充分突出了竹的特色,吃竹宴、用竹家具、观竹林,集中体现了江南竹乡的风貌。

(二)规范经营

首先要加强旅游项目开发建设的审批程序,对于没有审批报告的项目和没有经营资质的农家乐一律不允许开张营业,如果发现私自开张的一定要加大处罚力度。农业部门和旅游部门要联合起来制定一些乡村旅游的规范制度,比如规定旅游项目的价格、农产品的价格、住宿条件标准等,避免乱收费、高收费的情况发生,同时也确保游客在吃、宿、购等方面的卫生条件。政府要对开设旅游项目的人员进行日常普通话、服务能力等方面的培训,与游客无障碍沟通,提高服务人员的素质和服务能力,以增加市场竞争力。对于乡村文化的传统东西,剪纸、磨豆腐、纳鞋底等,让农民意识到这些传统才是吸引游客的东西,要把这些传统工艺继续传承发扬光大,而不是完全丢掉学习城市的生活方式。

(三)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

对于乡村基础设施落后的问题,我们首先要解决好交通问题和通讯问题,只有路修好了,能与外界联系了,才能让更多的游客了解我们的民俗风情,特色文化等,才能让更多的游客乘车来旅游。政府与交通部门、道路建设单位合作,把原先的泥泞土路修建好并开辟旅游专线,为游客出游提供便利。在住宿方面要按照相关的标准布置卧室,并保持被子、床单的干净整洁,坚持一客一换的原则,尤其要重视卫生间的环境标准,并定期进行消毒,给游客提供一个舒心的住宿环境。饮用水要干净、清洁,不能有任何污染物质,完善排水设施避免洪涝灾害的发生。电线电路要合理布局,保证正常的供电照明,避免发生触电事故。

篇2

2.通过科学规划,逐步形成融乡村体验、特色餐饮、度假休闲、康体健身以及专项活动于一体的乡村旅游集聚区;

3.推出一批富有特色的农家菜,使之成为我市乡村旅游中一张名片,开展农副产品展示评比,把包装好、特色明、质量佳的农副土特产推向旅游市场,扩大品牌效应。

篇3

一、江苏新农村建设现状

1.新农村建设的提出与实践

自2005年以来,关于新农村建设研究是全国各地所关注的热点问题。国内对于新农村建设,做了很多尝试,并形成众多建设模式。在农村社区发展模式上,我国创造了以华西村为代表的苏南模式,以柳市镇为代表的温州模式,以深圳万丰村为代表的万丰模式,以河南为代表的模式,以遵义市镇隆村为代表的镇隆模式,以长沟沿村为代表的铁岭模式,以黑龙江省甘南县兴十四为代表的兴十四模式等。江苏新农村建设模式,不可能是单一的模式,但不论选择构建何种模式,都必须遵循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

2.江苏新农村建设困境

2006年江苏省2.7万进城务工农民返乡创业,创办各类企业8927个,带动9.1万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不容置疑,江苏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农民持续增收有一定的难度。目前江苏农民增收主要途径:一是劳务输出。在未来劳务输出的空间有限:(1)劳动力转移,农村现形成大量留守人员,以及留守儿童教育等;(2)科技进步,企业对于员工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技术水平很难跟上其要求;(3)随着经济全球化,竞争加剧,劳动力成本增加,使得企业劳动力优势明显降低甚至不复存在,尤其乡镇企业;(4)企业发展存在容量及边界的瓶颈。二是支持农民返乡创业致富,提高经营性收入。其次,区域发展差距,南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差异较大,缩小差距任务仍很艰巨。目前已达全面小康的县(市),均名列全国百强县的前50强,而未达小康的县(市)中,不少地区的人均GDP还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第三,社会结构失衡、城乡二元化格局、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的矛盾依然存在。与农业经济问题相比,农村的社会问题显得更为严峻。一些地方不仅生产靠老人妇女,而且出现了许多“留守儿童”,家庭内部的很多矛盾很难协调;再加上一些基层组织松懈、制度涣散、文化生活缺失;农村的治安、社会保障、养老、救助等问题日趋复杂。

二、发展乡村旅游与江苏新农村建设互动

1.发展乡村旅游,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国内外经验证明,乡村旅游与城市旅游互动,可以增强旅游吸引力,增加外来游客的驻留期,拉动旅游消费,促进旅游经济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为止,全省乡村旅游区(点)能够向游客提供的农产品、自制工艺品和深度加工农产品等品种已经多达数百个,其中一大批已经成为旅游市场上的知名品牌。从2003年~2006年上半年,仅苏州实现乡村旅游收入25亿元,接待旅游者2100万人次,培育了以农家乐、渔家乐和农业旅游示范点为代表的各类乡村旅游区(点)300余处,建成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5家。

2.能够顺利转移农村劳动力,缓解社会结构失衡、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的矛盾

“九五”以来,我省旅游从业人员总数年均递增8.9%,比全省服务业从业人员增幅高5.8个百分点。工业旅游、农业旅游的兴起,还转移了大量企业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目前全省间接旅游从业人数已突破325万,仅苏州市乡村旅游吸纳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万人,间接就业人员5万人。2005年,江苏旅游业直接从业人员12.5148万人。在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受阻之际,充分利用旅游业的就业优势。通过开展旅游活动,引进城市资金,发挥旅游增量资源价值,增加新的就业渠道,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还可以改变农村破旧的面貌、稳定农村社会、缓解或解决留守儿童教育、家庭矛盾、基层组织涣散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促进江苏的新农村建设。

3.新农村建设的同时也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

乡村旅游蓬勃发展起来,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巨大的驱动作用。同时农民不离乡、不离土,增加收入,幸福指数高。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又会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新农村建设也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商业环境,发展空间和政策支持。这样,形成以乡村旅游带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互动机制。

三、江苏发展乡村旅游资源禀赋

2006年度江苏旅游国际旅游接待445.1921万人次,外汇收入278664万美元,国内旅游接待19935.79万人次,旅游收入达2012.15亿元。到2010年,预计旅游增加值达到2100亿元,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上升到6%以上。

1.发展乡村旅游进入壁垒相对较低

江苏乡村旅游依托河湖港汊、山林原野、岛屿滩涂、果林苗圃、乡居民宅以及独特丰厚的乡土文化资源,深入挖掘和充分整合利用优势自然生态资源、农业生产过程、农民劳动生活场景和浓郁的乡风民俗等人文民俗资源,已经突破初期单一的“农家餐”、“农家乐”模式,开发出生态观光、休闲度假、民俗风情欣赏、自助农庄和农业主题公园等多种旅游项目,产业规模也越来越大。从江苏旅游业的自身特点看,旅游行业属于服务贸易业,不存在产业雷同也不容易被垄断。因此,旅游业是一个市场准入较为宽松的行业,贸易壁垒比较少,同时乡村旅游企业所需要的资金、人才、技术等同其他(如工业)企业要求相对较低。

2.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闲暇时间的增多为其提供条件

收入的增加、休假安排,为居民出行、购物和休闲提供了便利,对拉动内需、刺激消费、促进经济增长期到一定的作用。2000年江苏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6800元,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41.1%;2006年江苏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14084元,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36%。居民家庭文教娱乐支出比重15.24%。1999年,我国对法定节假日调整,形成了“春节”、“五一”、“十一”三个连休7天的长假。2007年进一步调整,总天数不仅有所增加,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农历除夕等民族传统节日还被定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以及职工带薪休假规定,为居民外出旅游提供了时间和经济上的可能。

3.交通等基础设施的日益完善,可进入性强

2003年~2005年,江苏累计建成通车农村公路4.1万公里,行政村灰黑化等级公路通达率达到93%,2006年新改建农村公路1.1万公里,新改建农村公路大中桥梁1050座,乡镇卫生院改造、乡村综合文化站室建设和以“三清一绿”为重点的环境整治等工作均取得成效,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十一五”期间,新改建农村公路4万公里。全面实现县到乡通二级、乡到乡通三级、乡到村通四级的发展目标,逐步把农村公路延伸到规划的农村居住点,实现真正的“村村通”。

4.农村剩余劳动力为其提供了大量劳动力

2006年江苏乡村劳动力2656.80万人。截至2005年6月底我省农村劳动力累计转移人数为1518.19万人(包括地域转移和产业转移),目前还有约560万人需要转移,可供输出的农村劳动力仅有175万人,且技能素质,年龄性别结构、文化层次难以满足劳动力市场日趋专业化、技能化需求。在我省农村发展旅游业,一方面可以就地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从事旅游接待工作;另一方面,由于乡村旅游业就业岗位层多面广,所需技术相对难度不大,只需短期培训就可上岗工作,有利于农村劳动力的转化。一旦乡村旅游形成一定的规模,成为江苏农村地区的重要产业后,就可以实现当地劳动力的长期甚至永久转化。

综上所述,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按农村实际和旅游经济规律办事,发挥农业和旅游两个行业的优势,着力解决制约乡村旅游发展的瓶颈因素。具备资源禀赋的乡村发展旅游,构建以乡村旅游发展为江苏新农村建设的新模式,拓展农业、旅游产业发展空间,增加农民收入,提高新农村建设的效率与效益。

参考文献:

[1]王素琴:乡村旅游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互动模型[J].济论坛,2007.1:P122~124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