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8 17:38:56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乡村劳动力资源,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关键词】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经济增长;劳动力;城乡差别
一、引言
经济学认为,劳动力、生产资料与生产对象构成了推动财富创造与价值增值的生产条件。不同于庸俗西方经济学理论将人视作一般生产要素,经济学特别重视人在财富创造与社会进步中的主观能动性作用。不同历史阶段内,人的数量、质量、与其他生产条件的结合方式构成一定历史时期内特定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两者通过生产方式得以联系起来。在经济发展中,注重人的因素分析是有效分析不同阶段经济发展状态,找出当前问题并寻求解决的关键。本文旨在通过应用生产函数模型,分析城乡间不同劳动力人口的生产效率进而可为上述疑问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并进而凝练可资借鉴推广的政策。
二、模型介绍与应用分析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旨在探讨投入和产出之间的相关关系,是对生产函数的一般形式上做出的改进,引入了技术资源这一因素。用来预测国家和地区的工业系统或大企业的生产和分析发展生产的途径的一种经济数学模型,简称生产函怠F淠P突本形式如下:
Y=KαL1β1L2β2 (1)
这里,α为资本产出弹性;β1,β2分别为投入要素L1和投入要素L2的产出弹性。由这些弹性得到不同要素之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如果α+β1+β2=1,则(1)式为:
Y/K=(L1/K)β1(L2/K)β2 (2)
本文研究中,可将投入要素L1及投入要素L2分别定义为城镇劳动力投入及乡村劳动力投入两类建立基于城乡差别的计量经济学分析模型。进一步地讲,如果基于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所建立的区分城乡劳动力差异的回归方程通过显著性检验,则不同劳动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
Ei=(βi×li/y)×100% (i=1,2) (3)
这里,Ei分别表示城乡两类劳动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li分别为不同劳动力逐年增长率;y为GDP逐年增长率。
特别地,两类劳动力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
Ei=(βi×li/y)×100% (i=1,2) (4)
劳动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
E=E2-E1 (5)
劳动力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
E=E2-E1 (6)
劳动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
Ye=E×?Y (7)
劳动力对经济增长的累计贡献为:
TYe=E×∑?Y (8)
其中,?Y为GDP逐年增长量。
三、实证分析
将1995~2013年GDP、城镇劳动力、社会总投资和乡村劳动力四项数据代入式(1),对式(1)对数形式进行回归分析,结论如下:
lny=14.820+0.513lnk+0.383lnl1-1.131lnl2
(1.084) (5.808) (2.241) (-1.079)
r2=0.998 F=2906543 SE=0.033 SSR=0.016 DW=1.514
由(4)式计算得城镇劳动力和乡村劳动力对于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分别为11.95%和14.55%
由(6)式可知劳动力对经济增长平均贡献率为2.60%。
由(8)知劳动力对经济增长的累计贡献为13219.258亿元。
根据以上函数,做以下综合分析:
在1997~2011年,城乡劳动力对中国经济的整体贡献率为2.60%,折合GDP增值13219.258亿元。
1995~2013年期间,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产出弹性为0.5128,这说明中国社会固定资产的边际贡献率仍较高。
城镇劳动力的产出弹性为0.38314;而乡村劳动力产出弹性却为-1.13113。劳动力的产出弹性合计为-0.74802。数据说明中国的劳动力数量整体呈现过剩态,其边际生产率较低。而社会固定资产和劳动产出弹性为-0.23523的数据表明中国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很低。
另一方面数据也反映中国城乡两类劳动力产出弹性差距过大,特别是乡村劳动力产出弹性为负值,这说明中国劳动力边际生产率低主要是由于乡村劳动力边际生产率低造成的,是结构性问题失衡造成的。提高乡村劳动力边际生产力是当前教育政策的着力点。而在现有的技术水平下,城镇劳动力和乡村劳动力的边际生产力相差1.5143,说明若政府选择加强城镇化建设,提高乡村人口城镇化速度,可以增加GDP产出。
四、结论
本文研究认为,中国乡村劳动力人数过剩,他们所从事的工作劳动效率低,边际生产力低,对生产发展的贡献小。若政府选择强化农村劳动力的城市化进程,特别是在城乡间实施无差异的教育资源投放,将可以大大提升中国劳动力潜在的经济效率,进一步提升人力资本效益,增加潜在GDP产出。
【参考文献】
[1] Klaus Prettner. Population aging and endogenous economic growth[J].Journal of Population Economics. 2013(2).
[2] Steven Lugauer , Michael Remongd. The age distribution and business cycle volatility: international evidence[J].Economicletters. 2011(3).
[3] 车士义,郭琳.结构转变、制度变迁下的人口红利与经济增长[J].人口研究,2011.2.26-29.
[4] 刘穷志,何奇. 人口老龄化,经济增长与财政政策[J].经济学(季刊),2012.11(4)119-134.
[5] 尹银,周俊山.人口红利在中国经济增长中的作用[J].南开经济研究,2012(2).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关系国计民生和社会稳定。河南是全国第一农业大省,也是全国第一人口大省。研究河南省农村劳动力的农业供求状况对河南乃至全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和谐社会的构建都有重要意义。
一、理论或假设
灰色预测模型是预测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理想工具。该模型以灰色系统理论为依据。灰色系统理论以“部分信息已知,部分信息未知”的“小样本”、“贫信息”不确定性系统为研究对象,主要通过对“部分”已知信息的生成、开发,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实现对系统运行行为、演化规律的正确描述和有效监控。这种只有部分信息是已知的系统就是灰色系统。影响农村劳动力供求量的因素很多,且各因素的作用机制无法用明确的数学模型来描述,如把它作为一个系统来分析,那么这个系统就是灰色系统。农村劳动力流动的预测因此可以用灰色系统预测法来预测。灰色系统预测方法与传统预测方法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如预测所需的信息较少、方法简便、易于掌握,计算也不太复杂,模型的拟合精度较高等。
需要澄清的概念有以下方面:第一,“农村劳动力资源”不等于各类统计年鉴上的“乡村劳动力资源”。因为统计部门所说的“乡村劳动力资源”包含农村学校、医院等单位中非农村户口的劳动力资源。本文所说的“农村劳动力资源”应该是农村户口的劳动力资源。第二,“农村劳动力资源”不等于各类统计年鉴上的“乡村从业人员”因为统计部门所说的“乡村从业人员”同样包含农村学校、医院等单位中非农村户口的从业人员。除此之外,统计部门所说的“乡村从业人员”立足“从业”,把乡村待业人员排斥在外。第三,本部分的农村留守人员,指的是农村留守农业(广义)的劳动力。第四,劳动力流动,指举家外出住户的劳动力和农村常住人口中外出从业6个月以上,或为外出从业,但在本乡镇地域内从事非农产业6个月以上的劳动力。由于婚姻关系而引起的地域变化,以及由于考取大学、中专等院校和参军而离开原居住地的,都不应视为流动劳动力。
二、农村劳动力农业需求的预测
(一)农业需求指标的确定
农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农业是指,利用动植物的生活机能,通过人工培育以取得产品的社会生产部门。通常可分为种植业和畜牧业两个部门,包括农、林、牧、副、渔五业。狭义的农业仅仅指农作物栽培。
测算狭义的农村劳动力农业需求人数是通过农村劳动力农业耕作能力调查得来的。农村劳动力农业耕作能力,就是每个农村劳动力一年能够耕种多少亩土地。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就土地情况来看,有水田、旱田、丘陵、平原等;就作物种类来讲,有玉米、水稻、棉花、蔬菜等;就劳动力状况来讲,有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等的差别……所有这些都直接影响着农村劳动力耕作水平的数据测算,条件微殊,结果迥异。本文以《河南调查年鉴》上的“常用耕地面积”为依据,运用河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课题组的调查结果:河南省农村劳动力农业耕作能力为6.80亩/年/人,计算、推导农村劳动力的农业需求数目。测算农村劳动力的林业就业状况时,主要考虑以下3个因素:林业用地中一部分平原经济林已经统计入农业耕地面积,因此不应重复计入吸纳就业的林地面积;经济林从业人员中每年林业劳动时间约半年左右,其余时间从事其他劳动;林地分为经济林、苗圃和一般林地共3类。人均管理定额为经济林8亩/人,苗圃6亩/人,一般林地2000亩/人。
广义的“畜牧业就业”,除了包括畜禽饲养领域的就业之外,还包括畜禽屠宰、加工等领域的就业。这是畜牧行业对这一概念的一贯理解。本文所称“畜牧业就业”是狭义的畜牧业就业,仅指养殖业就业,即从事畜禽饲养的就业情况。畜禽屠宰、加工领域的就业人员被看作已经流动的劳动力,不在畜牧业就业人员之列。农村渔业劳动力包括专业劳动力和兼业劳动力。按照“新渔业指标体系”的界定,“兼业劳动力”指全年参加渔业活动时间累计3个月以上,不足6个月。这部分人员基本上以农业从业为主,可以不把这部分人员计入渔业劳动力之内。“专业劳动力”中,有捕捞专业、养殖专业和其他专业劳动力,“其他专业劳动力”中,有少量渔业流通领域的从业人员不属农村户口。但这部分人员为数极少,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二)数据收集
(三)农业需求的预测及结果
1、河南省农村劳动力广义农业需求的灰色预测
应用灰色预测方法可以获得如下预测模型。乡村从业人员中农林牧渔的需求预测模型为:
x(1)(1999+t)=141615.192038-138056.592038e-0.025536t
该模型的平均模拟精度为99.71%,可以预测2006-2008年的需求分别为:3063.600万人、2986.357万人和2911.062万人。
2、河南省农村劳动力狭义的农业需求人数预测
从2002年开始“年底实有耕地面积”改用“年底实有常用耕地面积”,统计口径不同(下同)。常用耕地,指耕地总资源中不包括临时种植农作物的坡度在25度以上的陡坡低;在河套、湖畔、水库区临时开发的成片或零星土地;也不包括扩列为国家和省区市退耕计划但临时耕种的土地。
农村劳动力的农业需求人数预测:
x(1)(1999+t)=222300.197383e0.006969t-220783.597383
模拟平均相对误差:1.1563%。
对未来五年的预测:1609.8万人、1621.1万人、1632.4万人、1643.8万人、1655.3万人。
三、农村劳动力农业供给的预测
(一)农业供给指标的确定
农村劳动力指的是具有农村户口的劳动力,伴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大规模流动,农村劳动力广泛分布在工、农、商等领域内,本研究将农村劳动力的农业供给指标定义为农村劳动力总人数,减去流动出去的农村劳动力(既包括异地流动的农村劳动力,也包括就地流动的),剩下的农村劳动力数,即农村留守劳动力人数。
(二)数据收集
(三)预测的实施及结果
1、农村劳动力总资源预测模型
x(1)(1999+t)=-1193549.547847e-0.004206t+1198557.547847
模拟平均相对误差:0.3286%。
对未来五年的预测:4905.0万人、4884.4万人、4863.9万人、4843.5万人、4823.2万人。
2、农业人口数预测模型
x(1)(1999+t)=01851604.622291e-0.004198t+1859358.622291
模拟平均相对误差:0.3259%。
对未来五年的预测:7595.2万人、7563.4万人、7531.7万人、7500.2万人、7468.7万人。
3、农村留守劳动力人数预测
x(1)(1999+t)=-68966.910617e-0.076969t+73731.500617
模拟平均相对误差:3.15%。
对未来五年的预测:3477.08万人、3219.49万人、2980.99万人、2760.15万人、2555.68万人。
4、农村劳动力的侠义农业富余数量预测
x(1)(1999+t)=-31043.365072e-0.121737t+34291.355072
模拟平均相对误差:1.9429%。
对未来5年的预测:1935.87万人、1713.98万人、1517.53万人、1343.59万人、1189.59万人。
四、农村劳动力农业供求预测的分析与结论
(一)农村劳动力的农业供求分析
如果按已有的经营水平预测,2006-2008年农林牧渔的需求分别为:3063.600万人、2986.357万人和2911.062万人。同一个时期,农村留守农业的劳动力人数分别为:3477.08万人、3219.49万人、2980.99万人。从两个数据的比较来看,农村留守农业的劳动力人数大于实际需求人数,即农村的农村劳动力仍然富裕,2006-2008农村劳动力的富余数量分别为:413.48万人、233.13万人、69.93万人。
1、引言
海南顺应《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发展,提出积极推动热带特色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要制定实施观光农业、休闲农业支持计划,着力培育一批海南特色旅游城镇。本文从乡村旅游发展形态的识别与内涵辨析,海南省开展乡村旅游的意义,海南省乡村旅游存在问题及对策等方面对海南乡村旅游研究的综述。
2 、海南省开展乡村旅游的意义
(一)乡村旅游丰富海南旅游资源,促进农村城乡经济和谐以及城镇化的发展。
海南少数民族众多,风情各异,再加上五指山、万泉河、尖峰岭等美不胜收的风景点,是值得人们细细观赏的绝佳旅游资源。开展乡村旅游改善了城镇的基础设施条件,使城镇化整体的综合水平得以提高。村民的认识水平也上升至新的水平,为城镇化的发展在思想上打下基础。
(二)发展乡村旅游可以分流热点景区(点)的接待压力
海南是我国的旅游大省,更是国内外旅游的热点旅游目的地。在旅游旺季,许多传统旅游景区(点)往往人满为患,造成不同程度的接待压力。乡村旅游的开发在满足人们回归自然的同时,也能很好地起到分流热点景区(点)游客的作用。
(三) 乡村旅游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提供了大量的机会。
旅游业本身属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它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强,旅游业每增加一个就业人员,就会给社会创造6~8个就业机会,因而它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比较强。海南省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尤其是西部欠发达的广大农村地区,资源比较贫乏。剩余劳动力多,发展乡村旅游可有效解决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3 、海南省乡村旅游存在问题:
3.1 海南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不足。
一些具有历史价值,独特的海南民族文化遗产没有得到相应开发和重视,一些落后的中部如果能整合起来把中部的生态保育区的旅游资源整体推出,海南有特别丰富的热带农业、渔业、药业、种植业、养植业、晒盐业等动植物资源未得到有效开发,海南现在缺的是对旅游资源开发,并让其形成规模[2]
3.2服务人员水平不高,没有服务意识。
由于海南得天独厚的资源,是个生活节奏很慢的省份,所以这里的人们都比较懒散,不仅表现在工作上,也在学习方面不是很重视。特别是一些落后的村落,往往出现,一些无所事事的人们聚在一起聊天,即使有客人迎门,态度也是散漫,漫不经心,没有服务意识。常常安于现状,但是一些思想较为开化的农民群众想学技术,也无从下手,没钱也没地方学,使其发展陷入很尴尬的局面。
3.3发展规模小,宣传力度低,造成客源范围小,吸引力不高。
海南旅游资源丰富,然后由于村民创新意识淡薄,文化程度不高,有良好的资源,也不知该如何整合与开发,很容易出现,一家发财后,其他相同企业 争相模仿,并且发展规模小,同质化高,造成吸引力不高,影响力不够。吸引的客人范围也比较少。
4 、海南省乡村旅游存在问题对策:
4 .1 加强保护以及开发力度,形成规模品牌化。
寻找值得开发利用的农村以及规划制定旅游建设帮助其制定具有海南地方特色的全省乡村旅游进行经营等级评定等。通过开展专题调查研究为做好全省和乡村旅游发展管理提供帮助;四是为全省各地发展乡村旅游提供咨询与培训等服务。形成有规模性,品牌效益性的乡村旅游路线。[3]
4.2 加强从业人员培训,提高整体的服务水平
我们要多加了解当地资源,做好卫生及其安全条件;增加娱乐设施,让当地居民提高参与的积极性,形成一定规模的,提升当地乡村旅游文化和生态内涵。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客源市场,向市场推出体现当地乡村旅游意象的独特产品,避免低俗化普遍化现象产生。
4.3加大宣传力度,努力扩大客源市场
我们要加大旅游宣传力度,扩大客源市场,向市场推出体现当地乡村旅游意象的独特产品。民风淳朴的古村落,还有别具特色的村寨,整洁多样的文明村,都将会是吸引游客的有利因素。[4]
4.4 坚持可持续性开发
旅游这个行业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旅游产业才能长久生存下去。严禁在发展旅游资源同时环境污染与资源破坏,我们要提高海南乡村旅游的科技含量,使旅游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共存,实现可持续发展。沿着与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紧密结合的方向发展。体现当地地方特色,注重复合型产业高质量产品的开发,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耦合研究。(作者单位:海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操文斌 张跃西 中国乡村旅游研究进展[M]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7年 17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