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医药行业并购现状

医药行业并购现状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4-04-13 10:26:17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医药行业并购现状,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篇1

根据Wind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9月,整个医疗保健行业内并购交易数目为121起,交易金额为428.37亿元。事实上,仅仅今年上半年中国生物医药行业并购规模已经超过2012年全年总和。

11月19日,东富龙公告入股上海典范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典范医疗),将持有该公司51%以上的股权。典范医疗主营生物医用材料,此前以医用冻干机及冻干系统为发展核心的东富龙此次收购,被业内解读为试水生物医药。

坐不住的不仅东富龙。

2012年10月,身为华药集团控股股东的冀中能源耗资30亿元将华北制药全部定增股份揽入囊中;今年5月,以酷爱收购而著称的复兴医药与复星—保德信中国机会基金共同出资2.2亿美元,收购以色列医疗美容器械生产企业Alma Lasers95.2%的股权;7月1日,上海莱士血液制品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上海莱士)以18亿元巨资收购邦和药业股份有限公司100%股权。

霎时间,兼并重组成为了中国生物医药市场上最热频词汇。而这场从2012年下半年开始的中国生物医药市场兼并重组热,是政策与市场环境共同催生的产物。

2012年年初,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医药工业十二五规划》,明确将推动企业兼并重组作为重要任务,力争前100位的企业销售收入占全行业50%以上。而新版GPM标准(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临近执行大限以及依然处于关闸状态的IPO无疑让国家吹起的这股药企兼并重组潮风浪大了若干等级。

中国医药商业协会执行会长付明仲认为,未来几年医药行业将进入兼并重组期。“工业化发达国家的医药商业集中度都在90%以上。”而目前中国医药市场尚处于“小、散、乱”的大环境之中,通过兼并重组整合资源已经成为医药企业发展壮大的有效捷径。

似乎国际药企巨头也不愿意给中国药企更多的准备时间。2012年5月强生(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正式收购广州倍绣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这家1995年创立的本土生物医药企业成为了强生在中国医药行业第一个吞下的猎物。

解剖二次并购

“没有一家医药公司成长壮大的过程中不涉及兼并重组。”微创医疗前执行董事罗七一的话非常适合中国生物医药企业。

纵观目前中国医药市场中可称为“旗舰航母”的巨头药企,无不从兼并重组中尝到甜头。在2010年前后的第一次生物医药兼并重组浪潮中,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下称国药集团)先后吞下中国生物技术集团公司、现代阳光体检公司、天坛生物等国内实力派药企,完成了多元化产业链闭合并在生物医药领域抢下了几个身位的竞争优势。上海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上海医药)则将中信医药实业有限公司、北京上药爱心伟业医药有限公司等华北地区医药实力派收入囊中,完成了自己的渠道布局。而本身就是通过兼并重组进军医药行业的华润医药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华润医药)更是频频在资本市场出手将自己旗下的华润三九、双鹤药业、万东医疗、东阿阿胶、北医股份五大核心资源分别布局中药、化学药、医疗设备、保健品、医药流通等五大业务板块从而谋求整体上市。

这场当时人称“三国演义”的药企并购大戏本质上是医药流通领域的争霸。一位不愿具名的南方某证券公司生物医药分析师认为:“在2010年第一轮生物医药产业兼并重组中,市场主角是这些体量巨大、资本雄厚的央企,这些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可以在多个领域形成优势市场地位。”

时隔3年,2012年下半年开始的第二波生物医药产业兼并重组潮,其本质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之前作为主角的央企已不再是聚光灯下的焦点,在某个药品领域具有竞争力的小体量民企成为了此次兼并重组大戏台上的主角。

根据上海莱士2013年第三季度财报,上海莱士总资产为15.8亿元,在收购邦和药业之前,主营血液制品的上海莱士年投浆量(指一年内血浆投入生产使用总量)为355吨,在以18亿元收购邦和药业后,上海莱士的年投浆量将达到475吨,几乎锁定行业第一。而此次收购另一个深层次的原因是,在2001年国家不再审批新的血液制品生产企业之后,上海莱士吞并邦和药业将会使得上海莱士将自己的主营业务稳固夯实。

除了夯实主业外,此次趁势参与兼并重组的企业也不乏谋求产业链整合者。

2012年四川科伦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科伦药业)以4.62亿元的聘礼将崇州君健塑胶有限公司(下称君健塑胶)娶过门。君健塑胶主营业务为生产制造塑料输液容器用聚丙烯组合盖(拉环式),此产品是输液类药品生产必须的包装材料。从2009年10月至2011年3月,科伦药业为购买聚丙烯组合盖共向君健塑胶支付超过3亿元,而整个2011年度君健塑胶的营业收入为4.14亿元。科伦药业几乎是君健塑胶唯一的客户,收购君健塑胶后,科伦药业完成了产业链上游整合,为自己在输液药品市场增加了竞争力。

医药航母隐现

据全球最大的医药市场咨询调研公司美国IMS Health预测,2015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二大医药市场。而中国医药商业集中度较低的现实已经严重影响了本土医药行业的良性发展。1998年~2007年中国医药商业年均增长率超过18%,飞速的市场发展并没有让中国成为医药强国,中国医药市场上企业资质良莠不齐、核心药品被外资药企掌握已经成为了困扰中国医药产业的发展现状

“生物医药产业是需要规模效应的。”以血液制品为例,在国外,如果想在血液制品市场发挥规模效应,血液制品企业的年投浆量应超过1000吨。“而目前,中国最大的血液制品企业年投浆量仅徘徊在500吨左右,这很难发挥出规模效应。”一位中国医药协会的研究员分析称。

在中国医药企业家协会会长于明德看来,生物医药产业是为数不多兼具消费和新技术两大属性的产业,这需要企业拥有相当的实力才能做大做强。“以新版GMP标准为例,截至2013年底对无菌药品生产企业强制执行的新版GMP对于很多中小医药企业而言是难以实现的。因为适应新版GMP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而往往这些企业在本身的研发中就已经面临融资难题。”

以山东省为例,目前山东省规模以上医药制造企业共计682家,原料药年产量10万吨左右,居全国第二位。根据此次新版GMP认证修订的主要内容,山东省1/4左右的企业(原料生产企业约130余家、注射剂生产企业约20余家)将成为重点监管对象。但一个事实是,山东省制药企业以中小企业居多,年销售收入在5000万元以下的有400余家。以平均每个企业投入500万元的技改费用计算,完成GMP认证需要付出这些中小企业几年的净利润。

截至2010年,中国医药销售收入前100位的企业占全行业的销售比重仅为33%。在全国4800家药品生产企业中,销售额不足5000万元的占70%以上,销售额能够超过1亿元的不足200家。

兼并重组不仅仅是某个药企的市场需求,更是国家发展医药工业的重要战略。早在2011年5月,商务部的《全国药品流通行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就已经提出全国要形成1~3家销售额过千亿元的大型医药商业集团、20家过百亿元的区域性药品流通企业。

2012年2月在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的《医药工业十二五规划》中进一步明确了医药行业做大做强的方针:产业集中度提高。到2015年,销售收入超过500亿元的企业达到5个以上,超过100亿元的企业达到100个以上,前100位企业的销售收入占全行业的50%以上。

有业内人士直言,政府多个政策力推兼并重组就是希望行业内出现旗舰型航母药企。在第一波兼并重组潮中尝到甜头的国药集团在2011年年底晋身千亿元俱乐部。2011年,国药集团的医药商业营业收入超过1100亿元,而如此迅速完成升级,完全得力于国药集团此前的快速并购。但值得注意的是,并购并非企业做强的灵丹妙药,在中国各个行业内,大而不强的企业比比皆是,药企该如何由大做强呢?

想清楚买什么

对于国药集团通过飞速并购晋身千亿元俱乐部,业内有一句流行的评语:萝卜快了不洗泥。

凭借国药集团强大的实力,国药集团从2010年到2012年的3年间共收购67家企业。但很快“暴饮暴食”的后遗症就此显现:2012年第三季度国药集团的高速增长业绩戛然而止,12.45%的净利润同比增长率比第二季度的29.77%下降超过50%。另一个开始困扰国药集团的难题便是资金流紧张,国药集团的资金周转期较2011年的9天暴增至33天。身为巨人的国药集团尚且遇到并购后遗症,体量远不如国药集团的技术性民营药企又该如何在兼并重组中减轻阵痛呢?

对于以技术为竞争力的生物医药企业,兼并重组很可能是一把双刃剑。

罗七一认为,生物医药研发具有长周期、高投入、高风险的特点,要真正研究一款新药一般需要10~12年时间。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对一些药企而言,自己全新投入某个药品领域不仅成本高、风险大,更可能会对原本具有优势的业务产生影响,相比较之下,反而通过兼并重组收购优质资源更划算。

业内不乏与罗七一相同的声音。

复兴医药高级副总裁李东久认为,对复兴医药而言,投资并购一直是福星医药的发展手段之一,投资并购行为在医药行业未来会不断发生,其规模也会越来越大。

但正是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企业才更需要理智运用并购战术。

篇2

企业间的并购是企业发展的一种重要形式,其目的是为了使企业更好的发展,而企业规模的调整和产业的升级也是企业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我国的医药企业也存在着行业投资并购的现象,然而在字头并购的过程中却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同时也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其中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财务整合中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因此,医药企业要想获得更好的发展空间,还需要从企业文化、财务、以及组织结构等多方面来对并购的财务进行调整,这样才能够更好的保证企业健康的发展。

一、在企业并购过程中财务整合中存在的问题浅析

1.对财务整合没有足够的重视

企业进行并购整合是为了更好的扩大企业规模,从而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但也有很多医药企业利用并购来进行圈钱。而盲目的并购行为不仅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还会起到相反的作用。特别是很多企业对于财务整合并没有足够的重视,这样就导致了很多医药企业在并购的过程中并没有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企业的财务情况依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因此并购的结果也达不到理想的标准,这也说明企业并购最终失败。

2.资本结构的整合中存在的问题

在进行企业并购时,企业的发展就会相对较快,而如果没有对企业的负债、资产进行有效的整合,那么并购后的企业资本结构就会发生变化,而这种变化也直接影响了企业的价值,并且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企业还会出现严重的财务问题,这也是导致企业并购失败的重要表现。而很多失败的企业并购都是由于没有对企业的资本结构进行合理的调整而产生的,这也是目前企业并购过程中存在的较为普遍的问题。

3.对财务整合风险控制不到位

并购后的企业与并购的企业之间多少都会存在着一些差异,比如在企业文化、组织结构以及经营模式等方面。因此在并购完成后或多或少都会存在着一些矛盾,而财务整合工作如果不到位,那么还将会出现一系列的风险,其中包括了金融风险、定价风险以及支付风险等,这些风险的存在也严重影响了企业未来的发展。因此,如果没有进行合理的财务整合风险控制,企业的财务管理将面临失控。同时,企业需要对并购企业进行专门的财务整合,这样也可以降低风险的发生。如果在企业并购完成后,没有第一时间对企业的财务进行有效的管理,企业的融资项目也会发生投资过度等风险,这些风险的存在也说明企业并购后很容易发生各种不确定的问题,从企业并购的角度来看,对企业的长远发展也有着非常不利的影响。

二、我国医药企业投资并购中财务整合的相关建议

1.企业的投资并购要有明确的财务整合目标

医药企业在并购之前,需要有明确的并购目标,特别是要明确财政整合的目标,只有在明确的目标下才能够更好的完成并购。而企业在并购之后,规模和竞争力都会相应有所提高,这样企业所追求的最大价值就能够更好的得以实现,其中财务整合能够有效的对企业未来的发展进行有效的规划,从而让医药企业能够从财务入手,实现更好的资源配置优化。在采取了合理有效的财政整合后,企业在并购之后也会具有更多的优势,特别是在运营管理上也能够更加高效,这样对于进一步提高财务资源的使用率和发挥企业价值的最大化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企业投资并购的过程中,企业的财务整合不仅要有明确的目标,还要有针对性,财务部门的工作要偏向于财务整合之后的各项工作,同时也要为企业未来的发展负责,通过合理的财务管理,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所获得的受益也会有所增加,这也是实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目的的手段之一,因此,企业的投资并购必须要以财务整合为基本目标。

2.有效合理的优化资本结构

优化资本结构对于并购企业来说有着重要的影响,如果并购后企业的资本结构不合理,那么也将会影响到企业未来的发展。对于医药企业来说,并购双方在并购前就需要对资本结构的优化有明确的认识,在并购的过程中,要通过财政的整合来讲双方的资产结构调整到最佳,这样就可以降低在并购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财产损失,防止企业出现利润下滑的现象。当前,医药企业在对优化资本结构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因此还需要我们进一步的加以改进和完善。在通过合理的企业并购之后,双方企业都可以获得更好的发展,同时经济效益较差的一方也可以获得更多的经营资本,而通过资本结构的优化,医药企业也可以获得更多的造血功能,这样企业的活力就会大大增加,之前存在的不亮资产现象也会有所减轻,这里也可以看出,在医药企业并购后,通过合理优化资本结构可以从根本上保障企业的稳定发展。

3.财务整合过程中应该加强财务风险的控制

随着企业并购之后规模的不断扩大,所占有的市场份额也将会有所增加,这也是企业并购的目的之一。然而企业在并购之后短期容易出现过度膨胀的问题,这样就会会影响到企业的管理,同时企业的财务资金也会出现紧张的情况,特别是在举债融资并购的过程中,这种情况发生的几率也相对较多。因此,加强财务整合风险控制就是并购财务整合能否成功的关键影响因素。为了能够顺利实现并购后的财政整合,首先要加强医药企业支付风险的控制,快速剥离劣质资产,对并购后的医药企业现金类资产进行有效整合,从而实现资产优化组合;其次要对财务管理风险进行控制,对并购后的企业实行统一的预算制度和财务管理制度;最后要对并购后企业其他风险进行全面控制,包括企业财务人员的整合、财务文化的整理等等,通过为并购企业输血而最终实现造血的效果。

总而言之,在医药行业投资并购过程中,财务整合直接关系到并购企业双方的成功率,对实现并购医药企业价值最大化有着关键作用。在并购过程中,医药企业应该正视财务整合的作用,并且将财务整合的价值发挥到最大。

篇3

受治理商业贿赂、整顿和规范药品市场秩序以及药品降价政策等因素影响,2006年,医药行业滑入多年来的低谷。有数据显示,截至2006年9月30日,全行业实现销售收入3374.64亿元,比2005年同期增长18.36%,比历年来20%的平均增速明显下降;全行业实现利润总额257.38亿元,比2005年同期增长8.00%,低于2003年至2005年20.88%的平均增速,处于2003年以来的低谷时期。

上海证券分析师彭蕴亮认为,从细分后的子行业来看,作为我国处方药主体的化学药行业,是受市场环境影响最大的子行业。截至2006年9月30日,化学药行业销售收入增长15.28%,利润总额增长负3.78%。中成药行业基本以OTC为主,受政策影响较小,但鱼腥草注射液等被叫停,中药现代化陷入困局,中成药子行业在销售收入增长15.17%的情况下,利润总额仅增长2.46%。生物制药在我国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由于国家支持力度较大,发展相对稳定,销售增长26.19%,利润总额增长20.22%。

整个医药行业的弱势也影响了证券市场医药类个股的表现。医药指数的整体增幅远落后于上证指数,除了一些优势股和题材股外,大部分医药股股价增长幅度落后于大盘。

自主研发修炼内功

在原来的市场环境中,医药行业的各种问题被高速增长的利润和业绩掩盖。2007年,政策调控对市场的影响还将持续,冲击和震荡中,医药市场格局将有所改变。面对现实,企业应该如何应对才能穿越低谷,走过寒冬?

一位国内大型普药企业负责人表示,化学制药企业目前的现状是,产品大部分都是仿制药,不少是超过专利保护期10年以上的仿制药;产品更新换代缓慢,无法及时跟上和满足市场需求;技术水平相对落后,比如一些扑热息痛药品只有3年有效期,而国外同类产品是5年;新药创新研制能力及制剂水平低下,在门槛较低的仿制药品领域,市场竞争激烈。

这位负责人表示,实际上,国内医药产品需求仍保持增长,但是产能结构性过剩矛盾在短期内更加突出。在市场和政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2007年,将进一步引导医药行业的竞争向纵深发展,行业发展模式将有所调整,自主创新和品牌建设将成为未来发展的主基调。

石家庄神威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振江表示,2006年神威药业各项经济指标与2005年同期相比保持了持续稳定增长。2007年,神威药业首先要做好自律,在此基础上修炼内功,增强竞争实力,进而做到自立、自强。一方面,要学习国家法律法规和调控精神,并严格遵守,深刻反思行业反面案例的教训,引以为戒;另一方面,要自我加压加强管理,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一些具有知识产权、生产规模较大、营销网络发达的企业将在日益严峻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好的发展,而一些规模小、技术水平低、重复生产严重的企业将在竞争中逐步被淘汰。

医药行业的发展就是由一次次创新带动的,行业的根本出路在于自主创新,医药企业只有研究开发更多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医药技术和产品,加快医药专利技术的实施和产品化,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

业内人士表示,2007年,医药企业应该加强研发投入,在资金上予以倾斜,确定公司研发方向;并且要组建研发专业化团队,对研发流程进行明确分工,提高研发成功率;还要充分整合外部研发资源,提升企业研发能力,通过收购、兼并等方式,补足企业产品线,提升企业获利能力和竞争力。

营销模式期待创新

江西普正药业集团总经理肖军平认为,这几年,医药营销界普遍有种浮躁的心理,以利益为纽带的“带金销售”等模式滋生了不良风气,让有心做好品牌和研发的企业失去了公平竞争机会。

当国家治理商业贿赂的重拳砸向“带金销售”,实际上也砸开了医药营销的新天地,迫使企业要转变固有的营销模式。营销价值将回归,营销创新将成为行业的主流,净化后的市场环境,对有实力的医药企业发展有利。

无论是商业调拨、广告轰炸还是临床推广、学术营销等,以往的营销模式过于单一,靠一种营销模式包打天下的时代已经终结。在全行业没有公认并且是行之有效的营销模式出现前,2007年,医药行业多元化营销模式并存将成为趋势,但事实上,无论是哪种营销模式都不可能解决企业销售过程中碰到的所有问题。

一位不愿透露身份的制药企业负责人表示,不能再仅仅依靠医药代表,搞人海战术。2007年,该企业也要在营销方面创新,要尝试学术营销、品牌营销、文化营销,通过提高营销质量,打出企业品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在新一年的医药营销中,企业的营销思路要发生转变,不仅要从带金销售向学术化销售模式转变,还要从任务型销售向目标型销售转变,从拉关系销售向专业化销售转变,从产品销售向方案销售转变。

肖军平认为,医药企业发展的落脚点最终必须回归到营销创新上,找准问题,抓住核心,赢得增长,需要以新的营销策略和思路去适应新的市场和政策环境。

整合资源做大做强

近几年来,跨国医药企业重组并购此起彼伏。资金、人才、技术、设备等方面的集中度越来越高。我国医药行业的并购重组案例自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一直呈现上升势头。其中,同仁堂集团、双鹤药业、新华制药、国药控股等多家大型医药企业纷纷实施了兼并、重组。2006年华润集团重组华源集团掀起了医药行业新一轮重组的。

业内人士分析,国内医药企业参与并购、重组主要有几个原因:随着跨国医药企业在国内市场的扩张,我国医药企业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集中资金、人才、技术、设备等资源,推动医药行业的并购重组。

2007年,将进一步引发以价格为中心的制药企业间综合竞争力的较量,优秀公司在行业低迷的情况下抵御住恶劣的市场状况,而缺乏竞争力的企业退出市场,也将会推动我国医药行业整体组织的重构;在资本市场上,医药板块会出现新的兼并重组浪潮,行业整合、企业并购将会加快,优秀公司将获得更多市场分额。

已经有企业看到这一趋势,并在行业低谷中寻找未来做大做强的机会。李振江表示,神威立足现代中药主业,以内部增长为主,有针对性地进行收购兼并,扩大在中药注射液、软胶囊方面的优势,继续保持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增长速度。

正视挑战寻找机会

由于市场规模在不断扩大,虽然利润在下降,医药行业仍有很多机遇。肖军平认为,虽然坊间流传已有相当数量的中小制药企业濒临关门停业,但实际上企业倒闭的速度不会像想象的那样快。

李振江认为,很多业内人士把2006年看作是医药行业的“寒冬”,这是事实。但是,困境中也蕴含着机遇,神威药业看到的是其积极的一面:国家加强对医药行业的监管和调控,必将促进优胜劣汰、净化医药市场、促进行业良性发展,对那些讲求诚信、注重创新、质量过硬的优势企业,更是发展的大好机遇。

随着政府打击医药流通领域商业贿赂现象的力度加大,医药市场的竞争将从对医生处方的争夺逐步转移到对零售药店的占领。OTC市场和保健品市场吸引了一些普药企业视线。1家国内较大的普药生产企业坦言,2007年要加大OTC市场的开拓,用“两条腿”走路。

另外,受新农合政策影响,企业逐鹿的重点从二三级医院市场逐步重心下沉。农村市场和社区医疗因为受到政策扶持,市场关注度逐渐提高。不过,农村市场点多面广,关注的多,做好的少,对营销是1个很大考验。社区医疗卫生站虽然分散,但都集中在城市中,配送相对容易,国家加大扶持力度后,社区医疗市场将成为新的“蓝海”。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经济发展不平衡,医疗卫生需求多样化,所以,出现多元化的企业业态也在情理之中。大浪淘沙后,会保留下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企业,龙头企业经历这波调整之后,能够更好地利用自身品牌、研发、资金、人才等众多优势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抢占更多的有利生存空间,为日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而一些企业规模不大但市场定位准确的中小企业,因为符合市场发展规律,也将在市场中脱颖而出。

背景资料

药监局清理“批文垃圾”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