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2 10:38:04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初中生的劳动教育,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党对农村政策的不断完善,农村从贫穷逐渐走向富裕。饱受知识贫乏的农村人期盼后代人不再是时代的落伍者,而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把一切希望寄托在子女上大学这唯一的出路上。一部分青少年学生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轻视体力劳动、轻视体力劳动者的现象。有些人不愿参加社会劳动,连自我服务的劳动也不愿干。农村中小学校更是在升学率、优秀率上拼命做文章,至于培养出来的人是否生理健康、心理健康思考甚少。忽视了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扭曲了智育发展,使得学生课业负担加重,实践与创新能力十分薄弱。让学生到社会中去,到大自然中去,到艰苦朴素的集体中去,学会求知,尝尝艰辛,触摸社会跳动的脉搏,体会人类生存条件,对他们今后的成长会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现在我们在学生中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等方面的教育,光凭在课堂上进行一些空洞的理论说教,凭给学生念几篇所谓感人有教育意义的文章,显然已起不到什么太大的作用,热爱劳动、艰苦奋斗、集体主义精神、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良好的劳动习惯,也只有通过学生在参加学校组织的系列勤工俭学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对“八荣八耻”的深刻理解和体会也只能让学生在从事勤工俭学活动去理解其真正的内涵。勤工俭学劳动教育基地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智能教育和强身健体、陶冶情操的重要场所,是将理论应用于社会、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农村经济的桥梁。让学生到工厂听听机器轰鸣,看看师傅发愤图强的拼搏精神,他们的心灵深处会留下难忘的印象;“锄禾日当午,汉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是每一个小学生横竖都能背诵的诗句,现在又有几个中学生能够正真的理解和体会,所以他们可以随便乱倒饭菜,他们根本不懂得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道理,因此让学生到学校农场参加勤工俭学活动体验一次劳动,尝尝劳动的艰辛,听一下农作物生长过程的说明,他们才懂得成果来之不易;让他们爬山采一次药,使他们懂得不畏艰险的人才能达到顶峰;让他们种一棵树,并确保其根深叶茂的历程,使他们懂得在树下乘凉的快意和成才的欢乐;让学生参加一次夏(冬)令营活动,领略祖国秀丽山川、历史名城,感悟大自然和高新科技的奥秘,使他们懂得只有强国,才能兴家,从而树立“为国家之崛起而奋读书”的道理,也就是说让学生从小就参加学校组织的勤工俭学活动,在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行。
2 开展勤工俭学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现在在中小学生中相当一部分人动手能力和自理能力都很差,虽然他们生长在农村,但他们大多都是独生子女,爸爸妈妈的掌上明珠、爷爷奶奶的心肝宝贝,一切都是大人包办代替,在小学生中不会做家务、不会洗手绢的大有人在,初中生不会使用铁锹、锄头、的学生不低于60%,更区分不了韭菜和葱,高中生连简单的照明灯头都不会接,这些不能不说与我们学校教育有一定的关系。素质教育的实施,除了在课堂上和校园内进行一些教育教学活动以外,还有大量社会知识、生产生活知识和技能在校园内是无法完成的,勤工俭学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完成在课堂上无法掌握的东西。
学生通过勤工俭学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方式方法有多种多样,这要根据学校条件和学生年龄而定。对高中学生来说,根据所学知识除必要的实验室实践外,要与校办劳动教育基地结合起来,让他们走出教室去了解社会,培养他们融入社会的意识,让他们有新鲜感,并进行必要的操作,使他们融汇在校学习的知识,从实践中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对于初中生而言,组织学生到社会,到基地去学习劳动技术课,激发他们对某种知识的兴趣爱好,并形成一定的劳动技能,从而慢慢形成好钻研的习惯。对待小学生,要从爱做家务事教育开始,到劳动实践基地和勤工俭学菜地拔拔草,给小苗松松土,学习移栽小苗等,进而培养他们独立完成某一项劳动任务的能力。总之,要创造环境,让他们学有所获,做有所感,使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
3 开展勤工俭学活动有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我们知道《中学生守则》是对学生日常言行最基本的规范,但它毕竟是书面规则,班主任应在此基础上把道德精神和理念传达给学生,做好德育工作,笔者认为这是一项协同工作,需要学生、教师、家长和必要的社会活动参与。
一、提高班主任自身德育素质,做好道德榜样
由于班主任是班级的教育和管理者,是经常与学生在一起的人。因此,班主任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道德品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生活态度。初中生正处于对新鲜事物充满热情与好奇的年龄,价值评价体系并不成熟,缺乏对事物的评判能力,常常“有样学样”。基于此,班主任作为学生的“影响源”要充分认识到自己行为举止得体的重要性,即所谓“言传胜于身教”。另外,教师也应不断提高自身的德育素质。东北师范大学荣誉教授王逢贤指出:德育素质的内涵是随着德育观念和德育实体的不断完善、德育经验的不断丰富、德育理论成果的科学化,不断呈现扩展和严谨的趋势。因此,班主任应随时展加强德育理念的学习,及时巩固既有的经验成果,并能科学的运用于实际德育工作中。初中德育工作仍处于薄弱环节,班主任可以通过定期研讨、培训更新教育理念及巩固教学方法,真正发挥“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方针。
二、德育与心理学的融合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学生进入初中阶段学习,同样是迈向人生的转折期。这段时期的青少年思维逐步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但不满足于简单的说教和现成的结论,由于还不成熟,所以容易固执和偏激。因此,单纯的道德说教显然是不明智也不科学的。
中学生正处于思想逐步成型的基础教育时期。在这个时期,他们心理多变,情绪不稳,思想活跃,既容易接受良好思想道德的教育也容易受到不良思想和丑恶现象的侵蚀和危害。因此,无论家庭、学校还是社会,都要针对青少年成长不同阶段的不同特点,采取多种多样、易于为青少年接受和理解的方式方法,把传授知识同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把个人成才同国家前途、社会需要结合起来,把思想道德教育同历史教育和形势教育结合起来,使广大青少年感同身受在家庭、学校、社会的良好教育环境中,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
这时候的德育工作要灵活,掌握好“无声”与“有声”方法的运用。在处理某些事情时班主任并不必须要施以言教,无言的关爱也许更合适,更能让学生感受到温情。此外,由于初中生身体急剧变化,第二性征凸显出来,会让不少学生产生羞涩感,同时也让学生感到自己已长为成人,并开始用评判的视角审视周遭,一部分学生还会对教师和家长产生抵制情绪,即所谓的“叛逆期”。由此,作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主力的班主任对待学生要投入更多的关爱与耐心。班主任实则也是学生的“心理咨询师”,对有心理遇挫的学生班主任应凭借其敏锐的观察力及早发现,并选择合适的地点和时机与学生诚恳的谈心。用教师自身积极乐观的心态去感染学生,让学生树立起自信心,并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与此同时,不同年龄段的班主任应充分发挥其年龄的优势,展现友情、亲情的关照。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自己被成人尊重及体验到情感的归属。总之,教师德化教育要在充分尊重学生思想的基础上进行,尽管这一阶段的学生心智并不成熟但身为“心理咨询师”的教师应秉持一份耐心与智慧,灵活应变学生的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环境。
三、加强家校联系
学生的德育工作需要老师、家长共同的参与。但很大一部分学生极其厌烦班主任家访的,怕班主任“打小报告”,也有的怕班主任看到自己是单亲家庭或贫困家庭。因在上文中已提到成长中的学生会产生强烈的自尊心,由此面对这一情况,教师应变换与学生家长沟通的方式,逐渐地通过师长双方的感染,树立起学生的信心,敢于坦然面对现实,并在此基础上树立良好的道德价值取向。
四、必要的社会生活的参与是提高学生道德水平的重要环节
对初中生而言,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对其健康成长是尤为重要的。良好的行为习惯都是在班级环境中形成的。我国当代著名教育家魏书生曾说过:“教师如能用大海般的爱对待学生,学生就会从内心敬佩他,从而接受他的教育,总之爱是最为有效的教育手段。”教育学生就应有爱心,俗话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对学生的爱心亦如此,只要坚持不懈地对学生进行爱心教育,定能促使其思想发生改变,纠正其不当言行。因此作为班主任就应该对学生满怀爱心,用充满爱意的胸怀去了解班级情况、学习风气,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给孩子们注入无私平等的爱,让他们充分感受到班主任的平等博爱,这是班主任顺利开展班级工作的根基。目前一些寄宿在学校的初中生,因为学校的客观原因,对寄宿学生的生活管理不是很到位,在日常生活中不少学生会遇到很多困难,这时教师应给予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花较多的时间去照顾孩子们的生活,尽量解决他们在生活上与学习上的困难。同时班主任还须与学生定期进行心理上的沟通与交流,在交流中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无微不至的关怀,感受到班主任对自己的信任,是最为可靠的知心人,如此一来就能通过爱心在班主任与学生之间架设一座思想交流的桥梁,学生的不良行为也就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纠正。
二、改变学生错误观念,引导其形成自我管理的主体意识
在班级管理工作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不少教师能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对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持之以恒,但结果却不是很理想,一些学生因为没有压力在学习上没有任何改观,甚至不少学生认为教师孜孜不倦的教导是一种软弱的表现,根本无法管理自己,上课讲话、睡觉、不做作业,对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对此,教师须根据学生的心理引导他们知晓:构建温馨民主的班级氛围,需要学生形成较强的自我管理意识。那么应如何引导学生从他律变成自律,从被动的学习状态变成自主学习的状态,进而形成较强的自我管理能力呢?具体可从以下两个角度入手:第一、让学生充分理解自我尊重是以得到他人尊重作为根基的,是构筑自爱的品行特征。虽然学生的心理发展还没有完全成熟,但他们也期望能获得他人的尊重。当我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决定将过于僵化的师生关系彻底转变时,我和全班学生进行了一次深度沟通:大家认为与老师交流应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同学们希望老师用什么样的方式给大家上课?大家理想中的班级氛围是怎样的?你们心目中最理想的老师是什么样的?学生们都表达了一致的意见:喜欢和蔼可亲、面带微笑的老师;喜欢温馨和谐、民主宽松的班级氛围。我当即对学生保证以后一定朝着他们的理想老师靠近,并引导他们知晓和谐的班级氛围与教学环境需要借助大家的自我管理意识来完成,只有每个同学都形成了较强的自律意识,才能形成良好的班风班纪,才能提高教学效率,让大家在温馨舒适的环境中既学到知识,又享受到应有的乐趣。唯有懂得自爱的人,才能真正获得别人的尊重。对于大家而言,实现自爱的最佳途径就是严格遵守班纪班规,主动积极地学习知识,将学习视为自己分内之事,成为学习的主人公。第二、让学生深刻理解自身存在价值的重要性。著名教育家卡尔威特曾说过:“教育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身r值的重要性,从而调动其主观能动性,最终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可见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较高的积极性,就要引导他们知晓在当今这个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就是创新式的人才和综合素质全面的人才,进而通过具体事例启发学生认识到提高自身价值的重要意义,让学生明白学校的管理就是让其成为时展需要的人才,只有在学校里认真学习,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方能实现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成为对国家和民族有用之人。当学生理解这些道理后,他们的思想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不再被动地遵守纪律,不再被动地学习知识,而会产生一种强烈的自主意识,认为遵守纪律和学习都是分内之事,久而久之,在学习上就会产生强烈的自主意识。
三、从细微角度开展班主任工作
班主任要引导学生明白细节在人成长中的重要性。但值得注意的是班主任工作不仅要学生明白细节教育的重要性,更应从细微处对学生进一步进行德育教育。具体来说,可从如下几方面入手:第一、实施“用餐教育”。作为初中班主任应经常教育学生在食堂用餐时不能肆意浪费,不能根据自己的喜爱挑选食物,用餐时懂得礼让他人。第二、实施“床头教育”。 班主任应教育学生早睡早起,晚上不要熬夜在床上看电视,看课外书籍,养成整理内务、叠被子的良好习惯。第四、实施“劳动教育”。 班主任应强化对学生的劳动教育。政治教师应告诉学生养成劳动习惯的重要性,班主任在教育其明白劳动重要性的同时还须进一步从细微处督促学生在校内完成适量的劳动,让其从行为上真正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第五、实施“礼仪教育”。 班主任应经常教育学生尊敬长辈,让他们养成主动和别人打招呼的良好习惯。当然,在这方面,作为班主任的我们应该在学生面前发挥表率作用,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学会懂礼貌的良好习惯。这些细节性的德育教育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与学习习惯,而这些优良的习惯则能让学生在各项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初中班主任如能根据上述建议大力开展班主任管理工作,定能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形成良好的班风,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作者简介:雷宏桔(1975-),女(汉),湖南衡阳。衡阳市珠晖区第一中学,中学一级教师,化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