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劳动教育课的意义

劳动教育课的意义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22 10:38:16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劳动教育课的意义,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劳动教育课的意义

篇1

关键词:双因素理论;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激励

Key words: two-factor theory;specialty of labor and social security;motivation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11-0179-03

0 引言

昆明医科大学于2002年设立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以下简称“社保专业”),目标是培养具有社会保障专业知识的懂医学、会保险、能管理,能从事与社会保障、医疗保险领域相关的管理、研究工作的实践型、应用型、复合型的高级人才型,是昆明医科大学开设的众多医学专业中的非医学专业。随着时代变迁,高校扩招、就业压力、多元化思潮已然对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状况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基于此,探讨如何更好激励学生的问题就显得很有必要。本文将从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Fredrick Herzberg)的双因素理论视角下进行医学类院校中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学生激励方式的探索。

1 双因素理论概述

20世纪50年代后期,美国心理学家雷德里克・赫茨伯格在匹兹堡地区的11个工商机构中,向近2000名白领工作者进行了调查,研究个人和工作之间的关系。根据调查所得,赫茨伯格将影响人们行为的因素分为两类: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保健因素涉及公司政策、监管、人际关系、工作条件等,保健因素如果不当,易引发员工对工作产生不满情绪,但无法员工起到激励作用,也称为“维持因素”。而激励因素主要包括工作表现机会、工作成就感、未来晋升期望、职务和岗位上的责任感等,激励因素设置恰当的话能对员工产生激励作用从而触发满意情绪,相反也不会因为缺少此类因素而不满[2]。

综上所述,保健因素更多地与工作的外部条件发生联系,保持人们的积极性,维持工作状态;激励因素往往以工作内容为中心,能充分调动人们的潜力和积极性,做出最好的表现[1]。

2 影响社保专业学生学习的双因素

借鉴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结构,再结合学校中的日常工作和现有的一些研究成果,可以将影响社保专业学生学习的双因素做出具体划分。

2.1 保健因素

主要包括校园环境(校园基本建设、绿化、宿舍、食堂等),文体设施(文艺晚会、运动场等),教学设施和教学方式,规章制度(校纪校规)和人际关系(师生关系和同W关系等)。保健因素是学生求学、安心学习的基本外部条件,一般难以直接刺激学生产生学习意愿和动机,作用是帮助学生维持一定的学习积极性。

2.2 激励因素

涉及就业前景,专业满意度(对专业的了解、认知和专业满意度),学习奖励机制(物质和精神),课程设置(课程结构、计划、进度等),学习氛围等。激励因素在很大程度上作用于学生的自我价值识别、发掘、提升、实现,可以直接刺激学生的学习意愿和学习动机,会对学习行为的长久持续性产生难以忽视的影响。

3 调查研究

本次研究采取的主要方法是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以昆明医科大学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学生为调查对象,本次调查问卷设计较为简单,是学生主观判断选择分值程度,重要的是对学生分值选择观点的一个交流了解。问卷采用的是电子、纸质问卷同时发放、回收的调查方式。本次调查问卷对社保专业学生随机发放了200份问卷,后期共回收180份问卷。选取的调查对象的均是大二、大三和毕业班学生,都有2-4年的在校学习经历。

4 调查结果和讨论

本次调查的180名受访者中女生占81%,男生占19%,大致与社保专业的男女比例相符。另外在专业选择上,180名受访者中自主选择的仅占到34%,有66%的同学是被调剂的。

4.1 保健因素方面

针对校园环境、文体设施、教学设施和教学方式、规章制度、人际关系五个方面的因素,调查问卷设计为“非常影响”、“很影响”、“影响”、“不太影响”和“不影响”五档,数据显示各自的影响程度都不相同,但是仔细观察后五个因素可以分为两类:有影响和没有影响。具体如下。

4.1.1 人际关系对于学生的影响比例极高

人际关系包含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老师,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从而加强在学习上的交流,增加关于学习方面的疑难解惑。在调查访问中70%学生普遍认为除班委外学生与老师的沟通,同学间的沟通较少。除了上课时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较少。由于此次调查对象女生占比81%,女生的感性化情绪使他们普遍认为人际关系的好坏,融洽与否可以影响她们学习的态度,学习的积极性,所以调查显示90%的学生认为人际关系对于学习的影响程度非常大。

4.1.2 校园环境、文体设施、教学设施和教学方式、规章制度影响比重较低

通过访谈了解到社保专业学生认为校园环境、文体设施、教学设施和教学方式、规章制度方面的建设较为合理健全。校园建设优美有序、宿舍安全且管理有度;学校众多篮球场、排球场、足球场、形体室一应俱全,辅之以大学的春天、迎新晚会、新老生见面交流会等,课余生活丰富多彩;教学设施齐备,再加上人手一本学生手册详细介绍相关规章,可有效约束行为规范。总之,四个方面的因素影响不显著。

4.2 激励因素方面

调查显示社保专业学生受到就业前景、专业满意度、学习奖励机制、课程的设置、学习氛围影响程度比例大体趋于一致,受到的影响比重极高,普遍都超过了90%。

4.2.1 专业兴趣是前提

66%的同学是服从调剂被调剂到社保专业的,仅仅有34%的同学是已经对专业有一定的了解自主填报本专业的。绝大部分同学认为专业满意度对于学习积极性有很大程度的影响,但是基于很多同学是被调剂到社保专业的事实,因而一开始就对专业缺乏了解,后期也不太愿意去了解专业培养的思想、框架和细节。数据显示学生入学伊始对于专业的兴趣不高涨,学生个人的专业学习兴趣不浓厚,从而导致学生对专业的满意度和认可度不是很高。

4.2.2 课程设置是导向,学习氛围是基础

专业课程设置涵盖了医学、保险、管理、会计、经济各方面,课程内容多样,符合专业发展方向。通过问卷调查,92%的同学认为课程设置对学习的影响程度很大,但通过访谈发现68%的学生认为很多课程缺乏趣味性,尤其是临床课程没有根据本专业的特点进行针对性教学,医学知识跨度大,内容深奥,如内外妇儿等医学课程学习掌握难度较大,但在实习工作中用处不大,导致学习起医学知识比较困难,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对学生的学习热情有较大的负面影响。另外,92%的同学均认为学习氛围对学习的热情也有很大影响,但社保专业在医学院校属于非医学专业,被同学戏称为“非主流”专业。受大环境影响,学习氛围不浓厚,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涨,学习效果自然会受到影响,最后反映出来的卷面成绩在很多时候也差强人意。

4.2.3 就业前景是主导

2014届毕业生共33人,男生5人,女生28人;2015届毕业生共计77人,男生11人,女生66人;据就业统计显示两届社保专业毕业生学生均实现就业,达到了100%就业。

男生主要从事于保险行业,已毕业男生中14届有80%从事保险行业,15届有82%从事保险行业,从事保险行业的比例遥遥领先。女生就业方向比例较为均衡,各行各业均有:14届中32%报考了公务员和事业单位,22%从事保险行业,39%选择了到大中型企业从事具体业务工作,7%报考了研究生;15届女生23%报考了公务员和事业单位,30%进入保险行业,39%到大中型企业,6%报考了研究生,5%选择自主创业。总的来看,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比例略少于保险公司和中大型企业。另外,男女生工作选择的视角不同也决定了双方就业方向的差异性。通过调查专业学生对于就业方向选择首选均是公务员、事业单位,其次是保险公司或其他企业,保险公司的占比较小。但已毕业学生就业方向数据却显示出就业意向和最终就业去向出入较大,就业理想和就业现实反差明显。实际上,100%的就业率并未让学生对于就业问题放心,学生心里仍然认为就业困难,找不到满意的工作,就业导向的激励作用为实际发挥。

5 对策建议

5.1 从保健因素着手的激励方式

5.1.1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加强师生课余生活中的联系

充分利用昆医现有的教学网络平台,提高师生课后的沟通交流,避免因为师生时间引起的交流过少的问题,在课间课后形成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通过网络让学生一起学习,一起讨论,共同成长,而不是知道W校有此平台而不去使用。还可以以大学生创业项目、创新性项目、社会实践等为载体和纽带,通过微信建立交流群,在虚拟空间中增加师生间的交流,或者合理利用好教师到校时机和学生的课余时间,创造更多师生面对面沟通的机会。

5.1.2 减少干扰因素

减少其他干扰因素的前提是要通过讲座宣传、网络宣传等多种方式,注重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反常情绪如情感问题的自我控制约束能力,更好地利用课堂时间和课余时间,督促学生劳逸结合,全方面发展[3]。此外,还应与时俱进,了解学生的身心状况,情感变化,减少对网络的依赖,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5.2 从激励因素着手的激励方式

5.2.1 加强社保专业宣传力度,提高学生对专业满意度、认可度

多方面加强本专业学生对现今社会就业背景下就业前景的了解,利用各种场合和时机向学生适当描述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可适当整合校外资源,与往届毕业生加强联系,创造条件使得他们有机会和平台为在校的社保专业学生分享其成长心得和工作感悟,甚至可以邀请一部分已毕业的同学承担部分的教学,以此促进校内外的信息畅通,优化教学结构。

5.2.2 改善医学课程设置结构,提高学生对课程的重视程度

医类教学内容难易设置应该适合专业学生,编写适用于专业学生的应用教程,而不是普遍使用正规的医学课本,增强实践实用性,发挥医学院的优势,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5.2.3 针对就业前景完善职业规划

通过“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让社保专业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结合所学专业知识对专业的发展趋势、社会保障政策以及就业选择有更清晰的了解,在学习和实践中逐步完善职业生涯规划。可以依托学校的实践教学平台,大力开拓符合社保专业特点的实践教学基地,分批将学生送入这些基地实习实践,同时也更加深入地了解用人单位的现实诉求和潜在需求,以反作用于校内的教学组织和安排,在社会范围内提升专业知晓度的同时,开发出更大的就业潜力,触动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而改善当前的学习状况。

参考文献:

篇2

    一、此次允许补缴养老保险费的人员范围,仅限于按照市委组织部、原市科干局《关于选派科技人员到郊区(县)担任乡农工商总公司科技副经理的通知》(京科干〔1992〕4号)精神,符合有关组织手续,选派到乡、镇担任科技副经理的人员(名单附后)。

    二、补缴时间为1992年10月至1998年6月之间在乡镇担任科技副经理职务期间,并且缴费工资基数中没有包括由乡镇发放的固定生活补贴的。

    三、考虑到操作等方面的问题,同时为避免产生新的矛盾和新的不平衡,补缴金额定为在乡镇任职期间,由乡镇发放的固定生活补贴每人每月300元进入缴费工资基数,按规定比例补缴,只补缴个人缴费部分(补缴金额=300元×规定的比例×任职月数)。

    四、上述人员按规定补缴后,已办理退休手续的人员,由所在区(县)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按照补缴后的缴费工资基数重新核算其养老金,并从次月起,按新的标准核发养老金,以前不予补发。

篇3

劳动对于每一个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人生活在社会上首先要满足吃穿住行的需要,劳动是人获得生活资料的基本手段。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比较发达的今天,人们往往不再满足于获得基本的生活资料,而是追求自己最高价值的实现,劳动正是实现自己价值的根本途径。但是在技术经济的背景下,劳动技能的获得必须通过教育和学习。劳动是基础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我国目前实行的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计划中就开设了初中劳动技术课程。这对初中学生的全面发展、综合素质的提高作用巨大。应该说,没有劳动内容的教育是不全面的教育,是有缺陷的教育,素质教育的着眼点就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素质俱佳的新人。但在目前初中的教育实践中,还是有不少缺陷的,特别是在劳动与技术课方面有明显不足。学校一味追求升学率、家庭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使家校双方都忽视劳动技术教育,由此带来的问题比较突出,主要表现为学生好逸恶劳、动手能力差、轻视体力劳动者等等。当这样的学生走向社会后,就会与社会环境格格不入,不能适应社会现实的需要。初中劳动与技术课的意义就在于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初步的劳动素质,为学生走向社会奠定基础。因而,陶行知说“唯独贯彻在劳力上劳心的教育,才能够造就在劳力上劳心的人类,才能征服自然势力,创造大同社会”。

二、打破教材局限,增强劳动实践

初中阶段的学习分为基础知识学习和实践能力学习两种。多少年的义务教育阶段中,初中学校已经适应了以教材为核心的教学。但属于实践能力学习的劳动与技术课则不适合以教材为核心的教学,“新课程理念要求综合实践活动不允许有原来意义上的教材出现,不允许每个学习领域都编成教材”。劳动与技术课的实践性是第一位的,要紧紧地围绕着劳动实践来组织教学。“实践活动是加强劳动教育的有效手段,劳动教育的实践活动更应该是有目的、有内容、有方法、有阵地”。第一,劳动教育的实践活动与其他学科的学习结合起来。初中阶段各个学科都会涉及一些手工制作,这是进行劳动实践的很好契机。比如,在数学课中会涉及很多图形,班级可以让学生在劳动实践课中引导对这些图形加以制作。物理课中,半导体、滑轮等也都可以在劳动实践课中让学生进行制作。第二,劳动教育实践活动与校园的日常管理和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比如,每周的一次的大扫除就是进行劳动实践的好机会。校园板报、班级板报也是学生进行劳动锻炼的舞台。第三,劳动教育实践活动与家庭生活结合起来。比如,可以安排“周末我给父母洗脚”“周末我做家务”等活动,然后教师通过家访和课堂点评,总结相关情况,这种方式增进了学生的劳动能力,也加强了家校共建合作。第四,让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在社会生活中进行,比如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报纸义卖活动、市区街道清扫活动,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体验劳动的艰辛、在劳动的艰辛中体验社会生活。

三、在劳动中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来自于实践,向学生实施劳动技术教育是培养初中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具体来说,要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动手’‘设计’‘劳动’等内容结合起来,运用‘问题情景’‘探究设计’‘自主实践’‘及时评价’等方法进行有效的教学,才能达到目的”。第一,学生是劳动实践活动的主体,要让学生充分发挥劳动实践的主体地位,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学生的创新能力。那种参与到了劳动场面中却飘在劳动实践表层的行为是培养不出创新能力的,要谨防劳动实践中的假“实践”,要把劳动实践真正地落到实处。第二,在劳动与技术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改变教师主导的强势职业心理。通过让学生发挥不同的兴趣、性格、能力,开创创新性的学教活动。第三,教师通过及时评价,起到引导、启发的作用。但如果不是严重的错误,教师不适合把问题全部抖开,要给学生留下想象、发挥、革新的余地,这样可以锻炼、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第四,学生在劳动实践中互相配合、交流,互相取长补短,容易培养各自的创新能力。如果是复杂性的、规模化的劳动场合,学生之间的配合、交流就更重要,老师要教育、启发学生通过默契协作,完成劳动实践任务、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

总结

劳动是应该从少年时期就培养起来的思想,初中生要树立劳动观念,并培养出初步的劳动技能。还有重要的一点是要在劳动实践间活动中打造初中生的创新能力。这是初中劳动与技术课的根本责任与使命。增强劳动实践的具体步骤是,第一,劳动教育的实践活动与其他学科的学习结合起来。第二,劳动教育的实践活动与校园的日常管理和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第三,劳动教育的实践活动与家庭生活结合起来。 第四,让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在社会生活中进行。要让学生在劳动实践活动中发挥主体地位,发挥不同的兴趣、性格、能力,这样才能够培养出他们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陶行知. 陶行知全集(第一卷)[J].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129.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