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2 10:38:31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经济市场分析,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前言: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告诉我们,人们做出何种选择,是与不同选择的成本和效益密切相关的。校园二手市场其具有独特性,对二手市场的供给方来说,交易成本表现为用生产成本与最终消费者支付的价格之差来衡量。对需求方来说,理性的消费者必须在考虑搜寻成本的大小来决定是否进行交易活动,以得到尽可能低的价格。
一、对校园二手市场的供需角度分析
市场的发展归根到底是供给和需求两个基本经济变量相互作用的结果,校园二手市场也不例外。供给者几乎可以自由进入或退出二手市场,对于理性的供方来说,由于他们受惜卖心理影响较小,二手商品的成本可以看作是零,因此当需求价格与供给价格相匹配时,交易就会成功。对于有限理性者,会预期学生的内在价值,但由于受惜卖心理影响,不减或减很少一部分的二手折价。非理性者,不受惜卖心理影响往往以很低的价格甚至无价转送出清。完全非理性者受惜卖心理影响较大,按二手商品的新旧程度出售。购买二手商品的动机在于预期效用的价格所反映的内在价值,对处于消费者地位的学生来说,存在有目的性的需求,但也有进入市场前没有一定的目的性,属于临时产生的不确定性需求。他们普遍会低估二手商品的价值,需求价格会接受在预期内在价值减去二手折价的范围。
在二手市场经济中,交易买卖是权益者和消费者之间的链接。每年都有大量的毕业生,他们不可能将几年配置的东西都带走,面临权衡,面对搬运物品所耗费的高额成本,保留这些东西的效用如果低于售出获利的效用,作为一个理性的决策者,自然会选择低价出售,资源的重复利用方面可大大降低成本,价格低廉的商品对于消费者而言几乎没有什么替用差异。当在购买商品过后的一段时间拥有了再次购买的能力,或者是想购买更新更高好产品的欲望,都愿意卖旧买新;可见,学生的消费习惯和消费层次也为二手市场提供了发展空间。
二、二手商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分析
交易成本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人们自愿交往、彼此合作达成一笔交易所要花费支付的成本,也指买卖过程中所花费的全部时间和货币成本。包括传播信息与市场有关的运输以及谈判、协商、签约等活动所花费的成本。也即人―人关系成本。它与一般的生产成本(人―自然界关系成本)是对应概念。在“二手”市场里,由于涉及两个相互独立的经济主体,成本是一个相对效应的博弈,卖方自然只愿以较高价成交,买方却愿意以较低的价格到手。
校园二手交易市场比起作为正常商品的经营市场,可看作是一个实现低价出清的市场。从供给上来说,供给成本为零,他们要想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必须实行价格歧视政策,减少市场中潜在的消费者剩余。而对需求上来看,因为买二手商品所花的代价比之自己采购新商品的成本低得多,效果也不差。提高商品率并不是提高了社会觉悟所促使的,恰恰是考虑自己利益的结果。这种劳动市场及其自由选择的生产关系,往往会出现产出不可能始终与增加的投入成正比例。
收入的变动会影响人们的消费选择及消费倾向。校园群体收入基本稳定,如果需求不断增加,但由于收入不足以购买新商品,考虑其替代效应时,二手商品成为其效用最大化的选择。假定消费者收入不变、其他商品价格不变,随着二手商品价格的降低,发生的替代效应使其需求量增加,而产生的收入效应促使其需求量减少,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因而总的价格效应为正。就说明在替代效应影响下给二手市场的发展带来了机遇。
三、校园二手交易的市场分析
大学生学习、生活和消费所形成的二手市场,既具有一般市场的共性,但同时有自己独特的一面,买卖的形式极其多样化,有长期制,有定期合同制;有整日工作制,也有部分时间制;有雇主提供劳动工具,也有自备生产手段;有纯粹的雇佣关系,也有分红制。不同的交易条件满足了不同需要的人群。校园二手交易市场的存在普遍是一个自发形成的临时性市场,严重信息缺陷的不规范市场,市场功能难以发挥。现从市场客体和市场主体进行分析:
大学校园市场的特点:(1)容量大。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近年来的连续扩招,规模不断壮大,也就意味着一个高素质的新型消费市场的形成,这将占据整个消费市场不可忽视的一大份额。(2)分布相对集中。由于历史和地区间经济文化发展的差异,我国的高等院校一般分布的地区相对比较集中,校园市场消费集中,有效的信息传达也比校园外市场上更迅速直接,这样花费的成本相对较低些。(3)开发成本低。在校园的经营比在一般市场上抢占份额要容易得多,成本也低得多。(4)实用性。由于大学生的价值观、消费观没有完全稳定,消费经验不够丰富,消费习惯往往带着学生时代的印记,他们的想法就是自由挑选最恰当的适合自己的产品。一般来说,物美价廉、经济实惠是许多大学生购买商品的基本准则。(5)连续封闭性。在校大学生信息网络的普及和传播主要是靠同学间的口耳相传,他们一旦对某个产品或服务满意很可能会连续消费,而且这样的感觉会因为大学生之间信息的迅速交流,会感染到周围的同学,形成了一个较为封闭但却活跃的消费市场圈。
校园二手商品的交易的不确定性。校园市场的客观现实,决定了供需双方都要面对一个具有较高不确定性的销售或者供应环境。通过分析主要表现在:(1)没有一个准确的地点,而是不固定在校园的具体地点。(2)没有固定的摆摊时间,随机性很大,且经常是因为没有时间而退出市场。(3)供需双方都是临时性从事交易,不会认真关注市场的各种相关信息。故它的潜在购买人群是所有进入市场的校园人群。产品的需求时间、需求地点、需求数量、需求品质都不相同,并且这些需求又是富有弹性的不断变化,其面临的需求环境是相当不确定的。当是被动性需求时,对内在价值预期不高,同时因为是为了节省购置费用而进入市场,故对二手折价预期很大。当是目的性需求带来的,潜在顾客群体较小,在加上市场的信息缺陷,大大降低了交易机会的出现。同时,因为存在着特定的需求,供方会大大提高预期内在价值和减少二手折价。如果双方都不愿意妥协的话,结果是不会产生交易,成交的比率就会很低。
校园二手商品的交易市场的不完善性。主要分析出售价格的不统一以及售后无保障方面。校园二手交易市场上的同种产品通常没有标准的估价,随性的定价与砍价降低了同学们对二手市场的认可度。同时,售后问题也是市场消费者交易的顾虑因素,校园内的二手市场多半由学生组织举办,相当于人的角色,一切交易行为都表现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买家从人处买来商品出现问题之后,既无法与卖家取得联系,又不能从人处获得售后服务,这无疑是对买者利益的风险存在。市场中的竞争引导二手交易提高服务质量,并使之成为商业社会中道德构成的主要成分。懂得了参与交换是现代社会中每个人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一种方式,同时也意识到捍卫个人利益的正当性。打造平等、自由、自重、互重,是校园市场文化的重要组成。
二手市场是校园交易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个稳定的校园二手交易市场可以更好地实现资源的有效分配,而理想的二手市场则是消费者群体乐于参与二手商品消费,并且卖家以较大概率提供高质量的二手商品,在市场均衡的条件下实现公平交易。提供对称信息以及市场的规范制定灵活、务实、多样的市场营销策略,开拓“大学二手市场”这块热土,满足大学生消费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校园二手交易市场的发展。
2012年,在宏观经济放缓的大环境下,在限娱令、限广令等一系列政令的影响下,中国媒体广告市场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全年增幅仅为5.7%,为近年来罕见低增长。2013年第一季度,中国GDP同比增长7.7%,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基本延续了去年四季度以来的企稳回升态势。一季度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超过5.5万亿元,相比去年四季度,内需短期有收缩,年中有望逐步企稳。3月份CPI为2.1%,低于市场预期,通胀预期减弱。对外贸易也延续了去年第四季度以来反弹回升的势头,继续保持稳定的增长。在宏观经济平稳增长的大背景下,2013年一季度中国广告市场开局喜人,增长11.3%,高于GDP 7.7%的增幅,同时也远远超出去年同期1.5%的增长。(见图)
电视媒体恢复增长网络增长进入平稳期
一季度增长主要靠电视拉动,去年年初由于受到限娱、限广等广电政令调控和经济大环境的影响,电视广告市场受到很大的冲击,今年一季度恢复增长,增幅13.2%,高于广告市场的平均涨幅。其中央卫视收入额和时长均有增加,地面频道收入增幅缓慢,广告时长缩减。广告投放继续向全国性高端化品质化平台聚焦。电台广告收入稳步增长13.6%,继续引领传统广告市场涨幅。继报纸后,杂志也出现负增长,纸媒堪忧,需要更快进行数字化、电子化步伐。网络(不包括搜索类)进入平稳增长期,同比增长18.8%。(见图)
“大消费”行业依然集中传统平台宝洁稳居广告主首位
行业方面,日化、食品、商业及服务性行业、饮料、药品“大消费”行业继续传统广告投放市场的主力军团。除了商业及服务性行业和药品投放依然缩减外,其他三大主力行业均保持稳定增长,尤其是来自春节因素的影响,食品和饮料增长显著,增幅均超过20%。日化行业10%的增长稳居投放额霸主,其中欧莱雅是中国广告市场一季度投放刊例额最大的品牌,但增长减速。宝洁稳居广告主首位,不仅在传统媒体投放最大额的投放,在互联网上也是投放冠军,并保持快速增长。除了主力行业增长外,酒类、清洁用品、房地产和交通行业一季度增长也表现强劲,房地产虽然环比去年四季度下滑,但对比去年同期呈现24%增长,房地产市场已然回暖。而在去年同样低迷的交通行业也有25%的增长。家电家居行业从一季度的投放表现看,依旧低迷。(见图)
互联网广告投放市场上,交通、网络服务类、食品饮料是主力投放行业。食品、饮料、酒类、医药、日化、个人用品等传统行业增长显著,继续加速在互联网传播。尤其在传统媒体上投放缩减的医药行业,在互联网上有62%的高增长投入。部分行业的媒体传播转型,值得关注。(见图)
近年来,全球有机农业和有机产品市场发展较快,据IFOAM网站2012年世界有机食品报告统计,全球2011年有机产品销售额达到629亿美元;有机生产者数量从2005年的60万增加到2011年的160万。世界有机农业的快速发展和有机食品消费的快速增长,促进了对其相关研究的深入展开。目前对有机食品消费行为的研究已经较深入,关于市场开发和营销渠道的研究也较多,但从经济学的视角分析有机食品市场开发还不系统。基于此,本文从有机食品价格形成分析、有机食品消费的影响因素、基于政府视角的经济学分析等方面对有机食品市场开发进行论证。
一、有机食品的价格分析
据savvysugar网站的报道,在美国,如果选择常规的食品组合,所有这些杂货加起来为34.22美元一个星期;同样的组合,如果选择100%的有机食物,你会支付53.41美元一个星期,即要多支付56%。有机谷物的价格是非有机谷物的价格的2.76倍,有机牛奶价格是非有机牛奶价格的1.6倍,有机面包价格是非有机面包的价格的1.3倍,有机鸡蛋价格是非有机鸡蛋价格的2.3倍。
1、有机食品的供给成本分析
由于在有机食品的生产过程中,不能使用化学肥料或化学合成肥料,所以在日常管理和维护方面需要更多地使用劳动力去处理,导致劳动成本投入较普通食品高;在使用过程中有机肥料的成本比普通食品的化学肥料也要高。另外,根据有机食品的生产规定,有机土地需要相应的轮作,从而降低了土地的使用效率,变相地使得土地的生产成本提升。有机食品的认证需要向发证机构缴纳一定的认知费用,而普通食品是不需要的。以上这些因素的累积导致有机食品的生产成本较普通食品高,供给较少,供给弹性较小。
2、有机食品的需求状况
根据美国农业部(USDA)的报告,有机食品的零售销售从1997年的3.6亿美元上升至2008年的211亿美元,58%的美国人声称他们喜欢吃有机食品。归纳当前消费者购买有机食品的动机可分为两大类型:一类是出于追求健康营养、质量和食品安全的短效型动机;另一类是出于保护环境、动物福利和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长效型动机。在这两种动机的作用下,有机食品的需求逐年增加和上升。相比普通食品,有机食品的需求弹性更大,需求量更加巨大。
根据上述分析,有机食品和普通食品的需求和供给状况如图1所示。
根据价格机制原理,价格是由供给和需求的相互作用决定的。相比普通食品市场出清的结果是,有机食品的均衡价格较高,均衡需求量较低。
二、有机食品消费的影响因素研究
根据经典的市场营销理论,影响消费者行为的个体因素主要有消费者的心理因素、生理因素、行为因素与经济因素。由于这些影响因素有些无法进行定量处理,有些因素可以作为随机扰动项去处理,因此这里主要从消费者的个人收入(人均GDP)、消费者的文化和认知程度(教育公共开支总额占GDP的比例)来进行分析。根据IFOAM2012年的官方统计,世界上有机食品销售额最大的十个国家是美国、德国、法国、加拿大、英国、意大利、瑞典、澳大利亚、日本、西班牙(见表1),下面根据这十个国家的数据来分析有机食品消费与国民经济之间的相关关系。
计量经济学中常用的需求函数模型有线性模型、半对数模型和双对数模型三种。由于双对数模型其系数就是弹性系数,有合理的经济学解释,而其他两个不具有这样的优点,故在此采用双对数模型分析,表示如下:
lnQ=?琢+?茁lnGDP+?酌lnEDU+?滋
首先用EVIEWS6.0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见表2)显示lnQ和lnGDP相关系数为0.401635,lnQ和lnEDU相关系数为0.848227,即人均有机食品的消费与人均GDP弱相关,而与教育公共开支总额占GDP的比例高度相关。
根据2011年的国别数据进行回归得出:
lnQ=-21.75+1.07lnGDP+3.66lnEDU
表3的结果表明,人均GDP每提高1%,会使有机食品消费提高1.07%,但回归结果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不显著。教育公共开支总额占GDP的比例每提高1%,会使有机食品消费提高3.66%,回归结果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即可得到下面的回归结果:
lnQ=-21.75+3.66lnEDU
通过上面的实证分析,我们发现有机食品的消费其实与人均GDP的相关度不是很大,而与这个国家在教育上的投资高度相关,即人们通过教育可加强对有机食品的认识、提高对环境保护的意识。这也验证了我们上面的统计,瑞典人均有机食品的消费最高与其公共教育开支的高比例是相吻合的。
三、基于政府视角的经济学分析
1、加强对有机食品生产者的补贴
根据国际有机农业生产要求和相应的标准,在原料生产和产品加工过程中不得使用农药、化肥、生长激素、化学添加剂、化学色素和防腐剂等化学物质,不得使用基因工程技术。同时在有机食品的生产过程中,有机的耕地还要进行一定的轮休。所以从长远来看,有机食品的生产体系为人类提供优质的食物的同时,也在保护着人类的自然环境,利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以经济学的观点来说,有机食品的生产过程中产生正的外部性,所以政府为了鼓励生产者,应该给予有机食品的生产者一定的补贴。
2、加强对有机食品的认证管理
由于有机食品的价格要高于普通食品,而且消费者在选购有机食品时无法从外观上进行鉴别,只能根据认证来作为辨别的依据。如果不加强认证工作,本来市场上的供给和需求相交于P1和Q1,由于消费者对有机食品的真假无法识别,导致本来要购买有机食品的消费者转买普通食品,使得需求下降至D2,从而价格和需求量均下降至P2和Q2(见图2)。这样在市场上就会出现假的有机食品驱逐真的有机食品的现象,需求量和价格的下降将阻碍有机食品的良性发展。
有机食品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很多问题,我们都可以从经济学理论上找到解决的途径。但是整个有机食品产业的发展需要多方共同配合完成,有机食品价格的降低需要有机食品生产规模的经济化,同时供应链完善与否直接影响产品的物流和配送成本。消费者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对有机生产的全面认知将有助于有机食品的消费,而政府规范认证下的制度环境则是有机食品健康发展的前提。
(注:本项目为2012浙江省教育厅基金项目“有机食品市场的系统整合机制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Y201223466;主持人:赵翼虎。)
【参考文献】
[1] 2012 Consolidated Annual Report of the IFOAM Action Group[EB/OL].[2012-11-24]http:///sites/default/files/page/files/ifoam_annual_report_2012.pdf.
[2] Organic vs.Conventional:Price Breakdown of 10 Common Groceries[EB/OL].http:///Conventional-vs-Organic-Grocery-Prices-18342929.
[3] CNCA-N-009:有机产品认证实施规则[S].北京:中国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