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诗歌艺术鉴赏

诗歌艺术鉴赏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22 10:38:42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诗歌艺术鉴赏,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诗歌艺术鉴赏

篇1

教学是一门艺术,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只有讲究教学艺术,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而诗歌鉴赏是语文课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等方面意义重大。所以在诗歌鉴赏教学中更要讲究教学艺术,提高教学效率。以下是本文对此问题的几点看法。

一、字字斟酌,细细品味

古代诗人在作诗时,特别注重诗歌中每一字、每一句的斟酌和锤炼,比如:唐代诗人贾岛的“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北宋诗人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以及苏小妹的“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等经典诗句,无不诠释了古代诗人字斟句酌的艰辛与古代诗文的艺术美感。为此,语文教师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这种诗歌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诗歌素养。例如,在教学东坡居士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其中一句“乱石穿空,惊涛拍案,卷起千堆雪”,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品味“穿”和“惊”这两个字的运用,通过这两个字来体会山势的险峻和浪花的汹涌;又如,在教学背诵词人晏殊的《蝶恋花》时,应注意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昨夜西风凋碧树”中“凋”字的巧妙运用,通过探究学生发现:“凋”字在此用的颇为精妙,如果换成另外任何一个字都不足以表达秋天的萧索之景,更无法体现作者的满心伤感。由此可见,通过引导学生赏析诗歌词句,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领悟诗歌魅力,同时也使他们深刻理解了我国古代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二、细品意象,体悟情感

诗歌是作者内心的真实写照,是作者感情的寄托和抒发,诗歌鉴赏就是要客观的把握诗歌的思想和内容,而通过论其世,知其人,才能深入了解诗歌作品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生活状态,深入浅出的追寻作者的脚步去揭示社会生活的世态炎凉,设身处地的揣摩作者的心境,增进学生对诗歌的深入理解,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孟子曾说过:“读其书,颂其诗,不知其人也,可乎?以论其事,尚友也。”因此,“知人论世”不仅是我国古代文坛一种观念,同时也是评论诗歌文学作品原则之一。清代著名文学家章学诚曾在《文史通义》这本书中写到:“不知古人世,不能妄论古人辞也,知其世也,不知古人之身处,亦可邃论其文也。”诗歌往往是作者情感由内而发,是社会现状和作者自身经历和内心心境的真实写照,语言精练,高度集中,内涵极深都是诗歌语言的特点,往往诗贵曲深,含吐不露,语近意遥,如果想要深入解读诗歌,只关注诗文本身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鼓励学生查阅历史典籍,了解创作的背景和时代氛围,关注作者的生平事迹和人生遭遇,站在作者的角度去品味诗歌的深层含义,客观准确的把握诗歌的内容和思想内涵。例如,在学习马致远的作品《天净沙·秋思》这篇诗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解读诗歌的意象,为学生展示一幅弥漫着灰色暗调和阴冷气氛的秋郊的夕阳图,其中枯藤、昏鸦、古道、老树、瘦马无一不传递出作者浓浓的思想情怀,表达了在天涯浪迹的游子那对故土彷徨悲苦的心境。在解读意象的同时,还要注意巧析意境,通过解读意境来意境是作者将自己的思想情感融入到生活图景中所表现出来的艺术境界,巧析意境首先要了解诗文情与景之间的结合方式,抓住诗歌的气氛和画面,品味诗文事、情、景的交融,做到情景相生,寓情于景,帮助学生把握诗歌作品的主旨和思想内涵,提高教学水平和学生诗歌鉴赏能力。

诗歌的本质意在借助客观形象事物来体现作者的主观情感。因此,诗歌中所描写的事物,不仅仅是现实中的事物,更是富含情感的形象,即“意象”,所谓“意象”就是呈现作者情感的载体,所以,能够正确把握形象事物后面所蕴含的言外之意,是提高学生鉴赏能力的重要方式。例如,诗仙李白“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句诗中,“孤帆”和“远影”其实就是一种意象,通过这两种事物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友人依依不舍的深厚情谊。此外,语文教师应告诉学生古代诗人的一些审美习惯,如:“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望月怀远”、“月圆思乡”、“见梧桐细雨则生凄楚悲凉之情”等情绪,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在鉴赏诗歌时,根据具体意象来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结合意象感悟诗歌”是诗歌鉴赏的主旨,即:要弄清楚作者所抒发的是什么情,要表达的是什么志。例如,通过研究近年来各地中考诗歌鉴赏题我们发现,所选作品中蕴含的情感因素丰富多彩,大致分为以下几种:思乡之情、友人之情、爱国之情、惜别之情、奋斗之情等,所以在诗歌鉴赏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体会作者抒感的背景,以正确判断诗人所要抒发的是哪一种情感。

三、体味手法,学会鉴赏

每一片诗歌都有自己特定的表达技巧,也就是诗歌的表现手法,是诗人灵活运用语言的技巧与方法。作为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针对诗歌的表达技巧来鉴赏诗文内容,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综合盘点教材中诗歌的表达技巧,大致分为以下几种: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密不可分;②借物比喻,通过比喻,体现诗人的内在情感,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③借事传情,通过对事件细节的描写来抒发内在情感,如《秋思》的作者就借用“写家书”的事件来表现对亲人的思念之情;④对法,这种方法是指作者采用从对面写来的方式创造意象,使整首诗都不直白、不浅露,不但委婉深沉,而且余味绕梁,比如温庭筠《菩萨蛮》中的“五月渔郎相忆否”就采用了“对法”,整首诗没有从正面描写自己对亲人的思念,而是从对面来写,询问故乡的“渔郎”是否还记得自己,将自己的思乡之情表现的淋漓尽致。

四、书写鉴赏,提升素养

当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总结之后,就可以让他们尝试自己书写诗歌赏析了,赏析内容主要包括:对诗歌作者及其背景的介绍、诗歌体裁、描述诗歌内容及形象、咀嚼诗歌中的关键字、分析感触最深的语句、呈现诗歌所运用的修辞方式及其作用、作者风格及相关趣味等。要求学生从以上要素中任选几点写出赏析材料,字数不限,体裁不限,只要能体现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即可。有些学生不但写出了诗歌赏析,而且能很好的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当学生书写之后,可以让他们互相评价,交流自己的心得体会,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形成一种思想与情感交流的良好网络,使学生通过诗歌鉴赏,不但能拓展自身的思维能力,而且提升了自己的人格素养。

总之,诗歌鉴赏活动是在正确理解诗歌内容基础上而进行的再创造活动,因此,语文教师要明确诗歌鉴赏的教学目标,善于创设良好氛围,为学生提供自由发挥的空间,帮助学生跨越鉴赏障碍,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参考文献:

[1] 宋兰今.关于优化高中诗歌教学手段的探索[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4)

[2] 赵玲.高中语文诗歌教学方法谈[J].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综合版),2004,(02)

篇2

塑造艺术形象的常见手法,特别要注意以下几种:对比衬托、烘托渲染、细节刻画、比兴手法等。对比衬托:如杜甫《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用落叶纷纷来渲染一种清冷肃杀的悲秋气氛,从而衬托诗人穷困潦倒、飘泊无依的形象;细节刻画:塑造人物形象大多着力于人物的语言、行动等细节的描写。如《孔雀东南飞》中描写兰芝“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的细节,刻画了一个爱憎分明、不忍离去但又无可奈何的女性形象;比兴手法:如《氓》第三章“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甚。”诗句以桑树、斑鸠起兴,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比兴手法的运用,有助于诗歌形象的塑造,也有助于读者走进主人公的生活世界去体味他们的真情实感。

诗歌形象鉴赏,要注意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蕴含在形象中的人生意义或社会意义。首先可以借助诗歌形象,领会诗人的感情。如,唐朝朱庆馀《闺意献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这首诗表面上刻画了一位新妇形象,实际上作者以新妇自比,以新郎比张籍,以公婆比主考,表现自己考前的期待与不安心情。其次,可以借助诗歌形象,分析诗歌的意境。意境是作品描写某种事物所达到的艺术境界,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生活图景和谐统一的结果。例如,陶渊明《归园田居》中,作者着力描绘出一种清新自然、静谧美好的农村生活场景,勾勒出恬淡闲适的意境。最后,还可以借助诗歌形象,体会诗中的哲理。在有些古诗中,作者往往在写景状物中渗透议论说理的成分,从而使读者在接受其形象感染的同时,对其中蕴涵的哲理仔细玩味后心领神会。例如,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作者以登山所见和所悟,向我们道出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一朴素的哲理。类似的还有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和王安石的《登飞来峰》等。

古代诗歌鉴赏艺术形象的设问的方式及答题角度和步骤:

(一)这首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艺术形象?请具体分析。(这是从整体上考)解析:艺术形象主要有――豪放洒脱,忧国忧民、青衫泪湿,归隐田园、钟情山水的隐士,爱惜人才,儿女情长,为国戍边的征人,四处漂泊的游子,品行正直、高洁的志士等。回答时,第一步,从上挑选一个(如果找不到,请自己概括),这是概述;然后结合诗句挑出描写形象的词语具体解说即可。以上是人物形象,如果是“物”的形象,答题时,先找出有关诗句,接着分析形象的基本含义,再结合主旨分析比喻或象征了什么形象。

例如:阅读《题李凝幽居》(贾岛),简要地分析“李凝”的形象。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参考答案:首联诗人用“少邻”“草径”“荒园”的环境描写,暗示其隐士身份。颔联的以动衬静,颈联的归路所见,均表现李凝居处的清幽,烘托出李凝生活的悠闲、宁静。本诗通过描写李凝居住的荒僻,清幽,刻画了一个过着悠闲、宁静生活的隐士形象,表现出作者对这种隐逸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例如:阅读《江雪》(柳宗元),简要分析“蓑笠翁”的形象。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参考答案:诗歌刻画了一位清高孤傲的不畏风霜严寒的老渔翁形象。通过读诗,可见前两句描绘出一幅广阔、寒冷、寂静的环境。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中,那位老渔翁不怕天寒雪大,而忘掉一切,专心钓鱼,形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显得格外清高孤傲,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似的。这个被幻化了、美化了的渔翁形象,恰是实际生活中的柳宗元本人思想感情的寄托与写照。

篇3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712(2015)12-0034-02[作者简介]廖沁华,女,广西梧州市苍梧中学教师。

诗歌融合了中华文化之精髓,也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但是,不少学生认为诗歌学习枯燥乏味,对诗歌学习没有兴趣,因此学习动力不足。那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让学生深刻体会诗歌的隽永与优美?

一、介绍写作背景

写作背景是理解诗歌的首要切入点,写作环境、时间、地点、动机等都是写作背景,它是帮助学生理解、体会、感受诗歌的捷径。特别是战争时期的诗歌,在和平年代出生长大的学生很难体会到这类诗歌作品的感情,这就需要向学生介绍一些相关的事件。对于这一部分的教学,教师需要注意教学艺术,可通过展示图片或名人对诗歌及作者的评价等方式导入课堂,然后再接着介绍诗歌的写作背景。

以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二单元第七课的《声声慢(寻寻觅觅)》的教学为例,笔者首先向学生展示了一组李清照的图片,让学生体会这位婉约派代表词人的特点,接着向学生介绍这首词的创作背景以及作者的基本概况:公元1127年五月,徽宗、钦宗二帝被俘,北宋亡。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于是年三月奔母丧南下金陵。秋八月,李清照南下,载书十五车,前来会合。公元1129年八月,赵明诚因病去世,时清照四十六岁。金兵入侵浙东、浙西,李清照把丈夫安葬以后,追随流亡中的朝廷由建康到浙东,饱尝颠沛流离之苦,境况极为凄凉,在这样的背景下,作者写下了这首《声声慢》。通过介绍词的创作背景,学生就理解了作者当时的处境,学生换位思考,仿佛自己就是当事人,感同身受地体会到了这首词的凄凉和悲伤。

二、理解诗歌的意象

意象用法常常出现在诗歌中,作者常常借用这种手法来委婉地表达自己的心境和情感。要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意象,首先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意象。教师可以借助比喻的修辞方法让学生了解意象的具体作用和意义,接着引导学生在诗歌中找到意象用法并进行初步分析,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对诗歌的感情基调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再通过教师的讲解修正自己的体会。这样一来,学生不仅深刻地理解了诗歌中的意象用法,还锻炼了自学能力和理解能力,培养了语感,加固了语文基础。

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二课《雨巷》的教学为例,笔者先为学生引入了“意象”这个概念,并让学生在诗中找出有意象用法的事物。很快,学生便找出了“雨巷”“油纸伞”“我”“雨”“篱墙”“丁香”和“丁香一样的姑娘”等意象,接着笔者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尝试体会这些意象所蕴含的感情――“这首现代诗中‘丁香’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它象征着什么?带给读者一种什么样的感觉?”随后,引导学生发掘丁香的特点――丁香象征着美丽、高洁、哀婉、愁怨,是柔弱和哀愁的象征,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一抹愁怨和凄美。紧跟着,笔者趁热打铁,向学生及时抛出问题:“文中‘丁香一样的姑娘’又是什么意思?和丁香有什么联系?其中包含什么样的内容?”学生很快就结合前面“丁香”的问题,找出了“丁香一样的姑娘”意象所指――诗人刻画的一个满心哀怨、惆怅彷徨的撑着油纸伞的姑娘。除此之外,笔者引导学生向更深的层面上理解,让学生体会这首诗的中心思想:“丁香一样的姑娘”还象征着诗人美好的理想,但这样的理想又是渺茫的、难以实现的。再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大革命失败,这“丁香一样的姑娘”又可以代表大革命失败后的一部分有追求的年轻知识分子,表达了他们在政治高压下因为找不到出路而陷于惶恐和迷茫的心境。经过对于每一个意象的分析,学生更加体会到了《雨巷》这首诗的感情基调以及作者所要表达的哀愁和彷徨。通过相同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让学生多多练习对意象的理解和掌握,需要注意的是,应先让学生自己去找诗歌中的意象以及这些意象所代表的内容,之后教师再进行引导,这样有助于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诗歌基调的整体把控能力。

三、结合音乐教学

诵读是诗歌教学的教学手段之一,对于诗歌的学习,除了“阅”还要“读”,一些饱含深情的诗歌仅仅通过分析理解是不能够完全体会其韵味的,这时诵读就可以让读者更加深刻地体会作者的心境。在诵读时,配上合适的音乐,诵读教学会更好,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二课《再别康桥》的教学为例,在收尾时,笔者播放班得瑞的《童年》,让学生在配乐中体会作者对康桥的依依不舍之情,并且让学生在配乐中感受这首诗的抑扬顿挫,通过自己的理解将这首诗有感情地诵读出来,鼓励学生比较自己和其他学生及教师的朗读,找出异同,归纳总结,从而扬长避短,不断进步。这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输出”的同时提高了“输入”的质量,既丰富了课堂内容,也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总之,笔者通过介绍写作背景、理解诗歌意象以及结合音乐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更加轻松细致地理解了富有文化底蕴和文学技巧的诗歌,这不仅仅有助于学生语文成绩的提高,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细腻情感。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