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2 10:38:42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发展农村产业的建议,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一、 Xx县银行卡产业发展现状
xx县位于乌蒙山脉西北面的金沙江南岸,总面积xxx平方千米,海拔xxx米,距xx市xxx公里。距昆明(省会)xxx公里。全县辖十五个乡(镇)、xxx个行政村、xxx个村民小组。常年居住汉、回、彝、苗等xx个民族。2011年末全县总人口xxxx人,其中农业人口xxxx人,农村实有劳动力xxx万人。目前有正在建设中的中国第二大,世界第三大水电站,距离县城三公里。
xx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辖内营业网点xx个,遍布城乡。截至2011年末,各项存款余额xxx亿元,各项贷款余额xxx亿元,实现营业收入xxx亿元。累计发卡xxx张,累计新开卡xxx张。安装ATM机xxx台,发展POS特约商户xxx户,安装 POS机xxx台。我社营业网点点多面广,并随着近年来深化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不断建立健全内控制度及监督体系,金融电子化迅速发展,资金运行平稳,资产质量逐年提高,为开展银行卡营销工作创造了良好条件。
二、发展银行卡的现状及面临的困难。
xx县城有工行、建行、农行、邮政储蓄银行和信用社五家金融机构,竞争激烈。从目前xx县农村信用社银行卡市场发展的现状看,产业化程度低、用卡率低、受理市场发展缓慢已成为制约银行卡产业发展的瓶颈,亟须引起高度重视。
xx农村信用社目前发展金碧卡,主要是通过工资、农民工外出打工开户,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惠农卡)等方式发出,绝大多数人仅将银行卡作为收发工资和取款的工具。加之刷卡消费宣传力度不够及县级乡镇刷卡受限,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用卡人的积极性,发卡率不高。同时,也有的网点只是为了完成发卡任务,没有认真挖掘市场潜力,银行卡宣传力度不到位。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发卡量不大,用卡率低,持卡消费不积极。xx县农村信用社所发出金碧卡近半数以上的持卡人处于被动用卡状态,绝大多数人仅将银行卡作为收发工资和取款的工具,特别是乡镇一级信用社,有的为完成发卡任务,对农户大量发行金碧卡,农户觉得记密码麻烦,不如用存折直观,因此“睡眠卡、半睡眠卡”大量存在。
2、受理市场发展缓慢,特约商户数量少且发展的商户大多为个体工商户,持卡人用卡消费意识不强。据调查有80%的消费者愿意使用现金消费,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持卡人的用卡率。
3、受理环境建设滞后。受经济条件影响ATM机数量较少,乡镇镇信用社还没有被覆盖,多数客户的银行卡在外出时才使用。
4、银行卡功能单一。银行卡多以存取款作为业务重点,结果是银行卡仅仅是作为一张“电子存折”在使用,卡的内涵没有得到真正的发挥,只是一行一卡,一张卡不能处理所有的缴费业务,给客户带来诸多不便。
5、特约商户手续费较高,使商户望而却步。目前商业流通领域已进入微利时代,商户要按交易金额交手续费,安装POS积极性不高。一些特约商户虽然安装了POS机具,但却将其放在不起眼处,且收银员嫌操作手续麻烦,除顾客要求刷卡外,一般收银员不愿主动提醒顾客刷卡消费,特约商户积极性不高。
6、银行卡知识宣传不到位。首先是客户对如何正确使用银行卡知道不多,有些持卡人认为银行卡只能到ATM机取款,却不知道还可以刷卡消费等等。其次,许多商户不清楚如何申请安装POS机具及安装费用,主动申请安装的少。加之县域小,大型点的商户都已安装POS机。
7、银行卡专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银行卡业务自身的特点,客观上决定了银行卡业务人员既要懂传统业务和中间业务,又要掌握高科技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目前信用社银行卡专业人员明显不足,尤其是高素质的专业人员,一些业务员甚至不知道银行卡跨行交易收益如何分配。
8、银行卡犯罪层出不穷,持卡人的用卡安全感有待提高。
四、加快银行卡业务发展的建议。
一、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辽宁省农村经济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总体看来,辽宁农村经济三次产业结构已由改革开放初期的“2―1―3”的经济结构,变动到目前的“2―3―1”的结构,辽宁的农村经济正受到城市工业化的影响。从三大产业的内部结构来看,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尤其是第一产业的变化。自80年代以来,农业在第一产业中的比重逐年下降,由1985年占第一产业比重的91.86%下降到2004年的56.21%。牧业和渔业在第一产业中的比重逐年上升,分别由1985年占第一产业比重的1.82%和4.74%增至2004年的28.84%和13.07%,畜牧业上升势头高于渔业,林业在第一产业中的比重基本维持在1.1%的水平。第一产业的内部结构已由1985年以农业为主的结构变为2004年牧业、渔业、林业之和占第一产业近一半比重的结构。
二、影响辽宁省农村经济增长的因素分析
本文应用灰色关联度理论分析影响农村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为制定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的对策提供科学依据。灰色系统关联度数学模型是灰色系统分析的一个重要方法,它是对系统内的各个因素序列(其中一个是主行为因子序列,其他是相关行为因子序列)随时间变化时,其变化方向和速度的关联程度的描述。在系统的发展过程中,哪些是影响主行为因子的主要因素,哪些因素对主行为因子的产生影响不大,可以用关联度的排序来分析。关联度大的表明该因素对主行为因子的影响较大。反之则较少或不受此因素的影响。
1.确定母序列(主行为因子)与子序列(相关行为因子)
母序列为:
子序列为:
式中ρ为分辨系数,0
2.计算个子序列与母序列关联度δi
计算公式为:
根据以上灰色关联理论,选定辽宁省1985年~2004年各年农村经济的总收入作为母序列,选择影响辽宁农村经济增长的第一、二、三产业从1985年至2004年各年的经济收入作为子序列,经计算可得:δ1=0.6477;δ2=0.7495;δ3=0.8533。其中,1985年~1996年间,三次产业对农村经济收入的关联度的关系为:δ2>δ1>δ3,说明第二产业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最大,第一产业次之,第三产业最小;而在1997年~2004年间为δ3>δ2>δ1,说明在此期间第三产业对农村经济收入的影响最大,第二产业次之,第一产业最小,这也和辽宁省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加快所带来的效应事实相吻合。
为分析影响农村经济增长的具体因素,现选定辽宁农村经济总收入为母序列,选择影响农村经济增长的相关产业构成因子作为子序列,它们是:第一产业所包含的农业收入δ11,林业收入δ12、牧业收入δ13、渔业收入δ14;第二产业主要为工业收入δ21、建筑业收入δ22;第三产业主要为运输业收入δ31、商饮业收入δ32和服务业收入δ33。据灰色关联理论,计算结果见下表。
由表可以看到影响辽宁省农村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是商饮业,其关联度位居9个因素之首,紧随其后的是工业收入,畜牧业位居第三,这3个行业已成为影响辽宁农村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而农业仅排在第4,说明辽宁省依靠传统种植业已经不能有效地促进农村经济的增长;而林业、运输业和建筑业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关联度较低,说明辽宁第一产业应以多种产业综合发展为主,突出发展第三产业的拉动作用。要想进一步提高农村经济收入水平,必须对产业结构进行合理的调整和优化。
三、结论与建议
1.抓住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的良好机遇
进一步改善农村交通运输条件,加快农村城镇化步伐,从而继续稳定商饮业、工业等对农村经济增长拉动效应大的产业的发展。
2.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大力调整农业生产结构
优化农村区域布局首先要以提高粮食品种和种植效益为中心,按照地区特点和比较效益的原则进行调整,优化粮食种植结构。同时大力发展畜牧业、渔业等产业,发挥这些产业的后发优势,努力促成他们成为辽宁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
3.加大对弱势产业的扶植
在辽宁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弱势”产业随着经济的发展提升的空间巨大,加大对他们的扶植,推动农村经济的全面高速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 消费结构 产业结构 关联关系
一、河南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分析
1.河南省城乡居民消费结构支出比例的变动趋势
从表1的数据,可以看出河南省2000年和2008年城乡居民特别是农村居民的食品消费支出占总的消费额的比重不断下降,而医疗保健和交通通讯项目的比重都有不同程度的上升,这说明人们的消费层次在不断提高,人民的医疗保健意识有所增强。2008年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项目在农村居民消费中占的比重位于食住之后,排第三位,这将成为农村居民消费的新增长点;而城镇居民的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项目支出有少许增加,这说明城镇居民越来越重视精神生活的消费。对于交通和通讯项目支出,城镇和农村均有明显增加,这与近几年移动电话的普遍使用,及我省公路的不断修建有很大关系。
2.居民消费结构变动对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
从消费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的地位来看,消费需求结构是产业结构最重要的制约因素。2008年,在医疗保健、交通通讯、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等服务类消费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中,城镇居民分别为8.95%,10.35%,11.19%,仅占总消费的1/3,限制第三产业的发展;农村居民分别为7.06%、9.55%、7.04%,仅占总消费的1/4,远低于城镇居民消费对第三产业的贡献率。然而,2008年河南省农村居民占总人口的64%,这与农村居民消费对各产业的贡献率是极为不协调的。农村居民对第二、三产业产品消费不足制约了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所以在提高城镇居民消费层次的同时,也要重视农村居民的消费,才能带动河南省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
二、河南的产业结构分析
1.河南的产业结构现状
1990-2008年河南省三大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占GDP的比值逐渐下降,第二产业占GDP的比值稳步上升,第三产业占GDP的比值没有太大变化。河南省的产业结构基本呈现二、三、一的态势。2008年,河南省三大产业占GDP的比值为14.4%、56.9%、28.6%,各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分别为6.5%、68.5%、25%,各产业对GDP的拉动率分别为0.8%、8.3%、3%。可见我省经济的重心仍在第二产业上,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太小,发展速度远不如工业。
2.河南产业结构变动对消费结构变化的实证分析
经过数据整理,得出我省居民消费增长与三次产业GDP增长、三次产业就业总量之间的关系。具体如下图表所示:
根据表2,应用统计分析方法,可以分别得到我省居民消费与三次产业GDP之间的关系模型。
LnHCE=0.51+0.37lnGDP1+0.11lnGDP2+0.54lnGDP3 (1)
HCE1=-18.82+0.46GDP11+0.99GDP22+1.44GDP33(2)
HCE:居民消费支出 GDPi:第i产业产值
GDPii:第i产业产值增长率 HCE1:居民消费增长率
从(1)式可以看出,居民消费与三次产业产值都成正相关关系,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产值分别增加一亿元时,居民消费将分别增加0.37亿元,0.11亿元,0.54亿元。同时,从(2)式可以看出,居民消费增长率与三次产业增长率都成正相关关系,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分别增加一个百分点时,居民消费将分别增加0.46,0.99,1.44个百分点,从该模型可以看出,第三产业产值的变化对居民消费影响比其他产业都大,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对促进消费有重要作用。在产值方面,第一产业的变化,对居民消费的影响也很大,这主要是因为我省是农业大省,2008年,农业人口占64%,第一产业产值的变化会影响为数众多的农民的消费。
三、促进消费结构升级和产业结构优化的对策建议
1.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的对策建议
首先,要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第一,提高广大农民的收入水平,大力推进工业化,从根本上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并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创造条件;大力减轻农民负担,进一步实行农村税费改革。第二,在城镇中应注重提高广大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要调整收入分配结构,缩小收入分配差距,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只有收入水平提高,才能拉动居民消费增长,优化居民消费结构。
其次,要积极调整消费政策,鼓励发展新的消费热点和消费方式,要逐步清理、废除各种限制消费的政策。同时,需要大力开展消费教育,提高消费者的素质,倡导科学、合理、文明的消费观。通过消费教育,消费者可以掌握更多的消费知识和消费技能并能对新型消费品和服务的知识进行及时的了解和高效应用,从而使消费者的生活质量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推进消费结构不断得到调整和升级。
2.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建议
首先,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河南是农业大省,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随着居民收入的提高,对食品的消费越来越重视营养和食品的质量。因此,河南省应在保持现有粮食生产能力的前提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调整农产品品种结构为重点,发展农产品的精加工、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增加农业产业链的附加值,努力提高农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
其次,调整第二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政府应采取严格的政策限制那些低效益、高污染的产业,加快河南省纺织、食品加工等传统工业的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的速度,加快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发展的步伐。
再次,通过信贷、税收等经济杠杆的支持,优化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对于传统的第三产业如商业、饮食业等,要实现规模经营,争取走集团化和国际化的道路。同时,大力发展市场潜力大、社会层次高的金融保险、信息咨询、综合技术服务、中介服务、社会保障等新兴行业,提高这些行业在第三产业中所占的比重。
参考文献:
[1]河南省统计局.河南省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2]郝正亚.河北省居民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关联研究.河北农业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