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金融市场分析

金融市场分析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22 10:38:51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金融市场分析,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金融市场分析

篇1

一、金融市场的构成要素

1.金融市场交易的主体就是资金的供求者。交易主体包括各级政府、政府机构、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企业、基金及个人。这些融资的参与者从某一时点进行静态考察,可分为资金供应者、需求者、交易中介及管理者四个层次。

2.金融市场交易的客体,即交易对象就是货币资金这种特殊商品。金融市场的融资活动,既包括货币资金的借贷,又包含有价证券的交易,最终实现资金在交易者之间的挹注调剂,并给交易者带来收益。因此,金融市场的交易对象就是货币资金。

3.金融市场交易活动的载体,即交易媒介就是金融工具。金融市场的参与者众多,交易量大且为有偿性融资,因此,为促使交易快速完成并确保交易双方权益,融资活动必须借助金融工具进行。

4.金融市场的交易价格就是利率。金融市场运用市场机制,能够组织并实现资金这一生产要素在余缺部门之间调剂与优化组合,并由供求关系形成特殊的交易价格即利率,从而提高资金在全社会的使用效率。

5.金融市场交易的规定,主要包括管理形式、组织形式及交易形式。金融市场的管理形式一般有三种,即国家法律的规范管理、中央银行宏观调控的间接管理及专门管理机构的日常性管理。

二、金融市场运行机理

1.直接融资方式下的金融市场传导机理。直接融资是政府、企业、单位及个人在金融市场上,利用直接信用工具(金融工具)相互进行资金挹注调剂的经济行为。其传导机理为:那些有盈余资金的社会经济部门或个人,通过直接拆借或借助直接金融工具(主要有债券与股票),将货币资金的使用权按约定期限调剂给那些短缺资金的社会经济部门或个人使用,待一定时期后,资金使用方再把借用资金的本金连同利息一并归还资金所有者。直接融资运行传导机理如图1所示。

图1 直接融资过程

2.间接融资方式下的金融市场传导机理。间接融资就是金融机构通过间接金融工具给予各级政府、企业及个人的信贷支持,或通过认购其发行的债券与股票而予以融资的行为。间接融资的传导机理为:各级政府、企业或个人在资金吃紧的情况下,向金融机构提出信贷申请或用票据申请贴现,或将其发行的有价证券卖给金融机构,或用有价证券抵押申请贷款,待金融机构审核符合要求条件下,金融机构按约定期限给予信贷资金支持,在一定时期后,这些社会经济部门或个人按期还本付息。间接融资的过程如图2所示。

图2 间接融资过程

三、金融市场效应分析

1.金融市场内在效应。金融市场内在效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金融市场形成的金融商品价格是否对市场信息反映灵敏。一个高效率运作的市场,其价格无疑可以快捷、迅速、无条件地反映出所有应得到的信息。当然,这种信息必须是完整、对称的信息。因此,我们可以通过金融市场所形成的这一价格对市场信息的灵敏度,来判断该市场是否更有效率。(2)金融市场是否具有内在稳定的均衡机制。金融市场如果具有内在稳定的均衡机制,即使价格出现较大波动,也会由此机制作用使价格趋于稳定。一个高效运作的金融市场,必须具有稳定的内在均衡机制,其价格波动也必然呈现出平缓态势。而一个低效运作的市场,价格往往呈现出大幅波动,主要是由于非理性因素影响,关键还是缺乏稳定的内在均衡机制。(3)金融市场收益是否稳定。金融市场与商品市场及劳务市场,统称为现代市场机制运行中的三大要素市场。较商品与劳务市场而言,金融市场收益最高。然而,金融市场又极具风险,且又影响到这一收益的稳定性。一个高效运作的市场,由于具有相对稳定的内在均衡机制,排除市场系统与非系统风险能力就强,因而收益相对稳定。但一个低效运作的市场,则充满风险性,这就影响到收益的稳定性。(4)金融市场交易费用是否低下。一个开放、成熟并高效运作的市场,其交易费用是低下的,而一个低效运作的市场,其交易费用必然是昂贵的。

2.金融市场外在效应。金融市场外在效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金融市场是否能够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如果一国的金融市场是健全、发达而有效率的,那么金融市场就可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各个经济部门及个人对资金的需求,从而实现社会资源的最佳配置和最有效率。否则,就不能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2)金融市场是否能够在最短时限完成交易。金融市场发达有效的一个标志,就是看市场是否能为交易者提供极为便捷的服务,在最短时限解决错期与错量问题,从而快速完成交易。因市场投资者在融资时往往会遇到两个难题,一是买卖双方的期限不一致,即错期问题;二是买卖双方的数量不一致,即错量问题。一个高效、成熟的市场,可以迅速进行配期与配量,从而使交易双方在最短时限完成交易,譬如打个电话就可完成交易。否则,尽管能完成交易,但需很长时限。(3)金融市场是否有利于社会稳定发展。一个高效运作的金融市场,有利于社会稳定,有利于充分就业,无疑会促进经济发展。因此,要求一个金融市场必须完全、公开、透明度强并高效率运作。

篇2

(一)债券品种不断丰富

2006年,银行间债券市场累计发行人民币债券55,635亿元,同比增加35.34%。其中,财政部发行记账式国债6533.3亿元,同比增加29.58%;人民银行发行央行票据36,522.7亿元,同比增加32.99%;政策性银行发行金融债券8980亿元,同比增加48.39%。2006年年末,债券市场托管债券总额达9.25万亿元,其中,银行间市场托管额为8.84万亿元,同比增加29.62%。(见表6)

2006年,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品种和信用层次更加丰富。在稳步推动商业银行普通金融债券与次级债券发行的同时,又允许符合条件的商业银行在银行间市场发行混合资本债券,补充附属资本。2006年,商业银行发行普通金融债券310亿元,发行次级债券132亿元,发行混合资本债券83亿元。资产证券化试点稳步推进,除国家开发银行续发信贷资产支持证券57.3亿元外,信达和东方两家资产管理公司又分别发起发行重整资产支持证券48亿元和10.5亿元。2006年,国际金融公司发行境内人民币债券8.7亿元,使国际开发机构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的人民币债券达到30亿元。此外,短期融资券市场稳步发展,2006年银行间债券市场共发行短期融资券242只,累计发行面额2919.5亿元。目前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债券发行人范围已包括财政部、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国际开发机构和企业等各类市场参与主体,债券种类日趋多样化,信用层次更加丰富。(见表7)

1.国债。2006年10~12月,财政部发行国债总量为1706.5亿元,比上年同期2250.9亿元的发行量减少544.4亿元,同比下降24.19%。其中,凭证式国债发行一期,发行总量为150亿元,比上年同期500亿元的总量减少350亿元,同比下降70%;记账式国债发行五期,发行总量为1556.5亿元,比上年同期1750.9亿元的发行量减少了174.5亿元,降幅为11.11%。(见表8)

2.政策性金融债。2006年10~12月,国开行共发行人民币金融债九期,发债量1707.9亿元,比上年同期的1050亿元增加657.9亿元,上升62.66%。发行美元债券一期,发行6亿美元。(见表9)

2006年10~12月,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共发行五期金融债,发行量550亿元,比上年同期的508亿元增加42亿元。(见表10)

2006年10~12月,中国进出口银行共发行人民币金融债二期,发行量170亿元,比上年同期的180亿元减少10亿元,发行美元债券一期,发行量7亿美元。(见表11)

3.商业性金融债。2006年10~12月,华夏银行在全国银行间市场发行2006年第一期金融次级债,发行量20亿元;浙江商业银行在全国银行间市场发行2006年第一期金融次级债,发行量8亿元。(见表12)

(二)长期债券发行比重下降

2006年,债券1发行期限结构中,长期债券发行比重下降。2001年以来,期限5年以内(不含5年)的债券发行比例逐年增大,长期债券发行比例逐渐减少。2006年,期限5年以内的债券发行量占比55.2%,比2005年上升7.1个百分点;期限5到10年的债券发行量占比26.0%,比2005年上升0.5个百分点;期限10年以上的债券发行量占比18.8%,比2005年下降7.6个百分点。(见表13)

(三)商业银行为债券承销主力机构

2006年,商业银行为债券承销主力机构,其承销量占承销总量的84.28%,其次是证券公司(11.92%)和保险机构(2.00%)。然而,从分销情况看,除证券公司外,其他类型机构均为净买入。其中,保险机构和商业银行净买入额最高,分别为1217亿元和1103亿元。证券公司净卖出量占其承销量的44.37%,为2953.5亿元。

二、公开市场操作情况

2006年,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全年累计净回笼货币6912.58亿元,紧缩性措施效果明显,货币市场稳健,经济朝着“软着陆”方向发展。公开市场操作是我国中央银行进行货币冲销操作的主要手段,公开市场操作方式依然以发行央行票据为主,以正回购操作为辅。2006年全年共发行央行票据36,712.5亿元,正回购操作20,430亿元。在央行票据的期限结构方面,3个月期和1年期央行票据的发行量分别为11,190亿元和25,422.5亿元,全年仅发行了一期总额100亿元的6个月期央行票据。1年期的央行票据成了中国公开市场操作最主要的工具,占2006年全部央行票据发行额的69.24%。

随着央行票据发行量的增加,央行票据利率也出现大幅度的上升。2005年3月,央行在将超额准备金利率下调到0.99%之后,我国货币市场利率曾出现了大幅度地下调,质押式回购和3个月期央行票据利率都曾非常接近超额准备金利率这一市场利率的底线。过低的货币市场利率将给我国金融机构带来较大的风险。随后,中央银行票据的发行力度逐渐加大,基础货币的增长率总体呈下降趋势。受此影响,央行票据利率逐渐上升,并相应地带动了我国同业拆借利率和银行间债券回购利率上升。这一状况,在2006年3月份之后,受银行信贷出人意料地增长、广义货币M2在高位运行,狭义货币M1增幅明显回升的影响而得到了强化。例如,3个月期央行票据利率从2005年9月初的1.0859%上升到2006年9月底的2.4617%;1年期央行票据利率在同期则从1.3274%上升到了2.7855%。可以说,央行票据利率的上升体现了央行引导货币市场利率逐渐上升的意图,以减轻过低的货币市场利率对资金借贷可能带来的扭曲。

2006年央行公开市场操作的另一突出特点就是,在加大央行票据发行力度对冲外汇占款和到期央行票据的同时,对那些信贷增长较快的银行还不断地采用了定向发行的方式。央行在2006年先后四次定向发行票据,规模达到3700亿元,发行的对象都是2006年新增贷款较多的银行。由于央行定向票据发行之后,商业银行所持的定向票据不能回购、不能转让,相当于购买票据的资金被上存到央行。因此,央行发行定向票据的效果在紧缩流动性的效果方面与上调准备金率是一样的,只不过发行定向票据对商业银行来说收益高一些,定向票据的收益可达2.1138%,但远远低于通过利率招标发行央行票据的利率。央行采用定向票据发行来收缩流动性和控制商业银行的放贷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与市场化改革的取向相冲突。(见表14)

三、拆借交易情况

(一)同业拆借获较大幅度增长,交易期限仍以7天为主

2006年,银行间市场同业拆借成交2.15万亿元,同比增长67.97%。其中7天以内拆借品种共成交1.66万亿元,占拆借成交总量的77.21%。其中四季度信用拆借成交7789.13亿元,7天以内拆借品种成交4481.58亿元,占拆借成交总量的57.54%。

截至2006年末,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参与者达到703家,包括银行、证券公司、财务公司、农联社、城市信用社等,比2005年末增加8家。银行间债券市场共有市场参与者6439家,包括银行、证券公司、基金、保险机构、非银行金融机构、信用社和企业等,比2005年末增加931家。(见表15)

(二)货币市场利率低位运行但整体有所上升

2005年12月份银行间市场同业拆借月加权平均利率2.25%,比上月低0.8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高0.53个百分点;质押式债券回购月加权平均利率2.01%,比上月低1.04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高0.47个百分点。全年银行间市场利率运行总体高于2005年。(见表16)

四、债券流通市场分析

(一)银行间债券市场快速增长

2006年,银行间债券市场结算量38.36万亿,结算笔数16.08万笔,分别比上年增长51%和62.82%。其中,结算量增长最多的是质押式回购,比上年增加10.77万亿元。增长最快的是远期交割,比上年增加326笔、627.82亿元,笔数和结算量分别增长了5倍和6倍。本年度共248个交易日,日均结算量达到1546.61亿元,日均结算648笔,单笔结算量为2.39亿元。

从债券类别看,本年度交易结算量的主体是央票、记账式国债和政策性银行债, 均超过11万亿元,各占30%左右。其次是短融和商业银行债券,分别占5%和3%。美元债券的交易结算量与上年持平,共结算9笔,0.79亿美元。(见表17)

(二)银行间质押式交易稳步增长,买断式以7天回购为主

1.质押式回购。2006年银行间债券市场质押式回购共交易结算70706笔、27.06万亿元,笔数和结算量比上年分别增长41%和66%,分别占银行间市场交易结算总量的43.97%和70.55%。日均结算285笔、1091.08亿元,月均结算5892笔、31963.19亿元,日均和月均结算量均为各交易类别之首。从期限品种看,隔夜回购仍是交易最多的品种,共结算19,982笔,9万亿元,占33.26%。(见表18)

从回购的方向看,正回购方主要是商业银行、保险机构、基金、信用社和证券公司。逆回购规模超过正回购规模的有商业银行、特殊结算成员和非银行金融机构。(见表19)

2.买断式回购。2006年,银行间债券市场买断式回购共交易结算1744笔、2924.84亿元,笔数和结算量比上年分别增长11%和33%,分别占银行间市场交易结算总量的1.08%和0.76%。日均结算7笔、11.79亿元,月均结算145笔、243.74亿元。单笔结算量为1.68亿元。从期限品种看,7天回购是交易最多的品种,共结算875笔、1515.17亿元,占买断式回购结算总量的51.8%。其次为14天回购,共结算296笔459.31亿元,占15.7%。(见表20)

从回购方向看,正回购方主要是商业银行、信用社和证券公司。逆回购方主要为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保险机构。(见表21)

(三)远期交易大幅增长

2006年,银行间市场远期交易结算量大幅提高,远期结算390 笔,结算面额达到719.01亿元,笔数和结算面额分别比上年增长509%和688%,分别占银行间市场结算总量的0.24%和0.19%。单笔结算量达到1.84亿元,日均结算2笔、2.9亿元,月均结算33笔、59.92亿元。

从成交情况看,本年度共成交远期交易385笔,成交面额达658.46亿元。其中成交量最大的品种仍为7天品种。其次是14天和21天品种。从成交后的资金流向看,主要的净买入机构为商业银行,共净买入144.22亿元。主要的净卖出机构为证券公司,共净卖出130.52亿元。

(四)银行间现券交易活跃

本年度,现券交易量和笔数分别比上年增长72.5%和60.73%,达到10.9万亿元、8.8万笔。从各债券类别的现券交易比重看,央票比重最高,占41.79%,现券结算量达4.6万亿元。其次是记账式国债和短期融资券,分别占11.5%和11.16%,结算量分别为1.3万亿元和1.2万亿元。现券交易日均结算355笔,日均结算量440.83亿元。月均结算7330笔,月均结算量9110.55亿元。现券交易日均和月均结算笔数为各业务类别之首,日均和月均结算量仅次于质押式回购。

从交易债券的剩余期限看,银行间债券市场投资者对中短期债券较为偏好,短期品种为主要交易对象。从交易债券的比重看,1年以下期限债券交易量占一半以上,其次是1~5年(不含5年)期限的债券,占26%。与上年相比,1~10年债券增长率最高,达122%,其次为10~15年(93%)、1年以下(77.48%)。剩余期限为1~5年和5~7年的债券现券交易平均增长57%。15~30年期限的债券交易比上年略有增长,为7.61%。

从债券流动性看,债券平均换手率为152%。其中,短期融资券以高达457.28% 的换手率居流动性排名榜首,其次分别为商业银行债券、国际机构债券、企业债、央票、政策性银行债、记账式国债、非银行金融机构债券和证券公司债。流动性最低的仍为资产支持证券,换手率仅为2.98%。

从机构买卖方向看,净买入最高的机构类型为非银行金融机构,净买入2448.52亿元,其次分别为信用社、特殊结算成员、基金、非金融机构和其他投资者。净卖出最高的机构类型为证券公司,净卖出2613.54亿元,其次为商业银行和保险机构。(见表22、23)

(五)柜台市场以卖出为主

2006年末,柜台市场投资者数量达到1,931,172个,比上年增长一倍以上(109.54%),年度交易11.41万笔,结算量达到84.53亿元,比上年增长46.83%。单笔结算量为7.41万元。比上年下跌12.8%。柜台市场日均交易460笔,日均结算量达到3408.34万元。月均结算9505笔,月均结算量7.04亿元。

2006年,柜台市场延续了2005年的净卖出特征,具体买入18189笔、11亿元,卖出95869笔、73.5亿元,净卖出额为62.5亿元。从各月表现看,1~3月中旬交易平缓增长,3月中旬至9月小幅下滑,10~12月结算量激增。结算量的变化一方面显示了柜台市场资金向股市的转移,另一方面也显示了个人投资者对央行加息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等货币政策反应迅速。(见表24)

从个券种类看,柜台市场国债交易前三名的债券分别为04国债04(交易9594笔、16.96亿元,占当月柜台国债交易量20%)、2005国债13(交易16888笔、13.52亿元,占16%)和2006国债01(交易26096笔、11.31亿元,占13%)。

(六)交易所市场行情上涨,交易量萎缩

2006年交易所市场经历了一路飙升的行情,但债券交易量大幅萎缩。中债交易所国债指数年末开盘112.06,年末12月29日收于114.5843,年末比年初涨2.5243点,涨幅2.25%。

本年度,债券市场交易量延续并扩大了2005年的萎缩趋势,与上证综指和深证综指年内分别上涨130%和131%相比,债市涨幅只有2.25%,股市与债市的跷跷板效应较为明显。上交所全年国债回购15487.34亿元,比2005年下降52.5%,现券交易1537.39亿元,比2005年下降40.4%。深交所全年交易国债现货3.31亿元,比上年下降57.7%,可转债105.47亿元,下降45%,企业债40.25亿,下降35%。(见表25)

五、债券市场价格走势分析

(一)债券价格总体上行,中债指数高位上扬

2006年,银行间市场债券指数和交易所市场债券指数均呈上行走势。银行间市场债券指数由年初的113.42点上升至年末的116.74点,上升3.32点,升幅2.93%;交易所市场国债指数由年初的109.19点上升至年末的111.39点,上升2.2点,升幅2.01%。中债总指数年初开盘指数为112.8879,年末收于115.8752,年末较年初上涨2.9873点,全年投资回报率为2.6%。(见表26)

(二)收益率曲线扁平化趋势明显

2006年,银行间债券市场国债收益率曲线呈现总体扁平化趋势。曲线以7年期品种为转折点,平坦化转折移动。7年期以下品种收益率大幅上移,平均上移20个基点,其中1年期以下品种上移显著,上移33个基点;10年期以上品种收益率则略有下行,平均下移10个基点。具体来看,收益率曲线变化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一季度的扁平化阶段,这一阶段短期债券价格逐步回落,短期债券收益率有所上升,而长期债券价格不断走高,长期债券收益率逐步下降,收益率曲线呈现扁平化趋势;第二阶段是二季度到三季度中期,由于债券市场整体价格走低,各期限债券到期收益率均有所上升,收益率曲线整体平稳上移;第三阶段是自三季度后期开始至年末小幅下移并进一步平坦化阶段,债券市场价格整体回升,收益率曲线小幅下移,其中长期债券价格上升趋势相对明显,并逐步超过年初长期债券价格水平,收益率曲线进一步平坦化。(见表27)

六、债券余额分析

截至2006年12月末,在中央结算公司托管的债券共有774只,比上年增加260只。人民币债券存量达9.25万亿元,比上年增加近两万亿元,增幅达27%。美元债券存量42.3亿元,比上年增长67%。其中,银行间市场可流通量月末达到8.6万亿元,占债券存量的93.12%,其中跨市场托管量为1.5万亿元,占债券存量的16.72%;交易所可流通量0.35万亿元,占3.83%;商业银行柜台市场可流通量0.05万亿元,占0.51%;不可在上述市场流通量0.4万亿元,占4.81%。

从托管的主要品种看,本年末,债券托管量的主体为国债、央票和政策性银行债,各占三分之一左右。其中,国债托管量2.9 万亿元,占市场托管总量的31.42%;央票托管量3.23万亿元,占34.94%;政策性银行债托管量2.28万亿元,占24.7%,其他券种占8.94%。

2006年,各类债券均显示了较高的增长率。其中,增长率最高的是地方企业债,本年增长571.67%,带动企业债本年增长57.17%。短期融资券增长迅速,位居第二,为93.2%,其占整个市场托管量比重,由上年的1.9%提高到本年的2.88%。央票年增42.74%,为实施货币政策提供了有力支持,其占整个市场托管量比重比上年增加3.7个百分点至34.94%。去年以来,在稳健的财政政策影响下,国债发行控制增量,本年比上年增长7.29%,同时占整个市场托管量比重比上年下降近6个百分点至31.42%。总体来看,如扣除储蓄国债(凭证式)兑付完毕和地方企业债的因素,单类债券平均增长率为35.7%。

从托管期限看,一年以下(不含1年)品种、1~3年、3~5年债券占市场的主要份额,其合计托管量达6.7万亿,占市场托管总量的72.5%。5~7年和7~10年期品种债券托管量合计为1.38万亿元,占比14.96%。10 年期以上债券托管量为1.16万亿元,占比12.54%。(见表28)

从投资人持有结构来看,商业银行仍占主体,占市场总托管量的71.33%,但9月呈减持状态,减少持有量381.8亿元。除商业银行和个人投资者外,其他持有人均呈增持状态,其中非银行金融机构增持量最多,9月增持749.6亿元。除商业银行外,其他各类投资人的持有比例依次为:保险机构7.21%,非银行金融机构5.97%,特殊结算成员4.28%,交易所4.04%,基金3.62%,信用社2.82%,个人投资者0.26%,非金融机构0.24%,证券公司0.15%,其他投资人0.08%。

七、股票交易情况

(一)股市总体成持续上扬走势,股指创历史新高

2006年股权分置改革基本完成,新股恢复发行,股票市场信心逐步增强,股票市场总体呈持续上扬走势,股票指数创历史新高。年初,上证指数震荡上行,3月份最高升至1313点,是2005年4月份股权分置改革以来的最高水平。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推进,恢复市场融资功能成为市场发展的内在要求,5月25日,中工国际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公布招股书,成为第一家全流通首次公开发行的公司。2006年,A股市场IPO公司数为71家,筹资额接近1600亿元。新股持续发行,特别是中国银行、工商银行等大盘银行股在国内A股市场上市等因素,使股票市场信心逐步增强,交易日趋活跃,股指不断走高,年末上证指数收于2675.47点,全年上涨1494.51点,涨幅为126.55%(2005年上证指数全年下跌81.71点,跌幅为6.57%)。(见表29、30、31)

(二)股票市场规模

2006年底,我国上市公司(含A、B 股)1434家,同比增加53家。12月底,总股本为14,897.57亿股,同比上升95.26%;市价总值为89,403.9亿元,同比上升175.68%。其中,流通市值为25,003.64亿元,同比上升135.21%。12月底,投资者开户数7854万户,本年度累计印花税收入为296.44亿元。(见表32)

(三)股票发行情况

2006年度,内地企业在股市上累计筹资5594.30亿元,同比增加197.17%。2006年,没有B股的发行和再融资;A股累计首发筹资1572.24亿元人民币,累计再筹资增发847.10亿元人民币,累计配股增发4.32亿元人民币,累计可转债转股筹资40.04亿元人民币;累计H股首发筹资375.96亿美元,累计H 股再筹资18.94亿美元。(见表33、34)

(四)股市交易情况

2006年,沪深两市累计股票总成交金额为90,468.89亿元,同比增加185.72%。日均成交金额375.39亿元,同比增加186.91%;2006年累计股票成交数量为16145.22亿股,同比增加143.76%;日均成交66.99亿股,同比增加144.76%。2006年上海证交所股票交易累计成交金额为57,816.60亿元,同比增加200.52%。日均成交金额239.9亿元,同比增加201.76%;2006年累计股票成交数量为10,283.91亿股,同比上升157.98%;日均成交42.67亿股,同比增加159.08%。

2006年深圳证交所股票交易累计成交金额为32652.31亿元,同比增加162.8%。日均成交金额135.49亿元,同比增加163.91%;2006年累计股票成交数量为5861.31亿股,同比上升122.26%;日均成交24.32亿股,同比增加123.12%。(见表35)

八、外汇市场

2006年四季度,美元中间价整体单边下滑,持续走低,人民币加速升值的势头明显。本季度初美元中间价小幅回升后迅速转为下行态势,本季度中下跌速度加快,季度末在震荡中仍呈下滑态势。本季度美元中间价连创历史新低,连续突破7.89至7.81数个关口,季度末逼近7.8。本季度最高中间价7.9174,最低中间价7.8087,波幅1087点。四季度,港币整体呈下行态势。10月底至12月初下行态势尤为明显。本季度最高中间价为1.0166,最低价为1.00467,波幅1193点。四季度,日元走势整体震荡。本季度初震荡中呈上行态势,季度中震荡加剧,11月末开始攀升至12月初攀至高点后再一路下挫,迅速跌至季度最低点。本季度最高中间价为6.81,季最低中间价为6.563,波幅2470点。四季度,欧元整体上行。本季度初震荡上行,11月中开始上行速度加快,一路攀升,季度末震荡中有所回落。本季度最高中间价为10.4414,最低中间价为9.8898,波幅5516点。(见表36)

九、期货市场

2006年我国期货市场异常活跃,成交量与成交金额较2005年有较大的增长,全年成交量为449,474,102手,成交额210,046.3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9.22%和56.23%,为自1990年我国期货市场建立以来,成交金额最大的一年。其中,铝、黄豆二号、玉米和天然橡胶等品种实现成倍增长,成为市场活跃的主要力量。2006年,期货市场新添3个品种,郑商所新上市期货品种有白糖、PTA;大连商品交易所新上市期货品种有豆油。

(一)分交易所情况

上海期货交易所2006年全年成交量11,484.55万手,同比增长71.96%,占全国期货市场成交量的25.86%,全年累计成交额125,748.30亿元,同比增长92.81%,占全国期货市场成交金额的60.03%。大连商品交易所2006年全年成交量23,952.28万手,同比增长21.35%,占全国期货成交量的53.55%,全年累计成交额51,975.87亿元,同比增长9.99%,占全国期货成交额的24.83%。郑州商品交易所2006年全年成交量9259.65万手,同比增长62.62%,占全国期货成交量的20.59%,全年累计成交额31,809.61亿元,同比增长46.99%,占全国期货成交额的15.14%。(见表37)

(二)分品种情况

2006年1~12月,铜期货合约累计成交量10,786,838手,同比下降56.34%;累计成交金额为33,367.29亿元,同比下降17.54%。铝期货合约累计成交量为27,862,952手,同比增长555.59%;累计成交金额为28,467.25亿元,同比增长666.39%。天然橡胶期货合约累计成交量52,094,122手,同比增长174.09%;累计成交金额为55873.07亿元,同比增长257.18%。燃料油期货合约累计成交量25,468,090手,同比增长29.81%;累计成交金额为8040.68亿元,同比增长51.87%。(见表38)

2006年1~12月,黄大豆一号期货合约累计成交量为17,794,122手,同比下降77.78%;累计成交金额为4873.48亿元,同比下降78.93%。黄大豆二号期货合约累计成交量为3,850,452手,同比增长255.80%;累计成交金额为992.25亿元,同比增长240.33%。玉米期货合约累计成交量为135,290,072手,同比增长209.45%;累计成交金额为20,192.03亿元,同比增长269.87%。豆粕期货合约累计成交量为63,099,338手,同比下降14.12%;累计成交金额为14,179.41亿元,同比下降20.38%。豆油期货合约累计成交量为20,666,012手,累计成交金额为11,198.7亿元。(见表39)

篇3

一、能源金融衍生品市场分析

(一)能源金融衍生品的市场特征

首先,对于能源金融来讲,本身就是一种关系到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物资,但同时它还有金融属性,从这点来讲,它的市场价格变动的成因就比较复杂,不但和供给有关,还与自然条件,政治以及国际关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它的价格有着复杂的波动性。

其次,能源商品自身物质金融二重性导致能源商品和能源金融衍生品市场具有双向传导性。由于现货商品市场与金融市场的运行方面,难免会存在时间或空间上的不一致,所以不确定性会更大。

最后,能源金融衍生品市场还具有操纵性。在运作过程中极易出现垄断操纵效应,如欧佩克组织的运作,所以作为能源类金融衍生品市场,其市场也极具垄断性和操纵性。

(二)能源金融衍生品市场的风险来源

总的来讲,能源金融的风险来源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环境风险。能源产业具有特殊性,其特殊性就在于它与经济周期具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为在经济周期的不同时期,能源的供给会随之变化,这样的话进入能源金融领域的资金就会产生风险。

行为风险。就是指金融机构和一些能源企业的某些行为可能造成能源金融的风险。如金融机构可能会在短期收益利益的驱使下很容易向高污染或低效率的能源企业投放资金,使得资金没有充分利用,另一方面,企业因取得资金容易而更加助长其低效能开发资源,形成粗放式的资源开发。这样一来不但不能实现资源有效配置,还会带来很大的金融风险。

技术风险。一方面是货币风险,以石油和美元来说,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欧佩克与美国达成一致,将石油结算货币定为美元,同时美元也成为了唯一的结算货币,致使美元走势与石油市场走势形成了密不可分的关系,美联储成了决定石油市场走势的总闸,我们不难发现像这种单一的计价模式必然会带来很大风险;另一方面是能源金融产品的风险。能源金融产品是衍生金融工具的一种,衍生金融工具的使用也必将带来风险。

二、我国能源金融衍生品市场存在的问题

诸多因素限制着我国能源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以石油期货为例,目前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限制着我国能源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

(一)市场化定价机制依然不高

这是我国目前推出石油期货的最大障碍之一。虽然早在04年我国上海期货交易所就已经开始上市燃料油期货,并形成市场定价机制,但事实上,我们应该看到,第一,该定价机制没有做到完全透明,而市场的价格不透明就极易带来大规模投机现象,甚至也会导致许多投资者不愿进入该投资市场;第二,因为国内的中石油、中石化集团实力雄厚,它们的影响不可忽视,所以导致市场定价力度不够;第三,根据国外市场价格调整其实是把国外的供需市场情况传导到国内,而并非反映了我们国内的真实供需状况,而我们知道国际石油价格所反映的供需情况往往在很多时候和国内实际情况并不一致,所以盲目跟随国外价格的波动对我国石油期货市场也是不利的。

(二)垄断效应明显

我国石油期货市场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市场垄断格局的限制。我国的石油资源,属于国家控制的重要战略资源,在石油相关政策的制定与落实上也必须是政府所直接控制的部门。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是我国三大石油公司,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他们在掌握着国内石油市场,而他们也正是政府有关能源战略政策的执行者。此三大石油公司在国内石油产业中发挥的作用举足轻重。从石油的勘探开发、再到石油的提炼,等等一系列的业务,几乎都被这三大公司所控制,可见其垄断效应之大。另一方面,正是因为如此的垄断格局,也使得石油市场的参与者的数量受到很大限制,更使得这些国有能源垄断企业的市场竞争意识下降。

(三)制度尚不健全

我国目前的金融体制尚不健全。一方面是国内市场制度不健全导致的金融机构违规操作等行为屡屡发生;再一方面,石油期货作为衍生金融工具的一种,其实质是一种金融信誉,它的实现必须依靠健全高效的运作机制及金融制度。而我国现行的金融制度显然无法满足,由此可见,国内金融体系的不健全的的确确给石油期货市场的建立与发展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

三、对于国内能源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的建议

针对以上提出目前我国能源金融市场存在的几大阻力因素,现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及对策:

(一)完善交易品种,加速市场发展

加速发展能源金融衍生品市场,完善交易品种,以达到高度市场化定价的终极目的。目前来看,国内燃料油期货等的定价还是受到相当大的干扰,并非国内市场供求关系所决定。因此,有必要在此进行改进。我们说发展成熟的石油市场,可有效地改变或抑制目前的垄断格局,使得国内的石油能源企业、消费企业等组成的市场,共同来决定石油价格,实现石油市场定价化、参与石油的国际定价。

(二)打破垄断,自我定价

国内必须打破垄断格局,真正实现市场定价。在我国,中石油、中石化对于能源的垄断格局已经相当明显,这种格局下,有政府的庇护,这些国有大企业很容易产生“不思进取”的念头,依赖于国家的强大后盾吃饭,国内没有其他相当实力的企业与它们展开公平的市场化竞争,导致其竞争意识下降,不利于我国能源市场的健康积极的发展;另一方面,这种格局导致别的能源企业要进入该市场困难极大,进一步导致各种能源金融工具很难发挥其真正的作用,失去了金融衍生品市场的作用。但是我们都知道,石油期货市场必须建立在绝对开放,绝对公平,相互竞争的石油市场基础之上的,因此,在我国这种被中石油、中石化严重垄断的市场里,很不利于交易产品的合理定价。打破垄断格局,还我市场定价!打破目前的垄断格局,不仅仅有利于中石油中石化这些大企业分散风险,加快国内能源市场的健康快速发展;更重要的是,还能使市场上的产品现货量增加,为各种能源类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奠定现货基础,使得衍生品市场活跃起来,更能使衍生品的定价向合理的市场化定价方向发展。

(三)完善法律及能源监管储备体系

建立完善相关法律体系、监管体系和石油储备体系。自04年国内石油期货重启至今,违规操作时也有发生。一个市场在建立与发展期间是肯定会伴随各种违反规则甚至不公平竞争的现象发生的,所以相关法律法规必须得跟上,才能保障该市场的健康稳步发展,我国的石油期货等市场也是如此,目前关于石油及能源期货的法律体系尚有待建立和完善。完善相关法规可以有效杜绝违规等行为,保证国内能源金融衍生品市场健康而高效地运行。由于石油战略储备是与市场息息相关的,衔接于市场运作,因此完善和深化我国石油储备体系对于石油期货市场发展的意义也是不可忽视的。

除此之外,以目前国际与国内能源金融市场的比较情况来看,能源金融衍生品市场在我国还处于成长阶段,因此,无论是消费企业还是投资者对于它的了解还很欠缺,所以对于它的风险状况及功能有必要进行学习,能源金融衍生品的作用就是规避风险,套期保值。加大普及相关知识的力度,让更多的企业或者投资者正确掌握它的风险性和特点,进而更好地利用这种工具来规避价格波动带来的损失。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