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4 15:38:53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金融借贷服务,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聚焦小微 荟萃智囊
去年,平安银行一方面积极践行小微业务新模式,通过创新营销模式和品牌投放、完善产品体系,加大系统建设,优化统一业务流程,增强了整体营销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另一方面,业务经营管理体系逐步夯实,全方位的立体营销体系、嵌入式风险管理体系、综合性产品体系、专业化考核体系、进阶式培训体系等已搭建完善,为业务的进一步规模发展做好了准备。
此外,依托集团资源,小微金融业务加大了渠道建设和整合力度,经过探索搭建,寿险综拓、汽融等新渠道已初步打通,交叉销售业务实现了零突破。
在小微金融业务上渐入佳境的平安银行,将2013年定义为小企业金融事业转变年。本次举办小企业金融服务推介会,更是邀请了不少业内知名的专家学者为到场的中小企业主答疑解惑,帮助中小企业主解决在企业经营过程中遇到的疑难杂症。
综合金融 科技领航
8月底,平安银行召开了事业部启动大会,小微金融事业部正式宣告成立。平安银行行长邵平曾表示,事业部是平安银行实施专业化、集约化经营最重要的组织架构,也是目前在国际银行业界非常通行的组织形式。
小微金融事业部的成立,标志着平安银行在组织架构上完善了小微金融战略,通过事业部制的专业化、集约化经营优势来整合平安集团综合金融资源。
背靠平安集团获得的综合金融资源是平安银行最让同行羡慕的地方,而事业部制的专业化、集约化经营的首要目标就是把平安集团8000多万价值客户迁徙到平安银行来。
另一方面,随着近年互联网经济的迅速发展,电子商务已成为我国经济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活跃在互联网电子商务平台上的卖家和商户,绝大多数都为小型、微型企业。平安银行在加大扶持小微企业力度的发展过程中,自然不会放弃对该类群体的覆盖。
如何借助互联网平台为中小企业主提供创新金融服务,一度成为困扰各家银行小微金融业务的难题。平安银行在本次会上推出的“贷贷平安商务卡”,作为转型期间平安银行推出的首个创新产品,完美的解决了这个问题。这款产品将小额信用循环贷款与借记卡功能及权益相结合,同时直接和电商平台对接,构建了一种全新的小微金融商业模式。
“贷贷平安”助飞梦想
小微型客户的银行融资满足度相对较低,且资金需求“小、频、急”,平安银行在充分调研、了解客户需求的基础上,新近推出的“贷贷平安商务卡”创新性地将小额信用循环贷款与借记卡功能及权益相结合,构建了全新的小微客户服务模式。该卡“借贷合一”、小额信用循环授信具备申请方便、审批高效、随借随还、按日计息等特点,力求使小微客户更便捷地获得集结算、融资、理财、保险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综合金融服务。
“贷贷平安商务卡”的申请非常简单,客户无需提供任何担保,仅凭个人信用就可获得最高达100万元、期限10年的循环额度,还可以申请临时调高贷款额度。用款时可以通过网银、电话银行等渠道方便地进行提款和还款,真正做到随借随还、用一天贷款付一天利率,有效降低客户成本。
长达10年的授信期限意味着贷贷平安商务卡将伴随中小企业主整个创业进程,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提供急需的资金支持。另外,贷贷平安商务卡客户直接享受金卡贵宾服务权益,在结算方面将享受到更优惠的转账免费等服务。
在对接电商平台方面,“贷贷平安商务卡”目前与eBay合作,将金融服务渠道直接延伸至互联网阵地。在试点阶段,已有数百家eBay的线上商户受益于该产品。
贴心服务 共赢未来
2013年年初,邵平就表示:“网络业务举足轻重,我们的架构改造、业务整合、发展目标以及战略部署都在朝这个方向努力。”
1.小额信贷需求需要近距离地服务农户、小微型企业,因此,构建农村本土金融服务体系与机制是必然选择
从数量上看,农户、小微型企业群体是巨大的,因而,其信贷需求总量也是巨大的,农户、小微型企业信贷市场空间巨大,满足小额信贷、微型金融服务需求,就必须克服信息不对称、解决操作成本过高问题,近距离的服务,就需要将机构或业务延伸至社区、街道、乡村,构建本土金融服务体系。
2.传统商业金融模式缺乏对农户、小微型企业开展小额信贷的内生性组织机制
从传统的分析视角和传统的商业金融操作供给模式出发,农户、小微型企业在享受商业信贷服务时,一是有需求,但农户、县域城乡中小企业和微小型企业地域布局分散,服务操作成本较高而银行的收益较低。二是需求虽然广泛存在,但单笔服务需求规模较小,需要在较强的金融服务广度和深度基础上才能实现金融服务的规模效应。三是尽管大多数农户特别是传统农区、欠发达地区的农户、微小型企业是值得信任的,但因为信息不对称,商业银行放款者难以判断其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程度。四是农村商品生产项目面临较大的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因而被认为是风险较高的群体。五是有能力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农户有还款能力,但商业银行放贷要求抵质押,而农户、微小型企业资产积累有限而难以提供商业银行所要求的规范抵质押品。
3.构建和完善农村本土金融服务机制的路径
要寻找完善农村本土金融服务机制的路径,首先需要从中国农村经济的现实出发,厘清中国农村发展的趋势和特点;其次需要根据县域经济的特点和资源禀赋、农村城镇化水平等,对县域经济体进行分类研究;三是分类研究县域金融需求特征;四是分类研究完善农村县域本土金融服务的机制。从宏观角度而言,完善农村本土金融服务机制的路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进一步完善促进农村信用社及其转型的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等金融机构发放农户、小企业信贷的激励机制。建议进一步完善2010年5月13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的《关于农村金融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所界定的税收优惠政策,一是大幅度提高可以获得利息收入税收减免的小额贷款的额度,例如单笔贷款50万元以下的贷款均可以享受到税收优惠;二是提高税收优惠的力度,对一定额度内的小额贷款的利息收入全面免征税收;三是对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法人机构享受的金融保险业收入营业税税率优惠措施,扩展到包括小额贷款公司在内的所有金融机构,并且进一步提高优惠的程度,例如全面免征税收。
(2)推动建立在成员之间的内生于农村社区的资金互助。要培养农村基于本土力量的金融机制。十七届三中全会文件以及2008~2010年1号文件中都提出,要推进农村资金互助社,发展比较好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要开展信用合作。但是,在银监会框架内的资金互助推进速度很慢,到2012年5月中旬仅47家,而非正规的农村资金互助社出现蓬勃发展的势头,但是缺乏应有的法律地位。所以政府应该及早介入,制定规范程序,给予其合法地位,以推进其健康发展。
(3)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建立适度竞争的农村金融市场。放宽农村金融组织准入政策,适当降低设立门槛和监管标准,鼓励社会资本和民间资本发起或参与设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保持县(市)独立法人地位总体稳定,在撤并了县域法人的地区要及时补充相应的法人机构。
1999年11月4日,美国参众两院分别以压倒性多数票通过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的最后文本[1](第7版)。同月12日克林顿总统签署了这部法案。该法案取消了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期出台的旨在限制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混业经营的法律,即格拉斯—斯蒂格尔法(Glass-steagall Act),从而使美国金融业跨入了一个崭新时代。该法案的最终通过,将为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的大融合铺平道路,使美国的公司在全球金融市场中具有更强的竞争力,有助于美国的金融服务系统推动美国经济迈入21世纪,为延续美国历史上和平时期的经济增长创造条件。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美国金融立法的重大变化必将对我国金融业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值得认真研究。
一、美国商业银行经营范围的简要回顾
自美国独立战争到20世纪30年代的近100年间,美国的金融业一直实行自由银行制度,混业经营。虽然联邦政府开始管理金融事务,但银行的市场准入和业务范围仍然相当宽松;同时,证券业已成长起来,其交投异常活跃。美国这段时期的金融业混业经营,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1929年美国纽约股市崩溃,造成大批商业银行破产。1930年美国议会成立了银行调查委员会,对商业银行同时经营证券业务和保险业务的情况进行调查。经调查,该委员会认为,商业银行经营证券业务和保险业务,不仅造成短期负债与长期资产(股票、债券等)之间严重失衡,而且刺激商业银行在证券市场的大规模投资冲动,从而影响了商业银行经营的稳定性,对存款人存在严重损害,因此不宜混业经营。1933年美国颁布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把商业银行业务与证券业务、保险业务区别开来,实行分业经营,商业银行不得经营证券业务,不得为自身投资而购买股票,购买公司债券也有严格限制。
随着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席卷全球的金融自由化浪潮和美国金融业在国际市场竞争能力的下降,美国金融监督当局采取了一些宽松措施,以提高美国银行的竞争力。如1980年美国国会批准了《放松存款机构管理和货币管制法》,1982年施行的《加恩—圣日曼法》等一些法律,改变了原有的金融监管框架,赋予了商业银行较大的经营范围和空间。再如1987年美国联邦储备银行允许银行控股公司可以包销地方债券、商业票据和抵押证券;美联储于1989年1月又批准了花旗银行、大通银行、摩根银行、银行家信托公司、太平洋安全银行等5家银行的申请,允许它们包销企业债券,逐步考虑放开不许银行包销企业股票的限制。然而美国80年代以来的金融改革对各类金融机构来说是不平衡的。美国金融监管当局放松了对非银行金融机构的限制,允许它们经营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甚至允许美国的某些工商企业通过兼并非银行金融机构开展广泛的金融业务,而商业银行仍然受到分业经营的限制。
90年代,全球经济一体化和金融国际化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历来对商业银行经营范围限制较少的西欧银行业务的综合化全能化趋势继续发展。由于这些银行可以广泛经营商业银行业务、证券业务和保险业务,逐渐在国际金融市场的竞争中体现出多元化经营的明显优势,如德国的商业银行可以从事全面的金融业务。据统计,在80年代初,德国最大的商业银行——德意志银行的证券业务已达300多亿马克,成为德国最大的证券交易商。英国经过1986年的伦敦“大爆炸”,传统金融业的分业经营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商业银行开始涉足证券业务,证券资产在其总资产中的比重迅速上升。仿照分业经营而构建的日本金融体制也逐步放松了限制商业银行经营非银行金融业务的限制。
美国《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共7章219条,分别为促进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之间的联营、功能性监管、保险、单一储贷协会控股公司、隐私、联邦住宅系统现代化和其他条款。这部法案体系庞大,对银行、证券和保险在内的金融活动进行了规范,在实体权利和程度方面的操作规范作了明确规定。美国《金融服务现代法案》施行的直接效果,将掀起新一轮金融业的合并浪潮。届时各大银行将建立“金融超级市场”,客户在同一营业场所可以得到各项服务。如以前客户须到甲商业银行办理存款业务,到乙证券公司买卖股票,到丙保险公司投保财产险。而不久将来,只要客户愿意,所有金融服务均可在一家“金融超市”中办妥,不需客户来回奔波。
二、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在分业经营中存在的突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