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2 10:39:07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高中地理情境教学,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教师可通过创设趣味性的教学情境,在课堂设置悬念,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一般可采用播放视频、讲述谚语故事、描绘神话传说等形式。
在学习“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这一部分内容时,笔者在让学生讲述愚公移山的故事、肯定愚公精神的基础上,再设疑让学生思考:当初的愚公为何要移山?如果是现在,愚公还需要移山吗?为什么?愚公移山的故事,学生非常熟悉,再用“穿越”的方法思考过去的问题,学生的兴趣很浓。很容易就分析出当年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交通不便,山地地形阻碍了当地的交通。而现代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掌握了越来越多的工程技能,能够在崇山峻岭和大江大河上修建现代化的交通设施,愚公自然不用移山。有了这样的分析,学生很容易就能得出结论:自然条件下,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影响很大;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经济因素逐渐成为交通线路选择的决定性因素。
趣味性很浓且与课题结合得很紧的故事情境,让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需说明的是,很多教师误以为创设趣味性情境适宜于在课堂开始阶段的导入环节使用。进入课堂正题后,即为“讲经布道”阶段,不需要再创设趣味情境。这种看法大错特错。趣味性情境的有利之处是吸引学生的兴趣,有助于将学生课堂中的无意注意转化为有意注意。因此在课堂内的任何环节都可以创设趣味性情境。
笔者曾在让学生们探究“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这一问题时,播放了电影《阿凡达》片段,用发生在潘多拉星球上的科幻故事,引导学生思考存在生命必须具备的条件。用学生感兴趣的电影举例,大大激发了学生探究该问题的乐趣,学生们在探究完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后,进一步探讨在宇宙中有没有真正的地外文明存在的可能。课堂中学生们各抒己见,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创设生活性情境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在可能的范围内,一切事物应尽量地放在感官的跟前,一切看得见的东西应尽量地放在视官的跟前,一切听得见的东西应尽量地放到听官的跟前。”这段话揭示了一个认知规律:直观形象的事物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有利于学生的感性认知,并为理性认知打下基础。
创设生活性情境时,可举出生活中的种种自然、社会现象,以真实准确的数据,让学生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分析推理其中蕴含的地理现象。因为生活性情境真实、形象可感,易于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观。
由于笔者当地处于长江三角洲,每年6月中下旬至7月上旬都会出现梅雨天气,梅雨过后出现伏旱天气,夏秋季节又会受到台风的影响。所以,在学习“常见的天气系统”这部分内容时,笔者引导学生回想并描述每年这段时间本地的天气状况,通过切身感受分析这些天气的形成缘由。把生活中的天气现象作为教学素材,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研讨兴趣和求知欲望,因而更便于学生掌握这些常见的天气系统带来的天气状况,便于学生树立科学的、正确的环境观。
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因拉近了学生和地理科学的距离,而使学生在学习中增强情感体验的同时,顺利实现了知识的迁移理解和应用。在教学中,我们还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近家乡典型的地理现象,实地观察具体的环境,运用所学知识揭开自然现象背后的奥秘。
三、创设思辨性情境
孔子曾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为学生探讨问题创设的表面矛盾实则蕴涵地理科学知识的背景性情境,可以让学生进入“愤”“悱”的状态,让学生产生创造、思考问题的冲动,更好地让学生探究、研讨地理问题。
如学习“台风”相关知识,很多学生都认为台风所经之处都是狂风暴雨。笔者设置了一个问题:台风所经之处,是否都是狂风暴雨呢?通过仔细冷静的分析,学生明白了:台风是发源于热带海洋表面的热带气旋,其中心气压值极低,水平方向产生的气压差极大,导致空气旋转上升速度非常快,加上水汽充足,自然会带来狂风暴雨的天气。但是,由于中心气流旋转上升速度快,在惯性离心力的作用下,导致台风中心地带即台风眼区空气反而下沉补充,从而形成晴空万里的景象。
情境教学是教师对传统的地理课堂的一种突破,打破了传统枯燥乏味的地理课堂,将地理课堂变得生动有趣。情境教学可以提升学生学习地理的乐趣,也可以让学生与教师保持融洽的关系,对于地理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合理探究。情境教学能够让学生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让学生对于地理学习充满浓厚的兴趣。同样,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在地理中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独立地进行探究问题。
一、高中地理教学的现状
高中教学往往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学生在课堂上完全的是知识的接受者,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对于所学习的知识没有任何思考,所以,地理的教学效率一直得不到提升,并且教师的教学也没有质量的保证。例如,在学习必修一的经纬网时,教师只是在课堂上讲授关于经纬网的知识,并且解答书上以及训练书上的例题,告诉学生关于经纬网的题目该怎么做。学生在听教师讲的过程中,脑子没有得到思考,就会导致学生独立完成题目的时候还是处于不会的状态。学生在地理课堂中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提高,只是让教师看到学生表面上的学习状况,没有对学生进行深入地理解。所以,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为学生营造一个高效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高中地理的课堂上主动学习。
二、高中地理教学情境的创设方式
1.利用故事创建教学情境
高中生对于枯燥乏味的地理知识并没有多大的兴趣,所以教师在教授地理知识时,应合理地给学生讲与本节课有关系的小故事,让学生提升对于地理知识探究的兴趣,同时也可以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故事情境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有效的活跃课堂气氛,让每个地理课堂都在高效率中度过。例如,在教授地球的公转与自传的时候,教师就可以给学生讲一个耳熟能详的故事:坐地日行八万里,这是在什么地方?学生这时肯定会吃惊地进行讨论,并且对于这个故事的真实性进行质疑,这就合理地让学生掌握了地球公转与自传的知识点。教师通过故事的教学情境,就让学生轻松地掌握了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与教师的指导,可以将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更加具有趣味性,增强学习地理的能力。
2.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创设教学情境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根据学生目前的学习情况来建立小组合作学习。小学合作学习不仅有利于教师创设教学情境,还能够有效地提升地理课堂的教学效率。小组合作学习可以让学生之间交流更多的地理问题,加深对于地理的认识,与教师共同创建高效的地理课堂。例如,在学习太阳对地球的影响这一章,教师就可以先让学生根据课本上的知识来讨论什么是地球活动,然后在小组内讨论太阳活动对地球有什么影响。然后再派代表来发言,表达出自己小组内对于此问题的看法。然后教师再进行总结和指导,让学生增强学习地理的能力。小组合作学习还能够很有效地提升高中地理课堂的教学效率,让学生找到地理学习的兴趣。学生可以通过教师的教学情境,来提升自身对于地理学习的看法,完善自身学习地理的能力。
3.联系日常生活创设教学情境
教师在创设日常生活情境时,要让学生树立生活中有地理、地理中有生活的概念,将地理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发挥地理学习的最大作用。在生活情境中,学生可以激发最大的学习乐趣,教师适当地给予学生指引,激发学生对于地理的学习热情。例如,在学习城市与城市化的知识时。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到城市化带给自己生活的变化。学生可以深入地理解并掌握有关城市与城市化的知识。这个例子更真切的说明了地理知识对于日常生活的解释,可以提升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周围事物,并且合理地与所学习的地理相结合的能力。学生可以通过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在生活中感受地理知识,并积极地与教师交流关于地理学习的最佳方式,提升自身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地理成绩,为自己的高考做好积极的准备。
总之,情景教学是地理学习的一个重大突破,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建立良好的课堂氛围,让教师与学生保持融洽的关系,让课堂教学效率更为高效,学生的学习成果更为显著。
参考文献:
[1]杨宗军.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03).
1引言
我国著名教育家,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叶澜曾经说过:“课堂教学过程,应是师生、生生积极有效互动的动态过程,应改变传统模式下,教师中心辐射的教学状态,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探究中去。”她的话阐述了一个教学真理,即:为学生创设充满互动情境的课堂,是提升课堂探究性、学习性的重要手段。然而,受制于传统教学思维的禁锢,我国很多地方的中学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往往习惯性地采用“一言堂”、“满堂灌”的方式授课,并不注重与学生之间的教学沟通,这也使得课堂的趣味性丧失,学生的思考、沟通、交流能力得不到培养。因此,探究科学、有效的地理互动性课堂教学策略,显得至关重要。
2创设问题情境,点燃互动交流火种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激发学生产生学习动力的最好催化剂,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抓住高中生对未知疑问充满兴趣的特征,创设互动交流,交互探究式的课堂,用疑问作为引子,引导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然而,如何以疑问作为引子,点燃互动交流的火种?也考验着教师的课堂设计能力,笔者认为:教师创设问题时,不应就问题而提问题,那样显得过于死板,而应该将问题与合作教学、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教学元素结合在一起,创设生动、多趣的互动交流课堂。例如,在《气压带和风带》一课的教学中,笔者则综合引入了多媒体、小组合作等形式,组织了基于问题情境的互动交流课堂。首先,笔者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展示了撒哈拉大沙漠、非洲草原、巴西热带雨林等地理视频,视听交互的情境,顿时引起了大家的兴趣;其次,笔者抛出问题:“请大家思考,为何上述地区维度相近,气候却差别如此大?”“这与全球性的大气环流有何关系?”……再次,继续利用多媒体,播放瑞典大片森林因酸雨而枯死,而将责任推给英国的新闻视频,并提出问题:“你认为这样有道理么?”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陷入深思,而笔者则趁势将全班分为若干小组,要求他们围绕问题,展开交流探究,笔者则时不时深入各个小组,与他们展开互动,最后,等各小组的结论出炉后,笔者在全班举行了一次主题为“气压带与风带,你学会了么?”的交流报告会,各小组选派代表,走上讲台,展开生生互动的交流汇报活动,课堂气氛被瞬间推向。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没有生搬硬套地提出问题,而是借助多媒体资源,以视听展现的方式,引出一个又一个与教学主题有关的问题,激发学生们的思考积极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小组合作、总结汇报,提供了一个师生、生生交流的平台,整个课堂教学中,教师创设的互动交流情境流畅、自然,尤其是交流报告会的总结形式,更是充分锻炼了学生们的探究、沟通、互动能力,互动交流的教学目标顺利达成。
3引导观察反思,提供互动交流平台
引导、观察、反思,是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一般性流程,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要求教师应注重从小处入手,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反思原理,以此培养他们的地理综合素养。笔者认为,在上述教学过程中,亦可引入有效的互动交流情境,将引导、观察、反思与互动交流有机结合,让课堂的融合性、多样性变得更加有效,为学生提供更为完善的互动交流平台。例如,在《自然界的水循环》一课教学中,笔者便采用了引导、观察、反思的教学流程,为学生构建了“说、画、思”的互动交流课堂情境。首先,笔者在讲台上构建了两个观察实验,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验1:一只杯子里,装了半杯冰水,放置5分钟,观察杯子表面壁有何变化?实验2:在杯子里装半杯水,用透明的塑料纸蒙在杯口,将杯子放置在台灯下烤5分钟,观察塑料纸内层有何变化?其次,当学生观察完两个实验现象后,笔者引出“说一说”:请你说一说,上述实验中,水循环发生的空间领域在哪?“画一画”:请你根据实验观察与理解,画出上述两个实验中,水循环的示意图?“思一思”:请你思考一下,通过上述两个实验,你能够设计出有关水循环的小产品吗?再次,结合实验观察,和几个教学设计情境,笔者要求学生动手实践,画一画、思一思、说一说,在之前实验和问题的激励下,全班同学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有的同学利用前期的知识体系,大致解释了水循环的过程,有的同学利用手中的画笔,绘制了实验中的水循环流程,而另一些同学,则提出了一些有关水循环小产品制作的想法。总而言之,整个课堂,因为大家的互动交流,变得充满生气,最后,笔者对学生画一画、思一思、说一说的成果进行了总结,充分肯定了大家的学习成果。在上述案例中,教师通过两个实验,引导学生展开观察,并用画一画、思一思、说一说的教学流程,培养全班同学的思考意识,整个教学过程,不仅有思考环节,有交流环节,有互动环节,亦有实践环节,通过热烈的探究,激烈的交流,学生在潜移默化间,掌握了水循环的知识,教学的实效性自然得到彰显。
4结语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互动交流的学习场景,引导他们围绕一个或几个地理学习问题,展开交流性学习,互动性探讨,能够不断培养学生的思考意识,学习能力,锻炼他们的口才。高中地理教师,应不断探究和实践更多、更好的互动交流教学法,让学生们在高效的交流和互动中,轻松掌握地理学科的理论和实践知识。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