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如何发展实体经济

如何发展实体经济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22 10:39:18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如何发展实体经济,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如何发展实体经济

篇1

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告诉我们,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物质财富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社会的发展首先决定于经济的发展。人民幸福与否,从根本上说决定于经济发展的总体进程。只有经济的充分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才有现实可能,提升人民幸福指数才有根本前提。虽然物质富裕不一定幸福,但贫困肯定幸福指数不高。历史事实证明,物质财富匮乏所造成的贫困,是造成社会发展不和谐的根本原因。由于物质资料的缺乏,根本满足不了社会所有成员的需求,人们为了维持基本生存条件,就会相互争夺生活必需品,社会就会处在严重的对抗和冲突之中,就会产生社会动荡,引起社会的不和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国民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社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但现有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拥有物质财富的程度,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还不相适应,必须坚持把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努力创造出更多的物质财富,以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要防止因为强调各方面的全面发展而忽视经济发展在社会发展中的基础地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不能放松。必须牢固树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战略思想,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当然,经济增长并不等于社会福祉。经济增长用GDP来衡量,而GDP仅是一个流量指标,并不反映一个社会财富的积累和福祉的提高。社会福祉则是一个存量指标,意味着经济增长过程中有形和无形财富的持续积累。它包括居民所能够使用的越来越多的社会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和由于个人可支配收入的增加所带来的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等,甚至可以包括人的幸福感、满足度。

二、提升人民幸福指数要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幸福指数反映了经济发展的质量,经济平稳快速发展,有利于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有利于社会财富稳步增加,有利于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也有利于增强人们对经济发展前景的信心。没有持续而稳定的经济发展,就不会有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幸福感、满足度的增强,可见,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发展对于提高幸福指数至关重要。与一些国家相比,中国经济发展的福祉转化度较低。虽然中国经济总量已经超过了一些发达国家,但是这些国家的民众从经济发展中所得到的福祉相比中国要高。由于经济高增长带来的社会福祉转化度一直很低,如果经济低增长,社会福祉就更低。因此,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一直是中国各级政府追求的主要目标之一。由于过分追求经济数量的增长,热衷于追求GDP,而轻视或忽视推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致使中国获取等量的GDP却需要耗费大大高于发达国家的资源和能源,经济发展已出现资源能耗“瓶颈”制约,可持续发展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为了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数,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从过去那种单纯追求速度、盲目扩大数量的发展转变到数量和质量、速度和效益相统一的发展方式上来;必须把经济发展的重点放到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上,在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前提下保持经济快速发展。

为此,要着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优化经济结构

只有结构优化才能实现良性发展,而调结构需要调整产业结构、区域经济结构、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等。在调整产业结构中,要按照经济发展规律有序推进三次产业的演进升级;在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调整方面,应把有效扩大内需作为第一拉动力,使内需成为推动经济平稳持续发展的最主要力量,并使内需、投资和出口发挥对经济增长的协同带动作用。

(二)统筹协调发展

要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三)注重社会公平,共享发展成果

在“让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的政策实施几十年后的今天,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这不仅是满足人民群众新期待的需要,也是促进社会各阶层和谐共处、扩大国内需求、释放发展潜力、保持发展连续性的必然要求。

三、可持续发展要求以人为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出的背景是人类生存和发展受到威胁,首先关注的是人的生存和发展。其思想基础的核心要义是:人类是自然界无限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具体的发展形态,作为自然界这一无限发展的大系统的组成部分,人的世界是一个与自然相互依赖、相互竞争的有限发展系统。人类与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建立在人与自然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基础上,人类由此来获得自身发展的基本条件,人类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毁坏这些基本条件。只有在有限的发展条件下,人类运用科学的技术与手段去开发自然、保护自然,并通过竞争和协调机制,才能与自然和谐相处永续共存,从而谋求自身的持续发展。

人的生存和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终极目标,同时人的发展又是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可持续发展理论突出了人的主体地位,其实质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这与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是统一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最终归结于人的全面发展,要在转变发展方式中推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落实好以人为本的根本要求。

篇2

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分析

《河北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则明确指出,河北省将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为背景,发挥保定市在疏散北京功能和服务北京生态建设。《“十二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阐明了京津冀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构想,京津冀协同发展有共同的地域人缘优势,社会文化根基和文化发展理念,保定市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过程中,是一个畿辅节点城市,有着优厚的地缘优势,文化底蕴深厚,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提高保定综合承载的能力,构建文化保定的定位,建设新型保定。保定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环境下,以文化为导向,以政府为主导,多主体,多层次,建立保定城市发展区域特色文化,引领城市建设的思想定位,为保定城市全面建设做出努力。

二、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提升保定文化软实力的优势和劣势分析

第一,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提升保定市的文化软实力的优势:保定市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过程中发展文化软实力的优势主要有三个方面:(1)保定在京津冀连接中的地域优势。首都是中国的行政文化核心,在环绕北京的京津冀形成了以北京为中心的大都市圈文化,保定的地理位置加上便利的交通,使它起到重要的纽带作用。(2)保定在京津冀连接中的文化底蕴。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过程中,保定市拥有能够促进京津冀协调发展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历史积累下来的彰显着独特个性的燕赵文化拉近了京津冀的文化距离。利用传统精神文化的魅力促进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3)保定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文化目标。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京津冀有共同的文化发展定位,理念是想通的。保定市在京津冀发展大背景中,依托博大精深的文化资源在意识观念上保持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理念,积极构建相应的现代文化,加强文化建设基础设施,深化文化产业结构。第二,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提升保定市的文化软实力的劣势:随着历史的发展变迁,京津冀地区分属三个行政区域,三地的政治地位、经济发展、文化流向也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探究各自文化特点的深层次之下,津冀文化在北京文化的凸显之下,逐渐形成了对北京文化的依附状态,甚至有被边缘化的危险。保定市作为其中的一个地级市,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过程中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劣势主要有三个方面:(1)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由于京津冀文化缺少文化一体的凝聚力,文化资源的整合力度相对薄弱,而河北文化大体边缘化的危险趋势是提升保定文化软实力的一大劣势。(2)京津冀发展过程之中形成的各自相对封闭的文化情结是提升保定市文化软实力的又一大困难。文化创造的魅力就在于文化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一个城市的定位,打破文化保守,以开放的心态相互交流,才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明智之举。(3)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的背景下,文化管理研究的不完善,致使保定在提升文化软实力的过程中缺乏相对的竞争力。京津冀虽然由于地域的相接,有利于形成京津冀一体化,但是城市发展,文化先行,京津冀城市发展的各自独立性让各地文化发展各自分散,管理力度相对薄弱,对于文化的研究探索跟不上城市发展的历史需要,缺少政策支持和制度建设,对于文化软实力占据城市发展的综合竞争力的分量越来越重,而这却相对脱节的现实情况。

三、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提升保定文化软实力的对策方案

社会发展理论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社会资本,而区域社会文化资本是现代社会区域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同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发展意义。依托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社会背景,提升保定文化软实力,积极建构保定的新型城市模式,以思想为先导,以政府为主导,以地域优势,交通优势,历史文化优势为载体,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合作共赢、信用开放的现代社会建设模式。

第一、以创新思想为先导,依托保定地区的地域思想.还是推进都市圈由交通、经济领域的接轨,向文化产业群落、文化市场接轨进程中的核心力量,更是重塑都市圈形象,加速提升都市圈的凝聚力、传播力、影响力和渗透力的有力支撑。城市发展很重要的一方面是人的发展,而人的发展很重要的一方面是思想的进步,关注人的发展,用先进的思想塑造人,必须要创新思想,建立城市的文化底蕴,提高文化产业的竞争力。第二、以政府为主导,依托津冀三地协同发展优势,谋求保定文化软实力产业。依托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制度定位,建立三者之间的文化协调组织,以市场为手段,以政府引导为重点明确保定城市建设中,文化建设的定位,建立保定特色文化品牌。同时,对于文物遗产保护工作逐步加大重视力度。目前,按照古城区、过渡区和新城区分区域控制的城市规划,对于市区内文物古迹投保护、修缮投入政府支持,重现名城古街风貌,彰显古城历史之韵。涉及市内景点有:“莲池后三景”、光园、总督署西路、淮军公所和清河道、末代状元刘春霖墓等等,涉及街区有东西大街,此外还有旧城府河段、西大园和清真寺三大片区改造也涉及诸多文物点的保护。以裕华路、西大街、东大街为主线,在保留其特色的中西建筑风格的同时,积极打造具有古城特色的文化街区。第三、以历史文化优势为基点,依托保定历史文化优势,继承传统文化精髓,建设现代城市文明。在保定城市建设过程之中,逐步加大投入力度,秉持整体化、特色化的理念指导文化产业发展,提高文化产业对全市经济发展的贡献度。协调各区县独有品牌,明确定位,大力支持曲阳石雕、安新苇编、易水砚、定瓷等文化产业基地建设,引导文化产业规模化布局、集约化发展;重视保定体育特色,积极开展游泳、篮球、空竹等体育产业积极承办各类赛事,充分利用“冠军资源”;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如安新高跷、定州龙灯、顺平桃木剑等,充分挖掘多种艺术资源,借助保定深厚文化底蕴与地方实际,有规划的形成特色鲜明的文化产业集群和聚集区。第四、 以地域优势为载体,依托保定天然地域优势,构建新型城市理念,自然灾害少,气候适宜。保定天然的地理优势就是距离首都北京和天津比较近,保定和北京相距140公里,和天津相距145公里,距离河北省省会石家庄125公里。在地理优势方面,保定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枢纽所在,因此保定的发展定位要在稳中求发展,自然和灾害少,就要加大力度,保护自然资源,比如水资源的保护和森林绿地的保护力度,具体到县域特色,各取所长,形成特色文化保定县区经济模式。

综上所述,在京津冀发展的背景下,全面利用京津冀优势文化资源互补,积极培育保定的文化创新力,加快发展和壮大文化产业、不断提高保定的文化竞争力,全面传播和展示保定文化、扩大保定的文化影响力,强化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凸显保定文化名城的表现力,形成保定文化产业优势,建立和谐保定、善美保定。

篇3

当前,京津冀已成为继“长三角”、“珠三角”之后又一具有活力的经济增长极,而且是我国参与国际经济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枢纽与门户。2009年,北京市进出口总额为2147.6亿美元,下降20.9%,在各省市中继续保持第4位;天津市进出口总额为639.4亿美元,下降20.6%,在各省市中排名第8位。2010年上半年,北京市进出口总额达到1444亿美元,天津市进出口总额为378.7亿美元,与2009年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60.2%和34.5%。

(二)河北对外贸易发展的历程及现状

河北对外贸易起步较早,发展较快。1975年经国务院批准,河北正式在秦皇岛开口岸。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河北外贸历经统收统支、统负盈亏;分级核算、定额补贴;额度分成并与地方财政挂钩;汇率并轨、自负盈亏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并逐步与国际经贸通行规则接轨的渐进历程。2004年7月1日,《对外贸易法》实施后,国家取消了对所有外贸经营主体外贸经营权的审批,改为备案登记制,河北外贸进入完全竞争领域。

2009年,河北省进出口总额296.1亿美元,下降22.9%,在各省市中排名第10位。2010年上半年,河北进出口总额为190亿美元,增长40.6%。其中出口104.1亿美元,增长51.8%;进口85.9亿美元,增长29.1%。

二、河北对外贸易与京津梯度差明显

(一)对外贸易规模虽然同属前十位,但进出口总额相差悬殊

近年来,按进出口规模总量计算,北京是河北的7倍多,天津是河北的2倍多,河北进出口总额在前十强省(市)中降幅最大。目前,在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量方面,河北的差距与先进省市相差悬殊,而与其他落后省市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

(二)出口商品结构不合理,产品技术含量低

京津出口商品中具有比较优势的主要是高新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以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食品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为优势产业。进口的设备为当地的加工制造业提供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同时利用先进的设备生产出了高附加值的产品,并由此带动了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

河北出口商品中主要为初级产品和资源密集型产品,如钢铁、煤炭、服装、医药、农产品等。机电产品和高科技产品分别占全省出口总额的37%和13%(高新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有重叠部分),与北京、天津相比尚有较大差距。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中出口占主导地位的是钢铁和金属制品,但钢铁的进口额同样巨大,说明河北钢铁冶炼业虽是优势行业但技术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出口商品结构单一的问题仍是河北外贸的"软肋"。

(三)对外贸易出口方式结构不合理,加工贸易不强

当年北京加工贸易出口额占其总出口的比重约为44%,天津为56%,而河北仅为18%。从我国对外贸易总额来看,加工贸易占据半壁江山,直接从业人员约3 000万人至4 000万人,约占我国第二产业就业总人数的20%。目前,全国从事加工贸易的企业有12.6万家,年加工贸易出口额5 869.8亿美元,而河北2009年加工贸易出口额仅为28.5亿美元,与全国的平均水平尚有较大差距。

(四)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少,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带动力不强

从实际利用外资情况来看,河北大大低于京津两市。2009年度北京实际利用外资金额61.2亿美元,天津实际利用外资金额90.20亿美元,河北实际利用外资36.9亿美元。在利用外资效果方面,天津是成功的典范,世界500强企业已有近140家在津投资。外商投资企业对天津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15%左右、工业增加值的40%以上、税收收入的三分之一来自于外商投资企业,同时还为社会提供了近60万个就业岗位。而河北累计实际利用外资329亿美元 ,世界500强企业落户河北的也不到100家,与天津比有较大差距。

(五)对外贸易对GDP贡献率低,拉动GDP增长不足

在对外贸易拉动GDP增长方面,2009年全国对外贸易对GDP贡献率为-2.86%。其中北京对外贸易对GDP贡献率为28.25%,天津对外贸易对GDP贡献率为-6.88%,河北对外贸易对GDP贡献率为-9.39%。河北2009年对外贸易对GDP的贡献率既低于北京,也低于天津;对外贸易拉动GDP增长率低于北京,但略高于天津。对外贸易对全省2009年的经济增长非但没有向上拉动,反而形成一定的拖累。

三、河北发展对外贸易的比较优势

(一)区位优越

河北是我国12个沿海省市之一,海岸带环绕渤海,发展潜力巨大。河北中环首都北京和北方重要商埠天津,同北京、天津构成了闻名遐迩的“金三角”地带,与北京、天津已形成环京津一小时交通圈,区域经济相互融合。尤其是河北处于环渤海经济增长极的核心腹地,京津冀城市圈内拥有近2亿人口的消费群体,市场容量占到了全国总量的10%以上,是我国市场容量最大、人才最密集的地区之一。因为环抱京津,能够承接京津的人才、科技成果和相关产业的转移,可以加速实现河北外贸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营方式的转变。

(二)资源丰富

一是河北拥有海河、滦河两大水系,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203亿立方米,地下水可开采量为105亿立方米,丰富的水资源能优势为河北出口型工农业生产提供保障。二是河北有耕地近1亿亩,临港工业可利用非农用地面积达4 000多平方千米,再加上大量的林地和其他农业用地,丰富的土地资源为承接京津产业转移、农产品基地建设提供了基本生产要素。三是河北有河北拥有储量居中国大陆省份前六位的矿产达40种,煤、铁、石油(天然气)、金以及各种石灰岩等大宗矿产均为河北优势矿产,其中炼焦用煤储量居中国首位。且近年来又陆续发现了一批储量丰富的矿产资源,丰富的矿产资源为河北建设大型钢铁、装备制造、建材、石油化工等综合工业基地的提供了有利条件。四是劳动力资源非常丰裕。河北目前人口已达7 000万人,居全国第6位,根据《河北省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预测,2022年~2 027年河北城市化进程进入加速时期,将有1 300万~1 400万农村人口转移到各级城镇。

(三)设施完备

河北的交通、仓储、物流基础设施齐全,能够为商品进出口提供服务和保障。河北省内有发达的高速公路和铁路网,也有石家庄和山海关两处机场,更拥有秦皇岛港、京唐港、黄骅港、曹妃甸港等重要港口,能为进出口贸易提供全方面的便利服务,使河北发展对外贸易如虎添翼。

(四)地位稳固

河北产业发展体现为3大板块:一是秦唐沧三市凭借近500公里的海岸线,定位为沿海板块;二是以发展农业产业化、装备制造业、新能源产业等为优势的冀中南板块;三是以发展高效农业为主的张承(张家口――承德)板块。河北对外贸易历经30多年发展,目前,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登记企业已累计达到18 000家多家,年出口超亿美元龙头企业已达30家多家,培育了信息、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生物医药、精品钢材、建材、橡塑胶制品、化工产品出口产业集群和50家出口基地。作为京津两市商品出口基地,在钢铁、煤炭、农产品、服装等传统商品上与其他省市仍有较大的竞争优势。

(五)政府重视

河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对外贸易和京津冀一体化工作。原省长同志在2010年初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别指出:要统筹好环京津地区的发展,发挥京津的作用,带动河北经济发展,是河北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中一个重点;要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务实地推进与京津的合作,多领域、多层次与京津对接。

四、实现对外贸易错位发展的几点想法及建议

(一)完善对外贸易优惠政策,巩固传统优势出口产业

河北在鼓励外贸进出口方面也陆续出台了一些政策,如“石家庄海关八举措助企业渡难关”、“河北省国税局6条意见促出口”等。但总体来讲,出口鼓励政策还不够系统,退税速度还不够快捷,缺乏部门间的协调和沟通,一些政策执行也不完全到位。

建议政府有关部门成立对外贸易工作领导小组,外管、海关、银行、税务、商务厅、国资委等相关部门参加,系统整理已出台的鼓励对外贸易的具体措施,参考京津经验,加快研究制定新的鼓励政策(重点研究制定鼓励钢铁、煤炭、服装、医药、农产品等传统优势产业的出口政策),并做好政策及信息公告等工作,进一步巩固传统优势出口产业。同时,对于省内优势产业,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开展对外工程承包、投资办厂、建立销售网络,带动传统优势产品的出口。

(二)建立对外加工贸易园区,扩大加工贸易出口比重

从河北出口贸易发展本身看,加工贸易发展滞后是制约全省出口规模扩大、商品结构提高以及河北与全国及沿海省(市)出口规模和结构差距的直接原因。河北的产业结构、贸易结构的升级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通过加工贸易来吸收外资和外国技术,来积极推进和完成这个过程。对于河北来说,不但要扩大加工贸易占出口的比重,从量上取胜;更重要的是要尽快介入到国际化生产链条中附加值较大、科技含量较高的环节,以质取胜。

建议进一步明确对加工贸易产业的政策引导,加快建立加工贸易园区。完善出台各项鼓励优惠政策,引导加工贸易企业向出口加工区转移,并对在出口加工区内经营的企业进出口产品予以保税,放开加工贸易的产品范围,简化手续,这不但有利于加大海关监管力度,防范和打击走私,还可以吸引大量外资,促进加工贸易的发展,提高加工贸易的质量,为加工贸易发展创造良好的氛围。积极创造条件做好京津加工贸易的梯度转移,鼓励本地产料件替换进口料件加工,带动地方其他产业的发展。通过政策引导加工贸易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三)加大高新技术引进的力度,加速出口商品结构的调整

建议政府部门加大对产品核心技术的引入力度。一方面可以直接从国外引进,另一方面可以从京津引入战略合作者,达到核心技术转移的目的,加速实现出口商品结构调整的目的。同时要通过技术引进带动本地企业的技术创新和研发,政府和企业可以联合设立“研发专项基金”以及给予税收优惠等一系列措施,鼓励企业走高新技术产品创造之路,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自主营销渠道,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效益的出口产品,把“河北制造”最终变成“河北创造”。

(四)加大外资引入力度,增强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带动力

河北目前利用外资的水平还不高,规模还不够大。继续坚定不移的引入外资战略有利于河北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有利于提高省内其他企业生产工艺水平和管理经验,也有利于提高省内外商投资企业的出口带动力。

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充分利用河北的优势资源和京津的“协同效应”引入有实力的国外企业,优先发展汽车制造、生物医药、光伏新能源、现代服务业等产业,注重机电、高新技术和劳动密集型项目的引进,把握外资项目从目前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力争做到高起步,快发展。

(五)保持出口商品基地优势,发展特色种植和养殖业

建议政府利用土地、水利等自然资源,重点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出台各项鼓励优惠政策,以种植、养殖农产品出口基地为基础,规划和重点建设肉类、粮油、蔬菜、果品和水海产品等农产品出口基地,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区域农业竞争力。同时,提高农产品加工水平,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另外,应大力引进外资投资农产品加工领域,引进符合国际及有关国家和地区农产品质量标准的加工、生产体系,引进农产品生产过程和生产环境的监控操作程序,特别是要大力引进对畜禽疫病防疫检疫技术和化肥农药及饲料中有害残留的监测控制技术,带动河北农产品加工者标准意识和农产品质量的提高,全面推进河北省农产品生产、加工和流通的标准检验检测体系与国际标准接轨,使河北省农产品中农药残留、重金属残留、激素及抗生素含量达到国家通用“绿色”标准,推动农产品出口。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