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如何应对洪涝灾害

如何应对洪涝灾害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4-01-16 10:17:35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如何应对洪涝灾害,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篇1

“南涝北旱”向“北涝南旱”转变

2012年,也是北京继2011年之后连续第二年降水量比常年偏多。7月21日,北京市发生暴雨到大暴雨天气,全市平均降水量170毫米,为自1951年以来有完整气象记录最大降水量。其中,最大降雨点房山区河北镇达到460毫米。

北京市气象局吴正华研究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未来北京市的单日最大降水量甚至会更高,和南方不一样的是,北京市全年的降水量主要集中在6、7、8三个月,几乎占到了全年降水量的75%左右。因此很容易导致暴雨成灾。华北其他一些地方也基本是这样的规律。

对北京及华北其他一些地方而言,将来这里面对的一个巨大挑战就是“南涝北旱”近些年来在向“北涝南旱”转变。

最新的气候统计和研究证实,最近几年,我国华北地区干旱少雨、长江中下游地区洪涝多雨的情况发生了改变。一些研究人员认为,我国东部“南涝北旱”的降水分布近几年发生了变化,夏季多雨带位置北移,持续近30年的“南涝北旱”格局初步显现转变的趋势。

除了北京市以外,天津市2012年降水量比常年同期偏多59%,近10年中有7年降水比常年偏多;河北2012年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多26%,近5年中有4年降水比常年偏多。

吴正华表示,研究发现华北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降水存在此消彼长的周期性变化,降水格局大致20~30年转换一次,而这个周期性变化与东亚夏季风关系密切。研究发现,东亚夏季风在1977年以后减弱,但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东亚夏季风表现出恢复增强的特征;伴随着东亚夏季风的增强,我国东部夏季雨带出现北移。一些专家相信,近几年华北的持续多雨说明华北已经开始回归降水偏多周期,并将在2020年左右进入降水高峰期。

“现在国内很多气象研究人员在根据统计资料研究后都认为从2000年开始,在后30年华北地区在由干旱向多雨期转变。”吴正华说。

警惕“拉马德雷”形成的灾害

这些年我国“南涝北旱”的逆转很多人都认为和人为因素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大气环境变得更加不稳定具有很大的关系。

但是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董治宝对记者表示,大范围气候环境的变化人类能够起到的作用比较有限,其主要应该还是自然环境自身的变化。

这种观点也得到了吴正华的认同,他对记者表示,这些年来,虽然我国的一些洪涝灾害区域的变化与全球气候变暖具有一定的关系,但是这种影响的程度究竟有多大,目前还存在着一些争议。

“‘拉马德雷’的影响似乎要更为明确一些,它的周期性变化可能导致了这些年我国的季风出现了一些变化。”吴正华说。

“拉马德雷”现象是美国海洋学家斯蒂文·黑尔于1996年发现的,其同南太平洋赤道洋流“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被喻为“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的“母亲”。

吴正华表示,“拉马德雷”是一种高空气压流,分别以“暖位相”和“冷位相”两种形式交替在太平洋上空出现,当“拉马德雷”以“暖位相”形式出现时,北美大陆附近海面的水温就会异常升高,而北太平洋洋面温度却异常下降。与此同时,太平洋气流由美洲和亚洲两大陆向太平洋中央移动。当“拉马德雷”以“冷位相”形式出现时,情况正好相反。如果“暖位相”的“拉马德雷”与“厄尔尼诺”相遇,将使其更强烈,出现的次数更频繁;假如“冷位相”的“拉马德雷”与“拉尼娜”现象相遇,“拉尼娜”将显示强劲的势头。

而统计发现,当厄尔尼诺现象增多时,长江流域涝灾较多,而华北等北方地区多干旱,2000年以后,当拉尼娜现象增多时,就出现了北涝南旱的现象。

2003年中国气象界发生了一场“南涝北旱”和“南旱北涝”的大争论,主流派对“南涝北旱”继续存在坚信不疑,对“南旱北涝”没有做好接受的准备,导致相关部门在应对近年来南方干旱和北方洪涝问题上屡屡失策。

吴正华说,“拉马德雷”的“暖位相”和“冷位相”每种现象持续20至30年,其完成整个周期一般需要60年左右的时间。由于受到“拉马德雷”现象的影响,未来二三十年内我国季风活动将会变得更加不稳定,容易出现易涝易旱的现象,华北的涝灾威胁将会大大增加。

不过吴正华也表示,目前我国天气的一些预测都是基于多年的统计得出的结论,但是并不一定说未来就是这个样子,他告诉记者,地球气候系统的演变导致的一些天气变化十分复杂,有时人类很难对其予以捉摸。

北方如何应对“南涝北旱”逆转

吴正华表示,对北京等华北地区的一些城市而言,未来防涝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

“这些城市和地区必须要加强排洪排涝能力的建设,但是在另外一个方面,也应该认识到,对北方地区而言,水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应该想法将其利用起来,变害为利,而不是一排了之。”吴正华说。

董治宝也表示,从整体而言,这些年我国北方一些地区雨水趋于增多对干旱的北方而言是一件好事情,关键是要考虑怎么做好应对。

吴正华表示,对华北的农业而言,尤其需要加强水利设施的建设,另外还要预防泥石流和滑坡事件的伤害。

吴正华告诫说,华北地区现在和未来采取措施应对自然灾害威胁之时,一定要避免人祸导致的伤害。因为近些年来该地区有些自然灾害所造成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人祸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篇2

2009

Hardback

ISBN 9783540778523

Sene著

洪水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在美洲、欧洲、亚洲的许多国家都有发生。洪灾会造成人员和财产的重大损失。洪水预警预报系统为减小洪灾的影响提供了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洪灾预报可以使人们撤离危险区,减小人员伤亡,并采取措施,减少财产损失;也可以洪峰调配,以减轻洪水的影响。目前许多国家和地区建立了不同类型的洪水预警系统。本书针对这种情况,对洪灾的预警、预报及灾害应对进行了全面的分析研究。作者Kevin Sene是英国瓦林福德生态水文研究中心(the Centre for Ecology and Hydrology)研究人员。在洪灾预警和预报方面具有广泛的实际经验,此外他还对水文学、气象学及信息技术进行了研究。他领导制订了一系列洪水预报的方针原则,这些为工程师和管理人员提供了很好指导作用。在20年的工作过程中,他撰写了45篇关于水文、水文气象和水利方面的学术论文。

本书共有11章,主要分四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为引言,概括介绍了洪灾预报流程、洪灾的危害以及洪灾预报的作用。第二部分含第2-4章,着重介绍了洪水预警,主要包括洪水的监测、水位阈值的监测以及洪水警告的。2.主要介绍了气象条件分析技术、河流和海岸状况监测技术以及遥感监测网的建立等三方面内容;3.洪水警戒线是洪水预警与否的标准,本章主要分析了降雨量的警戒线、河水和海岸的水位警戒线以及警戒线的性能评估等;4.洪水警报的,主要包括警报的内容、方式与技术以及预警系统的总体设计和运行等三方面内容。第三部分含5-8章,主要介绍洪灾预报。5.介绍了洪水预报的基本原理,主要包括洪水模型的建立、预报系统的设计等内容;6.主要针对河流的洪水预警展开,介绍了河流洪水模型的建立,包括降雨径流模型和河流流域模型;7.介绍了海岸洪水预警模型,主要包括过程分析模型和数据分析模型;8.介绍了洪水预警一些典型应用,包括在暴雨、冰雪灾害、水利工程保障、城市内涝、地质灾害等方面的应用。第四部分含9-11章,主要介绍如何应对洪涝灾害,主要包括应对预案和及时的反应能力。9.防洪预案,洪水预案的建立、灾后恢复,以及如何应用信息技术等方面;10.灾害应对,洪灾的应对措施、洪灾救助措施的实行、紧急情况的应对等方面;11.对全书进行了回顾。

本书作为一个专题汇集了多方面的内容,可以作为水文研究人员、水利工程师和相关决策管理者的参考资料。本书的气象、水文和海浪模型及监测等方面的内容可能会有更广泛的受众。

刘军涛,博士生

篇3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收集朝阳市2009年以来全市报告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资料,分析应急健康教育的形式、内容和方法以及效果评估,探讨防控对策。-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2009年共发生传染病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4起,为甲型H1N1流感疫情2起,手足口2起起,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54起,中毒78人,死亡3人。学校水痘暴发疫情3起;2010年共发生汞中毒事件、食物中毒事件和三起甲型H1N1流感病例输传和学校暴发事件等5起卫生应急事件,以及洪涝灾害1起,都及时进行了现场处理,并对应急事件处理情况进行了评估。

2.2 应用原则: 预防为主:采取帮助公众和重点易感人群树立科学观念,指导公众采取有关预防和保护行为,提高个预防保护能力。快速反应:当灾情、疫情出现时,宣传时间平均1-2天。针对性强:根据不同对象、不同问题、不同情况开展针对性强的宣传活动。科学实用:根据当地、当时的条件坚持科学实用的指导。

2.3 应用策略 根据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严重程度和疫情变化情况,分级实施应急健康教育控制措施,以达到最佳预防控制效果。

2.3.1 事件发生期 以最快的方式提示公众,制作宣传材料,及时分发给群众,有针对性地宣传普及救护常识,传染病预防、饮食、饮水卫生知识和消毒、杀虫方法。

2.3.2 事件持续期 针对出现的灾情、疫情,将有关卫生防病知识反复向群众宣传。同时要继续配合新闻媒体,加大宣传力度和频度,倡导科学的说法和行为。

2.3.3 事件恢复期 重点是普及卫生知识,宣传预防疾病的长期性,针对可能暴发流行和反复的传染病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倡导健康行为,树立健康信念,提高群众抗灾防病的意识和能力。-

2.4 应用形式

2.4.1 配合新闻媒体在广播、电视和报纸上进行宣传 、电视流动字幕醒目提示,公益广告,健康节目频道播出预防专题,疾控中心领导以及健康教育专家做客直播间等方式;报纸刊登各类应急健康教育文章、广播稿。其中最早播出时间5小时,为利民热线健康咨询,最迟3天,为不明原因肺炎报刊知识。

2.4.2 利用网络开展各类相关知识的宣传 在中国朝阳网 、朝阳市疾控中心网刊登应急健康教育文章。

2.4.3 制作宣传折页、传单、海报、等各类宣传品 宣传折页6种,数量28000份。送达时间平均3天。

2.4.4 利用机关企事业单位、社区的宣传栏、村卫生办橱窗、板报等阵地进行宣传。

2.4.5 开通热线咨询电话为群众提供咨询服务,并对电话咨询内容登记分析。

2.4.6 培训 举办各类培训班35个,培训人次2450人。其中领导干部、占20%,医务人员占45.7%,教师占25.4%,其它相关人员占0.89%。

2.5 应用内容 内容包括预防传染病核心信息、中毒处理以及预防治疗、日常健康科普知识。

2.6 应用评估

2.6.1 实施评估 对宣传材料的发放工作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有针对性地对计划以及干预方法、策略等进行修订调整。

2.6.2 效果评估 对不同人群进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治知识、态度、心理及行为进行评估。甲型流感知晓率90.2%,手足口病知晓率85.5%,洪涝灾害知晓率75.2%,水痘知晓率52.5%,一氧化碳中毒等中毒核心知识知晓率91.2%。-

3 讨论与分析

3.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特别是不明原因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往往会引起社会恐慌,后果往往比事件本身更可怕。如何向公众传达正确的信息,不让公众被谣言误导,让公众了解事件本质以及如何应对的方法,这就是授人以渔。应急健康教育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中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2 应急健康教育的核心是快速性和权威性。核心信息必须科学严谨,简单扼要,浅显易改,便于掌握。以大众传播为主,包括广播、电视、报纸、网络。平面材料以传单为宜,成本低,便捷,覆盖面广。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