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传统文化根基

传统文化根基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22 10:39:31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传统文化根基,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传统文化根基

篇1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2384(2009)04-0036-05

行走在府学胡同小学(以下简称府学小学)的校园里,我们每时每刻都在享受着深邃文化的滋养。府学初建于元末明初1368年,初为大兴县学,后为顺天府学,与教育结缘已有640余年。现在的府学小学仍完整地保留着殿(大成殿)、堂(明伦堂)、阁(魁星阁)、祠(文天祥祠)的古代学宫建筑风貌。孔庙传达的儒学精神、文天祥祠传递的豪迈气节,都是府学小学丰富的教育资源。多年来,我们一直以学校文化建设为使命,致力于“文化立人”的思考和探索。

一、府学小学文化立人的思考

“文”字的本意就是纹理,引申为有条理、有秩序、有美感的事物。“化”字是直立和倒立的两个人,象征着重大的变化。“文化”就是“以文教化”,并通过稳定的精神价值观和行为方式进行表达。保护、传授、推进和丰富知识与文化,是教育的使命。

在思考府学小学文化立人的问题时,我们首先就要回答“用什么文化立什么人”的问题。

(一)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府学文化的发展之根

中国传统文化是府学文化的奠基之源,为府学小学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府学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穿越了640余年的时空。“爱国、向善、崇礼、尚学”,是府学圣人先贤涵养出的府学人特有的文化气质,是府学文化中最主要、最核心的内容。

爱国――从小树立报效国家的信念。

向善――具有正直勇敢真诚善良的人性之美。

崇礼――文明有礼、举止高雅。

尚学――见贤思齐、学而不厌。

(二)先进的现代文化是府学文化的发展之源

时代在发展,文化在生长,现代文明为府学文化的升华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世界是平的”,在开放、多元的当今时代,全球化意识、信息化意识、社会化意识日益受到大家的重视。我们始终坚守文化立人的办学理念,在注重培养儿童认同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同时,注意增进学生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尊重全人类共同的价值观念,把培养具有中国文化素养、现代意识的合格公民作为学校的育人目标。

“吸纳、合作、责任、进取”,是学生现代意识的核心要素。

吸纳――尊重包容、开放多元。

合作――沟通交流、融合共生。

责任――主动负责、自觉笃行。

进取――不断努力、开拓创新。

(三)府学小学自身的教育文化是学校文化发展之基

640余年的府学教育史本身就是一种教育文化。府学教育秉承中华传统,将做人做事之道,博学约礼之法,一以贯之。走进府学小学,传承孔子教育思想的向学、善教之法随处可见。“尚山修岳”、“敷礼明伦”、“动静等观”、“魁星点斗”等不仅仅是建筑景点,更是府学小学教育思想的载体,是滋养学生情趣、提升学生素养的无声的教育资源。

例如:“尚山修岳”是学校的一道独特风景,草坪上没有任何警示语,却很少有学生随意践踏。这里不仅印下了孩子成长的痕迹,也渗透着我们对教育的思考。原来,草坪上设有“不要践踏”的警示牌,但学生视而不见照样进去玩耍。后来,我们在草坪周围竖起了围栏,这时我们发现,孩子们只能在阳光中望着草坪,不能与它亲近。我们的思考渐渐变得沉重起来。孩子们如此喜爱草坪,就应该把草坪还给孩子。终于,草坪完全向学生开放了,我们只是在上面辟出了一条小石路。山石花草围绕在孩子们身边,他们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中感悟自然,而我们也在其中发现了环境滋养所带来的巨大的教育价值――校园中的每一块土地,都应该留有孩子成长的足迹,成为孩子们放飞心灵的乐土。

传承是手段,发展是目的。养成“见贤思齐”的自我教育的方式,培养“学而不厌”的行为境界,经过长期的涵养、陶冶,形成“幼儿养性、蒙童养正、少年养志、成人养德”的生命自觉,是府学小学文化立人的追求。在继承中弘扬,在融合中发展,府学教育文化为学生张扬生命的色彩、舒展生命的个性而奠基。

二、府学小学文化立人的探索

作为一所具有悠久历史的百年老校,我们整体构建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学校文化体系,全方位开发与整合文化立人的资源。

(一)营造环境文化,熏陶感染立人

府学的建筑风格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为了在时展中丰富学校文化的内涵,我们以古代教育、近代教育、当代教育发展为线索,整体设计了与府学初建时间一致的“1368”文化规划体系(如图1),即1个“活”的教育博物馆、3大区域、6大主题中心、8个基地。

第一区域:在以孔庙为中心的古建区,建立古代教育文化区。

建立古代教育文化区,不仅要使师生了解中国教育发展的历史脉络,更要在传承古代教育思想的同时,发展、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在古代教育文化区,有以“敷礼明伦”为核心的府学教育史展,以“府学石学府”为核心的顺天府学碑刻展,以万世师表为核心的孔子教育思想展和石鼓教育文化展、传统文化艺术展。在此,我们力图体现三大教育主题:以孔庙为中心的孔子教育思想主题,以魁星阁、文天祥祠等为核心的道德教育主题,以琴棋书画为中心的传统艺术体验主题。

第二区域:以时期的励志中学原址(现为六年级所在地)为中心,建立近代科技教育文化区。

我们在此区域布置了近代重要的教育思想展和科技成果展,为学生创设科学思考、主动探索的良好环境,体现府学教育的科学教育主题。

第三区域:以教学楼、园林区为中心,建立现代教育文化区。

我们在教学楼中精选名人警句,整体营造浓郁的学科文化、班级文化、教师文化氛围。我们还在校园中修建了园林景观:“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尚山修岳、“动静等观”、知鱼桥、杏林等,使学生在浓浓的文化环境中受到熏陶和感染(如图1)。

(二)建设德育文化,“德化人生”立人

我们以“德化人生”为理念,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为民之德、尊重他人的为人之德、合作自主的行事之德、诚信负责的立身之德”为目标,遵循传统德育重在熏陶、现代德育重在体验的原则,为孩子们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日常性的教育――增进学生道德情感的体验,使其在规范有序的学校生活中健康发展

在日常性教育中,我们注重整体的规划、点的切入与实践,注重

行为的总结与提升。

《弟子规新解》、《府学学生三字歌》、《府学学生风范》等点的切入,《正气万古存》、《送给孩子六十一个……》等系列教材,使学生行为准则得以内化。

我们提倡“见贤思齐”。6岁~12岁的孩子正处在一个易受榜样影响的心理年龄阶段。孔子、文天祥以及古今中外的很多贤人,都被纳入我们的榜样名单。

2、特色性的教育――催化学生道德情感的生长,使其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发展个性

我们充分挖掘府学的优质资源,将其活化为学生成长的环境资源,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熏陶。例如:

学习先贤精神。文丞相祠就坐落在我校校园内,我们通过让学生三次走进文丞相祠,在了解文天祥、会唱《正气歌》、了解《正气歌》中的12位历史人物的故事等过程中,将浩然正气潜移默化地渗透在每个学生的品行操守中。

中华古诗文诵读。学生诵读古诗文,既是语言文字修养的积淀,更是在与先哲圣贤对话。学生们从中能受到思想的启蒙、人格的熏陶。

3、社会性实践――引领学生道德情感的形成,提升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素养

为此,我们着力开展一系列贴近学生、贴近实际的社会实践活动:

“日行一善”活动,让学生在善行分享中,在“不以善小而不为”的实践中,扎扎实实增进公民道德修养。

“计算个人成长”活动,是让每个学生通过计算个人成长的成本,感受社会、家庭对其成长的付出,增强其责任意识。

“绿地图小脚丫”绿色环保活动,让学生在调查、走访、绘制社区绿色地图中,了解社区的文化和环境,从而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学校“文化日计划”,是在六学年内,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到文化场所、博物馆、图书馆、遗址公园等处参观游览,在体验与熏陶中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

(三)构建课程文化,博学乐学立人

我们追求在历史积淀中发掘课程特色,在时展中拓宽课程内涵。大兴县学时期,学校设礼、乐、射、书、数5科;顺天府高等小学堂时期,学校设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学、算术、格致等9门课程。如今,府学的历史已经走过了6个世纪,我们有责任“传承五千年文明精髓,携手五大洲文化精华”。为此,我们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以“博学”为理念,构建课程改革蓝图。

1、技能类课程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

学校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身体发育、阶段性的性格表现等,开设了有针对性的体育校本课程:六个年级分别增加形体、围棋、轮滑、空竹、武术、乒乓体育技能课。

2、学科拓展类课程开拓学生的思维

学科拓展类课程分为两部分:名家赏析系列和数学思维训练。

名家赏析分为7大领域:文学、数学、音乐、体育、艺术、书法、科学。分别向学生介绍古今中外的大文学家、数学家、音乐家、艺术家、书法家、科学家,使学生在学习先哲、名家的过程中,开阔视野、生长智慧。

数学思维训练是府学的特色亮点。多年来,我们以“数学好玩,数学有用,数学能使你更聪明”为理念,构建了一支优秀的教师团队,一整套成熟的活动教材,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学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3、传统文化类课程陶冶学生的情操

我们通过让琴棋书画等传统文化学习进入课堂,通过组织汉字王国系列活动、家长讲堂系列活动和文学社活动等,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文化素养。

经过几年的不断实践与探索,学校初步形成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校本课程体系。

(四)构建管理文化,“志广大、尽精微”立人

府学小学在文化立人实践中秉承“志广大、尽精微”的理念,践行管理文化,“志广大”即从大处着眼,构建共同愿景;“尽精微”即从小处着手,在细节中成就事业。

1、用目标凝聚人

学校规划是构建管理文化的基本纲要。我们在制订和实施学校发展规划中,注重自下而上,坚持“民主生成”,在教职工共同参与、凝聚共识中生成与实施规划。

篇2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在 16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 47个民族,其中有12个世居少数民族,他们分别是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蒙古族、柯尔克孜族、锡伯族、塔吉克族、乌孜别克族、达斡尔族、满族、塔塔尔族和俄罗斯族,其中维吾尔、哈萨克、回、柯尔克孜、塔吉克、塔塔尔、乌孜别克七个少数民族遍布全疆。在漫长的岁月中,他们世代繁衍生息,创立了丰富多彩、见格迥异的民风民俗。由于地域环境的特殊性,造就了膘悍、英勇、尚武的民族特征,并在不同生活习惯和宗教信仰的影响下,从长期的生产斗争实践中创造出多姿多彩的民族体育项目。在历史的长河中,它用一种独特的体育文化语言,诉说着各族人民的生活、习俗、智慧和追求,是体育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1 新疆世居少数民族分布及特色传统体育项目

新疆12个世居少数民族丰富的传统体育项目是民族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民族都有其特色传统体育项目(见表 I)。目前,新疆已经发掘整理出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共629个小项,其中,速度赛马、赛走马、赛骆驼、民族式摔跤、叼羊、射箭、秋千、武术 、背式拔河、国际象棋等被列入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正式比赛项目;达瓦孜、马上角力、姑娘追、斗鸡、沙哈尔地 (空中转轮)等成为自治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表演项 目;速度赛马、赛走马、民族式摔跤、射箭、秋千、武术已成为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的正式比赛项目,达瓦孜、马上角力则多次参加了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的表演项目。

2 新疆世居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文化根源

2.1 地域文化根源

少数民族体育的产生和发展,都与特定的 自然环境紧密相关,是人们适应与改造环境的一种体现,也是人与 自然斗争的一种反应。新疆 (古称西域),是联系亚欧的必经之路,从西汉开始成为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在古代历史上 ,这部分地区民族迁徙和交往活动十分频繁,使居民的种系族属和民族关系错综复杂。加之新疆复员辽阔,自然资源丰富,地形我样,有高山冰川,有平原绿洲,有辽阔美丽的草原,也有荒无人烟的千里戈壁。这一块块地貌气候奇特、人文景观迥异的地理环境,形成了各民族不 同的生活圈子。天山以北地 区冬季漫长,夏季短暂,气候湿润,利于森利和草场的生长和发育也利发展畜牧业 ,严酷险峻的 自然环境和动态的生产方式培养了他们坚韧刻苦、豪迈顽强、勇敢剽悍、自由乐观的精神性格,于是从日常生活的需求中演化出了很多传统项目,如:赛速度马、赛走马、刁羊、跑观射箭、滑冰等。而天山以南冬季短暂,夏季漫长,属于温带干旱荒漠气候,这里的人们多是定居,以农业为主要的生产生活方式。经过历史的发展和演变 ,这一地区所产生的体育项 目主要有摔跤、拔河、赛跑、荡秋千等跑、跳、投及武术、角力等。

2.2 军事文化根源

我国许多少数民族的社会发展史 ,既是一个不屈不挠英勇奋斗的战斗史,又是一个惨烈悲壮、可歌可泣的血泪史。一些民族在战争中灭绝,一些 民族为了生存和 自由被迫长途迁徙。为了民族自下而上和民族利益与异族时有争端发生,但由于许多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都没有形成独立的体制,特别是在军事上从未形成或产生固定的军事组织,也没有独立的军事制度,因此生产劳动中的体育技能往往也用于战斗。

哈萨克族是生活在马背上的民族,他们的历史充满战争色彩,由于生产需要精骑善射,于是便产生 了马术、马上摔跤、跑马射箭等马上运动,而这些运动无不与氏族社会部落之间的战争息息相关。同时他们也意识到,只有强健的体魄和机敏的头脑才能赢得战争,而这种军事战斗的需要也作为一处直接动力促进了这些具有军事功能体育项目的不断发展。又如马上击棍是柯尔克孜族的传统体育比赛项目,很像古人在马背上挥舞长矛进行厮杀,场面精彩而热烈。这种游戏就是从古代战争中沿袭下来的,后来演变柯尔克孜喜爱的一项体育活动,表现牧民们勇敢果断的精神,至今仍沿用。

现在,这些活动失去了其军事意义 ,但仍在民族体育文化的百花园里绽放着绚丽的光彩。

2.3 生产生活文化根源

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源于各民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传统体育有着鲜明的从业特点。

在新疆广袤的大地上,草原牧场星罗棋布,马匹是不可缺少的交通工具,各民族人民依据各自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方式,在闲暇之余,利用心爱的坐骑较量速度技巧,逐步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竞赛,如赛马。生活在山林和草原的少数民族在狩猎和牧业生产中离不开奔跑追逐、投掷射击甚至需要与野兽搏斗、与牲畜角力,因此产生了赛跑、射箭、射弩、摔跤、投掷等活动,并逐渐演变为体育项目被誉为“沙漠之舟”的骆驼,历来是漠北少数民族载货和骑乘的工具,由此产生了“赛骆驼”。锡伯族世代以狩猎捕鱼为生 ,因此锡伯人民自古勇敢善射,族内的孩子们在会跑时就教骑马,能拉弓时就开始学射箭,他们认为这些项 目能磨练意志、显示武功、锻炼身体,他们的射箭和摔跤两个项目也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运动员,蜚声中外体坛。哈萨克族的叼羊是人们对早期狩猎情景的写照。蒙古族的 “打布鲁”起源于古老的狩猎生活,是蒙族人打飞鸟击走兽的一种方法 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满族的传统体育项目 “珍珠球”是模仿满族采珠人劳动演变而来的,现在这个项目已经成为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正式 比赛项目。

由于各民族的分布地域、经济 、思想、文化习俗的差异,即使同一体育项目,其内涵和技艺也有较大差异,如蒙古族摔跤、哈萨克式穿麻袋摔跤、锡伯族摔跤规则不尽相同、各具特色。另外,新疆牧区仪器主要 以肉食、奶制品为主,常年高蛋白营养的摄取,使得他们肌肉发达、体格健壮,具备了体能主导类运动的素质要求和条件。

2.4 宗教传说文化根源

远古时期 ,自然科学尚不发达,少数民族先民对人类自身的秘密、生老病死、各种梦境等现象百思不得其解,认为心目中的神灵是开天辟地、造就万物、创造人类的最高主宰。于是通过舞蹈模仿自然界动物的形态、动作来表达图腾,以示对祖先的崇拜,每年到了一定的季节、日期,就要举行相应的祭祀活动,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原始宗教信仰作剥去了神秘的外衣,但成为一种具有宗教色彩的节日作为民间习俗传承了下来,民俗文化也 以一种健身、娱乐的体育形式而成为了节日的重要内容。

新疆作为古代东西方文化经济交流的枢纽和通道,自古以来就有多宗教并存,早在伊斯兰教传人以前,就有佛教、摩尼教等在各地区流传,许多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就源于宗教仪式。如喀什地 区的维吾尔族人民喜爱“萨满舞”,就是原始萨满教留下的明显痕迹;蒙古族 的那达慕大会源自于先前的祭敖包,祭敖包本身就是一种宗教活动。

还有很多民族体育活动以传说和神话的形式流传于民间。如哈萨克族 的 “姑娘追 ”,柯 尔克孜族 的 “飞马拾银”、“打皇宫”等,都带有神秘的色彩。

2.5 节 日民俗文化根源

新疆各少数民族的民俗节 日为民族体育活动提供了衣好的场所,不管在喜庆丰收、婚丧嫁娶,还是纪念性、娱乐性的各种节日中,少数民族特色体育项目都是不可缺少的内容,也是其它文化活动所不能比拟的,体育活动又为民族的节日增添了纷繁多姿的色彩,相得益彰,交相辉映。

新疆的回、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塔尔等民族在欢度开斋节期间,除了互致问候,唱歌跳舞等活动外还要举行赛马、赛骆驼、叼羊、摔跤等活动;柯尔克孜农历3月22日过 “诺劳孜”节 (即新年)时互相拜年 ,举行赛马、马上角力、打靶、叼羊等以及摔跤、拔河、荡秋千等体育活动;塔吉克族人 民过着半游牧班定居的生活,每逢皮里克节、肉孜节等都会举行骑牦牛叼羊、鹰舞、马舞等具有浓郁特色的体育活动;在喜庆集会和婚嫁喜事中柯尔克孜族有一种 “姑娘追”的游戏,表达人们的喜庆与欢乐,也是青年男女借助骑术传递爱情的一种方式;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也包含了赛马、射箭、拔河等多项体育比赛,使民间传统体育的民俗性表现的淋漓尽致。节 日民俗为传统体育的深化和发展提供了载体,民间传统体育也同时丰富了民俗的内容。

2.6 娱乐文化根源

新疆的维吾尔、蒙古、哈萨克等都是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在猎获猛兽 ,采集归来之后 ,喜庆丰收时 ,都要为自己的收获以歌声、舞蹈、游戏表示庆贺,劳动之余、谈情说爱之中,族人们也会聚在一起载歌载舞,消遣余暇,一些民族体育项目就是为满足人们的文化娱乐需要和情感愿望的满足而产生,并以自娱自乐、消遣和游戏的活动方式出现,易于组织开展,并能令人愉悦、得到情感抒发和宣泄。在活动中,人们不以失败为耻,而是互相学习,享受快乐。如柯尔克孜族、锡伯族的“荡秋千”,哈萨克族的“穿麻袋摔跤”、“姑娘追”,柯尔克孜族的 “嗄啦哈”,塔塔尔族的“爬杆”,维吾尔族的 “打嘎嘎”等都具有典型的娱乐文化特征。

3 小结

新疆是古 “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也是历史上各民族迁移、角逐和交汇融合之地。这片土地上的47个少数民族尽管历史渊源不同,但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共 同生活中创造了悠久的历史文化,形成了既相互交融又各具特色的民风民俗。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就是民族文化中一颗灿烂的明珠,它既有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根源,又有新特民俗文化鲜明的个性。这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能够流传至今,在社会交往、民族团结、政治经济方面显示出特殊的意义,也对振奋民族精神、加强民族团结、增进身心健康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4 参考文献

[1]于杰,尹丽娜.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现状及其发展思路研究 [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7,15(10)68—70

[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新疆通志 (体育志)[M].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

[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新疆通志 (民族志)[M].新疆人民出版社,2005

[4]维吾尔族传统体育项目 (上)[J].娱乐、休闲健身

[5]维吾尔族传统体育项目 (上)[J].娱乐、休闲健身

[6].新疆哈萨克族特色传统体育发展新路研究 [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08,27(1):30-32

[7]刘伟,金贵.回族民间传统体育笔谈 [J].回族文学,51—54

[8]咸云龙.试析中国回族传统体育的特点 [J].回族研究,20021:101-105

[9]高娃.蒙古族传统体育的起源 [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7 (1):9—12

[1O]钟志勇.蒙古族民族传统体育传承的教育人类学研究[J].中央民族大学博士论文,2007

[11]毅松.达斡尔族传统体育及其特点 [J].黑龙江民族丛刊,1997,1:70—74

[12]霍红.西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现状与走向 [M].成都 :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245-275

[13]王岗,王铁新.民族体育发展的文化审视 [M].北京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48—87

[14]芦平生.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内涵及其特征 [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2004,40(1)94—99

篇3

学校信息化特色经验

学校通过行政推动、学习促动、任务驱动、社团拉动、信息联动、奖励带动六轮驱动机制,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夯实过程,全面推动科技教育的开展与落实。

1.行政推动――建立少年科学院

学校专门成立科技实践创新工作机构,建立少年科学院,采取自愿申报原则组建各类社团,制定完善了凤鸣小学少年科学院管理制度,凤鸣小学科技训练、NOC比赛等社团管理评价制度,定期召开科技发展工作专题会议,将科技特色品牌纳入学校五年发展规划,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2.学习促动――三步走

为了促进学校科技项目的科学管理和竞技水平,学校通过“三步走”实现了学习的常态化。第一步,每学期举行两次科技管理研讨会;第二步,采用“走出去、请进来、做起来”三结合方式,定期组织科技辅导员外出学习参观;第三步,组织每月科技论坛,互相交流心得体会。

3.社团拉动――科技社团

学校先后开设了机器人、应用数学、数码摄影、物联网等十几个科技社团,为学生提供了自主选择空间,张扬学生个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逐步形成了“全员有实践,竞技有平台,拔尖更出色”的人才发现、培养、提高的新模式。

4.信息联动――随机联动和定期互动

学校采用随机联动和定期互动相结合的方式,实施动态化的家校“联动宣传机制”,让家长、社会参与到学校科技项目创建中来。

5.奖励带动――建设星海苑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