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18 16:31:40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初中历史记忆方法和技巧,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初中历史学科首次作为独立的一门考试学科被列入我市中考必考科目是始于2005年。近年来,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我市对中考的改革越来越深入,体现在历史学科上的改革更是推陈出新。中考历史试题设计日益新颖,紧跟时代气息,考查方式日益多样,紧扣课改精神。在众多中考科目中,历史是一门知识量多,记忆量大的学科,考点涉及的时间跨度大,地域广,而复习时间又有限,单说九年级一学年,不仅要新授2本教材,而且还要复习4本教材,时间实为紧迫。加上,对于广大的农村中学还存在着学生知识面较为狭窄,基础知识参差不齐,历史学科不被重视等诸多不利因素。在此些情况下,作为一名农村中学初中毕业班的历史教师,如何科学高效地备战中考,便是重中之重。商场如战场,考场也如战场,要讲究战略战术。要想科学高效地完成中考复习任务,一定要讲究复习策略。
1.扭转错误观念,端正学习态度
历史自2005年被首次列入中考科目以来,历来都采用开卷方式,开卷考已经被深深地烙印在学生脑海中了。原本在农村中学历史学科就存在被学生、家长、领导重视不够的不利因素,再加上这一信息的错误引导下,广大学生对历史学习缺乏主动性,对历史复习缺乏积极性。思想是行动的指导者。作为教师首要任务便是--扭转错误观念,端正学习态度,力转乾坤。教师可晓之以理,用史实说话:其一,历史虽名为开卷,但试题容量大,涉及知识点多且范围广,考试时间仅为60分钟,开卷作答时间远远不够用。就说去年我市中考历史试题,化成单个小题,大大小小有44小题,每小题大约只允许有1分钟时间作答,试问同学们对"用1分钟时间从7本书里准确地找出答案"有多大把握呢?相信大多数人的答案是否定的。由此可见,要想有好成绩,历史只能是半开卷而已。其二,如今高中教育得以大力发展,不管是高中历史会考,还是高考历史,均采用闭卷形式,作为学生,目光应长远,初中多掌握历史知识,为高中打好基础。其三,学史使人明智。学好历史可以提升个人素养。既然学好历史,可以"一箭多雕",何乐而不为!
用如此有力的史实,向学生们敲敲警钟,必能使学生们及时扭转错误观念,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兴趣,为下一步的中考历史复习教学做好铺垫。
2.狠抓基础,狠抓课堂实效
新课改强调“以能力立意”,注重对能力的考查和培养,但知识是能力的载体,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能力只会是空中楼阁。纵观历年历史中考试题,均源于教材,均没有超出《课标》和《考试说明》之外。一般说来,试题多数都注重考查基础知识的识记、理解、运用。因此中考复习教学应以《课标》和《考试说明》为纲,以教材为本,以教材不变应试卷之万变。在复习教学中,教师要对每一个“考试内容”包括哪些知识要点,分别要达到哪一层次的“目标要求”,有几种考查角度,有哪些相关联知识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对于“识记”“理解”“运用”这些不同“目标要求”的内容,复习时要有重有轻,有详有略。狠抓基础,确保基本分的拿足。
此外,教师要狠抓课堂实效,督促学生多读多记多写,形成语感和手感,考试时自然而然便会写对。对于课堂上可以掌握的知识要督促学生当场掌握。高效率的课堂学习才会有高水平的成绩。
3.勤作比较,提高学习实效
在中考试卷中,几乎每一种题型都涉及到比较能力。选择题侧重于不同选项的比较,改错题侧重于相似知识的比较,材料解析题侧重于相近史实材料的比较,综合题则侧重于相关联历史知识的比较。历史学科本来就知识点多,记忆量大,如果再不勤作比较,许多知识极易混淆,出现低效学习。比如:对于“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便应该用表格法加以比较,对于“美国的两次资产阶级革命”同样应该用表格法加以比较。再如:在2009年的中考试题中就涉及到的“三次科技革命”的众多知识点,用表格法加以比较,便可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实效。
还有,对于一些小知识点也应勤作比较,如司马迁的《史记》和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极易被学生混淆,若加以比较及区别,将极有利于学生识记,提高学习实效。总之,比较的好处多多,应勤作比较。
4.善梳脉络,构建知识体系
历史是由点、线、面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历史知识具有整体性和系统性的特点。如果只是单纯地掌握一个个的知识点,孤立地记忆,是适应不了中考的要求。近几年来,中考主观题就有许多专题化的考查。如2007年的中考试题第32题的主题便是“近代西方列强史”和“近代中国人民维护国家的抗争及探索史”;又如2008年的中考试题第32题的主题是“伟人”;再如2010年的中考试题第32题的主题是“反抗殖民压迫,争取民族独立”。专题化考题的出现,要求教师在狠抓基础之时,善梳脉络,既要构建纵向知识体系,也要构建横向知识体系,还要最终形成立体的知识网络。教师在复习过程中要适时利用专题形式或目录形式或纲要形式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只有“凌绝顶”,才可“一览众山小”。
5.巧法学习,事半功倍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23-0084-02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核心即“生活教育”。所谓“生活教育”,在他看来就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他曾经说过:“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历史是凝固了的现实,现实是流动着的历史。英国学者卡尔讲过:“历史是过去和现实永无休止的对话”;意大利学者克罗齐也说过:“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新出台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修订稿)》就明确了历史的时代性,突出了历史与现实的有效对话功能。
作为一名一线的历史教师,我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目前的历史教学存在着一些困境,值得我们反思与探究。首先,随着历史加入中考,历史教学日趋功利化,一切以成绩为唯一的衡量标杆,导致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过度依赖死记硬背。其次,由于要背的内容太多,投入与产出不成比例,结果历史往往成为学生打算放弃的第一门学科。第三,学生固有认知与所学历史内容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距离感,成为其学习过程的巨大障碍,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
我认为造成这些困境的重要原因是历史教学割裂了历史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使得历史知识成了一个个孤立、干瘪的符号。现实生活是学生学习历史的源泉,历史课堂是生活化的延伸。为了摆脱困境,切实提升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致力于打造生活化的历史,赋予历史知识血与肉,使学生学到鲜活直观的历史。主要进行的努力包括如下两个方面。
随着认识的提升,我对历史的生活化重新下了定义,即:初中历史课堂“生活化”,是指在历史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生活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历史,把现实生活问题历史化,把历史问题生活化;体现历史知识“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并为现实生活服务”的思想,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学会运用历史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我重新调整了课题研究的方向和步骤。
一、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只有深入了解学生,才能真正实现历史教学的生活化。只有了解了自身的教育对象,才能在相应的区域内寻找匹配的生活化素材,进而在运用链接点的时候,更多地兼顾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唤起学生认知和情感上的共鸣。首先通过各种途径积极主动地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认知结构。教师只有对自己所执教的学生的知识结构、生活经验有所了解,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有的放矢,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更好地为历史教育教学服务。每次接手新班级,我都会用一到两周的时间来全方位地了解我的学生,了解的方式包括生活调查问卷及面对面的零距离交流等,这些方式帮助笔者对这些学生的生活认知水平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在教学过程中,我仍时刻关注着学生,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好的方法和技巧收集起来,供所有学生共享。例如:历史学习中大量的时间点记忆内容,是所有学生较为头疼的。可是,学生的智慧是无穷的,经常能自我挖掘一些记忆的小窍门,切实降低历史记忆的负担。比方说,二战的开始和结束的时间。有学生说开学了,打仗了(9月1日),第二天战争结束了(9月2日);胜利会师的地点会宁,学生将其理解成“会合就安宁”;美国独立的时间学生诙谐地记成“要吃吃肉,气死英国”(1776年7月4日)。将这些记忆的小窍门收集起来后,在学生中推广,由于来自于“民间”,学生易于接受。既提高了学生历史记忆的乐趣,又达到了实际的记忆效果,而且不容易遗忘。
二、未雨绸缪,提前预设
即教师积极对教学所用的历史生活信息进行“预设”。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较低,生活经验较为匮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认为可以提前对相关生活信息进行预设,为课堂教学服务。如之前提到的草鞋山文化遗址,本身是非常好的历史生活化素材,为了使其功效最大化,在利用该素材之前,我布置了开放性作业,即:“你认为本镇最具历史价值的遗址是哪一个?并告诉我们为什么。”通过此作业,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提前了解草鞋山文化遗址,结果该文化遗址将成为每一位学生学习新石器时代的最有效的链接知识。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3.184
与传统的高中教育不同,素质教育在提倡学生减负的同时也进一步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的科学引导,因此高中生在学习历史知识时,一方面要牢固掌握课本知识,另一方面还需要改变过去单一的记诵学习方式,在积极思考与串联学习中不断提高对历史知识的认识,从而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以客观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视角综合评价国内外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事迹。因此,高中历史教师一方面要改变旧有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另一方面要积极发挥专业知识,拓展专业能力,以专业的视角和学习经验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范围,从而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自主学习,是偏重学习者对学习状态、学习方法的自我监督与自我调整,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高中生对历史学科的自主学习往往有着重要的调整和提高作用。笔者认为,高中历史课堂自主学习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高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
对高中历史的学习,主要是对初中历史知识的深度延伸,并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找到自己学习的步骤和方法,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和历史成绩。因此,高中生在教师的教学指导下,一方面需要进行自我审查,另一方面还需要进行自我预知,在自我学习中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以及自我的学习效率。
首先,高中历史教师在教授每一章节的历史知识之前,往往会鼓励学生提前进行章节或者重点内容的预习或资料的搜集。学生们在此过程中,主要呈现的就是自主学习的模式,他们通过各类学习途径或工具搜索多样的历史资料,进行课前预习与资料的选择和整理。这一过程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搜集选择历史材料的能力,提高辨认的技巧;另一方面高中生们还可以在预习的过程中,通过思考与探寻,发现问题,进而带着问题进行课堂学习,在教师课堂教学中进行有针对性的提问或讨论,集思广益,继而得到最佳和最广泛的历史见解,进而提高历史学习的效率。
其次,高中学生在进行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往往还能够加深对历史知识纵向和横向的认识,继而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有利于快速有效的理解和回顾,从而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历史教师在教授近代史的的知识点时,学生们往往需要从丰富的知识储备中寻找到各类或运动,提高对历史知识点历时性和共时性的认识。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高中学生的历史自主学习是推动历史教师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和方式,值得教师和学生双方的共同促进。
二、调动课堂教学氛围
前文主要探讨的是高中学生自主学习对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意义,除此之外,高中生的自主性学习还能够在某种程度上激发自我学习的动力和乐趣,进而调动课堂教学的氛围。这既是对前文课堂教学效率提高的延伸,也是保证历史课堂教学内容与形式的优质化。一般情况下,高中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已经不仅仅局限在课本历史事件等细节上。
首先,高中生在教师的教学指导下有针对的进行自主学习,可以极大丰富和拓展课堂上所要教授的历史内容。学生们通过课前预习和课堂活动的学习互动方式,能够充分调节课堂教学活动的氛围和气氛。另外学生还需要在此基础上通过大量的历史记载和资料,得出自己对历史事件的评价和客观的认知,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往往会在教授新知识的前提下,进一步鼓励和督促学生们深入课堂讨论和课堂活动,从而在参与的过程中深化对历史的理解,同时也在班级上营造出积极活跃的课堂氛围。
其次,高中生的自主性学习,一方面除了自身对自我学习的要求和监督的提高,还表现在学生与学生之间通过自主性学习得到的相互借鉴与共同提高。在初中历史知识的储备基础之上,高中生对历史的学习已经基本上寻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和方法。另一方面为了最大效率地提高学生们的自主性学习,历史教师往往还会通过布置小组任务的形式,锻炼和提高高中学生的相互协调能力,提高学生的集体团队意识。所以,这样的小组活动,在很大程度上也能够极大调动历史课堂的教学氛围,促进学生们对历史问题的综合认知。
三、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高中历史教师的课堂教学目标,一方面是教授学生们了解和记忆相关的历史史实,树立正确的历史价值观;另一方面还在于培养学生优良的历史学科素养,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锻炼与提高。因此,学生对历史的自主性学习也能体现出学生对自己以及教师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