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2 18:13:19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渔业发展,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传统捕捞业历经调整和改造
从2002年开始,各地稳步推进捕捞渔民转产转业,十年累计淘汰报废老旧渔船近3万艘。船网工具指标管理进一步加强,研发建设了全国海洋渔船动态管理系统,整合了渔政、渔港监督和渔船船检管理数据,初步实现了船网工具指标、渔船检验、渔船登记、捕捞许可证发放等管理环节的相互衔接,为建立全国统一的渔船管理数据库奠定了基础。严格实施海洋捕捞渔船双控制度,有效控制了捕捞渔船盲目增长的势头。渔船装备得到改善,2011年生产机动渔船平均单船功率数为29.50千瓦,是2002年的2.06倍。海洋捕捞生产结构不断调整,拖网、帆张网等对资源影响较大的作业方式不断减少,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合理有序进行。捕捞业执法监督力度加大,组织开展打击非法生产、非法造船、清理整顿“三无”船舶和船名船号整治等执法行动,维护了捕捞生产和渔船渔港管理秩序。十年来,我国国内捕捞年产量基本稳定在1500万吨左右。
水产健康养殖全面推进
十年来,我国坚持“以养为主”的发展方针,依靠科技进步,积极调整品种结构和生产方式,大力推进生态健康养殖,促进了水产养殖的标准化、集约化。目前已经形成湖泊水库、稻田河沟、浅海滩涂等多种国土资源开发利用,池塘养殖、稻田养殖、大水面养殖、集约化养殖等多种养殖模式并存的多元化发展态势。截至2011年底,创建了标准化健康养殖示范场(区)1700多个,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深水抗风浪网箱养殖等集约化养殖方式迅速发展;以“两带一区”为代表的优势水产品养殖区域布局基本形成。水产养殖面积实现了大幅增加,养捕比例由2002年63∶37提高到2011年的72∶28,我国水产养殖产量占国内水产品总产量和世界水产养殖总产量均达到了70%。
远洋渔业实现了从单一拖网到拖、钓、围等多种形式转变,从小型渔船向大型现代化船队转变;大洋性渔业得到了跨越式的发展,其所占比重增加到58%。积极引进金枪鱼围网等渔船,大型渔船数量迅速增加,船舶类型更加齐全。公海作业海域进一步拓展,东南太平洋渔场得到了开发,南极磷虾开发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捕捞对象从传统底层鱼类资源拓展到鲣鱼、竹荚鱼等三大洋10多个重要远洋渔业种类。作业海域分布进一步扩展,分布在37个国家的专属经济区和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公海和南极海域。2011年,获得远洋渔业资格的企业共116家,经批准作业渔船2227艘,总产量、总产值分别为114.80万吨、125.90亿元,分别比2002年增长20.86%和一倍,对公海渔业资源的占有份额提高到了10%。
水产加工业快速发展
一、发展生态渔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浙江渔业走出了一条具有浙江特色的渔业跨越式发展路子,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全省渔业面貌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特别是近五年来,我省渔业围绕“产业强基础、发展上水平”战略,坚持统筹兼顾、重点推进,各项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保障市场安全有效供给、增加渔农民收入、促进渔区和谐稳定、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当前我省渔业发展正面临着空间资源日益紧缺、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生物资源日渐衰退等压力和经营体制机制滞后、发展方式粗放、科技创新与社会服务不足等问题的双重挑战,亟待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大力发展生态渔业,推广应用新型生态渔业发展模式,逐步构建生态合理性、经济高效性、功能良性循环的现代渔业体系,实现渔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既是转变渔业经济发展方式、推进渔业转型升级的根本举措,也是实现生态环境修复、推进渔业生态安全的重要抓手,更是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促进渔农民增收的重要保证。历史经验和实践证明,只有大力发展生态高效、优质安全的渔业(即生态渔业),实现渔业经济、生态与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浙江渔业才能走出一条“又好又快”的发展路子。各级渔业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发展生态渔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大力推进生态渔业建设。
二、生态渔业的发展方向、建设内容和工作重点
(一)发展方向。
以确保水产品安全有效供给和实现渔业可持续发展为根本,通过应用现代科技、设施装备和合理的生产模式,修复和保护生态环境,提高水体单位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具体突出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以生态环境和生物资源修复保护为重点,强化渔业在水域生态环境和水生生物资源保护、促进生态安全方面的功能和作用,实现渔业和环境的和谐。
二是以“百万亩生态型水产养殖塘标准化建设工程”为主要载体,全面推行水产健康养殖,推进渔业向高效、优质、生态、安全的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现代渔业方向发展,实现生态和高效的协调。
三是大力引导传统渔业向休闲渔业、景观渔业方向发展,积极拓展产业业态,实现渔业空间的拓展。
(二)建设目标。
依据资源禀赋和发展现状,今后五年,在我省构建沿海生态高效渔业发展区、内陆设施渔业示范区、山区生态渔业建设区、大水面洁水渔业开发区等几大渔业块状经济区,基本形成自然环境和谐、基础设施优良、渔业结构合理、区域特色鲜明、科学技术先进、运营机制新颖的现代生态渔业发展格局,促进渔民收入稳定增长和渔区社会繁荣进步。
到2012年,全省水产品总产量达到510万吨,渔业经济总产出达到1860亿元,年均增长8%;渔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12200元,年均增长5%。
(三)主要模式。
根据生态学原理和系统科学方法,结合我省实际,重点推行下列七种模式:
1、池塘环境友好型养殖模式。以配合饲料为基础,以安全、高效的微生态制剂调节水质,有效减少药物使用,降低对水体的氮、磷排放,并通过构建一定比例的人工湿地、生态氧化塘或利用生态沟渠、稻田、藕田等进行养殖排放水处理或实现养殖水体的重复使用。
2、湖泊水库洁水型渔业开发模式。洁水型渔业开发,又可称“保水型渔业”,以保护水环境为目的,选择以鲢鳙鱼等滤食性鱼类进行人工放养,利用生物食物链原理,消耗水中的富营养化物质,从而达到保障生态平衡,保护水环境,充分利用水体渔产力,提高广大库区农民致富能力的目的。
3、文化传承和创新型生态养殖模式。利用稻田、山溪等丰富的浅水资源,辅之以现代科技手段,传承和创新具有悠久历史的稻鱼(虾、蟹)共生和山溪以草养鱼等生态循环养殖模式。既种稻(草)又养鱼,把植物和动物、种植业和养殖业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物质和能量良性循环转化,实现“稳粮丰鱼增收”的目的。
4、大水面鱼、虾、贝、藻立体增(养)殖模式。在大江大河和浅海海域,选择适合该类水域生长繁殖、经济价值高、宜于人工苗种培育以及放牧饲养的鱼、虾、贝、藻等水生生物,利用生物间不同的栖息特性和食物链关系,实施规模化立体型增(养)殖,构建水域的生态平衡,改善水体环境,修复渔业资源,实现水生生物多样性。
5、工程化渔业养殖模式。采用高效水处理技术、自动化控制系统和功能性饲料等,有效控制净化养殖污水等自身污染,减轻对环境与资源的破坏,大幅度提高养殖单产和经济效益。工程化养殖包括集约化养殖和工厂化养殖,具有高密度、集约化、高效益、少污染等特点。
6、休闲生态渔业技术模式。利用渔村设备和空间、渔业生产场地、渔具渔法、渔业产品、渔业经营活动、渔业环境及渔村人文资源等,经规划设计,充分发挥渔业与渔村休闲旅游功能,集渔业、科普、旅游、观光、健身、娱乐、休闲为一体,使渔业一、三次产业协调发展。
7、“负责任”水产捕捞模式。逐步减少渔船数量,探索和推行限额捕捞制度;推广渔船节能,改进渔具渔法,禁止严重破坏渔业资源的作业;压缩底拖网、定置张网、桁杆拖虾网等作业,鼓励发展选择性较好的流刺网、钓具和笼壶作业,促进捕捞产业发展与渔业资源再生能力相匹配,实现永续利用。
(四)工作重点。
主要是实施“生态渔业建设三大行动计划”。
1、渔业资源养护和生态环境修复行动计划。以涵养资源、修复生态、改善环境为目标,以我省水系和重要渔业水域为重点,实施渔业资源增殖和生态环境修复行动计划,进一步加大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力度。在我省钱塘江、瓯江、曹娥江、甬江等重点水系有序开展规模性增殖放流工作,完善和加强执法管理,推进增殖保护区和资源生态保护区建设,加强重要渔业水域划型和保护,推行“负责任”捕捞模式,强化许可管理和伏季休渔制度,控制捕捞强度,使主要渔业水域水生生物资源恢复到较合理水平,捕捞水域渔业资源稳中有升,使我省渔业资源衰退和水域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有效控制。2009年起,计划先在钱塘江流域举行大规模的增殖放流活动。
2、生态强渔富民行动计划。在加快渔业三大重点工程建设(标准渔港、标准鱼塘、渔船安全救助信息系统)基础上,坚持“生态立渔、生态强渔”的发展理念,以生态、安全、高效渔业建设为目标,以做大水产养殖主导产业、发展设施渔业和培育休闲观赏渔业为重点,实施生态强渔富民行动计划。加快标准鱼塘建设改造,实施符合“四个一”(一个优势品种、一个知名品牌、一个健康养殖模式、一套完善的经济运行机制)要求的现代水产养殖示范基地建设,推行池塘环境友好型养殖模式,大力发展山区新型稻鱼共生养殖,开发浅海鱼贝藻类立体养殖,实施现代生态渔业示范区建设工程,推进水产生态健康养殖,培育发展区域特色产业,提高养殖综合效益,增加渔农民收入。加强主导品种良种选育和推广,推进规模化经营和标准化生产,加快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做大做强水产养殖主导产业。深化渔业经营体制改革,加强质量安全管理,创新现代生态渔业发展模式,推进工程化设施渔业建设,大力培育发展休闲观赏渔业,实现渔业可持续发展。
3、渔业洁水保水行动计划。以洁水与渔业协调发展为目标,以水库等大中型水面为重点,实施“以鱼养水”“以鱼洁水”的渔业洁水保水行动计划,充分发挥渔业在改善水质、保护水环境和打造生态品牌等方面的突出作用。通过放养滤食性鱼类,增殖放流土著鱼类,大力推行发展水库有机鱼生产,积极发展促进水质改善的洁水渔业,打造生态渔业品牌,引导、推动全省洁水渔业建设。
三、发展生态渔业的主要措施
实现传统渔业向现代生态渔业的跨越,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进一步贯彻落实“两创”总战略,推进“生态渔业建设三大行动计划”,着重做好以下四项工作。
(一)着力完善渔业经营体制机制。
进一步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推进水域、滩涂承包经营权合法合理流转,加强规范管理和服务,努力构建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渔业经营体制。
积极培育现代渔业经营主体,大力发展渔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力争到2012年在全省培育、扶持和认定100家有一定规模、运营规范、效益明显的省级规范性渔业合作组织,构建起以渔(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基础,各类产业(行业)协会为辅助的渔业合作经济组织体系。积极鼓励工商企业等社会力量投资发展水产养殖主导产业、水产品精深加工和市场流通业,大力扶持发展渔业龙头企业。
推进捕捞渔船法人制公司化改革,探索海洋渔业资源产权化改革,建立和完善市场配置资源的制度框架,逐步实施产出配额管理,统筹渔业资源保护、渔民权益维护和渔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大力推进渔业科技创新推广。
1、建设新型渔业技术推广体系。深入实施以首席专家、渔技指导员、责任渔技员为主要形式的新型渔技推广责任制度,建立健全“四结合”(推广、科研、教学、生产相结合)工作机制,加快推进“五有站”(有机构人员,有工作场所,有试验示范基地,有信息和交通服务手段,有经费保障)建设,着力增强渔技推广工作的针对性、时效性和普及性,全面提高渔业科技综合服务能力和水平。
2、创新生态渔业发展模式。提高渔业科研自主创新能力,强化科技对生态渔业发展的推动和支撑作用。加强水产养殖容量、微生态平衡控制、水域生态调控功能等基础理论研究。围绕主导品种,加强良种选育、高质量配合饲料研发、病害防治等工作。以推广的七种生态渔业发展模式为重点,加快循环利用、高效生态的集约式健康养殖技术及其配套水质净化和废水处理技术研究,不断总结、开发适合大面积推广的高效生态渔业模式。
3、加强渔民技术培训。提高广大渔农民素质是产业发展的根本。加大渔业实用技术、渔业职业工种技能、转产转业渔民再就业等培训工作力度;深入实施“渔业科技入户”工程,组织科技下乡活动,积极培育扶持科技示范户,切实提高广大渔民的从业技能和素质。
(三)努力加大生态渔业建设的投入。
1、切实推进“生态渔业建设三大行动计划”。各地要统筹谋划,整合资源,制订积极的产业引导政策,全力推进“生态渔业建设三大行动计划”的顺利实施。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大力推进渔业增殖放流工作,加强渔业资源增殖放流的基础研究和后续管理;深入实施标准鱼塘建设工程,积极开展现代化高标准鱼塘建设;加快推进渔业生产标准化,加强水产原良种选育、引种、提纯复壮和优质种苗繁育推广;积极培育发展休闲观赏渔业,做大做强水产养殖主导产业;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水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和水生动物防疫体系,强化手段,提升能力。
2、实施现代生态渔业示范区建设工程。省里将积极筹措资金,围绕稻鱼共生、浅海贝藻鱼虾、池塘高效生态和工程设施渔业等生态渔业发展模式,扶持建设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基础设施完备、模式生态健康、经营体制机制健全、生产管理规范科学的现代生态渔业示范区,引导和推动全省生态渔业建设工作。
3、不断创新投入机制。采取政策性奖励、财政贴息等多种措施,吸引工商资本、民间资本等投入、参与生态渔业建设,建立“业主主导,政府推动,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促进事业发展。妥善解决水产养殖业用电参照农业用电问题。
(四)切实加强生态渔业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
坚持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我县关于加快发展精品农业、全面提升现代农业水平的若干意见精神,围绕精品农业发展方向,以建立和完善现代渔业产业体系为目标,实施水产种子种苗等工程,加强水产品牌等建设,突出初级水产品质量安全等管理,健全完善科技支撑服务体系,大力发展精品渔业,加快渔业产业转型升级,着力构建现代渔业发展新格局,努力实现全县渔业产业发展新跨越。
二、工作目标和措施
(一)实施四大工程
1、实施水产种子种苗工程。优质的水产种子种苗是我县大力发展精品渔业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最需要突破的薄弱环节。要围绕虾类、龟鳖类、河蟹、常规鱼类、名优鱼类分别在姚庄、西塘、陶庄、天凝等镇建立8~10个县级以上规模化水产种苗繁育和培育基地,加强良种选育与提纯复壮,并逐步试行良种补贴政策,重点提高中华鳖、南美白对虾、罗氏沼虾、青虾、河蟹、鳜鱼、常规鱼类等主导品种的优质种苗生产能力和良种覆盖率。同时,在西塘镇鸦鹊村、姚庄镇*村各建设1个县级水产种苗引种育种中心,加强水产良种的引进、开发、研究和示范推广,进一步提升与省水产引种育种中心的配套能力。
2、实施标准化鱼塘建设工程。继续以标准化鱼塘建设工程为抓手,重点建设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基础设施完备、养殖模式生态、经营机制健全、生产管理规范科学的现代渔业示范基地。结合标准化鱼塘建设,积极推广标准化生产,初步建立起符合*特点的水产标准化体系和一批标准化示范基地。力争到2011年,确保完成1万亩水产标准化鱼塘及老塘改造实事工程,力争完成3万亩水产标准塘建设任务。建成1万亩符合“四个一”要求(即有一个优势品种、一个知名品牌、一个健康养殖模式、一套完善的经济运行机制)的生态高效现代渔业示范基地。
3、实施主导品种提升工程。围绕我县的主要养殖品种,重点打造五大主导品种精品区。一是建设2万亩“三虾”精品养殖区。在陶庄镇、姚庄镇和惠民街道重点发展南美白对虾精品养殖区,在西塘、干窑等镇重点发展罗氏沼虾精品养殖区,在姚庄镇重点发展青虾精品养殖区。力争到2011年,“三虾”精品养殖面积超过2万亩,年产优质商品虾6000吨,年产值超1.5亿元。二是建设5000亩龟鳖类精品养殖区。重点在姚庄、天凝等镇发展中华鳖(太湖花鳖)、日本品系中华鳖、鳄龟等龟鳖精品养殖品种,同时建设3~5个规模化龟鳖种苗繁育基地,年产龟鳖种苗500万只。力争到2011年,全县龟鳖精品养殖区年产优质龟鳖2000吨,年产值达到2亿元以上。三是建设1万亩河蟹精品养殖区。重点在陶庄、西塘等镇建设河蟹精品养殖区,在姚庄镇建设虾蟹混养精品区。力争到2011年,年产优质河蟹500吨,年产值达3500万元以上。四是建设万亩“四大家鱼”精品养殖区。重点在姚庄、陶庄、西塘、天凝等镇建设1万亩“四大家鱼”精品养殖区。力争到2011年,年产优质商品鱼8000吨,年产值达1亿元以上。五是建设5000亩名特优鱼类精品养殖区。重点在陶庄、西塘、干窑、天凝等镇发展鳜鱼、加州鲈鱼、太湖白鱼、乌鳢等名特优鱼类。力争到2011年,全县名特优鱼类养殖面积超过5000亩,年产优质鱼3000吨,年产值超6000万元。
4、实施水产清洁养殖工程。制定清洁养殖实施规划,大力推广虾蟹草、鱼鳖混养、河蟹套养鳜鱼等多种生态养殖模式,加快建设2000亩水产清洁养殖基地。积极实施标准塘改造、清洁养殖、排放废水处理等综合治理措施,着力转变水产养殖发展方式,推进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2009年重点在陶庄镇建设350亩水产清洁养殖示范点,以点带面,逐步推进,积极探索水产养殖和水环境生态保护协调发展的生态渔业发展新路子。
(二)加强三项建设
1、加强水产品牌建设。大力实施名牌产品带动战略,不断提升*水产精品的软实力,进一步增强*水产精品在市场销售中的竞争优势,带动整个渔业产业的发展。鼓励水产专业合作社、水产行业协会、渔业龙头企业、水产养殖大户通过品种改良、产品基地双认证和品牌营销,争创水产精品品牌。力争到2011年,全县培育省级以上名牌水产品5个,通过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的有机水产品10个以上,积极推动我县由水产养殖大县向水产养殖强县转变。
2、加强加工和流通渔业建设。通过引进外资企业和培育本地企业做大做强,进一步发展我县主要养殖水产品的精深加工业。继续做好南美白对虾“订单渔业”,进一步加强青鱼、加州鲈鱼等特种水产养殖产品精深加工技术的攻关。支持渔业加工龙头企业与专业合作社、水产养殖户合作建立水产精品生产基地,促进产销对接。大力推广超市直供、连锁专卖、网上销售等现代水产物流模式,拓宽水产精品流通渠道。积极培育水产经纪人队伍,规划建设水产品交易市场,进一步拓展*水产精品的销售市场。
3、加强休闲渔业建设。充分发挥我县地理位置优越、湖荡湿地和池塘资源丰富的有利条件,大力加快休闲渔业示范基地建设。在现有4家省级休闲渔业示范基地的基础上,通过几年努力,再培育2-3家省级休闲渔业示范基地,积极推动休闲渔业与旅游渔业的有机结合。力争到2011年,全县从事渔业休闲的基地达到10个以上,休闲渔业经营产值达到1亿元以上,形成分布合理,特色明显的休闲渔业新格局,使休闲渔业成为我县渔业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三)突出两项管理
1、突出初级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初级水产品质量安全直接关系到广大群众身体健康和水产业可持续发展。全县要以创建“全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县”为契机,积极开展水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和执法监管,强化初级水产品的质量安全管理工作。大力推行水产养殖、用药和销售“三项记录”,从水产种苗、水产饲料、渔用药物等环节着手,加强对温室甲鱼养殖户的重点监管。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组织的行业自律作用,健全初级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体系及监控网络,加快建设县水生动物防疫、检疫中心,着力构建初级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长效机制。力争到2011年,全县初级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基本健全,初级水产品药物残留抽检合格率达到99%以上。
2、突出渔政执法管理。渔政管理是渔业生产和发展精品渔业的重要保证。要继续加强养殖证的管理工作,按照《*县水产养殖规划》,认真做好内外荡养殖证的发放、换证年审等工作。进一步落实对无公害基地、水产种苗场、水产饲料生产企业规范性的管理措施,加强渔业水域资源增殖和生态环境管理,为发展渔业生态养殖和精品养殖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严格渔船安全生产管理,严厉打击电捕、偷盗养殖水产品等违法行为,切实维护渔民合法权益。
(四)健全一个体系
进一步健全推进精品渔业发展的科技服务支撑体系。全县要结合大力发展精品渔业、加快现代渔业发展的良好契机,积极推动渔技推广机构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与生产基地、合作社、养殖企业、养殖户的技术对接,建立紧密的产学研基地,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不断提升我县渔业的产业层次。同时,结合新型责任渔技制度的实施,切实加强渔业生产新品种、新技术、新机械、新模式的推广应用,深化渔业实用技术培训,构建适应精品渔业发展要求的新型渔技推广体系。
三、工作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发展精品渔业是实施生态渔业的重要抓手,也是加快现代渔业发展的必然途径。县渔业主管部门以及县农办、发改、财政、科技、环保等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相互配合,积极推进。各镇(街道)要根据本实施意见,抓紧落实实施单位和责任人员,重点镇(街道)要专门建立工作班子,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