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高中数学知识整理

高中数学知识整理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18 16:31:48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高中数学知识整理,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高中数学知识整理

篇1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6(b)-0090-01

刚进入高中阶段的学生,经历过初中的数学学习往往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高中的数学。初中的数学繁而不难,而高中的数学则是既繁又难。很多学生进入高中以后都无法适应和掌握高中的数学学习节奏和学习方式。其实初中的数学教育是高中数学教育的基础,高中的数学知识也是从初中的基础上不断深入和展开的。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合理的对初高中数学知识进行合理的衔接,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快速适应高中数学,并且找到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的区别和联系。那么究竟怎样才能巧妙衔接初高中数学,不断促进高中数学的有效教学呢?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明。

1、把初高中数学基础知识进行适当的衔接

高中数学是初中数学的进一步延伸和拓展,初中数学是高中数学的基础和前提,尤其是一些数学的基础知识在高中数学学习过程中运用的比较广泛。在高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利用学生已有的初中数学基础让学生对旧知识产生联想和回忆,在初中数学的基础上进行高中数学的深入学习,让初中数学的基础知识发挥垫脚石的作用,为高中数学提供相关的知识积累。对于教师来说做到这一点是不容易的,教师不仅要深入的了解高中数学的相关知识和核心内容,同时还得对初中数学各个方面的知识结构都要很熟悉。教师要知道哪些初高中知识是学生的薄弱环节,哪些是学生的强项,然后通过巧妙的方法在生疏的知识和熟悉的知识中间建立起相关的联系,通过学生比较熟悉的基础知识来带动学生主动学习比较生疏的数学基础知识。比如说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遇到一些新的概念和公式,积极带动学生回忆初中相关的知识,建立起学生心里的数学知识网。也可以在讲解高中数学的概念和公式的时候,先带领学生回忆初中数学中的相关概念和公式,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和延伸。这样就把初高中数学知识中的难点和重点巧妙的结合起来,达到高中数学的有效教学。

2、把初高中数学解题思想方法进行合理的衔接

初中数学的解题思路比较简单直接,而且初中数学的一些题目都是比较贴近生活实际的题目,只要学生会建立简单的数学模型,然后进行正确的分析和思考就行了,学生自己也做的比较轻松和简单。但是高中数学解题思路需要不同的技巧,同时要对数学知识有全面的驾驭能力,高中数学题型抽象性和概括性都比较强,都是很多复杂问题的综合。数学知识之间的跨度比较大,学生在解题的时候,要有清晰的思路和逻辑分析能力,同时还要具备比较强的数学推理能力。学生不再像初中那样只要依靠简单的分析和记忆一下公式定理就能完成数学题了,但是只要经过具体分析和思考,就会发现虽然高中数学题型繁杂,知识点全面,但是解题方法却是万变不离其宗,所以在高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学会一题多解,触类旁通,一题多变,。只要在平时的教学和学习过程中注意归纳和整理,就能有效提高高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具体通过以下例题进行说明:

例:已知a、b、c均是非负数,并且a+b+c=1,求(c-a)(c-b)的最大值?

解:因为,a、b、c均是非负数且a+b+c=1所以c∈[0,1]所以(c-a)(c-b)=c2-cb-ca+ab=c2-(a+b)c+ab≤c2-(1-c)c+(a+b)2/2=c2-(1-c)c+(1-c)2/2≤1所以,当c=1,a=b=0时,(c-a)(c-b)的最大值是1

篇2

一、用开放的目光看待课堂教学,深化认识数学背景知识教学的重要性

在传统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部分老师过于强调严谨性和抽象性的数学知识的教学,且注重形式化教学,无法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同时,由于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教材,其内容尚未涉及数学概念发现过程、数学理论形成过程的分析等数学背景知识,所以在高中数学实际教学过程中,老师只是将数学教学作为一整套完整的概念体系进行教学。著名的大数学家莱布尼茨曾说:“理解任何知识点都没有比看到知识点形成过程更重要。”然而,大部分老师只是将数学课堂教学过程视为简单和静态的反映,这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因此,在新课程深化改革的背景下,老师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认识到数学背景知识教学的重要性,重视数学背景知识的教学,坚持用开放性的目光看待数学课堂教学,促进学生的数学知识构建,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

二、不断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全面做好数学背景知识的积累和整理工作

通常情况下,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否最大限度发挥教材的教育性作用,其关键因素在于老师。其中,高中数学老师应该较全面地理解数学学科专业知识与其他人文学科之间存在的关系。老师不仅应该明白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还应该明白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所在。除此之外,数学老师还必须具备良好的数学思维模式和数学解题思想方法。在高中数学实际教学过程中,只有老师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树立起正确的数学教育观,才能够对学生学习过程产生较积极的影响。因此,为了最大限度发挥高中数学教材的教育作用,需要老师不断提高自己的数学专业素养,重视数学背景知识教学,从而促进学生的数学知识构建,确保高中数学的课堂教学水平。

通过总结发现,当前大部分数学背景知识主要散落存在于数学教材和新课程数学配套练习中,这对高中数学老师的专业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为了充分发挥高中数学背景知识的教育作用,需要老师大范围地搜集和整理相关数学知识点的背景知识[1]。同时,需要根据高中学生的实际数学水平和学习习惯,有效结合高中数学教学目的,对高中数学背景知识的历史性资源进行选择、组合和改造,让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更容易理解和记忆,从而促使学生能够从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2]。其中,在整理数学背景知识的过程中,主要包括有效的数学学习方法、著名数学家的故事、数学思想方法等,让学生在学习数学背景知识的过程中促进自身的知识构建。

三、正确认识数学背景知识和课堂教学内容的关系,确保课堂教学效率

在当前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大部分老师没有认识到数学背景知识教学的重要性,而学生也错误地依靠老师在课堂上讲解数学背景知识。这样的现象使数学课堂成为学生学习数学背景知识的主要场所,所以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老师准确把握数学背景知识和课堂教学过程之间的关系,坚持在向学生传授数学背景知识的基础上保证课堂教学过程有序进行。尽量避免出现喧宾夺主的关系,从而确保数学课堂授课计划的正常实施。同时,要求老师应该准确把握课堂教学过程,选取合适的时间引入数学背景知识教学,坚持教学时间合理,从而更好地达到数学课堂教学目的。其中,在进行数学背景知识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采用多种方法解决数学背景知识和课堂教学过程之间的矛盾关系,其可以进行详细讲解,也可以进行简单粗略的讲解;可以使用一堂课进行数学背景知识专门讲解,也可以通过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探究数学背景知识,从而促使数学背景知识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除此之外,高中数学老师还可以通过开展数学晚会、数学报告,以及著名数学家生辰纪念会等形式介绍数学背景知识。尤其是在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老师可以要求学生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查找相关数学知识点的数学背景,让学生在每堂数学课的前几分钟进行简单的介绍,让学生通过自己查找充实数学知识体系,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例如:在学习《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时,笔者首先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预习,让学生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查找“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来源,然后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相互沟通、相互交流,这样不仅有利于节约数学课堂教学时间,而且能够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调查和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记忆,有效促进学生的数学知识构建。

四、结语

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充分重视数学背景知识教学,将以人为本的思想意识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中。同时,坚持以数学背景知识为主要载体,让学生能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知识的魅力,从而促使学生的思想情感和智力得到全面发展。

篇3

引言

感性视觉能够帮助学生开发与研究思维本质,也能够帮助学生加强对基础数学概念与理论知识的理解。在我国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运用视觉思维理论能够帮助高中生将本是分裂的感性视觉与理论思维有机结合在一起,进而全面提升教学效率。

1.视觉思维理论的基本内容

1.1概念

视觉思维理论属于意向创造性心理学理论,这种理论主要是利用表象的、感性的视觉效果研究理性的思维本质。感性视觉与理性思维属于相互独立的两个概念,然而视觉思维理论把这两个互为独立的概念联系在一起,利用感性视觉效果来激发学生的理性思维,并对思维方法进行创新,以此实现理解数学理论知识的目的。和传统思维方法并不相同,视觉思维方法具备了创造性特征。视觉思维作为一种跳跃性的、创造性的、非语言的思维,和逻辑思维相比有着本质的区别。所以在高中数学课堂上,应用视觉思维理论能够将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更加的形象、生动,加强了学生对所学数学内容的理解。

1.2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视觉思维的基本特征

高中数学课堂上的视觉思维具备了概括性特征、间接性特征与问题性特征。其一,概括性:高中生的视觉思维具备了显著的概括性,在概括抽象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将自己观察到的对象与已知意象进行对比、分类,对视觉意象进行整理、归类,优化了学生的数学知识系统。其二,间接性:视觉思维能够发展高中生的感知能力,并反映间接感知事物,在学习高中数学的过程中,学生利用视觉思维,对知识点进行联想与假设,进而得到数学理论。其三,问题性:这指的是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思维会不断变化,通过了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对问题进行验证等阶段[1]。

2.视觉思维理论在我国高中数学课堂上的应用

2.1将视觉思维理论渗入到整个教学活动中

运用视觉思维理论进行高中数学教学,要求教师将视觉思维理论渗透至学生的学习中。苏教版的高中数学研究了集合、函数、几何以及代数等内容,运用视觉思维,能够让高中学生把逻辑思维与视觉意识很好地联系在一起,在结合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具体的视觉图形与意向效果,对抽象性数学知识进行理解。

函数作为整个高中数学的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其概念知识与理论渗透在每个教学环节中,也是高中生学好数学的前提。在教授函数知识的过程中,函数图形起着重要的作用,函数图形可以帮助高中生加深对函数相关概念的理解与认识。

2.2不断加强高中生的视觉意象

高中阶段的学生通过了多年的数学知识积累,学生正处在接受与理解大量数学知识的阶段。但是现阶段,高中数学课堂上,学生依然处在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所以数学教师需要充分运用视觉思维理论,充实高中生的视觉意象,以此激发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挖掘数学视觉意象,把抽象的理论知识与视觉意象有效地融合在一起,以此提高高中生对所学数学概念和公式的分析能力[2]。

2.3建立完善的视觉意象体系

在高中数学课堂上,利用视觉思维理论,能够全面培养高中生透过想象发现数学本质的能力,并培养学生从形象的意象入手,对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数学教师需要了加大视觉理论思维的运用力度,不断培养高中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发散思维,积极开阔高中生数学知识的深度与广度,建立系统、完善的视觉意象体系,整体提高高中生的数据知识应用能力[3]。

此外,教师还需要充分利用视觉理论思维针对学生的数形思维进行锻炼。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数形思维作为一种主要的思维方法,要求学生在把握数字对的基础上,利用图形对数学概念中的规律进行整理,在利用整理图形的方式,让学生能够对数学问题进行直观地理解,学生唯有掌握好相应的数学规律,才能够对相关公式应用自如。

例如:在《抛物线》的课堂上,教师首先需要画出不同抛物线图,并假设已知其中某两点的数值,让学生写出其抛物线公式。在此过程中,学生首先理解什么是焦点弦、怎样利用韦达定理以及怎样计算抛物线的弦长、弦的斜率以及弦的中点等。针对这些问题,学生可以利用相应的数学规律,对问题加以研究,针对不同抛物线有不同的几何性质。

3.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中数学教学课堂上,应用视觉思维理论能够让形象化的视觉意象与抽象性数学概念有效地联系在一起,提高了高中生学习数学的效率,提高了高中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促进了他们的智力发展,提高了高中学生的数学素养,同时也优化了教学过程,推动了高中数学教学的改革进程。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