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农民的栽培技术

农民的栽培技术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22 18:14:22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农民的栽培技术,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农民的栽培技术

篇1

中图分类号:S33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533075

1 新品种农作物栽培技术培训

现阶段,随着我国经济转型的不断深入发展,农业管理的模式也逐渐的由粗放型向的集约型不断的转变,农业经济的增长方式也有依靠数量的增长向依靠质量的提升而转变,使得农业的结构质量以及效益均有明显的改善,促进了我国农产品市场竞争实力逐步提升,对于我国农业以及相关栽培技术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而新品种农作物栽培技术培训工作,应当以提升农作物的单位产量为中心,促进农作物的产能潜力得以充分发挥,努力促进栽培技术的集成发展,并且应当关注对于农作物的优质、高产等技术的研发与推广。不断的强化对新品种农作物栽培技术的培训工作,会对农业的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2 新品种农作物栽培技术培训的必要性

2.1 农民普遍不具有较高的科技文化素质

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我国农民的整体科技文化素质依然相对不高,和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农业机械化水平也较低。

2.2 农民缺乏市场意识

现阶段,农民已经摆脱了之前的小农形象,在农民中有不少的人可以融入市场中,依照不同时期的市场变化情况,而生产更适宜市场销售的农产品。有不少数的农民,借助于市场的优势,而开办了属于自己的企业。不过,绝大部分农民,种植农作物时,不能很好的融入市场,这主要是因为:观念相对保守。很多农民仅仅会关注到自己的切身利益,可以借鉴其他人成功的一些方法与经验,全部的照搬照抄,而没有任何的变动,使得盲目跟风现象乐兀导致在市场中处于竞争劣势地位;因为农民大多不具备较高的素养,受制于以往的计划经济体制影响,在农村所存在的交易场所受到一定的限制,而在面对开放以及广阔的市场之后,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缺乏相应的心理应对能力,不具备较强的市场意识,而且也不具备较强的风险意识。

2.3 农民不具备教强的学习自主性

现阶段,大多数农民对于参加技术培训的意识远不够清晰与明确,参与技术培训的思想还需不断的强化。不少的农民进行农作物种植时,依然依靠以往的经验,不能自主的去学习一些新的技术、新的理念,对农作物种植的管理方式依然落后,这大部分原因是由于农民不具备自主学习意识所造成的。所以,有必要对农民进行新品种栽培技术的培训,从而更好的使新品种农作物得以推广种植,使农民掌握新品种农作物的种植技术,提高农作物的单位产量,为农民带来更多的收益。

3 新品种农作物栽培技术培训方式

3.1 分片培训,现场指导

对于新品种农作物的栽培,应当通过分片的方式进行现场的培训与指导,依照当地的农业主导产品,努力推行“一村一品种”的培训方法。向农民推广新品种农作物栽培中的一些实用技术手段、病虫害的防治方法和相应的法律与扶持政策等,使新品种农作物、新栽培技术以及新的播种方式得以推广,并对新品种农作物栽培的一些管理手段加以培训。

3.2 重点突破,带动发展

一些新型无公害蔬菜品种的栽培等,农民想种植却存在一定顾虑的,应当在经济条件相对好的区域,选择具有相对强接受力以及希望种植新品种农作物以增加收入的农民,来实行重点的技术培训工作,使农民掌握新品种农作物栽培中的一些管理手段、病虫害防治技术等。并且,应当适当的发展一些新品种农作物种植的大户,使他们更好的起到带动作用,从而可以更有效的促进当地产业化发展。

4 新品种农作物栽培技术培训的具体措施

增加宣传力度。新品种农作物栽培技术的培训工作,是让农民致富增收的有力举措,是推动我国农业发展的关键工作。因此,应当通过多种宣传手段,通过丰富多样、高效、高速的方法,对新品种农作物栽培技术进行宣传,让农民认识到掌握这一技术的重要性,使农民拥有学习技术的良好氛围,提高农民对新品种农作物栽培技术学习的热情。

5 结语

新品种农作物栽培技术的培训工作,要紧跟着我国农村的改革与发展方向,努力的提升农民的自身科技文化素质,为农民增收提供保障,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动力。

参考文献

篇2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6-0048-01

1 推广水稻栽培技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1 农民的强烈需求

我国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从几千年前的刀耕火种到如今的机械化技术,在栽培技术上取得了质的跨越。并且伴随着农业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水稻栽培技术的发展和更新也十分迅速,新兴的水稻栽培技术既能满足社会需求,又响应了农民的呼声,成为农民所喜闻乐见的栽培技术。所以,推广新兴的水稻栽培技术无论从社会发展需求看,还是从农民的需求来看都具有重要性。

1.2 农业技术装备成熟

由于历史遗留问题,我国虽然是个农业大国,却在早期存在着严重的积贫积弱问题。之后,我国在经过长期的吸收和借鉴外国先进经验以来,在农业技术装备上开始逐步走向成熟,许多高科技的技术装备都被运用到了农业生产上,这不仅解放了农民双手,让他们能够投入到其他的生产工作中,也使得我国农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并且我水稻栽培技术在我市本就有较好的基础,因此在原有的技术之上再进行新兴栽培技术的推广就更加容易。

2 开原市水稻栽培技术现状

水稻栽培技术,并不是指单纯的种植和培育,还包括选种、选地、播种、移栽、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栽培步骤。首先要做好事前准备,正所谓“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通过挑选高质量种子和适合种植的秧田,为水稻种植提供良好的基础。之后在通过谨慎播种、小心移栽、合理密植、合理灌溉等方法对水稻做好培育工作,在此期间也不能病虫害防止掉以轻心。生产高质量的水稻必须要有科学的水稻栽培技术的支持,早在2008年,我市响应国家号召,以水稻生产全过程机械化为水稻栽培技术的突破口,全力推进我市发展水稻生产。在此过程中,我市利用先进的农业机械和技术,在育苗、移栽、收获等方面对水稻全程机械化技术进行深入应用,使得水稻产量和质量一年比一年好。到2012年,我市已经成功建成了育苗规格化、插秧机械化、生产组织化、经营产业化的水稻生产全过程机械化技术体系,被农业部确定为辽宁省唯一一个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

3 当前需要推广的主要技术

在开原市已经有很好的水稻全程机械化技术为优良基础,为开原市推广水稻栽培技术具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下面通过介绍一些推广方法,希望能够对我市发展水稻生产有一定的帮助。

3.1 科学合理分工

有篇寓言故事说到:“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造成三个和尚没水喝的根本原因,就是他们之间没有进行科学合理的分工。无规矩不成方圆,一个工作如果没有合理的分工,终将变为一盘散沙,难以取得成功。因此,推广水稻栽培技术也需要合理的分工。如可以成立水稻栽培技术示范小组,组内应做到组织分明、严谨有序,小组成员应该积极下到各乡各县,为广大农民示范新型的水稻栽培技术,通过亲身示范和技术指导,在农民中起到积极的号召作用,为之后的推广工作带个好头。还有管理小组和实施小组等,都可以依据实际情况依法有秩的组织起来。

3.2 加强宣传力度

宣传的形式多种多样,除了在广播、电视、报纸等主流媒体对水稻栽培技术进行宣传以外,还可以通过其他一些方式加强宣传力度。一是开展科技下乡。在科学合理分工中其实就提到,可以通过水稻栽培示范小组的下乡为推广工作带头,其实示范小组下乡的过程就是一次强有力的宣传,通过示范小组的亲身示范以及技术指导,在与农民的交流过程中其实也是在为水稻栽培技术做推广。其次是召开现场大会。在科技下乡的同时,可以通过召开现场大会,回答农民的疑问,提高农民认识,确保水稻栽培技术能够得到有效的推广。三是强化培训。培训班的创办不仅是为满足技术人员精益求精的需求,也是为农民“扫盲”的有效方法,通过培训班的设立,让农民们能够拥有更加专业的水稻栽培知识,为以后得水稻栽培作业奠定良好基础。

3.3 加大资金投入

资金是开展一切工作的强大基础,虽然我市在水稻栽培技术方面已经投入了许多财力,但还是远远不够的。一些资源项目的整合一定需要强大的资金做基础,我市在推广工作上可以通过国家资金扶持、政府筹办或者是集体和农民的自筹等方式来获取资金,从而达到更深入、更多层次、更多元化的推广效果。

4 总结

综上所述,我市要想推广水稻栽培技术,可以通过成立专门小组,科学合理分工来完善推广流程;利用多种宣传渠道加强宣传力度;加大资金投入巩固水稻栽培技术的有效推动。通过利用这些可行的有效的方法,为我市推广水稻栽培技术工作贡献力量,从而促进发展水稻生产。另外,开要想在推广水稻栽培技术工作上取得成果,在发展水稻生产上更进一步,就必须深刻认识到水稻栽培技术不仅对农民和时展具有重要性,还是农业技术装备发展成熟的必然性结果。不仅如此,要想进行更加强有力的推广,我市就必须对自身的推广和水稻栽培技术方面的现状有深入的了解,立足我市市情,找寻更加有力的推广途径。

参考文献

篇3

免耕栽培技术是一项高效低耗的先进农业生产技术,该技术的推广有利于农业的节本增效和可持续发展。近年来,随着保护性耕作栽培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应用,宁国市免耕栽培面积已发展到油菜6 533.33 hm2、小麦近666.67 hm2、水稻直播1 666.67 hm2的成绩,有效地培肥了土壤,提高了土地的生产能力。然而免耕栽培技术仍然存在推广后劲不足的问题,现加以分析,并提出对策。

1免耕栽培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

1.1思想观念落后,农民素质不高

不少农民对免耕技术还缺乏足够的认识,怕担风险,怕示范失败,不敢带头示范种植。有的农民认为种田效益较差,打工挣钱更加容易,对农业生产和新技术不够重视[1],增加了农技推广工作的难度。目前,农村劳动力以老人、妇女为主,接受新技术能力有限。农民当年从免耕栽培中看到好处,得到实惠,技术要领也已经掌握,但第2年仍要农技人员上门进行技术指导,否则宁愿采用传统精耕细作的办法。农民素质较低,市场意识差,制约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和应用,使许多科技成果不能尽快转化为生产力[2]。

1.2田块条件限制,推广经费有限

因免耕栽培技术受田块和播种时气候影响较大,应选择排灌便利、土壤条件较好的田块进行。但在实际推广过程中因田块不能集中连片,不能速灌速排,导致免耕技术措施跟不上,免耕前期易出现缺苗或草害现象,有些农民便产生疑惑,造成免耕效益不明显,影响示范推广。示范推广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基层农技推广部门受自身经费限制,极大限制了基层干部从事新技术推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致使免耕技术推广力度明显削弱,造成上面热心、全力推广,下面无心、无力将工作落到实处的被动局面。

2对策

2.1组织领导

随着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大量青壮年陆续向城市转移,农村劳动力矛盾日趋紧张。应高度重视免耕技术示范推广,通过政府参与,加大行政引导力度,把免耕技术作为主推技术来抓,制订发展目标、规划和激励机制,营造推广免耕技术的良好氛围。

2.2转变思想

推广免耕栽培技术,是农作物种植方式的一场革命,由于传统精耕细作观念已深入人心,少数干部、群众对免耕技术的优势、效益不太了解,部分农民仍然认为要获得高产,就必须进行精耕细作。要因势利导办好示范样板,讲给农民听、做给农民看、指导农民干,通过免耕示范让农民看到免耕的信心。通过宣传引导、培训教育、能人带动,农民就会知道免耕其实是科学的种田方式。

2.3示范指导

实践证明,示范是加快新技术推广最有效的办法[3]。通过试验示范田、项目基地、召开经验交流会和现场观摩会等多种形式,把技术送到千家万户、田间地头,把示范田办成技术指导推广的阵地、农民科学种田的课堂。在示范推广基地选择上,应优先考虑农民的积极性、适宜田块和交通,以便技术指导和农民学习观摩。示范规模不求大,但点要多、面要广、质量要高,便于农民看有示范,学有榜样,达到办好一个点,带动一大片的目的。

2.4政策支持

以项目实施为平台,强化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技结合,加快关键技术的集成推广,为免耕技术推广获得成功提供重要保证。在免耕技术示范推广过程中,把科技入户、良种补贴、测土配方施肥等项目进行整合[4],加大补贴力度,创造良好条件,提高农民的积极性和项目质量标准。加大对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科技示范户和农民科技骨干人才的培养,充分发挥其技术推广和科技致富示范带头作用,建立技术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农技推广新模式,使农业技术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2.5综合推广

以“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为目标,将优良品种、适时播栽、合理密植、配方施肥、病虫综防等关键技术综合推广,形成适用不同作物、不同模式的免耕栽培技术体系。因地制宜抓好不同品种、不同密度、不同施肥等对比试验示范,不断总结经验,摸索配套栽培技术措施,最后以点带面积极稳妥推进免耕技术又好又快发展。进一步加大推广力度,让免耕栽培技术惠及更多的农民。

3参考文献

[1] 蔡派.中国免耕栽培技术推广现状与展望——兼论粮食生产重大技术补贴政策[J].世界农业,2007(5):30-3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