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畜牧业技术

畜牧业技术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22 18:14:41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畜牧业技术,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畜牧业技术

篇1

关键词:

山地地区;畜牧业;牧草种植技术

近年来,山地畜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国家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重要的部分。利用充足的山地的资源来将种草与畜牧业有机结合,推进草畜配套,既有利于农业的良性循环,保护了生态环境;又有利于优化我国畜牧业的产业结构,进而促进中国山地地区的经济发展。

1山地生态畜牧业概述

一般在丘陵、低山地区,草山、草坡的面积较大,因此适合发展养羊业。而在温带、暖温带和亚热带中高山地区,牧草茂盛,适合发展牛马等牲畜。在高寒和干旱山区,牧草低矮,覆盖率极低,因此适合发展牦牛和马等牲畜。目前,我国的生态畜牧业发展出现了牧草较少的问题,因此,发展山地畜牧业成为解决生态牧业以及牲畜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对于畜牧业来说,发展山地畜牧业不仅可以解决当地的肉食、畜力、肥料等问题。而且能支持平原地区更多的牲畜及其牲畜的产品。同时在发展山地畜牧业时,还可以利用饲草饲料资源的优势和有利于生态环境条件来进行牧草种植与畜牧业的共同发展。从而带动各山区经济的发展进步。世界上的山地畜牧业分布在欧亚大陆中部的青藏高原、苏联的南欧山地、中亚山地、南西伯利亚山地、北美大陆西部的一些山间高原等地区。对于中国来说,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地区,山地的面积占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二。我国拥有如此丰富的山地资源,积极发展山地畜牧业,对充分利用山区的牧草资源,促进山区的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发展山地畜牧业,要注意的就是保护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

2山地生态畜牧业的牧草种植技术

2.1全耕草地建植技术

2.1.1选地

虽然都是在山地上来进行草地的建植,但是由于各地的山地的具体的气温、气压以及环境的各种状态都不尽相同,因此,要根据不同的牧草品种来选择要栽种的土地。而且对于土地的要求也是要符合草种种植的最低的光、热、水、气等最低的适宜生长的环境。

2.1.2地面处理

对于山地来说,存在着许多地表的问题。比如山地的地表经常会存在大量的石头,而且有的石块还是比较大的,需要大量的人工成本来进行清理。同时,对于山地上的一些杂草也要及时利用除草剂清理干净,为草地建植创造良好的种植环境。

2.1.3苗床准备

苗床的准备工作是牧草种植极为重要的一环,是牧草种植取得成功的基础和关键。因此,在牧草播种前,要对苗床的土壤含水量的适宜程度进行反复测验。同时保证苗床的地面平整。如果是在平地进行种植时,要设置一定距离的排水沟来排水,如果是在坡处种植,可以利用其坡度来进行排水,就不用专门设置排水设施了。

2.1.4底肥施用

在种植之前,要为土壤提供足够的底肥,这样才能保证草种在生长过程中的肥料能持续供应。底肥的使用可以先在种植区内撒入,然后整体进行翻耕,使底肥均匀播撒在种植区内。或者可以先进行土地的翻耕,然后再开沟将底肥撒入,也可以使草种得到持续的肥料供应。

2.1.5草种选择

在草种的选择时,要充分考虑到各种因素对于不同草种的影响。要及时根据山地地区具体的环境条件以及肉羊采食的主要特点来选择恰当的种植地区。再者,在选择时要注意到单播种的牧草品种以及用种量的关系,考虑到混合播种牧草品种组合以及用种量,从而保证能够选择适宜的草种。

2.1.6种子预处理

种子的预处理就是在种植前,对于豆科牧草的草种要经过一定程序的浸泡种子的环节。浸种后需要将其放在阴凉处,并且要定时间去翻动,直到草种的皮干了,就可以进行相应的播种了。而对于一些豆科类比较硬的种子来说,要用硬的东西去摩擦种子的皮,直到种子发毛皮就可以了。

2.1.7播种

在播种的过程中,可以利用一些熟田、熟土进行播种,可以选择单独播种,也可以选择混合播种。在具体的耕种过程中,可以及时根据山地实际,在土薄层、土质差的山地建植放牧型多年生草地,草种要根据适当的情况进行适当的增加[1]。

2.2免耕草地建植技术

对于免耕草地建植技术的应用就较为简单了。在选择了合适的种植地区之后,就可以先将山区种植区的杂草、石块进行相应的处理,就是利用除草剂以及部分的人工将种植区处理干净。但是值得注意的就是可以利用火烧掉的植物残株所遗留下的灰作为种床,大大节约了资源,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护生态环境的平衡。然后再将种子进行预处理后就可以进行种植了。这种建植技术不仅降低了人工成本,还节省了很多资源和相应种植的环节,有利于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进步。

2.3田间管理

2.3.1追施苗肥

一般来说,草苗在长到三到四片叶子的时候就要相应追加肥料来保证草的正常生长过程中肥料充足。一般在草场的每次利用之后都要相应进行追施苗肥以补充草损失的肥料。在追施苗肥的过程中,尤其是在施用尿素的时候,一定要尽量避开草的快速生长期,以防止根瘤菌固氮,阻碍草的正常生长。

2.3.2管理

在草地的生长过程中,还要及时注意到草场的相关情况,要及时进行杂草的清理,及时进行药物的喷洒以及水的灌溉,保证草场的生长。要尽量保证消除杂草的时间在草结子之前,防止杂草阻碍草的成长。

2.4草地利用

对于草地的利用一般就是包括两种。一种就是刈割利用。就是在草长到一定的高度时,可以进行收割,但是要在收割的过程中要按照相应的标准留茬,以保证牧草再生长能力的可持续。另一种草地利用的方式就是放牧利用,也是在山地地区较为常见的草地利用方式。在放牧之前,要确定适应的载畜量,要根据草场的承受能力为限度,不能不顾限度进行超载,否则会给草场带来极大的破坏,使得草场很难再进行相应的恢复了[2]。在国家开始重视山地牧草种植的开发以及政策的支持下,就需要各山地地区的政府和人们积极采取措施来促进山地生态畜牧业的牧草种植技术的发展进步,促进山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但是在此过程中,我们虽获得了经济效益,但是绝对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促进山区经济和环境的持续发展进步。

参考文献:

篇2

(二)畜牧业技术创新是提高畜牧业生产水平的需要畜牧业是利用饲草繁殖饲养家畜以取得畜产品的生产部门。畜牧业生产领域劳动效率和水平的提高,无不与技术创新有关。传统畜牧业不注重科学技术创新,在生产方面只注重草地和劳动力的投入,因而劳动效率低,也容易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而我们通过技术创新,可以把新技术用于生产领域,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和水平。例如,我们可以通过生物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遗传工程等技术创新,为畜牧业培养出优质高产、适应自然能力和利用自然资源能力强的优良品种,提高畜牧业生产效率和水平,也可以通过电子技术、原子能技术、遥感技术等方面创新,提高畜牧业现代化水平。我们考察畜牧业发展的历史,就可以发现一个规律,那就是,畜牧业生产效率和水平的提高,离不开畜牧业技术创新,离开畜牧业技术创新,畜牧业生产水平根本不可能提高。所以,为了迅速提高畜牧业生产效率和水平,必须不断进行技术创新。

(三)畜牧业技术创新是提高畜牧业竞争力的需要不但畜牧业生产条件改善、生产效率和水平提高以技术创新为条件,而且畜牧业竞争力的提高也离不开技术创新。畜牧业竞争力的高低取决于畜产品竞争力的高低,畜产品竞争力的高低取决于畜产品加工部门的技术水平高低,而畜产品加工部门技术水平高低取决于畜产品加工部门技术创新能力,所以,畜牧业竞争力的高低取决于畜牧业技术创新水平。内蒙古畜牧业发展的历史充分验证了畜牧业竞争力与畜牧业技术创新水平之间的密切关系,在改革开放以前,内蒙古畜牧业技术创新水平比较低,与此相对应内蒙古畜牧业竞争力也比较低下,而在改革开放后,由于内蒙古涌现一批知名畜产品加工企业(如蒙牛、伊利),畜产品加工技术创新能力迅速提高,于是,畜产品竞争能力大幅度提高。内蒙古畜产品加工产业有了很大发展,但是,畜产品加工产业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很大,发达国家由于畜产品加工技术创新能力强,畜产品加工产品种类品种多,能够满足各种不同消费者的需求,而内蒙古畜产品加工产品种类和品种还远远不能满足消费者需求,极需要提高畜产品加工技术创新能力,以提高畜牧业竞争力。

二、落后的畜牧业技术对畜牧业发展的制约

内蒙古畜牧业科技发展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牧区经济基础及社会综合条件的限制,内蒙古畜牧业的生产技术发育程度和技术进步机制还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这种状况,极大地阻碍了畜牧业发展。具体来就,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技术手段落后因所处自然环境局限,畜牧业以放牧为主要手段。从诸种畜牧业饲养方式的投入产出效益比来看,这种方式有效地利用了自然资源,投入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都远远低于其它生产手段。但就畜牧业自身条件看,适当的人工饲料(包括加工过的天然饲料)补给,可以大大提高饲草料的转换率,增加草资源的利用效益,解决草畜矛盾,加大牲畜的个体产出量。而内蒙古畜牧业主要以放牧为主,对人工饲料的补给在大部分地区只限于在牲畜无法采食到天然牧草时进行,而没有按牲畜生理育成周期补饲,这种状况近几年有所好转,青贮饲料的推广范围已占全区旗县的90%以上,牲畜补饲、青贮饲料种植技术也有较好的推广,但仍需进一步提高生产技术,并将其推广和普及。由于人工饲料补给不足,牧民过多地在草场放牧,造成内蒙古草原资源逐年退化、面积日益缩小、生态恶化,草地急剧消失的严峻危机,“三化”(退化、沙化、盐渍化)草地面积不断增大,严重影响了畜牧业发展。

(二)机械化水平低下畜牧业机械化是以先进的畜牧技术和生物技术为基础,以现代工业技术为支撑,以各种机械为手段,科学组织畜牧业生产的过程。畜牧业机械化是畜牧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标志。畜牧业创新主要包括工程技术创新和生物技术创新两个方面。而以畜牧业机械为主的工程技术是实施生物、畜牧技术的直接手段。只有采用工程技术才能保证生物技术充分发挥作用和科学的畜牧措施得以实施。先进畜牧业技术的推广应用,必然要有与之配套的畜牧业机械来完成。人工草地建设、草地改良、牧草收获加工、草地灭虫灭鼠等重大畜牧业增产技术和环境建设技术应用,只有先进畜牧业机械才能大面积进行。而内蒙古牧区长期存在忽视牧业机械推广的现象,在主要牧区除了割草和剪毛的机械化程度稍高外,其它部门的机械化水平低下,甚至没有机械;这种状况严重制约畜牧业的发展。

(三)科技队伍力量薄弱由于内蒙古教育落后,再加上内蒙古现阶段存在城乡差距,受牧区生活条件限制,造成内蒙古目前畜牧业科研队伍力量薄弱。而更为严重的是,失学率有进一步上升的趋势。这种状况造成牧民群体中拥有的科学技术人员很少。此外,由于牧区生活条件的限制,城镇畜牧科技人员没有进入牧区的积极性,造成牧区畜牧科技人员很难增加。科技人员缺乏,很难保证牧区科技服务体系完备,目前内蒙古牧区畜牧、兽医、草原经营等服务站大都只普及到县(旗)一级,比较先进的牧区也只普及到乡(苏木)。乡级服务站的技术人员也十分短缺。大部分站由乡(苏木)长充任站长,隶属于政府部门,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能力不足,设备简陋,服务条件很差,改良、检疫等技术性稍强且十分需要普及的工作也得依赖县级站。在生产和居住都呈分散状态的牧区,这种服务网络难以对生产进行有效的引导和服务,畜牧业技术推广和创新对技术人员有很强的依赖性,而目前技术力量薄弱,技术服务较差,必然影响畜牧业发展。

(四)加工方面技术落后畜牧业生产要顺利进行,除了要有畜牧业生产方面的技术之外,还必须有畜产品加工、流通方面的技术和设施,这样才能保证畜牧业生产顺利进行,而内蒙古畜牧技术结构单一,不但畜牧业生产方面的技术不全,而且畜产品加工技术落后,严重影响了畜牧业发展。畜牧业生产要顺利进行,必须要求畜产品有较高的质量,满足消费者需求,能够顺利地出售,而畜产品达到较高质量,是以先进畜产品加工技术为基础的。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畜产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在畜产品加工技术落后的情况下,加工企业根本不能生产出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畜产品,例如,乳品行业是内蒙古竞争力较强的行业,但是与国内其它先进企业相比,机器设备比较落后,技术水平低,研发能力差。国外乳品行业,由于其技术水平高,能够根据不同消费者的不同需求生产产品,消费对象细化到不同层次、不同习惯、不同口味的消费者,不同习惯、不同口味的消费者都能买到自己需要的产品,如国外酸奶、奶粉的品种都有上百个,相比之下,包括伊利在内的内蒙古乳品企业,其产品种类还十分单一,还不能满足消费者的不同层次的需求。畜产品加工企业技术落后,必将影响其竞争力,进而影响畜牧业发展。

三、推进畜牧业技术创新的措施

针对内蒙古畜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根据区情采取措施,加强技术创新,以促进内蒙古畜牧业发展。

(一)发展多种畜牧业技术手段为了改变畜牧业生产手段单一的状况,必须改变旧的畜牧业技术推广体制,放活科研推广机构,放活科技人员,使科研机构和科技工作面向市场,促进经济增长。现有的科研机构必须由科研事业型向科技企业型、实体型和民营型转变,推进科研、推广、示范、生产一体化。鼓励科技人员创办民营科技实体,使民营科技企业成为一支更需要的新生科技力量。鼓励高级技术人员带头发展科技中介组织,发展壮大科技经纪人队伍,使他们在科技与生产之间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社会公益型科研单位也要发挥人才技术优势,创办经营实体,提高自我发展能力。科技推广机构内部要深化人事和工资制度改革,按需上岗,按岗聘任职称、职务。实行基本工资和效益工资相结合的办法,使科技人员的收入与工作水平和业绩挂钩,与技术开发、成果转化的贡献挂钩,改变过去畜牧科技单一落后的状态,改变过去畜牧业生产方面只注重草资源使用,不注重保护的状态。为此,在畜牧业生产方面,不但要有效利用自然条件,合理放牧,而且还要增加人工饲料的补给,提高饲草料的转换率,处理好人工饲料补给和天然草场利用之间的关系,尤其要保护好天然草场,遏制草原资源退化、面积逐渐减少的趋势。

(二)提高畜牧业机械化水平发展畜牧业机械化,要有新思路,采用新措施,建立新机制。为此,必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畜牧机械社会化服务体系、推广体系、监督体系、产业化服务体系等,加快畜牧机械服务社会化、市场化进程。鼓励牧区经济组织和牧民个人购买大中型拖拉机及其配套机具,发展各类专业性畜牧业服务组织和专业户、畜牧机械租赁公司、畜牧机械作业中介组织及畜牧机械使用者协会,进行畜牧业机械化、专业化经营,社会化、市场化服务。强化苏木(乡镇)畜牧机械管理服务站在畜牧业机械社会化服务方面的组织协调、技术推广和作业安全管理职能,并逐步向畜牧机械中介组织转变,为畜牧业产前、产中和产后提供全程的机械化服务。畜牧机械推广要坚持畜牧业机械与常规技术、高新技术相结合,科学研究与成果推广相结合,配合畜牧业新技术措施的实施,加强畜牧机械科研新成果和新型机械设备的推广应用,要围绕发展高产、高效、优质畜牧业,大力推广先进适用的畜牧业机械化技术,要建设畜牧机械实验规范基地,进行新型畜牧机械的实验规范,通过多种方式引导牧民购买实用畜牧机械,开拓畜牧销售市场和作业市场。

(三)提高牧区居民科技文化水平畜牧业水平提高的根本途径,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复杂的多层次发展过程,是一个现代生产要素的引入和技术进步的过程,在这一升级过程中,科学技术是最根本的动力因素。我们应努力在传统畜牧业生产过程中,引入科学技术,为此,必须大幅度增加牧民中科技人员的数量,按发达地区和国家的经验,要增加农牧民中科技人员数量,普遍提高农牧民的文化程度和在牧民中推广普及科学技术,大力提高牧民的文化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应该采取多种形式和措施,加强草原牧区基础教育,消除文盲,国家和政府采取各种支持鼓励的财政税收政策措施,推动草原牧民自觉主动学习掌握和使用先进专业技术知识,逐步把他们培养成发达国家牧民那样重科技知识的现代草原牧民。

篇3

1 具体做法

1.1 加强领导,明确目标,强化责任

进一步加强了基层地(州)站、点及基层畜牧技术人员的管理工作,2012年年初对全疆畜牧技术推广及技术人员制定了考核责任书,其宗旨为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畜牧业生产,使全疆畜牧技术推广工作中的品种改良工作得以有计划、有措施、有落实、有检查、有总结的开展,保证了各项工作顺利完成。

1.2 通过外树形象,内强素质,强化和提升畜牧业技术推广,提服务水平

制定严格的奖勤罚懒制度、定时定期在岗位内部进行多方位的专业讲座和培训,强化内部技术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业务素质,激活畜牧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畜牧技术人员的科技服务水平,以全新的面貌适应农牧区生产和发展的新形势和新需要。

1.3 合理调整总站职能岗位

与全国畜牧总站进行业务工作对接,形成上下统一的网络化管理新模式,根据新疆畜牧业生产的需要,根据项目的要求,对岗位、人员实行动态化管理,以达到推动全区畜牧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力度,有利于各种项目的顺利实施。

2 亮点工作总结如下

2.1 认真落实畜牧业技术推广的普及和经验交流、学习的工作

(1)实施现代化畜牧业科技创新计划,赴海安县学习取经,助推我区高产肉羊生产技术的推广工作。

2012年7月,自治区畜牧厅为了全面建立和完善《新增1000万只出栏肉羊综合生产能力建设规划》的组织优势和技术力量,在全疆范围开展了向内地先进养殖基地学习考察、交流的活动。我站作为整个活动的具体执行者和操作者,选派了得力的领导和技术干部参与到畜牧厅相关部门组织的对海安县高效养殖技术进行学习考察的活动中。随团人员主要为各地州畜牧主管本门领导、畜牧兽医乡镇站的站长、规模养殖场管理人员、养殖户合作社负责人以及部门养殖大户。主要涉及地区为喀什地区的13个县市、阿克苏地区的3个县、阿勒泰地区的3个县市、,和田地区的12个县市、乌鲁木齐市的2个区市、哈密地区的3个县市、克州的5个县市、塔城地区的4个县市、昌吉州的4个州县市、巴州的3个县市、吐鲁番地区的4个县市、伊犁州的4个州直县市,总计近120余人。此行的目的就是为了在学习和提炼海安县养殖经验的基础上,重新认识我区在高效养殖技术方面所存在的问题,转变以往养殖生产过程中一些根深蒂固的落后生产经营观念,提高我区应用高效肉羊生产先进养殖的技术水平,克服养羊业中所存在的不必要的薄弱环节,增强农牧民对发展肉羊生产、实现增收的信心,调动养殖户开展高效养羊示范点建设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带动了全疆养殖户及广大肉羊养殖的积极性,率先在我区建立一批高效养羊示范工程,提升我区肉羊产业发展的综合生产能力,从而行之有效的助推《新疆新增1000万只出栏肉羊综合生产能力建设规划》的顺利实施。

(2)全面介入到现代化远程教育领域,深化畜牧业科技技术进村入户工程的更好发展。

(3)开展畜牧业生产科技服务,亲临现场技术指导、督查,推动了我区畜牧业向更高水平的方向发展。

(4)积极参加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化生产的科技指导和制定工作。

(5)为实施现代化畜牧业科技创新计划,积极选派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工作。

(6)新疆畜牧业综合管理信息平台研发工作取得新成效:完成了全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管理信息系统信息的录入;积极推广《农业技术推广法》。

2.2 存在的问题

(1)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高技术队伍素质

(2)加强畜牧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工作,要从实效性入手。

(3)基层培训的资金投入不足

2.3 如何更好地完成新疆畜牧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工作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