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初中地理的教学方法

初中地理的教学方法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24 15:38:27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初中地理的教学方法,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初中地理的教学方法

篇1

【中国分类号】G623.45

初中各个科目当中,各学科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因此针对不同特点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也大不相同。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表层自然要素、人文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学科,其本身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地域性、开放性的特点。针对这样的特点,笔者认为在初中地理课堂中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不能满足教师和学生的需求,必须开发使用一些既符合课堂特点又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新型教学方法。而正确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学习地理知识和掌握地理学习技能,还可以促进学生智力和能力的发展。那么,具体的教学方法都有哪些呢?

一、情景教学法

情景教学法是教师根据课文所描绘的场景,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鲜明的图片再现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使学生仿佛置身其中,如临其境。这种教学方式能够培养学生的情感,对启迪思维、发展想象、开发智力都有益处。例如,在讲巴西时,讲到巴西本国的石油生产量少,便发挥其甘蔗世界产量第一的优势,大量生产以酒精为动力的汽车,这成为巴西的一大特色,此时教师应及时启发学生思考:“我国石油资源也不是很丰富,我国是否能使用甘蔗生产酒精以代替石油?如果不可以,为什么?那我国又可以采取什么措施来降低石油的消耗?”针对所创设的问题情境,可以让学生采用分小组讨论的形式,虽然答案五花八门,但这种形式可以给学生思考和想象的机会,促进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二、启发式的教学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就曾经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里“悱”意为积极思考后要表达而表达不清,“发”即为启发、引导之意。比如说在学习“工业的分布与发展”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彻底了解工业的一般生产过程,教师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

师:生产汽车外壳需要什么原料?

生:钢铁。

师:那生产钢铁有需要什么原料呢?

生:铁矿石。

师:那铁矿石是从哪里来的呢?

生:大自然。

师:很好,刚才我们是倒着推的,那现在正着说,工业生产的原材料从哪里来?

生:自然界。

师:生产产品就需要对原材料进行加工,至于加工的次数是根据产品的需要决定的,例如生产汽车外壳需要几次加工?

生:两次,加工再加工。

师:很好,那谁能告诉我工业生产的一般过程?

生:从自然界获取原材料,对其进行加工再加工的过程。

在这一问一答中,教师一步步引导,学生的思维被充分调动,他们积极参与,充分感受到了参与的价值,从而在参与中增强了学习的责任感,由主动学习到学会学习,学习能力大大提高。

三、兴趣教学的培养

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地理课堂教学中,兴趣教学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据心理专家研究,兴趣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自觉性,给人的思维提供强大的学习动力。在教学中,师生双方相互启发、相互交流、相互补充,在分享经验和知识的同时,也彼此交流着情感、体验与想法,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的目的。在课堂教学中,与学生形成“学习共同体”,师生既是学习的主体,也是讲授的主体,师生对整个教学过程要合理地控制。兴趣的培养就意味着要求大家集体参与,平等对话。

四、语言的幽默性

前苏联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说过:“教育家最重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由此可见幽默是教师不可或缺的一种教学艺术。它将在教学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幽默的特征之一就是趣味性,这与学生的学习兴趣密切相关,教师巧妙的使用幽默的语言,就会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枯燥无味的学习变成一种精神享受;另一方面能消除教学疲劳,由于大多数地理课都安排在下午,学生出现疲劳现象是很正常的,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如果能恰当的使用幽默则能消除疲劳,使学生在教学过程当中始终处于一种精神振奋的状态;三是能活跃课堂气氛,可以给紧张、沉闷、呆板的课堂注入兴奋剂,形成宽松、愉悦、和谐的教学气氛;四是能和谐师生关系,用幽默引起的笑声能填平师生之间地位的差距,缩短师生之间心理上的距离,消除师生之间感情上的隔膜,建立起亲密、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五是能深化知识理解,法国演讲家雷曼麦有句至理名言:“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截了当的提出更容易让人接受”。所以作为一名教师,特别是像地理这样一种小学科教师来说,幽默的语言简直就是吸引学生的一块磁石。整堂课可能就因为你的几句幽默的言语,使得一些昏昏欲睡的孩子精神抖擞,使得准备做小动作的同学集中精力来学习,使得那些不喜欢地理的同学可能由于你精美的语言而喜欢上了地理,进而变得兴趣盎然。

五、课堂作业的灵活性

一堂完整的地理课往往都会包括5~10分钟的课堂练习时间,这样有利于学生及时消化所学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我同样也很注重课堂练习的时间,但慢慢就发现学生在集中精力听完老师讲课后再要他集中精力做练习就很难了。初中生毕竟还是孩子,很难一堂课下来还有兴趣做练习,除个别学习主动的学生还坚持外,大部分学生已心不在焉了,少数学生很有可能已经开始“活动”了,这样在课堂练习的这一环节要达到预期的目的就很难了。针对这一情况,我尝试改变传统的课堂练习方法,采取更为灵活的方法。比如采取教师提问学生抢答或者学生以组为单位互相提问的游戏方法来进行,最后评出冠军组予以表扬。一般初中生的荣誉感比较强,都会很积极的参与到其中来。因此,游戏活动都比较容易开展。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发现学生不仅能及时掌握课堂所学知识,而且大大提高了学习地理的兴趣,每节课都很期待最后5分钟的抢答时间到来。可见课堂的每一个环节都很重要,对每一个环节选取合适的方法对整堂课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六、结束语

教学方法有很多,这里只列举了几种,目的在于抛砖引玉。传统的教学方法固然实用,但也需要不断充实、更新,因此教师应该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库,做到与时俱进。

篇2

一、根据地理学习的特点,多引导学生读图、用图、绘图

地理教学要突出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地理图像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所以教师应重视对地理图像的运用,通过阅读、合用地理图像和绘制简易地图,帮助学生掌握观察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同时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读图:地理图像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在教学中训练学生运用地图获取所需的地理信息,便于让学生直观地学习知识,降低难度,让学生更易掌握读图、用图的技能,同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用图:引导学生读图不是说顺手拈来,越多越好,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该认真考虑怎么使用地图才以能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3、绘图:在教学中让学生绘制简化图,有利于学生对图的记忆和知识点的掌握。

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七大洲和四大洋”一节的教学中,考虑到让学生同时记住它们的名称、分布和形状不太容易,而这一内容又是以后学习区域地理的重要基础知识,学生必须牢固掌握的知识点,所以我采用了首先读图了解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然后让学生绘制简单的七大洲四大洋分布图并填图的方法。这样首先通过读图进行观察比较,再通过绘图加强学生理解和记忆,让学生能够比较容易地掌握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及形状。

二、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初中地理新课标提出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学习情境。要在教学中实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教师在教学中进行有效引导和启发很有必要性。

1、根据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教学思路,有效地进行启发式教学。

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地图”一节的教学中,我以复习提问的方式导入新课,学生在回答地图有哪三个基本要素这一问题时,没有出现我预想的正确答案,大概有三分之二的学生回答“地图三要素是比例尺、指向标、图例”,这是他们从教材13页地图中得到的答案,这时候如果我简单地作一个纠正的话可能会让学生不解,于是,我让他们自己从教材的文字叙述中获取正确答案,再提问“指向标是属于哪一个要素的内容?”这样既能让学生理解又可加深印象。

在面对这种难度的知识点学习时,一般情况下学生不可能一步到位地得出正确答案,这时,如果老师直接说出正确答案教学效率不一定高,而且长此以往还会让学生逐渐丧失学习兴趣。所以,在面对这种情况时,我采用教师引导,让学生自我纠正、自我评价的办法解决问题。在不断的追问过程中,不仅可以将学生引导到一定高度,而且还拓展了教师思维,提高应急解决问题的能力。

2、注重教材前后内容的联系,让地理知识成为一个有机整体,设置有效提问。

地理学科的知识点不是零散的、相对独立的关系,这些知识其实都是有机的联系在一起。教师要擅于寻找这种联系,在教学中体现这种联系,这样才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

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1、结合乡土地理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变为学生熟悉的身边事物,一方面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另一方面也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会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

例如在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地势和地形》一节中学习五种地形时,在学生读图后提问:在这五种地形中,哪一种地形是贵州没有的呢?学生经过思考一般都可准确回答贵州没有平原,这时就可以将其余四种地形与实际相联系进一步追问,让学生了解自己生活的贵阳市就是在云贵高原上的一个小盆地内,而贵阳到安顺一带分布着大面积的丘陵,贵州省分布面积最广的地形就是山地,从而让学生掌握这五种地形的特征及差别。

2、在学生回答问题后进行有效评价,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我认为对学生回答问题后进行有效评价的必要性不亚于设置课堂有效提问,有效评价让学生对自己所提出答案的正确与否,优点和不足有一个较为的准确认识,对其准确掌握所学地理知识及下一步的学习有很好的提示作用。同时,如果教师擅长从学生的答案中去寻找闪光点进行及时肯定的话,也能很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注意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和集中思维能力。

篇3

无论学习什么知识,兴趣是最重要的,它是学生探求知识,促进思维发展的巨大动力。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学好地理必须从培养兴趣开始。许多新的教学研究成果怎样应用和推广,也缺乏具体措施特别是在基本教学能力训练方面,缺乏内容和要求。以致于学了教学法,却不能解决教学的具体问题。

在国内,如邱学华创立的尝试教学法,刘显国创立的反馈教学法,刘学法提出的学导四环节教学法,李维枢创立的四步循环教学等,此外还有实物教学法、比较教学法。

在国外,如布鲁纳的发现教学法,斯金纳提出的程序教学法,皮亚杰提出的活动教学法等。这些新的教学方法正在向课堂教学中渗透,得到推广,并逐步获得应用效果。

1.1巧引歌曲

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中国的河流和湖泊》中的“长江”一节时,我是这样引入新课的,用电脑、大屏幕播放光盘,先让学生欣赏歌曲《长江之歌》,要求会唱的同学跟着一起唱,师生共同用优美的歌词唱出对祖国的爱,对长江的爱,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又达到了爱国主义教育融于教学的目的。再如学习“季风”时我引入了《黄土高坡》中的歌词:“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都是我的歌,我的歌……”然后我问,歌词中唱到的西北风,东南风,黄土高原上是否真的有东南风,西北风吗?分别在什么季节盛行?为什么会有这些风?用这样的方法把问题提出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2巧用古诗文。

把古诗中的与地理知识结合紧密的诗句,巧妙引用到课堂中,使人耳目一新,引人入胜。例如讲我国的地势地形时用“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讲梅雨时用“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讲内蒙古高原时用“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来说明内蒙古高原的平坦开阔,一望无际的地形特点和景观。这些诗犹如“调味剂”一般使地理课堂增添了一番韵味。

1.3巧插趣味故事。

在初中地理课堂中可以用趣味性较强的地理故事来增强初中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如我在讲解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气候”一节时,讲了《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让学生了解诸葛亮不仅是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同时,又是一位地理学家。他并不是祭神求佛得来的风和雨,而是他具有渊博的天文与地理知识,知道天气变化情况,所以才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战略的胜利。让学生从这个故事中明白地理知识的重要作用,这样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就更高涨了。又如在讲“中东”一节时,讲了有关阿拉伯国家风俗习惯的一些小故事,阿拉伯人喜爱白色,很多建筑物的外观是白色的,在电视里也可以看到阿拉伯人戴着白色的缠头巾和穿着宽大的白色长袍。讲完后,我问: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他们喜爱白色呢?当然这与他们的风俗习惯有关,但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本地气侯炎热干燥,白色对强烈阳光有反射作用,这样吸热就少,人们穿着、风俗习惯等要与自然环境相适应。

二、在教学中,加强学生的课堂参与。

课堂是地理教学的主要阵地,必须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优势作用,不断提高教学效率。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上课前要认真备课,准备好让学生思考的问题供学生思考和讨论。上课时,要运用讲解式、启发式、讨论式、等多种教学的方法,来引导学生认真思考,积极回答问题,同时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必要时,可以让学生自己讲授和演示。例如我在讲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地球的运动”这一节中的“地球自转”时,我让学生亲自去演示地球自转时昼夜更替情况,然后学生同桌为组讨论,让学生自己去讲解昼夜更替现象是怎样产生的,同学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见解。中学地理教学法课程应根据地理学科教学的实际提炼教学原则,结合中学地理教材谈教学方法,将学科发展的新思想、研究方法渗透于教学过程中。在实践课中加强职业技能训练。为了提高训练的效果,必须采用一些先进的手段,如语音、录相实验室等。最后派一名代表进行归纳、总结。这样既活跃课堂气氛又做到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同时使学生明确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对教材的知识点达到较为深刻的理解,形成生动的理解记忆,最终实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三、重视多媒体的教学。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