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4 15:38:50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化学教学能力,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一、分析一个典型实验,阐明一类实验规律
根据化学教学大纲和教材,就实验内容来讲,可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1、有关制取固态、液态、气态物质的实验。2、有关阐明概念,证明基本理论和定律的实验。3、有关研究物质的性质和各类物质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实验。4、有关定量方面的实验。一般说来,每一类实验的原理、装置、操作等方面总有规律可循。因此我何在讲每一类实验中的第一个实验时,首先向学生分析这类实验的设计原理和内容要求。而后再指导学生亲自动手完成实验,在此基础上师生通过分析、对比,共同总结出这类实验的规律,以期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目的。如通过“粗盐的提纯”的实验,我们引导学生总结出制取纯净的晶体物质的实验原理和所需要的基础知识以及操作等方面的规律。在实验原理和基础知识方面,让学生着重掌握:①组成混合物的各种物质的溶解度;②混合物中各类物质的性质和它们之间能否相互发生反应(若能反应,需要弄清反应条件)。在实验技能方面让学生掌握:①所用各种玻璃器皿的性能和使用方法;②有关物质的溶解、过滤、结晶
二、明确选择仪器的原则,正确选用仪器
实验中,培养学生准确地选择仪器,是保证实验顺利完成的前提之一。为此,我们从下述几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再结晶的操作方法。1、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性质、反应条件选择仪器。中学化学教材里,讨论化学反应的条件有:常温、加热、加压、催化剂、光和电等。根据不同的反应条件、反应物的性质来制取新物质时,所需要的仪器也就不完全相同。因此,我们在初中化学讲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时,着重向学生阐明两点:①凡是对固体物质进行加热制取气体时,均可采取制取氧气的这套反应装置;②集气的方法和操作,应根据气体的溶解度、对空气的相对密度、常温能否与水或空气中任一成分反应等因素而定。因为我们在讲氧气时进行了上述分析,所以在讲一氧化碳、甲烷等气态物质时,就可以从启发学生通过对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性质、反应条件等因素的分析,提出实验所需要的仪器、装置,来完成制取上述物质的实验。2、根据控制化学反应速度的要求来选择仪器。在实验室里,为了达到安全而又迅速地制取某种物质,有些反应需使反应速度加快,有些要控制生成物的量,有些则反之。为此,在实验中,要采用适应这些要求的装置。这样分析、讲解,使学生在进行实验设计时就能正确地选好仪器。
三、分析典型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
实验操作的正确与否,不仅是保证安全和实验效果的先决条件,也是培养学生实验技能所必需的。在这方面,我们除按实验原理、要求提出有关的操作内容和要求外,还着重讲了下述几点:1、剖析一个典型实验,讲清一类实验的操作内容:如通过实验室里制取氧气的实验分析,可归纳总结出下述操作内容:①仪器的选择、连接和固定:②装置气密性的检查;③药品的取用;④加热方法;⑤气体的净化和干燥;⑥气体的收集和放置;⑦装置的拆卸。对这些操作,都应讲清它们的知识、理论根据。2、通过对某些实验操作的分析,向学生阐明实验操作的要点。我们在分析某些实验操作时,为了让学生学得会,记得牢,总是把操作要点总结成几个字或几句话,让学生便于记忆。如在配制一定体积的浓度溶液时,在分析演示的基础上我们总结出:?称(对固态溶质要称,?液态溶质要量)、溶(溶解)、洗(洗涤溶解时容器的内壁)稀(稀释至容量瓶的刻度)四字配制法。教学实践证明,学生根据。实验内容、操作内容和要点,独立地进行实验,往往能提出一些改进某些实验的设计。
四、根据实验内容,处理好演示实验
能力,是作为成功完成某种活动的条件。能力培养是化学教学中重要工作和环节,化学能力包括多方面的能力。这涉及教学中“授鱼”还是“授渔”的问题。本文仅取一个化学简答能力培养的问题切入阐述。
简答题,是近年化学高考中不断出现的一种题型。它主要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的准确性,思维的完整性,推理的严密性和表述的条理性。近几年化学高考题中,简答题的分值占到10%左右,在总分值中已有相当的份量。该类题看起来似乎不难,但要准确回答却殊为不易,不少学生感到有力无处使,失分较多。
仔细分析,学生在该类试题中常见错误,既有对基础知识不牢固,对有关概念、基本理论理解不透彻的原因;也有思维混乱,缺乏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的问题;还有表达不规范,不能用准确的化学用语回答问题的原因。如何才能准确、完整、简练、严谨地解答此类题呢?颇费思量。
实践告诉我们:首先应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外,其次应培养学生认真审题、抓住答题的关键和要点、使用准确化学用语表述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要加强此类题解法的指导。
下面,笔者就以近年高题为例,分析这类题的解答方法和技巧,总结出一些解答该类试题的规律。
例1:甲、乙两瓶氨水的浓度分别为1摩/升和0.1摩/升,则甲、乙两瓶氨水中[OH-]之比(填大于、等于或小于)10,说明理由。
试题答案为:在同一温度下,对于同种弱电解质,浓度越小,电离度越大。甲瓶氨水的浓度是乙瓶氨水浓度的10倍,故甲瓶氨水的电离度比乙瓶氨水的电离度小,所以,甲、乙两瓶氨水中[OH-]之比应小于10。
思路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电解质浓度对电离度的影响。考生常常把浓度对电离度的影响和对电离平衡常数的影响相混淆,造成错解。有些考生虽对“同一弱电解质,浓度越小,电离度越大”这个大前提清楚,但要应用这一大前提分析具体问题时,却显得思维混乱、表达的逻辑关系不清。其实,“答案”中用到的推理方法是我们思维中常见到的形式逻辑推理方法――“三段论”。除此而外,还有因果、先总后分或先分后总等思维方法,在近年的高考简答题中均有体现。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加强学生逻辑思维、推理能力的训练。
例2:当化学反应PCl5(气)?葑PCl3(气)+Cl2(气)处于平衡状态时,向其中加入一种37Cl含量较多的氯气,平衡发生移动,在建立新平衡以前,PCl3中所含37Cl的百分含量比原平衡状态时是否会增加?请说明理由。
试题答案为:加入37Cl含量较多的氯气后,平衡向左移动,使PCl5的分解反应也在进行,所以,PCl3中含37Cl的百分含量也会增大。
思路分析:本题是用同位素示踪法考查学生关于可逆反应中的化学平衡是动态平衡这一基本概念。“动态平衡”是化学平衡的三个基本特征之一,是中学教学反复强调的重点。题目没有直接问PCl5,而是问PCl3的变化情况;不是问建立平衡后而是问建立平衡前;不仅要回答是否会增加,而且要求说明理由。这样,试题就把基础知识作了两次转换,答题难度略有加大。因此,在教学中应加强学生思维灵活性、变通性的训练,提升解答的能力。
例3:在25℃时,若10个体积的某强酸溶液与1体积的某强碱溶液混和后溶液呈中性,则混和之前该强酸与强碱的pH值之间应满足的关系是。
试题答案为:pH酸+pH碱=15
思路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溶液酸碱性和pH值之间关系等知识的认识和理解。25℃时,10体积的某强酸溶液与1体积的某强碱溶液混和后溶液呈中性,说明反应中强酸的H+离子和强碱中OH-离子物质的量相等。令强酸中H+离子物质的量为0.1摩,1体积为1升,则强酸中[H+]=0.1摩/升,pH酸=1,强碱中[OH-]=1摩/升,强碱中[H+]=10-14摩/升,pH碱=14,因此,pH酸+pH碱=15。
解此题的关键是先要把一般关系转化成具体数值,再把由具体数值推出的特殊关系推及到一般。答题中涉及到由“一般特殊一般”两个推理过程,因而增加了答题难度。类似推理方法的考查,也出现在多套高考试题中。
例4:80℃时,纯水的pH值小于7,为什么?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5-0007-01
作为从事高校化学课程教学的专任教师来讲,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而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及效果如何,除教师本身的素质外,则取决于教学设计的优劣,即看教师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双边活动的构思和安排是否达到最优化。下面结合我们的具体教学体会,谈几点粗浅的看法,不对指出,请斧正。
1.坚持教学目标多元化是作好教学设计的重要前提
教学目标是教学双方积极活动的准绳,是衡量教学质量的尺度。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对教师的教的方式以及学生学的方式起着决定和制约作用。因此,制订教学目标时要考虑以下问题:(1)使学生学到哪些知识?学到什么程度?(2)巩固哪些知识?为学习哪些知识作准备?(3)要结合哪些生产和生活的实际内容?(4)要培养学生哪方面的技能?并达到什么程度?(5)使学生受到哪些思想教育?纠正哪些错误的观点?(6)要培养学生哪些能力?结合哪些知识、技能的教学来培养?等等。教学目标要定得恰如其分,提法过高、过低或模糊不清,都不便于执行和落实。
目前,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教学理念有了较大的改变,但在实际教学中仍会受"传统教育"指挥棒的强大影响,许多教师对教学的认知目标突出了,但对教学的非认知目标比如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比较容易忽视。如在教学的知识运用和发展阶段,注重纯知识的训练讲解,把练习内容一步到位与考试成绩高分联系等等,而较少考虑教学内容联系社会和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较少考虑对学生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指导及创造精神的培养。在不断深入研究教学改革以提高教学质量的今日,我们应该自觉地坚持教学目标的多元化,尤其是对多角度多方位置目标的理解与设计应科学化,而不能偏废,让高校化学课程教学围绕提高学生素质的总体目标运作,真正体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特别要注重对学生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指导及创造精神的培养,尤其是对高职院校的化工专业及生物专业的学生来说,这些能力的培养对提高学生毕业后就业的岗位工作能力能有很好的提升。
2.坚持教学过程步骤的科学规范化是根本举措
教学过程的科学化是指以最少时间和精力,求得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达到这一点,要求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及教学的三维目标精心搞好以下四个设计一个反思。
2.1 课堂教学结构设计。一般认为,按时间序列把化学课划分为课的开始、课的中心和课的结尾,这样固定的三个部分较为合适,这种划分适合于任何一种课型。课的开始,重要的是应该向学生明确一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要求,使他们做好知识和心理上的准备。课的中心部分是一节课的核心,课的教学目标的完成,教学质量的高低关键在这部分,所以课的开始和课的结尾都要紧密围绕课的中心来进行。在课的结尾部分,要使学生对所学到知识得以归纳、概括,重点强化,加深理解和记忆,便于使本节课和下节课更好地衔接起来。
2.2 课堂练习和作业设计。在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布置适当数量的考查学生最基本最主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各种类型的习题,以便打好基础;还要注意布置综合性和有一定灵活性的习题,并加强解题指导,严格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不要布置学习解答过深、过难和过量的习题,以减轻学生负担。认真实施这一要求,加强化学课堂练习和作业的设计是极为必要的。对于课堂练习的设计,主要是着重考察学生刚学过的化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起到及时反馈,巩固所学知识的作用。所以要紧密配合上课内容,适时地穿插安排,多选用难度不大,全班学生绝大多数都可以答对的习题;对于课外作业的设计,多布置探究课题,要配合学生已学过的知识,达到加深理解,综合运用,并逐步形成化学知识结构的作用,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和动手动脑能力。因此,课外作业题的探究性、综合性、操作性,题型的多样性、例题的灵活性及答案的隐蔽性等都要比课堂练习高一些。这样经过相当时间的培养、训练,学生的解题能力就会伴随教学进程的发展得到提高。
2.3 板书设计。课堂教学的板书,是教师教学思维在课堂上的重要文字表达形式,它既可以弥补语言难以表达的不足亦能规避多媒体课件教学的一些弊端,如化学用语,又可达到形象直观的效果。一份好的化学教学板书,应有科学性、直观性和艺术性。板书设计要体现以下原则:①体现教学目标性,能揭示一堂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是一堂课的精髓;②体现教授的系统性,能形成完整的知识链;③体现教学的全过程,成为上课的思维的注意、提示中心。
2.4 留好写教学反思的空间。写教学反思之地,可预留三两行的空间,后记或反思都可以写,并且一定要坚持。记住,在教学过程完成后对当堂教学进行反省,是每位教师走向成熟的重要途径。日积月累之后,必然形成自己一套成熟的教学设计规范和教学特色。
3.坚持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因材选法、因生定法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