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健康教育基本技能

健康教育基本技能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24 15:38:54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健康教育基本技能,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篇1

在建立健全基层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工作小组的基础上,大力建设一支持续、稳定的基层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加快健康教育工作网络化、信息化、制度化建设,制定出合理健全的工作制度与工作机制,实施分管领导亲自抓、专(兼)职人员具体抓、相关机构联络员分块抓的层级责任制,细化分解工作目标与工作职责,并责任到人;把健康教育纳入单位议事日程,并充分保障经费、人员及必须的办公、宣教设备,确保健康教育工作正常有序开展。

二、丰富传播方式与手段,大力提高群众健康知识水平

(一)区直各相关部门、各街道(镇)要积极普及健康知识,通过卫生主题宣传日、科普宣传日等活动,广泛开展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疾病、烟草危害、合理膳食、妇女保健、意外伤害、应急突发事件等知识的宣传与咨询服务;各单位、部门健康教育活动室须有不少于4种的相关卫生书籍、报刊、杂志等资料。

(二)区直各相关部门、各街道(镇)要以体育、文艺、传媒为载体,通过全民健身活动,歌舞、小品、演讲等文化娱乐活动及街头电子显示屏、公共交通工具广播、商场广播、村广播、赶场日等平台,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各类健康教育活动,让健康理念深入人心。

(三)区直各相关部门、各街道(镇)须设置卫生固定宣传栏、墙报,面积不小于3平方米;各街道(镇)要结合群众需求和防病工作重点及时更换内容,每年不少于6次,年度内社区居民资料入户率不低于80%。

三、密切配合,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类专业技能培训

(一)区疾控中心配合区爱卫办完成对创建示范社区、村寨的健康教育业务指导和培训。

(二)区疾控中心对各街道(镇)、医疗机构的健康教育人员进行业务技术培训,全年不少于2次。

(三)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镇卫生院、村卫生室要利用多种形式,配合所辖街道(镇)对辖区居民开展讲座、义诊、医疗咨询等健康教育活动,承担起辖区重点人群各类公共卫生知识的宣传与培训工作,全年不少于12次,核心信息应宣传到目标人群的80%。

四、社区健康教育

各街道(镇)、社区(村)要严格按照健康教育工作规范要求,结合本辖区实际拟定健康教育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各街道(镇)开展人群健康知识知晓率、行为形成率和基本技能掌握率的调查工作,使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80%,健康行为形成率≥70%,基本技能掌握率≥70%。社区(村)有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和健全的健康教育组织网络,做好健康教育资料入户工作,入户率≥80%;开展2种以上形式健康教育活动,每年不少于4次。

五、医院健康教育

辖区各医院要形成并完善院、科、病室三级健康教育组织网络体系,实施目标考核与责任管理,对医护人员进行健康教育技能培训,使医护人员掌握健康教育理论知识。通过采取知识宣讲、康复指导、咨询、闭路电视、DV等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动,使住院病人及其家属掌握相关卫生知识,健康知识知晓率≥80%。辖区各医院重点疾病防治知识宣传资料不少于12种。

六、学校健康教育

区教育系统要按照《学校卫生工作条例》、《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安排所有中、小学开设健康教育课。根据《学校健康教育评价方案(实行)》实施中、小学健康行为实际操作项目,并对学校健康教育进行综合评价。通过授课、主题班会、知识竞赛、电化教育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健康知识知晓率≥80%,健康行为形成率≥80%。根据《幼儿园管理条例》,对幼儿园保教人员、炊事员进行以幼儿营养、食品卫生、儿童良好心理培养、意外伤害预防等为主要内容的定期培训。年度内开展对14岁以下儿童蛔虫感染监测,确保14岁以下儿童蛔虫感染率≤3%。

七、行业健康教育

由各街道(镇)牵头、区相关职能部门配合督促辖区各行业主管部门、工矿企事业单位结合本行业、本单位特点,明确健康教育组织管理机构及相关人员,并制定工作计划、措施,充分利用广播、电视、讲座、宣传栏等形式,对本行业本单位的工作人员和从业人员开展有关职业卫生、疾病预防、卫生保健、营养卫生等方面的健康教育宣传、培训活动,并进行岗前培训和相关卫生知识普及,使其健康卫生知识知晓率≥80%,健康行为形成率≥70%,年度工作有计划、记录、图片、总结,分类规范建档。同时,各街道(镇)和区相关职能部门要积极督促、协调相关部门在辖区车站、广场等大型公共场所设立电子屏幕和公益广告,有卫生防病及科普知识宣传,并对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活动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

八、强化控烟工作,积极推广和开展创建无烟单位活动

篇2

[关键词] 1型糖尿病;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6)07(a)-0131-02

1型糖尿病是一种不可治愈的内分泌系统疾病。流行病学调查表明,中国1型糖尿病患儿患病率水平呈明显增加之势,临床上以高血糖、病情变化多端、易并发酮症酸中毒和终身应用胰岛素治疗等特点,一旦停用胰岛素,会威胁患儿生命安全。所以,社区医生必须对居家治疗的1型糖尿病患儿及其家属开展有针对性的社区健康教育,提高对胰岛素和非药物治疗的依从性,不断提高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使其融入正常生活学习中。

1 药物治疗的健康教育

终身应用胰岛素是1型糖尿病患儿的治疗基础,同时应配合其他治疗措施,维持血糖在正常范围内。

1.1 胰岛素合理应用的健康教育

要告知并指导患儿及其家属,必须遵医嘱合理应用胰岛素。胰岛素用药剂量的确定依据是患儿年龄和病情等基本情况。一般起始用量、低龄儿和青春发育患儿的用量应在一定范围内,分别为0.5~1.0、0.25~0.5和0.6~1.0U/(kg・d),并根据定期不定期血糖检测结果合理调整应用剂量。确定每日用量后,要合理分配各餐次用量。常用普通胰岛素,三餐餐前用量相等、早餐前用量大午餐和晚餐前等量、早、晚和午餐前依次减少是常用的三种分配方案,在餐前30 min皮下注射;必要时睡前皮下注射较小量胰岛素。究竟选择何种方案,应逐渐探索并固定。如没有发挥降糖效果,可联合应用短效和中效胰岛素,其混合比一般为1∶2~3,其混合比例和用药剂量应根据药物作用特点和血糖检测值来合理调整,用药方案如前所述。缓解期患儿用量一般在2~4U/d之间甚或更少,维持血糖在正常值是最终目的,但不得终止用药。必要时,可应用胰岛素泵给药。

1.2 胰岛素泵和动态血糖监测

胰岛素泵即胰岛素持续皮下输注,临床应用较为广泛。它能最大限度模拟正常人胰岛素分泌模式,明显降低皮下注射次数,控制昼夜血糖在正常范围内波动,患儿及其家属心理容易接受。动态血糖监测是了解患儿病情的重要手段。社区医生要使患儿家属掌握血糖监测仪的应用方法,以准确掌握患儿血糖波动变化规律及其非药物和药物治疗与血糖检测值之间的关系,为治疗方案的调整提供可靠的依据。所以,社区医生应通过健康教育的方式,使患儿家属掌握正确使用胰岛素泵和血糖动态监测的基本技能和能力,积极有效的控制患儿病情。

1.3 用药期间的健康教育

社区医生应寻找可能的时机和适宜的场所,为患儿及其家属讲解有关防治1型糖尿病的相关知识,皮下注射胰岛素尤其是胰岛素泵合理应用对疾病病情控制的意义和重要性,打消思想顾虑和心理压力,积极配合社区医生完成家庭治疗。社区医生要教会患儿及其家属掌握皮下注射胰岛素或胰岛素泵合理应用的基本技能,用药时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技术,合理安排注射部位,避免和降低皮下脂肪萎缩或硬化的发生机会。患儿在进食前要应用快速血糖监测仪测定餐前血糖值,根据检测结果和用药经验合理调整胰岛素用量。用药剂量应绝对准确,教会患儿及其家属胰岛素正确储存和运输方法;离家外出应随身携带胰岛素,必要时准备隔离盒,保证药物疗效;要教会患儿及其家属早期识别低血糖反应的基本技能,外出携带含糖饮料或食物,以备低血糖发生时应急食用,避免低血糖昏迷的发生,必要时可推注葡萄糖溶液。

2 非药物治疗的健康教育

2.1 饮食治疗的健康指导

饮食治疗的糖尿病治疗的基础。1型糖尿病患儿多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制定的饮食治疗方案应讲求个体化,兼顾糖尿病治疗和生长发育需求。所以,应合理确定热能的总摄入量和三大营养素的摄入比例。要多摄入优质蛋白和膳食纤维丰富的食物,限制摄入高葡萄糖、和高胆固醇食物。患儿要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做到定时、定量、定餐饮食。要根据患儿运动量确定各种食物摄入量,注意讲求食物多样化。家属要掌握食物互换技能,根据季节不同合理调整食物,以摄入足量的营养素和丰富的食物种类,控制疾病病情,促进患儿身心健康发育成长。

2.2 运动治疗的健康指导

运动治疗也是1型糖尿病的基础治疗措施。患儿进行积极合理的运动,其体内异常糖代谢状态会得到改善和纠正,肌肉对体内葡萄糖的代谢能力逐步增强,胰岛素受体敏感性得到提高,机体控制血糖质量较高。社区医生应指导家属掌握运动治疗计划的技能和技巧,使其明了制定的计划应讲求个体化,患儿身体和疾病具体情况以及循序渐进、定时定量和持之以恒的基本原则是制定运动计划的重要依据。患儿的运动量和运动强度要适当,每天运动1次或每周4~5次,运动时机一般为餐后30 min左右,运动时间为30~60 min。

3 血糖监测和随访期间的健康教育

3.1 血糖监测的健康指导

1型糖尿病患儿要获得满意的疗效,必须在非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坚持终身服药。治疗时,血糖监测及其检测值是制定和完善治疗方案,了解疾病病情和治疗效果的重要依据。所以,社区医生应指导患儿家属,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合理选择的血糖监测方案,保证每日至少2次的监测频次;根据血糖检测值合理调整胰岛素用量或胰岛素泵速度,控制血糖在正常范围,控制病情进一步发展。

3.2 随访期间的健康教育

患儿在社区治疗过程中,要按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方案中规定的时间和内容进行随访。社区医生要及时了解患儿及其家属饮食控制、适当运动、规律使用胰岛素和定期血糖监测的实际做法,通过体检获得的疾病信息合理评估社区干预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使患儿得到积极有效的治疗。

4 讨论

1型糖尿病确诊初期是患儿及其家属的心理不应期,会出现内疚、无助等异常心理变化。此时社区医生要考虑心态的变化及其对疾病治疗效果的影响的前提下,对患儿家属进行生存教育。在确诊初期,告知患儿家属这种疾病的基本特点、规律治疗的意义和重要性以及临床预后情况,使患儿家属对疾病本身有一个正确认知,为提高遵医率和和治疗效果奠定坚实的基础。健康教育可以提高糖尿病患儿家长的认知能力,转变治疗态度和行为,树立战胜疾病信心和决心,监督患儿遵医治疗,最大限度控制疾病发展,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开展健康教育活动时,应组织患儿及其家属共同观看1型糖尿病防治知识的视频,发放通熟易懂的糖尿病教育资料,鼓励家长与患儿之间进行积极有效的沟通和交流,采用多种方式多种途径宣传疾病防治知识,及时解答患儿及其家属的提出的任何有关疾病的问题,告知家属协助和监督胰岛素治疗对于疾病治疗的重要性,提高血糖监测意识并切实掌握器基本技能,使其明了只有积极的综合治疗1型糖尿病,方能使其融入社会生活,否则不利于患儿的生长发育和健康成长。患儿及其家属文化水平和等各不相同,社区医生必须根据家长的实际情况的不同来制订和不断完善个体化的健康教育计划,使其认识到计划实施的重要性和意义所在,督促计划的贯彻执行。通过随时调整胰岛素治疗方案,掌握好饮食控制和运动强度等综合治疗措施,控制血糖在正常范围。积极有效的社区健康教育干预能够显著提高患儿及其家长对糖尿病治疗的依从性,避免和降低患儿并发症的发生机会,不断提高治疗效果,使其具有正常的社会功能。

[参考文献]

[1] 吴翠萍.1型糖尿病病人的健康教育及随访管理[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4,21(增刊):271-272.

[2] Jaremko J, Rorstad O.Advances toward the implantable artificial pancreas for treatment of diabetes.[J].Diabetes Care,1998,21(3):444-450.

[3] 周洪菱.医院健康教育对糖尿病患者遵医行为的影响[J].慢性病学杂志,2010,12(3):213-214.

[4] 刘建华,陈丽云,吴建国,等.系统连续性糖尿病教育对患者治疗依从性及病情控制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护理版,2009,5(3):22-24.

[5] Raman V, Heptulla R.New potential adjuncts to treatment of children with type 1 diabetes mellitus.[J].Pediatric Research,2009,65(4):370-374.

[6] 林佩璜,张文杰.糖尿病患者教育对血糖控制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2009,4(6):93-94.

[7] 刘群英,贾丽琴.探讨健康教育在糖尿病患者治疗中的效果[J].吉林医学,2012,33(17):3782-3783.

[8] 邹盛渝,蒋保华,邓亚军.社区健康教育在儿童糖尿病护理中的应用[J].亚太传统医药,2011,7(1):203-204.

篇3

【中国分类号】 R471【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44-5511(2012)02-0484-01

【 Abstract 】 health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holistic nursing care, is for education base hospital ward to hospital patients and their families for the education object, through the plan and purpose of the education to help patients understand or improve health knowledge, change the patient's health behavior or problem, make the patient's behavior to benefiting rehabilitation the direction of development of the education activities. Along with the change of modern medical mode, nursing mode from the past function also made nursing, development into today's "the patient as the center" the holistic nursing care. Therefore, nursing staff were given more responsibility and obligation, thus to nursing staff of knowledge and skills put forward higher request

【 key words】 health education, nursing and skills

一、必须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科学的思维,独立工作的综合能力。

随着整体护理的发展,护理人员必须具有良好的、扎实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掌握更 高级、更 复杂的仪器及大量先进的技术,具有科学的思维,独立的工作能力,才能在工作中得心应手,灵活运用。因此,实施健康教育需要护理人员必须具有的丰富临床经验和专科基础知识以及有关专科疾病的预防、保健与护理的知识等。有计划地开展健康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培训,掌握有关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公共关系学等方面的知识,才能及时有效地解决病人的护理问题,对患者实施完整有效的健康教育。

二、护理人员必须具有良好的健康教育知识与能力。

健康教育是帮助病人改变行为的最佳手段,护理人员通过教会病人必须的知识,改变他们对健康态度,以及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因此,护理人员不仅要具有丰富的生活、心理、专业技能、社会性文化等方面的知识,护理人员必须具有良好的健康教育能力和知识。还要注重培养自身的素养和优良的品质,更重要的是如何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牢记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以满腔热情无私地为病人服务,只有这样才能会调动病人主动参与合作的积极性,建立融洽的护患关系,使健康教育活动得以顺利进行,保证健康教育取得明显的成效。

三、护理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人际关系与交流技巧。

交流是人与人之间交换意见、观点和情感的一种过程。交流发生于各行各业,交流的好坏直接影响行业的发展。因此,学会应用交流技巧与病人进行有效地交流,是每位护理人员所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作为健康教育主要力量的护理人员,必须与教育对象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使之主动参与健康教育活动的全过程[1]。动员说服教育对象,改变旧观念,旧习惯,采纳新的健康行为。

1.要把握好交流时机。与病人及家属的交流不能从一住院开始就没完没了的进行,对于急、危重病人,首先抢救病人生命,待病情稳定后再进行。一般的病人,可选择在入院介绍、进行治疗、护理过程中进行,或选择专门的时间进行,这样的交流病人易于接受,获得知识也比较容易。

2.把握交流方式。交流的方式有多种多样,总体可分为语言流和非语言流,在语言流中投射式的聆听是一种最好的交流方式。在交流过程中,护士应全神贯注地聆听,并置于病人的角色地位,予以理解;用诱导、启发式语言使病人能充分表达自己各方面的需要,从而制定出适合病人的护理目标和措施。

3.交流要具有针对性。对于接受能力较快、文化层次较高的病人我们可选择口头讲解和发放教育资料相结合,使病人在学习中获得知识。对于老年病人,文化层次较低的病人应多次反复讲解。对于意识障碍的病人,应以家属为交流对象进行健康教育。同时,交流要具有科学性、选择性、针对性,才能达到我们所预期的效果。

四、护理人员应不断丰富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

护理人员本身的素质高低对工作质量的影响重大。随着护理模式的转变,为 了适应当代护理学的发展,护理人员必须接受再教育,接受护理新概念,不断吸取新的科学知识。要深刻理解健康概念的内函,彻底地从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模式中,培养自己健康的人格及积极的职业心态。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护理人员应注重继续教育,坚持以实践为主,自学为主、业余为主,挤出时间来学习,不断更新知识。既要掌握现代护理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还要广泛学习了解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法律、教育学、公共关系学、卫生经济学知识,提高护理教育层次,以知识的魅力和人格魅力完成人类赋予护士的保护生命,促进健康的神圣使命。

参考文献

[1] 袁芳,徐云,面向21世纪护理人员应具备的知识与技能[J],实用护理杂志。1999,15(7):58

[1] 孙小娅,赵智.护士素质培养与整体护理的实施[J].中华护理杂志,1998;33(5):297.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