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4 15:38:56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初高中语文教学的区别,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譬如语法,《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语法、修辞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特别是文言文,初中教师一般不再强调字字落实,学生只要凭语感、直觉,大致意对即可。而高中教师却说,以前的学生语法知识学得比较系统,扎实,而现在的连最基本的主、谓、宾、定、补、状都一团乱麻,特别是文言文,问起句法、词法,问起状语后置、定语后置、宾语前置,学生茫然不知所云。
我觉得除了初高中教师多相互沟通、合作之外,我们应该根据学生每个学龄段的不同特点,让教学策略得以正确归位,明确初中语文学习的任务是什么,程序性操作策略有哪些,高中的学习任务又是什么,程序性操作策略又有哪些,区别清楚之后,教师拿来作为自己教学的基点之一,循序渐进,实施有效教学,必能使初高中教学各得其所,相互促进。
事实上,现在越来越多的初中教师已经在补程序性操作策略知识,以使我们的语文教学更趋实在,更趋理性,使人文性有厚重的土地可以植根,也使初高中语文教学能够找到一个可操作的衔接点,达成顺畅的过渡与提升。比如部分初中教师,弱化部分选读课文,挤出时间恶补必要的语法知识,且基本参照是义务教育初级中学课本中的体系,使弱化了的语法重新被重视起来。
所谓“初高中衔接”是指保持、强化学生在初中已有的良好的语文学习方法,进一步使之养成符合高中语文学习要求的学习方法、习惯,最终建立符合高中语文学习规律的学习机制。
首先,研究初高中语文教育目标的差异 例如,在现代文阅读方面:阅读方法上,初中要求“熟练运用略读浏览”,高中要求“能根据不同目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法”;在理解方面,初中要求“理解主要内容”,高中要求“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情感”;在分析评价方面,初中要求“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高中要求“作出自己的分析和判断,学习从不同角度进行阐发、评价、质疑”;在鉴赏方面,高中强调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文言文阅读方面,初中要求“理解基本内容”,高中要求“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读懂译文,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思想倾向”。无论是现代文阅读,还是文言文阅读,对高中学生的阅读能力要求明显增强。
其次,了解高一新生的语文学习现状和语文学习达到的程度 采用问卷和测试的方式,了解学生在语文基础知识、阅读能力、写作能力方面所达到的水平和存在的问题,便于在下一步有针对性进行教学。注重对学情的了解是成功教育的前提条件。
第三,改进高一语文课堂教学 为探索适合高一新生语文学习的途径,一方面调整课时结构,想方设法开阔学生视野;另一方面,通过集体备课,把自己对高一学生进行教育的理解融进课堂教学,归纳总结出重在诵读、涵泳,重积累,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引导、鼓励学生自主探求,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习惯的教学理念。
第四,对学生进行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
1.指导学生正确使用教材,对于教材,初中阶段是在“大致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高中阶段则是“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具体理解”;初中强调合作,高中更强调发展独立阅读能力,自己分析判断,尽力做到“老生常读不读,人云亦云不云”。
2.指导学生学会听课,引导学生听课时重视能力的提高。课堂上积极思维,踊跃发言,提高思维能力、阅读能力。
3.指导学生高效训练,在练习的过程中掌握规律,形成举一反三的能力。高一学生难点在古文阅读,因此,教师授课时要注意传授规律,如涉及名词、动词、形容词活用的规律,特殊句式的辨析与翻译等,学生练习时要进一步强化对这些规律的认识,从而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习效率。
4.指导学生学会自觉读写,扩大读写量,提高读写效率,尤其在指导学生用好“语文读本”与上好“青春读书课”的同时,写作读书札记和心得。
5.引导学生主动探索适合自身特点的语文学习方法。比如,强调背诵、强调朗读等等。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2)11-0046-02
作者简介:于彩芹(1964―),女,安徽滁州人,中学高级教师,滁州实验中学教研组长。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学。
随着“高效课堂”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和广大语文教师的实践、探索,语文课堂的高效性在不断增强。然而在高效课堂的实施过程中却出现了诸多偏差,那就是如何找准“教”与“学”的最佳契合点,即如何引领学生心甘情愿地踏进高中语文学习的圣殿。而关注高效课堂的第一课――起始课,则是一条必经之路。
所谓起始课,是指学生进入不同学段的最初学习时间。例如:小学学段的一年级、初中学段的初一年级、高中学段的高一年级这三个时间段的学习,均可称为起始课。它犹如一座桥梁,对前后两个学段的学习起关联作用,上好起始课将对学生的后续学习至关重要。本文将从以下角度对此加以阐释。
一、师生心态的衔接
作为高中语文教师,要及时了解刚刚步入高中的学生的心理特点。从年龄段上说,他们仍然是初中生,所以教师在传授知识时,切忌用刚刚送走高三学生的心态对待他们。这需要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首先及时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以期和高一学生的心态相对接,从而引起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在高一起始阶段,教师应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克服新环境、新教师带来的距离感、陌生感。教师要尽快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能力和智力以及他们学习语文的态度、兴趣和方法等。学生进入高一年级的第一个月应该是师生之间的磨合期,这一时期教师的引领作用尤为重要,它将直接影响学生今后三年对语文学科的兴趣。所以教师要尽快使自己和学生互相适应,不能延长期限,否则沟壑难平,语文教学就会失去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初高中语文教材的衔接
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尤其是高一语文教师,很有必要了解初中语文教材的内容。而实际情况是,初中和高中是两个区别度较大的学段,它们几乎各自成为两个封闭的系统。这样不仅给高中语文教师的教学造成了障碍,而且对学生学习语文极为不利。所以高中语文教师应经常阅读初中语文教材,熟悉课文内容,争取在语文课堂中能适时地联系初中教材中的某篇文章的语言风格、艺术手法等,以期对现阶段学习中的重难点进行点拨、启发。这样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使初高中知识上下贯通、前后联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欲望。同时熟悉初中语文教材内容,也可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做到详略得当、繁简适宜。
高中文言文教材中出现的一些实词、虚词,虽然课文注释中已加以说明,但有的已在初中教材中出现过,例如:《烛之武退秦师》中“微斯人之力不及此”和《荆轲刺秦王》中“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两句的“微”字,课文中分别解释为“没有,用来表示一种否定的假设或条件”,但这一用法与初中教材《岳阳楼记》中“微斯人,吾谁与归”的“微”一样。如果教师熟悉初中教材,那么在讲授这两课的“微”字时便可一带而过,这样就可使学生自然地运用已学过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从而使初高中知识点自然衔接,教师也省却了重复讲解的麻烦。
三、语法知识点的衔接
黄伟老师的《语文知识教学的更新与重建》[1] (P.37 )指出:“语文知识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抓手,也是形成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主轴和基础。从近年来的语文教改实践看,语文教学不是要不要知识的问题,而是教什么知识、怎样教知识、教知识干什么的问题。只要不把知识教学当作语文教学的唯一内容和唯一目标,只要不是教学那些陈旧的僵化的死知识,语文知识就理应在语文教学中占据重要位置。”而语法知识点则是高中语文学习的最大障碍。在初中语文教材中,语法知识不作为重点内容出现,而是作为附录编写在单元章节后面。而《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中也明确指出:“语法、修辞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这就使得初中语文教学基本上形成了“不考不上”的定势。可想而知语法知识已经被弱化到了何种程度,正是这一思维定势使学生的语文学习陷入了深深的断层区。这就给高中语文教学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因为高中语文知识的学习时刻离不开语法知识,例如修改语病、文言文的学习等,离开了语法可以说寸步难行。所以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应采取措施及时弥补学生初中学习阶段比较薄弱的语法知识,使高一新生更快更好地适应高中语文教学要求,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首先让学生掌握词类、短语、句子、句子成分、句子类型,然后正确掌握句子分析法以及单句句子成分和复句结构法――这是句法基础知识的根。当然,教师在补充这些知识的同时,应遵循一个原则:精练、易懂、实用。中学语法教学的目标不是让学生系统地掌握语法体系,而是给他们提供一个正确的学习语文的应手的工具。学生只有较好地掌握了词、短语、句的组合知识,才能在病句修改中和文言文的学习中游刃有余。笔者的做法是在高一教学每篇课文结束后补充一种语法知识,并配上相应的练习加以巩固与提高,以确保学生后两年更好地学习语文,并最终愉快而顺利地完成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任务。
四、教法学法的衔接
初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不同,必然造成教学内容的差异和教法学法的差别。在高一的起始阶段,语文教师必须在较短的时间内让学生进入最佳的语文学习状态。初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存在很大差异,因而学生的学习方法也应因时而变。初中的语文能力的形成过程基本上是“接受型”,所以初中的语文学习方法相对简单,有许多内容在“读读写写背背”中即可完成。而高中的语文能力的形成过程是“自觉型”,所以高中的语文学习方法由对基础知识的积累掌握转变为对课文的深入细致的阅读理解、分析鉴赏,强化发散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及运用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注重学科知识之间的相互渗透与交叉。学生由初中学段的“学会”,要渐渐适应高中阶段的“会学”。这一转变过程,教师须在起始阶段让学生明白。
在教法上,初中语文教学重感性认识和积累;而高中语文教学更为理性一些,对学生语文鉴赏能力与方法的引导更为关注。教师不会去字字句句段段地分析,而是在作者的写作思路和文章的意境上做文章。课堂上没有了初中课堂的那种热闹氛围,更多的是一种理性的教学和技能的培养。所以不同的学段有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师应根据自己的学段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迅速过渡到高中语文学习的轨道上来,从而使初、高中语文学习较好地衔接起来。这一转变过程同样需要教师不懈努力,让学生及时明白其中的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7-008-01
作为职业院校,教学要注重实践,平时要注重技能培训,这是职业院校的教学特色,也是一个职业院校学生的学习之职,以后走上社会的生存之本。结合这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职业院校的语文应该为实践服务。话虽这么说,但实际实践起来还是很有难度的,那么职业院校的语文教学为难之处在实践中应如何改善?根据自己的实际,我简单提几点意见:
一、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与实践的结合
我觉得应该针对职业院校的职业教育性来设置课程体系,从而为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打下基础。就我理解,职业院校其指导思想是:以主动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职业技术领域和岗位群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制订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和培养方案;突出实践教学环节,重新构建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素质教学体系。
所以在教学计划的制订上,学生的综合职业语文能力可以通过语言场景对话、语文在社会中的实际运用来完成,使学生在这三年中所学的语文知识、语言技能、专业能力等融合成综合业务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
二、职业语文教育培训要落到实处
职业语文课不好教,很多教师都这么说。作为青年教师,我们的压力很大,我们语文课新教师都是刚教几年书,大家都不知道该怎么教,有的老师用的是初高中语文的老套路,有的老师把它教成了哲学课或历史课。”我们在实际操作中很茫然,所以我觉得应该加强对我们职业语文教育的培训,而且要落到实处,不能光是一些教学理念的指导。我自己也在实际努力中,为了教好这门课,我经常和同事旁听普通中学语文课及其他职业学校语文课,希望从其他同行中的教学异同中学习到更多的经验。我们特别希望有关部门能组织开展一些培训,请名家讲讲示范课。
很多老师认为职业语文在很大程度不受欢迎在于教师讲得不好。职业语文的教学不能程式化,应该鼓励大家教出特色与个性,但是现在很多任课教师都是新接触这门课,如果没有一个规范,每个人怎么教就怎么教,那更成问题。个人认为目前急需开展职业语文教学法的研究,把名家的教学经验进行总结、汇编,同时可通过举办专题研讨会、利用假期组织职业语文培训夏令营等多种形式,互相交流经验,提高职业语文任课教师的综合素质。
三、应该落实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在教师队伍建设中应主要抓住提高语文老师的素质教育和语文老师的实践能力进行培训。在职业院校,提高教师素质,应该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职业责任感以及执教的基本技能、技巧。所有的教师必须经过严格的专业训练,系统地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并经过统一的考试考核才能够上岗。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师和普通中学的老师有区别,普中的老师很大程度必须面对考试,不需要强调实践,而职业院校的老师必须面对实践,因为学生就是为实践而读书,所以我认为职业院校的语文老师必须具有两年以上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经验,并且在日后的教学工作中,应同步和学生一样定期到企业、公司进行一段时间的学习,永远保持与企业之间的密切联系,知道语文该如何为学生服务。在发达国家职业院校一般不直接从大学毕业生中选择教师,都是选具有一定实际工作经验的从业人员到学校任教。我国职业院校的教师(兼职教师除外)一般都直接来自大专院校的毕业生。而实际运用中,只有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提高了,才能够在教学中自由地运用各种新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四、应与初高中语文教材有所区别
无论教材还是教学,职业语文都不应成为“初高中语文”。但是,在教材选文是不是一定要避免和初高中课文重复这个问题上,也有些教师提出不同见解。福州大学中文系刘老师认为,“初高中课文的名家名篇没必要刻意回避,教师也不要怕‘炒剩饭’,能不能让学生感兴趣,关键看是否抓住了精华,是否有新的角度和深度,教师还要善于找问题,学生为何喜欢易中天和于丹,就是因为他们非常善于用问题来吸引学生。”
另外一位老师认为,职业语文之所以被一些人戏称为“初高中语文”,和“语文”这个名称有着直接的关系,一听这个名称就让人觉得是过去学习的延续,这门课程可以考虑改一个别的叫法。
职业语文教材的编写应该有所侧重,应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水平的差异。职业语文重在“语”而不是“文”,也就是在强调审美性和人文性的同时,要加大它的工具性。职业语文不应在字、词、句和语法等的分析上面浪费太多时间,而重在让学生感受语言之美,感受到人格的熏陶、情感的熏陶,通过对文章深入、多角度地分析,提高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水平,这样职业语文与初高中语文的“边界”自然就清晰了。
当前在职业教育领域,职业教育与普通中学本科教育各占半边天,不少职业院校开设语文课程,本科院校与高职院校学生的需求不同,不同专业也有各自的特点,以往的语文教育忽视了不同专业的需求。根据语文自身的特点,还有许多延伸的课程,如果能对这些延伸课程进行科学选择,精心组合,将有助于弥补职业语文课的不足之处,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