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初中语文教育案例

初中语文教育案例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24 15:38:57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初中语文教育案例,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初中语文教育案例

篇1

[1]王婷婷.多元智能理论在中职英语教学中的研究及应用[D].辽宁师范大学2011

[2]卓丽华.运用游戏教学法构建中职幼师专业特色的英语新课堂[D].辽宁师范大学2011

[3]刘俊.语法翻译教学和交际法教学在高中英语课堂中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

[4]邵丹.中国初中英语学习者二语心理词汇的调查及其对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D].辽宁师范大学2008

[5]朱广瑜.文化语境与高中英语教学[D].辽宁师范大学2010

[6]孙敏.新课改下的合作学习在高中英语教学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

[7]曹剑波.英语交际教学法与英语传统教学法在初中课堂的结合与应用[D].辽宁师范大学2009

[8]孙丽娟.合作学习在职业学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D].辽宁师范大学2009

[9]窦黎.高中生英语学习策略与英语成绩的相关性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9

[10]赵萍.高中英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D].辽宁师范大学2009

[11]郝亦佳.中美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冲突的案例研究及其对第二文化习得的启示[D].辽宁师范大学2010

[12]王璐.个体主义/集体主义倾向对成人英语学习者学习信念的影响[D].辽宁师范大学2009

[13]黄金子.三语教育背景下的朝鲜族英语教育[D].辽宁师范大学2009

[14]朱莹.双重代码理论在中专英语情景对话教学中的应用[D].辽宁师范大学2009

[15]刘秀花.如何在英语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D].辽宁师范大学2009

[16]康丹华.大学英语四级测试中同义词的研究及启示[D].辽宁师范大学2009

[17]刘静.个案研究:探索有效利用电影提高跨文化意识的途径[D].辽宁师范大学2009

参考文献

[1]陆婷.应用语言学学术语篇三词立场词块对比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

[2]杨慧.词块运用与大学英语写作水平关系的个案研究[D].延边大学2010

[3]何济生,王家云.“过程习作法”简介[J].国外外语教学.1996(04)

[4]李灿.词块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实证研究[D].湖南大学2013

[5]王锦霞.谈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教师的介入[J].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2011(04)

[6]张艳红.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动态评价体系建构[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01)

[7]王永林,卞永成.教师介入对提高学习者自主性的作用[J].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2006(05)

[8]江庆心.论教师介入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J].外语界.2006(02)

[9](美)傅丹灵,王志军,着.如何教写作[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10]刘英贤.词块教学对大学生英语语用能力影响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

[11]龚成红.非英语专业研究生在不同文体写作中词块变体运用的实证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8

[12]张素君,叶华.学生作文构思过程的教学干预[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9(07)

[13]储爱华.词块在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

[14]孔昭莉.中国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写作中的词块使用发展模式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1

[15]张攀.不同写作水平的学习者在英语写作中词块使用情况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1

[16]况博群.词块在中学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2

[17]周瑜.中外英语专业硕士学位论文中的高频四词词块对比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

[18]膝春红.英语语法与写作--对美国堪萨斯大学中国留学生英文水平的调查[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04)

[19]SusanBosher.ThecomposingprocessesofthreeSoutheastAsianwritersatthepost-secondarylevel:Anexploratorystudy[J].JournalofSecondLanguageWriting.1998(2)

参考文献

[1]赵娜.真实性理论下对等师生关系对农村初中英语教学的影响[D].辽宁师范大学2014

[2]郭俊娜.关联理论对主持人话语解释的有效性[D].辽宁师范大学2013

[3]刘海英.习语的认知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2

[4]卢思函.概念整合理论下英汉新词的语义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3

[5]宋丹妮.大学英语教材真实性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

[6]李旭新.现代英语和汉语中名动转类词现象的认知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2

[7]田杨.初中生英语学习动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2

[8]马龙玉.大学英语课堂沉默现象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2

[9]张钟予.澳洲原住民梦幻叙事语篇《卡彭塔利亚湾》连贯性解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3

[10]岂宇光.概念合成理论视角下广告语言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3

[11]王成伟.减负环境下初中英语作业布置的策略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3

[12]高芳芹.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中国家庭图式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

[13]吴佳丽.合作学习在农村高中英语练习课中的实证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

[14]郑丽华.框架理论视角下的婉约词英译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

[15]孔祥雯.概念合成理论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D].辽宁师范大学2011

[16]李成瑗.四维文化智商理论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应用及其对跨文化教学的启示[D].辽宁师范大学2011

[17]董鑫.标记象似性和框架理论在言语幽默分析中的应用[D].辽宁师范大学2011

[18]张婉音.真实性课外活动对大学英语教学反拨作用的实证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3

[19]尹宏博.关联理论视角下形容词词义不确定性的词汇语用充实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3

[20]郭蕊.概念整合框架下澳大利亚英语特色词汇产生的认知机制[D].辽宁师范大学2013

[21]刘妍.VOA在线听写系统对非英语专业学生听力影响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

[22]张琳琳.语言教学真实性原则在高中英语语法教学中的应用[D].辽宁师范大学2012

篇2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温度的概念,能说出生活和自然环境中常见得温度值。能用温度术语描述生活中的“热”现象。

2.了解体温计的工作原理,熟悉使用温度计的过程,掌握它的使用方法,并学会摄氏温度的读法和写法。

3.知道温度的常用单位和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

·过程与方法

养成使用仪器和探究其物理原理的好习惯,体验学会使用一种新仪器的愉悦心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使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2.体会对温度进行准确测量的必要性,养成采集准确数据的好习惯。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4.鼓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

温度计的使用。

2.难点

温度计的使用。

三、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讲授法、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阅读法。

四、教学器材

演示实验器材:各种温度计(各1支)、各种温度计挂图(各1副)、演示温度计(1支)、烧杯(3只),分别盛冷水、温水、开水。

学生实验:烧杯(2只)盛半杯冷水,一杯热水、温度计(各1只)

辅助教学资源:多媒体或小黑板。

五、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热现象是指与物体的冷热程度有关的物理现象,例如,大家在小学自然课中学过的物体的热胀冷缩就属于热现象。

我们生活中都用哪些词来形容物体的冷热程度。(学生思考探究)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用冷、热、温、凉、烫等有限的形容词来形容物体的冷热程度。这样是否就能准确区分物体的冷热程度呢?

学生议论。

教师讲述:这样的形容非常的粗糙。如:开水和烧红的铁块都很烫,但它们烫的程度又有很大的区别(认同所研究的问题)。所以,在物理学中,为了准确地描述物体的冷热程度,我们引入了温度这一概念。用温度的数值比较准确区分物体冷热程度。

【新课教学】

一、温度与温度计

1.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在生活与生产中常用摄氏度(℃)作为温度的单位。

在科学研究中使用热力学温度,有关热力学的温度,请同学们阅读课文中“加油站”的内容。

2.单位:

①常用单位:摄氏度(℃)

②SI单位:开尔文(K)

3.热力学温度(T)与摄氏温度(t)的换算关系:T=273+t

教师讲述:温度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如:地球平均气温的升高使人们看到环境的污染导致“温室效应”;“SARS”传播期间,发病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体温升高;许多食品、药品的保鲜、保质都要在一定的冷藏、冷冻温度范围内;气温的变化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农业生产、工业生产、科学研究的许多都要在一定温度环境下进行……因此,我们需要了解有关温度和温度测量的知识。

教师讲述:自然界中的物体,温度高低相差很悬殊。请大家读出图各种物体温度值,要求大家能说出生活中和自然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并能用温度术语描述生活中的“热”现象。

说明:引导学生参与探讨,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教师讲述:我们对于温度高低的判断往往用皮肤的感觉。现在请同学们来做个实验探究。三只烧杯中分别装有热水、温水和冷水,现请一位同学将左手食指伸入热水中,右手食指伸入冷水中,停留一段时间后,将两个食指同时放入温水中。

说明:一名同学上前面来操作,同学们认真观察,比较两手指的感觉,说明了什么?

教师讲述:凭感觉来判断物体的温度高低是不可靠的,要准确地判断就必须进行测量,要进行测量就要选择科学的测量工具—温度计。

二、测量工具──温度计

教师讲述: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使用温度计测量过温度。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一些温度计的原理和使用方法。

教师出示常用温度计(实验室温度计、寒暑表、体温表)实物挂图让学生观察,并让用手捏住温度计使它升温,放手使之降温,引导同学们思考温度计的原理。

提问:温度计中液体上升和下降跟温度的变化有什么关系?为什么有这样的关系?

学生讨论、交流后并回答,老师给予适当的点评和引导。

学生意见统一后,教师予以概括总结并用板书。

1.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原理制成的。

提问:前面我们已经观察过温度计的实物和挂图,都知道温度计上都标有刻度,你们知道温度计是怎样刻度的吗?

(引导学生找到温度计刻度的方法)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作适当的启发: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多少?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为多少?

学生讨论后回答。

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100℃。

讲述:摄氏温度就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

教师进一步提出问:1℃如何刻度呢?

学生思考,讨论,形成正确的观点后汇报,在0℃到100℃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份就是1℃。

教师板书

2.摄氏温度的规定

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在0℃到100℃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份就是1℃。

教师向学生介绍桌上的温度计是常用的温度计,分别是实验室用的温度计、寒暑表、体温表。

教师让学生再仔细看一看桌上实验室用的温度计、寒暑表、体温计的量程有何不同,想想温度计中的液体有何不同。

(提示:常用温度计的测温物质应处于液态,才能正常使用。根据用途不同,实验室用的温度计、寒暑表、体温计的量程不同。参考值:实验室用的温度计:-20℃~110C;寒暑表:-20℃~50℃;体温计:35℃~42℃;固态汞熔点:-39℃;液态汞沸点:357℃;固态煤油熔点:低于-30℃;液态煤油沸点:150℃;固态酒精熔点:-117℃;液态酒精沸点:78℃。)

工作液体的选择原则:一是液体存在的温度范围要宽,即凝固点要低,沸点要高;二是液体的膨胀系数要大;三是液体要纯净,不沾污玻璃,不侵润玻璃。

3.常用温度计的种类:

(1)实验室温度计

(2)寒暑表

(3)体温表

①特殊结构:缩口

教师讲述体温计盛水银的玻璃泡上方有一段做得非常细的缩口,测体温时水银膨胀能通过缩口回升到上面玻璃管里,读体温计时体温计离开人体,水银变冷收缩,水银柱来不及退回玻璃泡,就在缩口处断开,仍然指示原来的温度。所以体温计离开人体后还能表示人体的温度。要使已经升上去的水银再回到玻璃泡里,可以拿着体温计上端用力向下甩(不是体温计的普通温度计不能甩)。

②液体—水银量程:35℃~42℃分度值:0.1℃

体温度计的使用规则:

①不能用常用温度计直接测量火焰的温度,原因之一是火焰的温度超过了常用温度计的测量范围,另外火焰还可能使玻璃熔化或使温度计中的液体沸腾;

②寒暑表的测量范围的上限不会超过50℃,而沸腾的

水面上,水蒸气的温度会达到近100℃,所以不能用寒暑表测量沸水及沸水面上的温度;

[NextPage]

③测量液体温度时,如果温度计的玻璃泡没有放在液体的中间部分,而是靠在了容器的侧壁,而侧壁因液体与外界发生热传递,其温度会低于或高于液体平均温度,使测量不准确。容器的底部也会因为加热,温度高于中间部位的液体温度。所以,应该将温度计的玻璃泡放在液体的中间部位进行测量。

请同学们在综合第十一章有关温度计使用注意事项,总结如何正确使用常用温度计。教师予以适当的指导。

说明: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怎样正确使用温度计,正确的予以肯定。

学生意见统一后,教师予以概括总结并用投影出示。(小黑板展示)

4.液体温度计的正确使用

(1)使用温度计前:①选择量程合格的温度计,若待测温度高于温度计的最高温度,温度计会胀破;若待测温度低于温度计的最低温度,则测不出温度值。②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测量时能准确读数。③确定零刻线。

(2)使用温度计时:①应将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能碰到容器底和容器壁。②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待测液体中要稍候一会儿,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③读数时玻璃泡不能离开被测液体,否则示数会降低。同时,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若斜视会产生误差。

学生实验:测出半杯冷水的温度,并不断向冷水中加热水后分别测出其温度的情况。

教师巡视并予以适当的指导。

教师讲述:温度计的种类很多,下面再向大家介绍几种温度计。

数字式温度计:根据物质导电性与温度的关系制成。感温元件将所测温度变化而发生变化,通过数字电路在液晶显示屏上显示温度值。

双金属片温度计:双金属温度计是由两种不同膨胀系数彼此牢固结合的金属作为感温组件的温度计。感温组件随温度变化而发生形变,其自由端带动指针旋转,从而测得被测介质的温度,并直接通过表盘显示。

彩色温度表:根据高温物体的颜色与温度的关系用对照的方法估测出物体的温度。

告诉学生除了书上介绍的温度温度计外,在生产和科研中用到的温度还有很多种,例如:

气体温度计(gasthermometer)利用气体在体积不变时压强随温度变化的规律,或压强不变时体积随温度变化的规律制成的温度计。前者称为定容温度计,后者称为定压温度计。常用的气体有氢、氦、氮、氖、氧和空气等。用接近理想气体的氢气(或氦气)制成的温度计精确度高,且测量范围较广,所以常用于精密测量。

辐射高温计(radiationpyrometer)利用高温物体的热辐射来测量其温度的一种高温测量仪器。这种温度计可以不直接和被测物体接触而在远距离测量,所以可以用来测量星体温度。辐射高温计实际测量范围约为500~1600℃。

光测高温计(opticalpyrometer)利用炽热物体发的光测量其温度的一种高温测量仪器。

【课堂小结】

【巩固练习】

1.温度是表示物体_____的物理量,生活与生产中温度的常用单位是_____。

2.常用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____的原理工作的,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液体中,不要碰到_____;被测温度不要超过温度计的_______;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上表面_____。

3.读出图中,2时、8时、14时、20时这四上时刻的气温。

2时_________℃

8时_________℃

14时________℃

20时________℃

4.用体温表测得某人的体温是38.5℃,用后没有甩过就又接着测第二个人,示数可能会怎么样?

篇3

我国有着“诗国”这一美誉,从诗经楚辞、唐诗到宋词元曲这些文学中可以看出。《毛诗序》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简单来说,诗歌是一种独特的文学体裁,是一种凝练的,节奏感极强的抒情性文学体裁。我国著名文学家朱光潜先生认为:“一切纯文学作品,多少都有几分诗的素质。”我国著名作家周作人自称:“只能用散文的资料做点打油诗。”但是也提倡学生读古诗词。所以,在教学古诗词方面,对那些没有多少文学沉淀的初中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教学,提出一些相应的教学策略。

一、激发兴趣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兴趣是指作为个体的人对某些事物和爱好进行积极探索的心理倾向。但是中学生的文学素养是比较有限的,对那些凝练、含蓄的诗词无法产生直接的兴趣。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多角度的激发,让他们的兴趣得到培养。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针对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总结出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就是通过故事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我在李清照的《醉花阴》这一课的教学时,我把词人写这篇诗词时的故事进行了讲述:李清照是我国宋代最为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十八岁的时候同吏部侍郎赵挺的儿子赵明诚结婚。这两个人才貌双全,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生活也是非常美满的,但是两个人没有相聚多久,赵明城从太学毕业后就去离京城很远的一个小县城做官,这样就让夫妻两地分居。丈夫不在李清照的身边,让李清照倍感寂寞。所以在良辰和夜晚,李清照就一个人坐在高楼上面,默默等待着丈夫回来。但是丈夫久不回来,让李清照日夜憔悴,身体也逐渐消瘦。在重阳节的时候,一阵阵的香味从庭院中飘来。在白天的时候还稍微好一点,晚上的时候怎么也睡不着,就起身披衣来到窗前,看到庭院里的正在风中飘摇,感觉自己就像那风中飘曳的一样,深有感触。于是写下了《醉花阴》这样一首著名的词。学生听完我讲的故事,沉浸在故事的情节中,于是马上就自主打开课本,开始认真学习这样一首优美的词。所以,我在这时进行了恰当的引导,让学生对这首词的大意进行了理解,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途径。

二、构建体系

初中语文一共六册,教材中有着不少的诗词,但是因为安排的单元内容不一样,所以将诗词进行了打乱来编排,这样就让学生学习诗词的时候增加了不少难度。我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构建一个完整的诗词教学体系,将不同单元的诗词联系在一起来进行教学。比如在初一年级第一单元对苏轼的《浣溪沙》进行教学时,就将三单元中苏轼的另一首词《水调歌头》同时进行了教学。当把这些写作背景进行了介绍之后,学生就能够很好地理解词中的“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种抑郁了。但是在词的结尾,词人没有表现出这种强烈的抑郁,而是写下“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样就让学生对词人乐观、旷达的胸襟的个性魅力得到充分的认识。在这时对学生进行《浣溪沙》的学习,这首词是词人再次被贬之后写下的,但是词人同样没有表现出强烈的抑郁情绪,而是写下:“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这样乐观、旷达的词句来。这样就能让学生很好地理解诗人的个性特征。

三、有效拓展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因为内容容量的限制,所收录的诗词不可能对古代的经典作品进行涵盖,因此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可以进行恰当的拓展。例如我在苏教版初中语文第二册中对辛弃疾的词《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进行教学的时候,我对辛弃疾的生平进行了简单地介绍,在他的成长历程中,感受到自己的国家沦陷之后受到的屈辱,所以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为了让学生对辛弃疾的这种爱国精神进行较为全面的理解,所以对学生补充了词人在归宋后被任命为建康通判的时候,登上赏心亭,看见大好河山的时候,心中百感交集,所以写下(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这样就将词人的英雄失意的感想抒写出来。同时,我又将词人在六十几岁的时候,被朝廷重用带兵抗金,但是词人意识到这次是朝廷的一次轻率行为,不能有所成的写作背景进行了介绍。词人在悲愤之余,写下了著名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词人借古讽今,将自己壮志难酬的感慨充分抒发出来。

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精华,教师在教学过程之中一定要注意掌握方法,让学习学习到中国文化的精髓,促进文学修养的提高。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