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经济学的一些理论

经济学的一些理论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24 15:39:15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经济学的一些理论,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经济学的一些理论

篇1

中图分类号:F0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2)06-0021-05

一、语言经济学到底研究什么

应该说,经济理论是人们对人类相互作用的常规性进行解释的一种尝试,而人类相互作用中的最基本的、非物理性的常规性就是自然语言。经济理论仔细分析了社会体制的设计,语言从部分意义上讲也是一种交流的机制。语言是制定决策和形成判断过程中的核心工具,可见,用经济学的方法研究语言十分重要。那么,什么是语言经济学?它的范式和本体论基础是什么?语言经济学的研究纲领是什么?这些问题的定性并不是一句话就能解释得清楚的。

关于语言经济学的由来,语言经济学者都普遍认为源于马尔沙克(Jacob. Marschak)。他于1965年在致力于信息经济学的研究时揭示了语言的经济学性质,认为语言作为人类经济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具有与其他资源一样的经济特性,即价值、效用、费用和收益等特性,遗憾的是他并没有做出深入分析。而后许多经济学者借用人力资本理论和教育经济学的相关理论把语言引入到经济活动中来,探讨作为人力资本的语言所具有的经济势能。最后由格林(Grin,Francois,1996)给出了语言经济学的这一定义,他认为语言经济学就是把语言作为一种变量,引入经济活动中来,探讨语言与经济的关系,并在探究过程中采取经济学的工具和方法。从此语言经济学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发展起来。国内的研究也是继承和发展了格林的相关理论,始于21世纪初,但是缺乏深入研究。格林虽然定义了语言经济学科,但是后来许多学者对Language of Economics 还是Economics of Language难以作出统一和规范,以至于张卫国借用了法经济学的命名惯例,称之为Language and Economics①。经济学界很少关注语言,或者仅局限于只言片语的思考,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主要原因还是没有搞清楚语言经济学的研究纲领,没有弄清楚语言经济学研究的问题,更没有把一些语言现象上升到理论

*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我国语言经济与语言产业发展战略研究”(项目编号:12YJA2H200)、2011年度国家语委“十二五”科研规划项目“语言经济相关问题研究”(项目编号:YB125-27)和2009年度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收入分配理论的新发展:语言技能与劳动收入关系研究”(项目编号:ZR2009HM006)的研究成果。

篇2

任何理论的研究,都离不开对实践结果的考量。然而,在经济学理论的研究过程中,很多领域都出现了一些偏差,关于理论经济学的研究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最终导致了经济活动中出现了问题,怎样把握理论经济学和实际应用经济学之间的关系和联系,促进经济活动的顺利开展,已经成为了各经济活动开展的重要方向。

一、理论经济学

理论经济学又被称之为政治经济学,主要内容是阐述与经济学有关的一些基础性概念和基础原理,探究与经济发展有关的规律,理论经济学是学习其他拓展类经济学科目的基础,是经济学当中的一般理论。理论经济学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种是宏观的,另一种是微观的经济学。一般在书本上或者大学校园内所学习的课程,如西方经济学史等,都是包含在理论经济学的范畴之内的。

二、应用经济学

应用经济学主要是针对一些金融经济活动来说的,主要探究各个经济活动之间的关系和发展规律,还对一些经济活动所形成社会效益进行分析的一门学科理论。应用经济学会涉及的部门会比较广,会涉及到一些基础性生产部门,如农业、工业以及建筑行业领域等,应用经济学有许多的分支,因此应用经济学适用范围非常广,同时它还可以进一步去补充理论经济学的内容,充分发挥它的实用性作用[1]。

三、理论经济学与应用经济学之间的关系

其实这两种概念之间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理论与应用就像是哲学范畴内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根据哲学理论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了任何一项理论的研究都是离不开实践的检验的,也只有通过了实践检验后的理论才是符合发展规律标准的具有价值的理论,二者是缺一不可的关系。经过大量的研究资料结果表明,只有将理论经济学作为理论基础,将应用经济学付诸于实践,这样的经济学研究才会变得更有价值和意义,在应用经济学发展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在理论经济学的内容中都会有所体现,而有了理论作为基础,对于经济活动会有一个初步的理论认识,这样在经济活动中就会更容易发现问题,从而能够更好地去解决问题,为经济活动的未来发展指明方向[2]。例如,在现代企业当中的管理经济学,它就是在基本经济学的基础上的实用型经济学,并且还融合了管理学内容,对于企业的经济管理活动有了一个整体的规划布局,一些经济学理论和实践经验都对管理经济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我国目前的金融发展领域中,还存在着一些偏激的观念,有的人认为理论比较重要,而有的人则认为实践比较重要,还需要从源头上树立正确的经济学理念,不仅要重视理论型的经济学知识,更要重视该经济学理论在实际的金融交易活动中所应用的情况,不要一味地追求经济活动项目所带来的金钱价值,它所带来的社会价值和影响力也应该考虑在经济学管理范畴之内,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理论结合实践,将所有与经济学有关系的概念都融合都在实际的金融活动当中,转变人们落后老旧的观念。不过在国内研究中,很多领域都存在着轻视理论的现象,关于理论经济学的研究观点比较少,长此以往下去必将影响到经济学的整体发展趋势,经费资金的短缺固然是影响理论研究的重要因素,但是应用经济学研究的浅尝辄止,敷衍应付也是经济学理论研究进程步履维艰的现状情况,怎样扭转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发展现状,顺应市场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了当今经济学研究者所面对的重要课题。必须要以理论经济学作为企业经济发展的指导纲要,将应用经济学作为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不必一味地纠结于二者之间的区别,而是要在实践过程中将二者进行融合发展,在问题解决中不断创新思维形式,让理论的东西更加具有实践性的意义和价值[3]。

四、结语

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实践是理论的保障。理论经济学的学习可以为应用经济学的发展打下夯实的基础,没有理论的东西作为依据,很多实践性的应用都是无从谈起的,在当今市场的大环境下,必须要掌握好二者之间的关系,不断转变过去错误的思维方式,使二者所包含的内容都能够融入到经济活动当中去。

作者:朱建朋 杨旭明 单位:中央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篇3

中图分类号:X-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4-0255-01

我国资源总量丰富,生态类型多样,然而生态环境基础总体比较差,同时由于人口规模众多而且增长幅度大,因此人均资源占有水平并不高,且出现持续下降趋势。此外,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也比较落后。中国的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存在比较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对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较大的威胁。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中国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和问题就开始引起国家、政府和学术界的极大关注。在这种背景下,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于1997年调整研究生专业目录时,在理论经济学的一级学科下设立了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二级学科,并列入研究生专业目录。这一学科的设立,扩展了经济学的研究范围和领域,将人口、资源与环境要素共同纳入经济学家的视野中,来重新构建宏观经济学的理论框架,是一个重大的创举,对于中国的未来发展乃至全球的可持续发展,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自从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学科设立以来,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在该领域已经取得了一大批科研成果,学科点几乎遍布全国各重点院校,学科队伍迅速壮大,这一切都说明了该学科这些年来的昌盛和繁荣。然而,由于学科建立时间短,学科跨度大等多种原因,到目前为止,许多关于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基本问题,包括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基础理论、学科性质、研究内容等还都没有形成共识,尤其是作为理论经济学的分支,目前本学科的发展缺乏经济学的范式,也未能得到主流经济学学界的重视和积极参与。这些问题的存在,非常不利于该学科的进一步健康顺利发展。

本文在对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的基础上,对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这门新兴学科进行了浅显的分析和探讨。

一、当前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学科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研究对象的认识不统一,且很少体现出经济学的特色

关于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概括起来学术界主要有这样几类: (1)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人口与资源、环境及其相互关系,或者研究经济过程和经济发展中的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总之是将人口、资源与环境三者关系作为研究对象。(2)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研究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之间的相互关系”;在上述关系中将经济纳入相互关系的研究中。(3)认为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可持续发展,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就是可持续发展经济学。还有其他一些表述,不一一详述。

总的看来,目前学科关于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表述,还没有形成一个基本统一的认识,而且严重缺乏经济学特色和范式。

(二)学科体系不严谨且缺乏整体性

从目前已经出版的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教材和著作来看,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体系所包含的内容可谓是五花八门,由于在上述基本问题上的认识尚不统一,因此在其研究内容上也存在非常大的差异。由于学者们的研究背景和基础不同,以及对人口、资源和环境经济学学科对象的认识不统一,因此在研究体系构建上差异极大。一些学者建立的体系,绝大多数内容是属于环境经济学或者资源经济学的内容,增加了少量的人口学或人口经济学的内容;也有一些学者是在人口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之外增加了可持续发展经济学。更有学者的体系干脆就与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的体系一致。绝大多数学者的研究体系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点:即缺乏一个建立在经济学基础上的相对统一的学科体系,而是把人口经济学、环境经济学和资源经济学以及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几门学科硬性捏合在一起,进行简单加总,没有很好地融合在一起。这种做法实际上是把一个统一的学科割裂开来。

(三)缺乏应有的基础理论支持

任何学科的形成,都应该有属于自己的理论体系和理论基础。但是从目前来看,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除了借用已有的人口经济学、资源环境经济学和可持续发展中的各种现成理论,没有自己本学科独有的理论。或者在各学者所建立的体系中,有意识地忽略这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四)相关研究成果数量庞大但质量不高

目前市场上已经出版了近10本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专门教材或以此冠名的著作。而相关的研究著作与论文无法计数,因为本学科涉及领域特别宽泛,很难分清楚哪些是真正属于本学科的研究成果。总之,围绕着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研究成果是非常多的。但从研究的内容上看,可以发现,大多数研究对问题和现象的描述多,理论分析少;定性研究多,定量研究少;社会学、系统学角度研究的多,经济学角度研究的少。很多相关研究还停留在对一些学科基本问题的研究上,或者对一些现实问题的描述性分析上,难以体现出这样一个高度综合,横跨文、理的学科所应该具有的水平。

二、 对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浅显分析和探讨

(一)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发展,必须进一步纳入主流经济学的分析框架,用经济学的理论和框架将其统一起来,该学科才能得到顺利健康的发展。需要有更多经济学、人口学、资源与环境学领域学者来共同协作,将其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对中国和世界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贡献的学科。

(二)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可以用经济学的理论加以抽象,以人口与资源环境关系和矛盾为研究课题,从人口与环境资源的共性加以抽象,将该学科的研究对象表述为“研究在可持续发展系统(而非传统的经济增长)中人口、资源与环境稀缺性资源的合理调配(或配置)的学科”。这样的表述,既符合经济学的惯例,同时又能充分体现人口、资源与环境关系与问题的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复杂性和关联性,并具有超越传统经济学的更广阔的视野。

(三)采用经济学的外部性基本理论,对人口与环境的关系与矛盾加以分析,不仅是可行的,也是该学科今后逐步纳入主流经济学的一个重要途径。

(四)采用微观经济学中的成本效用基本分析手段,对人口资源环境关系与矛盾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也有着广泛的前景。

当然,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经济学角度和视角远非这几个方面所能囊括的。重要的是,我们怎样将经济学基本概念、基本视角以及分析方法,借鉴到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关系和问题分析中去,这应该是本学科需要做出极大努力的方向。而且,将人口、资源、环境等作为经济系统的内生变量共同引入经济系统之中,这不仅是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学科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发展趋势,也将带来宏观经济理论的创新。

参考文献:

[1]杨云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

[2]吕红平,王金营.关于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思考[J].人口研究,200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