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4 15:39:36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传统体育养生的价值,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目前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缺乏成熟的理论导向和操作模式,办学尚处在探索中。加上基础薄弱、生源素质差,办学实际远远达不到预期的构想,导致中职学校办学困境明显,其中,德育与技能教育水平低的问题尤其突出。从2008年下半年起,湖南省武冈师范学校开展了“传统文化教育与现代君子淑女培养研究”实验课题(湖南省“十一五”规划教育科研重点课题),在课题研究和实践中,学校通过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现代化改造,创建“中职学生学衔制”(以下简称“学衔制”)教育目标评价体系,经过两年多的实践,实验得到广大师生的大力支持,有力推动了教育教学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1.改造传统的“八德”“六艺”,首创现代“学衔制”。
“学衔制”是一套学生品德与技能的评价方案,借鉴了学术界的“学衔制”、军队的“军衔制”等人才评价制度。分品德学衔,技能学衔,综合学衔三种。品德学衔序列有:初级孝士、初级礼士、孝士、礼士,技能学衔序列有:初级习士、初级能士、习士、能士。凡同时具备孝士、礼士、习士、能士学衔的学生,可以获得综合学衔君子(或淑女)衔。
武冈师范学校通过对传统儒家“八德”“六艺”进行现代化的改造,建立了新“八德”与新“六艺”。传统的“八德”是指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在这个基础上,联系社会与职业的要求,学校与学生的实际,武师人构建起学生“学衔制”教育目标考评体系。武师人新的解释是:(八德)孝:孝敬父母,学会感恩;悌:善待兄弟,博爱众生;忠:精忠报国,爱岗敬业;信:待人以诚,言而有信;礼:仁爱谦让,温和谨慎;义:正直公道,见义勇为;廉:奉公守节,勤俭朴素;耻:知耻明礼,去恶从善。(六艺)礼:知书达礼,和谐相处会做人;乐:音乐熏陶,情趣高雅会审美;射:体育健身,以武养德会保健;御:专业有术,身怀一技会做事;书:寄情书画,静心养性会修身;数:崇尚科学会运筹。在“学衔制”中,联系学生生活与职业道德要求,对新“八德”进行改造,制定“孝士”、“礼士”的标准;根据学生学习实际与职业能力要求,改造新“六艺”,制定“习士”、“能士”标准。每个学衔的标准,按照“学衔名-观念性目标-指标性条目”的结构进行表述,既有指导性观念,又有相应的生活化、实践性的具体操作性指标支撑。观念性目标分A、B两段,达到A段的可授初级学衔,AB两段都达到的授正衔。
如“孝士”标准为:A知恩孝亲,尊师爱友,B尽责报国,真诚守信。最高学衔“君子”(淑女)标准为:“践行八德,精通六艺,厚德博学,励志笃行”。学校分阶段对学生的品德和能力进行评价与授衔,凡考评合格者,通过大会进行宣誓与颁发学衔徽章;凡获学衔者,平时着装要把徽章佩戴在胸前。学衔还与学生的学分、评优、入团、入党、毕业及就业推荐等直接关联。
2.“学衔制”的优势。
笔者认为,一套好的目标评价方案应该有针对性,能够实实在在解决现实问题,而且具有内涵明确、易于操作、富于感染力等特性,武冈师范的“学衔制”在这些方面都做得很好,主要体现在承传性、人本性、自治性、系统性四个方面:
2.1承传性。顺应时代,扬弃传统,构建教育蓝图。
“信而好古”、“且述且作”,应是当代教育者的为学态度。在国家的大力提倡下,承传中华优秀的文化传统,已经成为当代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对传统精髓的继承加上对现代职业教育特性的把握,必然使武冈师范的教育发展的步伐稳健而厚重。 2.2人本性。启发人性,切合需要,引导学生追求幸福。
“不学礼,无以立” 、“孝为德之本”。“学衔制”因为它的人性化与亲和力,让学生强烈地感觉到在武冈师范的学习,是为自己的终生幸福在奋斗,从而激发出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习士”标准关注学生的职业精神与学习态度,让学生形成职业神圣、终身发展的理念。“能士”标准关注学生的身体素质、人文素养质和职业素养,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形成综合的职业能力。概而言之,“学衔制”十分贴近学生需要,关注学生终生发展,让学生懂得孝道,讲究礼仪,学习得法,技能过硬。从而,老师快乐,家长满意,邻里称赞,单位欢迎,学生自豪。
2.3系统性。整体有机,简明有序,有效提高了教育效率。
“学衔制”是在系统论思想指导下的构建,是学校整体教育体系中的一个支系统。按照实验方案,武师人构建了有校本特色的传统文化教育生态系统,分为四个支系:“学衔制”教育目标评价体系、“686”传统文化教育工程体系、“八修”传统文化教育方法体系“六艺”技能过关考核体系,各个支系统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组织严密,涵盖全面,协调发挥出教育功能。
“学衔制”目标结构的显著特征是阶梯化。有简明、具体、可操作的优势。学衔目标设定大的原则主要遵循“三化”:传统文化现代化、简要化、生活细节化。设计时,武冈师范学校以《中学生行为规范》、《弟子规》、“八德”“六艺”等为基础,扼要地提炼出“孝”“礼”“习”“能”四个中心要求,四者齐施,内外兼修,相得益彰,做到了德智体能四位一体,全面地涵盖了当今国家和职业岗位对一个中职学生的要求。
1 传统体育养生学与中医学的渊源关系
传统体育养生学和中医学在发展史上具有同源性和互补性的特点,是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发展形成中华民族特有的医学养生理论。中国古代医学在医学上从预防和治疗两个方面展开,预防主要是养生修心和饮食结构,治疗主要是针灸和中草药医治。这两个方面发展的基础都来源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如中国古代的《易经》、《尚书》、《吕氏春秋》、《史记》等等都有记载传统体育养生学与中医学的渊源关系。同时,将传统体育养生学和中医学相结合形成一体化的中医传统理论也有很多代表性论述,如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的《素问・异法方宜论》对不同治疗方法论证是指出:“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矫。故导引按矫者,亦从中央出也”。从论述中得知“导引按矫”成为了古代体育养生在医学上的常用名称。
2 传统体育养生学与中医学的教学融合
传统体育养生学和中医学在教学上进行融合是为了更好的发展和传承中医理论,提升传统体育养生学在中医专业教学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实现全面发展。通过分析归纳文献资料和总结教学实践,从教学内容、教学功能、教学价值和教学组织方法上论述传统体育养生学和中医学的融合问题,达到指导今后传统体育养生学的效果。
2.1 教学内容上的融合
传统体育养生学和中医学是中医理论和实践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从传统文化入手分析在教学中导引和中医治疗的相互关系,总结出在教学内容上的重合和互补内容,形成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教师讲授的教学内容。
运动动作是传统体育养生学的基本内容,动作与中医理论的融合表现在动作运动路线中反映的中医脉络原理。运动动作的完成是依赖人体的各大系统相协调相支配,中医理论中脉络是实现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运行输布气血的通道,直行的为经脉,横行的为络脉,它像江河湖海一样构成人体的网络系统,促进人体间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如果人的经络不通,则百病丛生。传统体育养生学中的运动动作就是运用脉络的基本原理,通过调息运气、行气活血来疏通身体间的各脉络,达到中医预防、治疗和康复的目的。
运动中的呼吸吐纳与中医的阴阳升降和精气神体现着五行转化的理论。中医的脏象学说是建立在阴阳五行学说的人体结构模型,肝、心、脾、肺、肾五脏,配金、木、水、火、土五行,构成人体稳定的系统。运动中的呼吸吐纳就是通过内脏的运动,实现五行的稳定系统。
从以上运动的动作形式和内脏活动与中医的基本理论相结合深化传统体育养生学的教学内容,在内容上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和实践运用的理解,达到强化教学效果的目的。
2.2 教学组织上的融合
体育实践课是以智力和身体运动的教学活动为主,在教学组织中就要求必须把体力和脑力结合起来有针对性的采用教学方法。传统体育养生学的教学内容需要和中医学相关学科的理论相联系进行教学,这些学科理论本身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因此,在教学内容融合的教学过程中教学组织形式就尤为重要。
在传统体育养生学教学的这种实际情况下,教学过程应该遵循先理论后实践,再将实践和理论相结合,逐步提高学生对传统体育养生学知识掌握的水平。在开展形式上理论学习应该采用直接的理论课教学,系统讲授中医的基础理论与传统体育养生学相融合的专业知识,如人体穴位、脉络理论、五行学说、阴阳学说等等。学生掌握基础理论后,在实践课的教学中,运动动作的速度、方向和幅度与中医理论结合,让学生深刻理解到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符合了那些中医养生知识,这样的运动动作能起到什么样的养生效果,同时对自身有那些体验和提高。
2.3 教学功能上的融合
传统体育养生学和中医学是两门相互交融的学科,是中国传统体育和医学相互渗透和吸收的典型代表,深受人们群众的喜爱。现实社会生活中这两门学科所起到的历史社会作用是不相同的,从社会功能上理解,传统体育养生学主要是预防和康复治疗,中医学则主要是治疗,也可以说传统体育养生学是中医治疗有效辅助手段,两者结合可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两门学科在社会功能上的不同,也决定了它们在教学功能上的不同。教学中我们应该更好的提倡传统体育养生学的健身和康复功能,而不是说通过练习就能医治好某种疾病,这是传统体育养生学很难做到的,也是不科学的解释。当然,这样说也不能理解为传统体育养生学没有任何的医疗效果,只是要明确在教学功能上侧重健身和康复价值,防止在教学上误导学生将医疗功能扩大化,造成不切实际、浮夸、没有理论依据的后果。
2.4 教育价值导向上的融合
传统体育养生学和中医学的理论体系是经受了中国悠久历史的实践检验,是有严谨科学依据的学科知识,在历史长河中对人们的健身和治疗有举足轻重的社会价值。近现代以来,人们在传统体育养生学的价值上有过很大的误解和导向上的错误,片面的夸大传统体育养生学的作用,把传统体育养生学看成是一个万能的手段,虚化了传统体育养生学的理论体系。如练习气功后能隔空取物、隔空打人、医治百病、甚至说成能穿墙遁地,这些都是虚无飘渺的,是严重的不科学态度,是违背实践常理的。因此,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要从中医学和体育学的基础理论上加重对学生的科学价值观引导,防止学生错误的认识传统体育养生学,形成正确价值观、人生观和社会观。
3 融合的意义和结论
为了更好地教导好学生,更好地突出传统体育养生学的社会价值,通过分析文献资料和教学实践,总结归纳出从以上四个方面的融合来正确认识传统体育养生学和中医学之间的关系。论证了它们在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上的结合,总结了它们在功能和价值上认知,明确了传统体育养生学和中医学应该如何共同发展,能从教学程度上对传统体育养生学和中医学有层次性的把握,这些都能够为传统体育养生学指明教学方向,提供教学上的参考,也能反映出从这四个方面入手教学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有利于学生系统的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
【参考文献】
[1]高鹤亭.中国医用气功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
[2]邱丕相.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9.
[3]杜放,马文卿.普通高校开设中华传统体育养生学的价值和意义[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3,06.
[4]赵静冬.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研究[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1.
[5]裘静芳.传统医学、养生学对学校体育健康观的促进[J].宁波大学学报,2012,04.
1.传统体育养生特点
传统体育养生也可称为道生、摄生与保生等,生是指生命、生长及生存之意,而养所指的是调养、保养与补养的意思。传统体育养生作为我国重要民族文化遗产,仅从体育角度对其研究室不科学的,需要由传统体育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进行思考。传统体育具有传统性及民族性等特点,如青海乐都所出土的浮雕彩陶罐中,具有练功站桩之人形,这表明了我国体育养生的悠久历史性。自古以来,养生馆众说纷纭,在《路史》《吕氏春秋》与《诗经》等作品中都有涉及。传统体育养生还具有形神兼备与神为先的特点,也就是将人体五脏六肺机能放于首位,提高人体四肢百骸与肉皮筋脉骨等有关机能方法,重视环境的影响,也注重人情态与身体健康间的关系,并提倡精神愉快及身心合一修养的方法。古代先人经过有意识了解人类生命活动,提出养生理论,并创造具有针对性的体育养生法。传统体育还具有动息相结合,以动助息的方法,其中,息所指的是呼吸,动中求静,气息相随,这需要将动作尽量做到缓慢柔和以及连贯圆活,让人们完成深长均细的腹式呼吸,以平衡人们的脏腑阴阳,并促进经络的气血调和,以体现体育养生。
2.传统体育养生价值
传统体育养生在长期发展中,通过大量思想及实践,吸取了先秦百家哲学及医学思想,尤其是儒家、道家、佛家以及巫术等实践活动,形成了以实践为基础,并涉及哲学、宗教与科技等学科文化系统,经过调心、调身及调息等运动表现,形成了具有独特行为规范、价值理念与思维情感等方式的传统体育养生。随着现代高科技发展,快节奏生活对人们的性情怡养及身体保养带来了挑战,人们开始认识到传统体育养生重要性,传统体育养生依据自然变化进行生活调理,并同时注重身心,以获得身心长寿与健康,高校体育是学校体育最后环节,而大学生是体育的参与者,不仅想获得身体健康,还需要身心得到全面发展,了解一些营养卫生与医学保健方面的知识,而传统体育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养生思想,除了具有顺天顺自然思想外,还具有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主张人们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以弥补近代体育自身不足。
二、高校体育教育中的传统体育养生作用
1.传统体育养生有益于传统民族文化弘扬,并树立正确体育健康观
随着我国民族悠久历史文化产生,传统体育养生有关思想理论及实践被广泛流传,成为我国宝贵文化的组成部分,继承并弘扬传统的体育养生精华,成为民族精神及人们健康延年的服务对象。我国文化传统与武德具有莫大关系,并将涵养道德作为练功成败之关键,在传统的体育养生中具有很多哲学思想,如道家中的天人合一思想或自然养生馆,对现代体育改革就有较大借鉴之意。原来高校体育教育较注重的学生体质的增强,传授的是运动知识、技能与技术,并使其养成体育习惯,而传统体育养生不仅注重体质选练,还将体育作为健康的行为。生活及思维方式向学生传授,高校体育应让学生真正了解人体与健康之意,加强传统体育养生及医学的学习,了解身体活动规律与运行机理,在注重生理健康同时,还要注重心理调节,形成形气意相随感的清洁,在体育教育中,吸收传统养生思想精华,并不断美化心灵,培养学生创造精神与自我教育力,形成良好健康意识。
2.有益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提高
随着现代社会发展,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及竞争环境日益激励,约有七成以上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心理疾病,通过传统养生教育能起到一定作用。大学生在养生知识与健身手段等方面具有浓厚兴趣,运用传统养生中预防为主思想,实施养生先养心方法,确保大学生具有良好心境,并寻找出稳定持久的情绪状态,这对于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传统体育养生在习练中,人的肢体锻炼与精神修养进行紧密结合,并有效贯穿于日常生活当中,以达到心神的调养,对大学生身心发挥有益的作用。在高校体育中,实施传统体育养生不仅能提高大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锻炼身体,还能加强心理健康发展。
3.有益于高校体育内容的丰富性提高
在传统体育养生中,导引术是首选。其导引术可将自我按摩、身体与呼吸运动集为一体,风格质朴,方法简单,便于学习锻炼。传统体育演练中,具有增强健康、祛病健美、情操陶冶与修身养性之功用,并且民族传统体育具有广泛的群众缘,其内容简单,民族特点鲜明,历史悠久且形式多样。不仅具有竞技性,其趣味性、娱乐性与健身性也是很强的,尤其是其丰富内涵与深邃哲理是近代体育所无法比拟的,如太极剑、太极拳与扭秧歌等。在动作学习中,要求学生不仅保持姿态美与动作美,还应培养鉴赏美与创造美等审美意识。对目前体育教育内容进行了丰富,还有很多传统体育项目,如爬绳、跳竹竿与五禽戏等作为高校体育的教学项目,培养大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及水平,切实提高自身健康。
4.有益于终身体育教育观的培养
运用传统的体育养生练习法,可让学生亲自在实践中体会与感悟,经过不断练习获得愉悦享受,感悟出体育意蕴及意境之美。传统体育养生具有丰富内容,受时间、场地与器材等影响比较小,动作过程较为缓慢柔和,且连贯圆活,不易给人疲惫感,更不易出现意外事故与运动损伤。大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及时间、地点等进行不同练习内容选择。学生毕业之后,所掌握的不仅是门技术,还是自我锻炼的一种技能,为不同生活领域与条件下的人们,提供可靠的身体锻炼方法,并不断坚持锻炼,终身受益,极大推动整个社会的全民健身锻炼。
三、结束语
随着素质教育广泛实施,在高校体育教育中,实施传统体育养生教学,不仅能提高大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与水平,促进其心理健康与良好人格,还能丰富高校体育的教学内容,实现体育教育多元目标。尤其是终身体育健康观的形成,让传统体育养生发挥其优势,推动高校体育教育的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