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初中语文教学的困惑

初中语文教学的困惑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25 11:52:23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初中语文教学的困惑,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篇1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270031

长期以来,广大农村初中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和探寻,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积累了不少作文教学经验,但在农村初中作文教学还很薄弱,不少语文教师在教学观念、方法上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一、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的困惑

农村初中普遍采用 “课上引导、课后学生写作、教师批改、教师讲解”的作文教学模式,学生的作文水平很难提高。教师教学方法陈旧,不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对学生感知世界的引导太少。学生的写作素材单一,很多材料从小学写到了初中,总是“老套”,没有创新,空洞无物。

二、困惑的解决对策

(一)引导学生张扬个性,展现自我

作文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能促进学生对文学的爱好,形成正确的人生观、积极的人生态度。要想写好文章先学会做人。人格的培养,是提高作文思想内容、思想感情的前提。首先,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对真善美的爱和对假丑恶的恨,让学生逐步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充分感知它,为写好作文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读好书,多欣赏好的影视作品,多交好的朋友。最后,让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敢说真话,敢说有个性的话。只有教会学生在写作中努力张扬自己的个性,才能向读者展示出完整的自我,文章内容才能深深地打动读者。

(二)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人和事

很大一部分农村初中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思想守旧,缺乏创新,方法死板,以至于学生不喜欢写作文,甚至讨厌写作课。教师要转变观念,采用新颖的教学方法。

教师要把阅读和口语交际定位于提高、充实、丰富学生的整体语文知识的一种活动,鼓励学生感知社会,增加社会阅历,不要只局限于学校和家庭这个小环境。现在的学生生活面太窄,几乎是“家庭、学校”两点一线,“读书、吃饭、睡觉”三位一体,生活平平淡淡,接触的尽是日常小事,既没有惊心动魄的场面,也没有曲折离奇的情节,难于没有写作的“米”。其实,许多生活小事只要精心选择,写到文章中便会像金子一样耀眼。如朱自清的《背影》,就选材来说,也不过是选取自己与父亲在南京车站离别时的情景,但那真挚的父子之情给读者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教师要引导学生留心身边的人和事,发现一些细节之处、感人之处,这些实实在在的事能给人一种清新爽朗之感。

篇2

笔者多年来一直从事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工作,写作文普遍成为学生的老大难,也成为语文教师教学的一块心病,严重制约着教学质量的提高。归纳起来,初中生作文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错别字多,语病也多,不会用通顺的句子表达完整的意思;二是无话可说,说则东拉西扯、层次混乱,不会按一定的顺序表达;三是内容空乏、言之无物,不会围绕一定的主题具体有序地表达。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总的来说,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根据农村初中生的作文现状,应该怎样对症下药,从而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呢?

一、调查研究,认真反思,找到症结

造成作文难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1)学生语文基础太差,字、词、句都难过关;(2)写作时心理压力大,再加上要写五六百字,畏难情绪加剧,难写出像样的文章;(3)本地条件差,可供学生读的书不多,读书时间少,头脑空空,缺乏写作的材料。(4)平时没注意引导学生怎样观察,怎样去获取材料,练习又缺少系统安排,有很大的盲目性。

二、针对学生存在的普遍困惑,对症下药

1.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做什么事都一样,有了兴趣,就会产生主动参与、把事情做好的欲望。因此,在作文教学中要注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作文动机和兴趣。让他们感觉到写作任务能完成,逐步对写作产生兴趣,适应后再逐步提高要求。作文时,创设一些有趣的活动、情境,让学生感到轻松、有趣,在不知不觉中得到训练,充分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写作,培养学生写作兴趣。

2.注意指导学生积累材料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材料,写作时就只好瞎编乱造。因此,指导学生不断积累是很有必要的。指导学生从生活中积累材料。写作题材来源于生活。生活越丰富,作文材料就越充足、内容就越充实具体,要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对生活漠不关心的人,是不会从生活中获取写作材料的,应引导学生参加生活实践、人际交往活动及其他各类活动。观察生活是积累作文素材的有效途径。怎么观察生活呢?要随时观察,即要时时关注生活,养成随时随地观察的良好习惯;要用心观察,即要有目的地、有计划地观察,从琐碎的小事中挖掘材料,从平凡的生活中发现闪光点;要反复观察,当学生对生活现象产生困惑时,更需要再观察、再思考,使认识更清晰、更深刻;要动笔记录,通过写观察日记或观察片段,把观察到的人、事、物、典型语言、所产生的感受记录下来;要亲身体验,引导学生多参与、体验。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生活是“情感”的土壤。

3.激励学生多动笔练习写作

熟练的工夫来自于长期的勤学苦练。如果不动笔写,头脑中的材料再多,都不能转化为有用的材料,更不可能提高写作能力。因此,勤练是必要的。可从写话、习作入手,以降低起始阶段的难度,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鼓励他们写想象中的事物,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少写命题作文。教学中还要加强对他们平时练笔的指导,提倡写日记、书信、读书笔记等,帮助学生树立写作的信心,让学生明白:开始写不好是正常的,防止学生的自卑、自负心理。只有坚持练习,不断努力,逐步体会、摸索、掌握写作要领和技巧,才会真正有所进步。除此之外,还可以改换练习形式,增强新鲜感,使学生有兴趣参与。

4.辅导学生多修改自己的作文

篇3

1、遇到语文阅读题,就束手无策,不会阅读,有畏难情绪。

2、平时读得少,语感差,读不懂,害怕阅读。

3、缺乏语言表达能力,有话不会说,言不达意。

4、阅读得分低,享受不到阅读的喜悦,容易丧失阅读兴趣。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应对策略

(一)扩大阅读范围 拓展学生视野

大量阅读,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知识,更能增强学生的语感,而语感正是学习语文的必要基础。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大力提倡学生去阅读书报,只要是学生自觉的阅读行为,老师都应该鼓励。当然,首先书籍应该是健康的,看书时间安排应该是合理的。很多老师一看见学生看与学习无关的书,不能区别对待,死守一个原则:一律不许看。这样做不但严重挫伤了学生自觉阅读的积极性,还使学生形成错误思想:在校学习期间,不能看与学习无关的书。学生如果没有大量的阅读积累,那么我们的阅读教学工作就很难推进。只有扩大阅读范围,增加阅读量,才可能拓展学生视野,才有可能增强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学生的各种阅读能力才有可能提高。

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明确规定:初中阶段的阅读量应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到三部中外名著。各地中考也把名著阅读纳入中考考查范围。因此,对一些适合青少年学生阅读的时代著作、美文佳作,教师要及时推荐,以免学生不择而食,从而引领学生健康有效的进行阅读。如:1、童话、寓言、故事:《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伊索寓言》、《成语故事》、《神话故事》等。2、诗歌散文作品:冰心《繁星春水》、鲁迅《朝花夕拾》、泰戈尔《泰戈尔诗选》等。3、中外文学名著:吴承恩《西游记》、施耐庵《水浒传》、马克.吐温《马克.吐温中短篇小说选》、海明威《老人与海》等。5、推荐的杂志:《读者》、《青年文摘》、《世界博览》等。

(二)传授阅读方法 学会举一反三

方法是解决问题的门路和程序。语文教学只有把读、写、听、说的方法教给学生,才能使他们的语文能力逐步形成和发展。具体到阅读教学,笔者认为,教师对课文的处理绝不能仅仅停留在把课文讲懂、讲透上,而要善于从课文中抽象出具体的阅读方法,教给学生举一反三的本领。

怎样才算教会学生阅读呢?叶圣陶先生说:“需要翻查的,能够翻查;需要参考的,能够参考;应当条分缕析的,能够条分缕析;应当综观大意的,能够综观大意;意在言外的,能够辨得出它的言外之意;义有疏漏的,能够指得出它的疏漏之处。”实际上就是让学生在阅读中实践,在实践中阅读。阅读是由多种心理因素参与的心智活动,必须讲究方法。他还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学生只有掌握了最基本的阅读方法,才能充分地获取阅读信息,也才能在课外自由而有效的阅读。

1、教给学生阅读文章的一般方法

(1)根据作品文体特征,抓住阅读重点。如阅读文学作品,要通过人物、情节、环境的分析,把握作品的主题和作者的思想。如《故乡》一文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人物闰土、杨二嫂的变化及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来理解文章的主题。

(2)抓住文章中的关键词语或句子,培养学生从细微处入手,感受文章思想和感情的能力。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分析某个细节,某个动作,某种心理,或者某个贴切传神的用词,理解文章的某种思想或某种情感。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文,引导学生找出菲利普夫妇见到于勒时的神态、动作及语言,分析二人的不同心理和性格的差异,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资本主义社会金钱至上,人情比纸薄的人际关系。

(3)了解文章的创作背景,历史时代情况,培养学生综合把握文章的能力。阅读文本,必然要将作者与历史、时代相结合,才能真正把握文本更深的内涵。如教学《藤野先生》一文,引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鲁迅当年的思想状况,就不难理解文中对清国留学生的冷嘲热讽和对日本一些"爱国"青年学生的愤慨之词。

2、教给学生精读和略读的方法

新课标中要求学生掌握精读、略读、浏览三种基本阅读方法。

精读是一种通过粗读、细读、反复读、一字一句地读,直到熟读成诵,烂熟于心,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从文章中提取信息的阅读方法。

指导学生精读训练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明确自学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

(2)指导学生运用工具书,寻找参考资料,以便更深入地理解文本内容。

(3)指导学生掌握阅读的步骤和方法。

(4)引导学生质疑问难,鼓励学生质疑并能合作解决。教师还可设疑,让学生通过阅读自行解疑。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