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5 11:52:26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建筑经济学论文,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第二是影响因素的多样性。结构体系的选择受到诸多条件和因素影响,除了要考虑工程造价和投资能力,还要考虑所选结构型式对建筑功能的适应性、施工条件、技术能力、施工工期、建筑材料和能源供应、建筑美学要求,包括建筑群及其环境的配合,建设场地的地形、地貌、自然灾害等等。一个合理的结构型式是通过进行多目标决策,将诸多因素统一协调而产生。而设计人员正是缺乏这种从整体(或全局)的综合经济效益出发来处理结构选型问题的观念,并由于缺乏处理模糊概念的方法和手段,不自觉地把不少本来为模糊的量忽略或当成确定性的,这使得设计变量和目标函数不能达到应有的取值范围,从而导致决策结果不是真正的最满意的。
2高层建筑结构选型的影响因素分析
2.1高层建筑结构选型不合理的情况及原因分析
2.1.1超出建筑结构设计规范中规定的适用范围高层建筑的各种结构体系有各自的适用范围,我国《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施工规程》(以下简称为《高规》)给出了各类钢筋混凝土结构房屋适用的最大高度。首先房高超规。如高规规定对位于IV类场地的建筑或不规则建筑高度应适当降低。抗震规范条文说明指出:“不规则或在IV类场地上的结构,适用高度一般降低20%左右。有框支剪力墙的结构,抗震的不利因素是明显的,适用高度一般降低20%~30%”。有的不规则高层建筑高度未按要求降低。其次是剪力墙间距超规主要体现为框剪结构中超过高规中关于剪力墙间距的规定和在有框支墙的现浇剪力墙结构中,落地剪力墙间距超过《高规》规定。超过的原因主要是为满足建设方对大空间的要求。
2.1.2选用建筑设计规范中没有的结构体系近年来,由于建筑功能、建筑艺术以及城市规划的需要,高层建筑不仅在层数、高度上迅速增长,而且结构体系日益复杂多变,很多高层建筑的高度已处于《高规》适用范围之外。这些非常规结构往往没有先例可依循,理论和实验依据不够,设计人员在没有充分计算、试验、论证的情况下自行“创新”出一些结构;这些结构型式本身就很可能受力不合理,更谈不上综合经济效益好。
2.1.3选用不合理的结构型式首先有的地方新建高层住宅采用重量大、刚度过大、地震反应力大、基础大、造价高、工期长、不利抗震、不便使用的小开间剪力墙结构。如新建4栋23层~25层高层住宅采用小开间剪力墙结构,两层箱形基础,结构方案不合理,造成很大浪费。其次高层建筑与裙房用后浇缝连成整体(包括基础与上部结构),一般裙房用框架结构,主楼用框剪结构或框筒结构或剪力墙结构。在用后浇缝连成整体前,高层建筑与裙房选用的结构型式均无问题,用后浇缝连成整体后则明显有剪力墙布置不均匀、不符合《高规》关于框剪结构中剪力墙最大间距的要求和剪力墙数量过少,其承担的底部弯矩小于总地震弯矩的50%等问题。
2.2影响高层建筑结构选型的因素
2.2.1结构选型必须保证结构体系的受力合理,要根据力学要求比较各种结构体系优缺点,选择出合适的几个结构体系,结合影响因素做分析、筛选。水平荷载在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起控制作用,具体到非地震区,起控制作用的水平荷载就是风荷载。在风荷载作用下,高层建筑可能出现层间位移过大,导致结构体系中的承重构件如梁、柱、墙等出现不同程度损坏;或者整个结构摆动过大。因此,在非地震区,特别是风荷载较大的地区,高层建筑结构选型应对风荷载作用引起足够重视,选择时要考虑结构体系在强度、变形方面满足要求,还要使结构在风荷载作用下产生的振动控制在人对不适感的容许限度范围之内。现有地震灾害资料及工程经验表明,在满足建筑物使用功能要求前提下,地震区高层建筑的抗震安全性与经济合理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抗震结构体系的选型是否恰当合理。而选型是根据抗震设防标准,抗震设防标准又得依据设防烈度,设防烈度又受建筑物所在场地的地质条件影响。因地震运动的随机性及复杂性,既不可能准确地划定高烈度地震可能发生的地区和范围,又不能在全国范围内普遍按照高烈度标准设防,给结构选型工作带来困难。实验表明,要合理选择抗震结构体系,使设计的结构总体方案更加创新和完美,精确的数值计算分析固然重要,但更有赖于正确运用概念设计的思想及工程经验的定性判断。所以,结构设计理论及计算手段改进也是影响结构选型的一大因素。
2.2.2经济因素对高层建筑结构选型的制约我国的“适用、经济、安全、美观”建设方针把经济放在重要地位,在结构选型决策时对不同结构体系进行经济比较具有重要性。从整体的和长远的角度利用综合经济分析方法系统地考虑结构方案的经济性。首先是不但要考虑某个结构方案付诸实施时的一次性投资费用,还应考虑其全寿命期费用;其次是除了以货币指标核算结构的建造成本外,还应从节省材料消耗和节约劳动力等各项指标来衡量。此外,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考虑,还要特别考虑资源的节约;再次是某些生产性建筑若能早日投产交付使用,可以较快地回收投资资金,更能得到较好的经济效益。从能耗面分析,我国建筑能耗约占全国总能耗的25%~30%,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建筑能耗在我国总能耗中所占比例还将增加。依据国内外统计,日常使用能耗占建筑总能耗的90%以上,因此建筑节能的重点为日常使用能耗,其中尤以采暖及空调耗能为主。从结构施工周期的缩短考虑,可以使整个建筑更早地投入使用,取得经营收入,同时还可以缩短贷款的还贷时间,减少还贷利息。因此,即使结构方案的一次投资费用较高,也可能是经济的方案。从结构全寿命周期费用角度考虑,在进行结构方案的经济分析时,考虑一次性投资费用不够全面。一幢建筑物在其整个使用寿命期内(一般为50a)会发生其它费用,如结构的一般维护、维修费用,灾后的重建费用等等,这些费用的数额较大,进行结构选型决策时也应予以考虑。
2.2.3施工水平对高层建筑结构选型的影响建筑施工的生产技术水平及生产手段对建筑结构型式有很大影响,主要表现在先进施工技术、建筑结构方案密切与施工条件相结合以及施工使用阶段阶结构受力状况三个方面。施工技术条件不具备或选用的结构方案不适应现有施工技术能力,将给工程建设带来困难。在结构选型时,有关设计人员应与施工单位人员沟通,共同磋商解决选型中出现的矛盾。另外选择结构型式时应结合施工工艺因素考虑工程的具体施工条件。同一种结构型式可以对应不同的施工工艺,而不同的施工工艺会影响材料消耗、劳动力、工期及造价等技术经济指标和结构受力状态、抗震性能、计算分析及构造措施。因此高层建筑结构选型中应对施工工艺连同其它因素加以全面综合权衡考虑。
3高层结构选型的方法
高层建筑结构选型决策受诸多确定性因素和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中有的能量化为定量指标,而有一部分要凭经验做出主观判断,因此比较分析备选方案应从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两方面进行。通常,先对备选结构方案进行定量分析,然后进行定性分析,最后两者综合起来进行整体成本分析,选出最佳方案。整体成本分析方法受到结构占用面积和结构施工工期两方面的影响。高层建筑采用钢结构或钢-混凝土混合结构的结构占用面积比采用混凝土结构的结构占用面积小,建筑的有效使用面积相对增加,在销售上就能体现出其经济效益,可以抵消一部分因采用钢结构而增加的费用。施工工期对整体成本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时间即是成本”的关系上。
二、移动教学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建设
移动学习是一种技术特征鲜明的学习方式和技术。其中,无线通信技术是解决移动学习通信的要素;软件技术是保证移动学习能够进行的必要条件;建模工具的正确选择为移动学习内容的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基于以上条件,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中“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为例,笔者主要构建在无线网络环境下微信平台与网盘相结合的移动教学系统的开发与应用。系统功能模块主要有教师与学生功能模块、提醒与讨论空间模块、资料下载模块。
1.教师与学生功能模块。
此模块主要实现方式为微信公众平台,实现动态化、公开化、形式多样化、自动回复化特点。动态化表现为每天可1-5条或更多信息,其内容可涉及教学各个方面,并且每天更新,实现时时动态,例如,“建筑工程常规做法及估算价格”,“如何做好公路工程计量”,“造价算量顺口溜”等。公开化表现为其展现的内容不仅可以是在校学生,社会上任何人如果想对此方向学习,只要加入“关注”即可接收信息,方便易懂。形式多样化表现为其内容形式可以以文字形式表示,也可以其他更具直观性的方式,如图片、视频等。自动回复化表现在学生(或读者)可以回复提示文字或数字,系统自动回复已设定好的内容解答。例如“回复数字1,查看习题1答案”,回复后即会出现答案或答案的链接网址。基于以上优点,可完全实现知识的表达与学习,但它还有一些缺点与不足。微信公众平台上的新信息没有声音提醒功能,如果有新信息时怎样提醒?如果学生有系统自动回复以外的问题怎样解答?如果要展现的教学内容过大,而在公众平台上无法上传时怎么办?针对以上问题笔者提出讨论空间和资料下载两大模块。
2.提醒与讨论空间模块。
新信息的提醒功能及学生有疑问需要教师解答或学生间的讨论功能,都可以通过此模块来实现。具体表现为在微信中建立微信群,由群主(或管理员)维持秩序,并将公众平台的信息和信息提醒同时;对群讨论问题可有针对性地进行。讨论形式亦可多样化,如文字、语音、图片、视频等。
3.资料下载模块。
当资料过大在公众平台上无法上传时,课程内容的各类学习资源,可以通过多种移动学习模式来实现。在该模块中,学生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和系统进行交互。一种是通过移动终端进行移动学习,一种是通过连接互联网的计算机或笔记本等进行在线学习。例如,建筑工程技术课程的核心内容、最新规范等,我们将提供文档、PDF文件、课程录音、课程录像等多种媒体格式、适合多种移动终端的学习资源,满足学习者不同的学习需求和学习习惯。可以在微信公众平台上给出链接,学习者通过链接下载到自己的移动终端上,手机、电脑、iPad等均可,当他们在教室外面、公共汽车等地方时,都可以通过移动终端来浏览这些教学文档、图片序列、音视频教程等,充分享受移动学习的便捷与方便,而且不需要承担高昂的移动通信费用。
三、应用结果
按计划在建筑工程技术学院2012级学生教学中开展教学,覆盖学生100人以上。项目最终研究成果,对移动教学的应用和开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1.实施前
学生对移动学习了解很少,但他们愿意参与这种学习方式。
2.在整个实施过程中
学生更多喜欢的移动学习途径是通过下载学习文档到手机、电脑上进行学习,而且音/视频资源、图片更受欢迎。
3.实施后
学生对移动学习的学习效果普遍认可,大多数学生认为移动学习是课堂教学有益的补充,87%的学生认为移动学习帮助他们获得了更好的成绩。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学习者对移动学习还是很好奇,对其形式的追求要高于内涵,因此,移动学习方式更好地激发了学习者学习的积极性。二是学生可以通过微信公众获得更加丰富的学习内容,可以获得课堂以外的知识更加深刻地理解课程知识。三是学生在群内讨论非常积极,可利用闲散时间,随时随地,随需学习,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
二、人—环境的互动:面向建筑设计专业的环境心理学课程
建筑环境心理学面对的环境以建成环境为主,在Stokols教授的人—环境交互作用模型表中,其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认知层面的解释模型和行为层面的操作模型。结合上述对心理学研究内容的分析,建筑环境心理学研究大致分为三个层面:(1)认知层面:探讨个体的基础心理活动与建筑环境的关系,研究内容为建筑环境的色彩、光线、材质、形体等对视觉、听觉和嗅觉等感知通道所带来的心理体验。(2)意识层面:探讨人的高级心理活动(如人的价值观、世界观、审美观)与建筑环境的关系,主要研究个体在不同价值观、世界观和审美观的影响下对建筑环境的理解和追求。(3)行为层面:探讨人的行为与建筑环境的关系,研究交往尺度和习惯行为方式与建筑环境的领域感、私密性等,并结合人体工程学探讨建筑环境的舒适性。依据以上三个层面,笔者对环境心理学基本原理与建成环境设计相关的内容进行分析归类,探讨面向建筑设计的环境心理学课程教学的基本内容,并将其应用于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环境心理学课程教学实践中。虽然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虚拟环境同样是环境心理学的重要研究范畴,但是本文仅以建筑设计专业为研究对象,探讨范围仅限建成环境部分。从表2可以看到,认知、情绪和意志等心理过程是认知和解释世界时所有个体都遵循的共同性过程,其中环境知觉和环境认知是环境心理学领域的基础研究。主要关注的问题有:个体面对环境时在知觉层面、认知层面和情感层面的心理过程;基本的空间认知(如空间客体的知觉)与宏观的空间认知;认知地图与认知图式等相近的概念,了解这些概念能够帮助建筑学专业学生从本质上理解设计基础中,关于形状、形态、形式等与人类个体知觉和认知的关系。空间认知的基本理论则对空间设计的原则和方法有较多启示作用。关于人格与环境的研究则关注特定个体在解释环境过程中的独特组织结构和表达。学者坎特认为环境心理学中的人格研究至少有两个主要方面:一是环境倾向的概念和测量;二是利用已有的人格测验来预测人们对物理环境的使用和改变以及环境对人的影响。毕生发展的概念能够引导建筑学专业学生关注环境使用者所处的人生发展阶段对建筑空间、环境的不同需求,这是设计的依据和灵感来源。而社会心理学的内容,关注的是空间使用者之间的互动,这种互动关系引发不同交往情境下人们对不同空间形式的需求,以及不同的空间对其使用者行为方式的影响。
三、北京工业大学建筑环境心理学课程实践
(一)建筑环境心理学课程
1.课程大纲北京工业大学环境心理学课程为专业选修课,设置在大学三年级第一学期,课时为16学时,授课对象为建筑学专业的本科生。通过对国内主要建筑类院校相关课程设置的调研发现,开设环境心理学课程的学校虽不在少数,但是其课程设计大多参照目前常见的环境心理学课程教材,缺乏深入思考以及与专业实践的结合。笔者多年从事环境心理学课程教学,积累了一些建筑设计课程教学实践经验,也有一些实践思考。本文从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出发,结合授课对象的专业特色,寻找二者之间的深层逻辑关联,并尝试构建和完善适合建筑设计专业的环境心理学课程教学体系———北京工业大学建筑环境心理学课程体系。上述针对心理学原则及其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可能涉及的相关内容的分析,成为北京工业大学建筑环境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设置的理论依据。在教学实践中,从认知、情感、个性、社会性等方面,把与建筑设计专业联系紧密的环境心理学内容分成若干主题明确的教学内容模块,同时结合授课对象专业知识水平的差异。建筑环境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从环境使用者和环境设计者两个不同角度进行教学内容设计。首先,对环境使用者而言,从共性的心理过程、独特的个性心理和社会的个体互动三个方面,介绍环境心理学以及它和建筑设计的关联,并针对社会物理环境中与建筑设计专业紧密相关的建成环境部分,从城市、社区、单体建筑三个不同层面应用环境心理学相关理论进行设计指导原则的讲解和讨论。其次,对环境设计者而言,如何发挥创造力潜能,形成良好的设计思维,在设计过程中与相关各方密切合作、良好沟通、说服他人,以执行自己的设计意见和设计想法,这些都是建筑学专业学生应重视并掌握的能力。因此将其作为一个单独的主题列入教学计划做简要介绍。2.课程作业环境心理学本身就是一个以具体问题为导向的学科,因此,环境心理学课程作业设计亦遵循问题导向的原则,以人—环境的交互作用为主要研究对象,作业内容与教学大纲基本同步。根据作业难易程度分为小组完成和个人完成两类,学生可以根据教师给出的具体作业指导书,从下述题目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2-3个课题进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