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18 16:32:24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古代文化常识梳理,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高考对文化常识题的考查是社会选择的结果。高考初创与探索时期(1952-1965年)以作家作品常识为主,文体知识(1956年)和表达方式(1957年)各出现一次。恢复高考后,自1981年始,文学常识题再次被纳入高考考查内容,1983年改“文学常识”题为“语文常识”题,考查内容愈加丰富,包括默写、文体常识、作家作品常识、古代文化常识、汉字构字知识和文体知识。
到2001年止,历年高考都以文学常识的考查为主。其中有几年涉及古代文化常识,如1992年考查对“太行山、江表、关西和百越”四个地理名词解释的正误辨析,1993年要求考生判断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这首诗的传统节令,1994年考的是传统礼貌称谓“令和家”的正确使用,1995年又是考古代人物称谓“名和字”的解说,这四年连续考查某一文化现象,而1998年则同时涉及古代的教育科举、职官沿革和纪年纪时等文化现象,真题如下: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九品中正制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一种官吏选拔制度。
B.国子监的掌管人员为祭酒、司业,进国子监读书的统称为监生。
C.“六部”中吏部主管的事有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及科举取士。
D.天干和地支循环相配得60组,古代既可用来纪年,也可用来纪日。
此题考查的的文化常识较以前有很大变化,因没有上下文可供参考,难度较大,但不能不说这是对古代文化常识考查的一大亮点。
遗憾的是,1998年后的几年又只是考查文学常识而不见文化常识题了,而且2002年以后直到2013年全国卷乃至各省市高考试卷基本上都没有出现对文学文化常识的直接考查。
二、古代文化常识命题特点
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4年全国大纲卷终于有了古代文化常识的身影,2015年和2016年的新课标卷继续出现。较以前不同的是此题放在了文言文中,需要结合具体语境解读,而非像1998年的单独命题,这就要求学生既要有相关的文化常识的积淀,又要能结合给定的文言文作出正确的判断。综观这三年的命题,大致呈现以下特点:
1.考查形式固定不变
古代文化常识题都是放在文言文中考查,该文言文都选自《二十四史》,如《新唐书・韦凑传》(2014全国卷)、《宋史・孙傅传》(2015课标Ⅰ)、《北史・来护儿传》(2015课标Ⅱ)、《宋史・曾公亮传》(2016课标Ⅰ)、《明史・陈登云传》(2016课标Ⅱ)、《明史・傅传》(2016课标Ⅲ),所选材料都是正面历史人物的传记文章,篇幅在700字以内。四个选项的词语都出自该文言文,以客观题的形式出现,位于三道客观题的第二题,要求判断错误选项,分值三分,题干措辞没有变化,是“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2.考查内容稳中有变如表
(1)三年的古代文化常识题都考了职官沿革这一内容。(2)对姓氏称谓的考查频率较高。
(3)古代典章制度多有涉及。(4)另外还考了文化典籍名词。
3.考查范围广而有据
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包括天文地理、历法乐律、典章制度、职官沿革、文化典籍、行政区划、教育科举、宫室建筑、礼仪习俗、姓氏称谓、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名目繁多,而且由于年代久远,社会变迁,很多历史事物已难于理解,这对广大考生来说的确是一道难于逾越的沟坎。不过高考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查虽然很广,但是还是有据可循的,@连续三年的六套真题的考查点基本上和教材都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1)见于教材课文的
故事(2014年):“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六国论》);
名/字、谥号(2015年):必修五“梳理探究・古代文化常识・姓名字号”;
两京(2016年):“衡乃拟班固《两都赋》作《二京赋》”(《张衡传》);
教坊(2016年):“名属教坊第一部”(《琵琶行》);
有司(2016年):“召有司案图”(《廉颇蔺相如列传》),“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出师表》);
陛下(2016年):“且陛下春秋高,法令无常”(《苏武传》)。
(2)见于教材注释的
春秋(2014年):《烛之武退秦师》注释①,“《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它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的顺序”;
嗣位(2015年):《虞美人》注释①:李煜,字重光,南唐中主李Z之子,公元961年嗣位,史称南唐后主;
兵部(2015年)/礼部(2016年)/吏部(2016年):《狱中杂记》中有“余在刑部狱”,注释为:刑部,六部(吏、户、礼、兵、刑、工)之一,掌管全国刑法、狱讼之事,是清代最高司法机关;
太子(2015年):《陈情表》中有“当侍东宫”,注释为:东宫,指太子,因太子居东宫。
(3)跟教材内容有联系的
解褐(2014年):《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乃使其从者衣褐”句,注释为:穿着粗布衣服,意思是化装成百姓。按:“解褐”指脱去平民穿着的粗布衣服,换上官员服饰,比喻开始进入仕途;
南面(2014年):《鸿门宴》中有“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按:按古代礼仪,宾主之间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为侍坐,故项王座次最尊,张良座次最卑。又古代以坐北朝南为尊位,故帝王诸侯见群臣,或卿大夫见僚属,皆面向南而坐,所以“南面”用以指居帝王或诸侯、卿大夫之位;
诣阙(2015年):《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有“城阙辅三秦”,《水调歌头》中有“不知天上宫阙”,《满江红》中有“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按:“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庙号(2015年):《过秦论》中有“一夫作难而七庙隳”,《伶官传序》中有“入于太庙,还矢先王”。注释为:七庙,天子的宗庙;太庙,帝王的祖庙。按:“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钦宗,庄宗;
登进士第(2015年):《师说》注释①言韩愈“25岁中进士”,《书愤》注释①言陆游在“宋孝宗时赐进士出身”。按:登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
致仕(2016年)/移疾(2016年):《张衡传》中有“上书乞骸骨”,注释为:封建社会,大臣年老了请求辞职为“乞骸骨”。按:“致仕”指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
中宫(2016年):《长恨歌》中有“六宫粉黛无颜色”“后宫佳丽三千人”“西宫南苑多秋草”。按:“六宫”指古代皇后的寝宫,正寝一,燕寝五,合为六宫。“后宫”指天子或诸侯的宫室,此处当为“後宫”,指妃嫔所居的宫殿。“西宫”指离宫,别宫。“中宫”指皇后居住之处,因以借指皇后;
契丹(2016年):高适《燕歌行》中有“汉家烟尘在东北”,注释为:“东北”是指开元十年至天宝初,唐与东北奚、契丹的战争持续不断。按:“契丹”是古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与中原常发生争端;
首相(2106年):《论语・侍坐篇》中有“愿为小相焉”,注释为:相,诸侯祭祀或会盟、朝见天子时,替国君主持赞礼和司仪的官。相分卿、大夫、士三个等级,小相是最低的士这一级。《张衡传》中有“出为河间相”,注释为:相,汉朝王国的相,职权相当于郡的太守。《蜀相》中有“丞相祠堂何处寻”,丞相,古代辅佐君主的最高行政长官。按:首相,谓宰相中居首位者;
建储(2016年):《陈情表》中有“当侍东宫”,注释为:东宫,指太子,因太子居东宫。按: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的儿子中被预定继承君位的人。周时天子及诸侯之嫡长子,或称太子,或称世子。秦因之。汉天子号皇帝,故其嫡子称皇太子。金元时,皇帝之庶子亦称太子,如金有四太子兀术。明以后皇帝之嫡子称皇太子,亲王之嫡子称世子。因为太子是被皇帝封为储君的儿子,所以建储就是立皇太子。如宋苏轼《范景仁墓志铭》:“公在仁宗朝,首开建储之议。”
三、古代文化常识备考策略
由上文分析可知,近三年高考文化常识题的考查点基本来自所学文本,有的来源于课文,如“有司”;有的来源于注释,如“太子”;有的跟教材某知识点密切相关,如“南面”。考生们若要取得古代文化常识题质的飞跃,则需立足文本,夯实基础,适当拓展,由点及面,联系现实,深化认识。
首先,要精益求精,深挖内涵。例如,“陛下”一词在必修一《荆轲刺秦王》中就已经出现,荆轲携秦武阳来到秦国,“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书中注释为:“陛,殿前台阶。”那么“陛下”则是帝王宫殿的台阶之下。汉蔡邕在《独断》中作如下解释:“汉天子正号曰皇帝,自称曰朕,臣民称之曰陛下……陛下者,陛,阶也,所由升堂也。天子必有近臣执兵陈于阶侧,以戒不虞。谓之陛下者,群臣与天子言,不敢指斥天子,故呼在陛下者而告之,因卑达尊之意也。”可见“陛下”是对帝王的尊称。此词又见必修四《苏武传》,“且陛下春秋高,法令无常。”此虽为李陵的劝降之词,对朝廷的不满之意,但“陛下”的称呼则流露出自己仍为大汉之臣,且对大汉帝王之忠诚,不言而喻。
其次,要勾连相关,比较归纳。某一文化常识的出现往往不是单一孤立的,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一定要学会比较归纳,勾连相关知识点,形成一知识网络。必修五的古代文化常识部分就天文地理、纪年纪时、姓名字号和礼仪制度等方面作了一些探究梳理,给我们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但是中国古代文化浩如烟海,皓首穷经亦只能见其冰山一角。虽然如此,我们在梳理探究某一文化现象的时候,还是要尽量尽可能多的掌握,知其一一定要知其二。比如教材中抛出这样的问题,“河内、河外、河东、河西、河南、河北,要分清楚是指黄河流域的那个地区”(见必修五“古代文化常识・天文地理”),我们就一定要明确:“河内”,古代指黄河以北的地区;“河外”,春秋晋人指河西与河南地区;“河东”,黄河流经山西省境,自北而南,故指山西省境内黄河以东的地区;“河西”,春秋、战国时指今山西、陕西两省间黄河南段之西;“河南”,指黄河以南地区,具体所指范围广狭有异,秦汉时代称今河套以南地区;“河北”,泛指黄河以北的地区。这样“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必修一《鸿门宴》),以及“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中的相关概念就迎刃而解了。
第三,要温故知新,联系实际。必修二《游褒禅山记》中,有“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句,此处“华山之阳”是指华山的南面,因为古人以“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可是如此记忆,有些学生反而容易混淆,这时最好的做法就是唤起学生的回忆,以故记新。学生初中学过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中有“衡阳雁去无留意”,此处“衡阳”就是衡山之南。又《愚公移山》中,一开篇就有“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此处“河阳之北”即黄河北岸的北边;该文结尾处是“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此处的“汉之阴”,即汉水的南岸。水之阴阳就是水之南北,一目了然。其实今天我国很多地名都与此文化现象有关,如湖南的衡阳市(衡山之南),陕西的华阴市(华山之北),无锡的江阴市(长江之南),武汉的汉阳区(汉水之北)等。如果学生能够将书本所学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则难者亦易矣。
参考文献:
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教师教学用书》中对其的解释是:“梳理”,就是对过去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地整理,是一种重新学习的过程。通过梳理,学生对知识有了新的认识和体验,从中掌握规律性的东西。而对于“探究”只是强调探究并非要学生搞什么发明创造,而是重在培养学生探究的意识和精神,以及富有敢于怀疑,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是一种重视学生自主性、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笔者认为“梳理”是对过去学过的零散的知识进行整理,使学过的知识更好地保存在自己的头脑里更好地去运用,“探究”是在整理过程中形成独立的学习方式、行为能力。
二、“梳理探究”的重要性
“梳理探究”共有15个专题,每册安排3个专题。这15个专题分别是优美的汉字、奇妙的对联、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成语:中华文化的微观景观、修辞无处不在、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交际中语言运用、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语文学习的自我评价、逻辑和语文学习、走近文学大师、影视文化、文言词语和句式、古代文化常识和有趣的语言翻译。这些专题与学生学习的知识能力,文化修养有着密切的关系,且与实际生活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加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吸引力,让学生喜欢上语文学习,爱上语文学习。笔者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具体论述“梳理探究”的重要性。
(一)知识能力方面
“梳理探究”蕴含了丰富的知识,对提升学生文化修养,对培养语文知识的理解力有重要的作用。文言文向来是学生最不喜欢学的一种文体,究其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与学生不理解文言词语、文言句式有关。必修五“梳理探究”的第一节“文言词语和句式”正好弥补了学生在这方面的不足。学生通过之前的学习已经有了一些分散的零乱的文言文知识,通过这节文言词语(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的梳理学习,可以使学生分散的、不成系统的知识形成一个系统,这对文言文的学习无疑是有很大的作用的。 而下一节的“古代文化常识”的学习可以丰富学生的古代文化知识,提高文言文的理解能力。为了便于学生的学习理解,课文中列举了大量的例子,这些例子是学生之前学过的文言文,经过学习,学生知道了字词的含义也懂了文言文的语法规律和古代的文化背景知识,文言文对学生来说也就不会那么难学那么不受欢迎了。
(二)过程与方法方面
“梳理与探究”每一个专题下面知识的传授都是有一定逻辑步骤的,对培养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过程有推动作用。如必修一的“优美的汉字”,先是介绍汉字的起源,其次是汉字的形体,再次是汉字的构成,最后是汉字文化。对于汉字学生早已熟悉,但这样有系统有逻辑地讲授分析之前并没有过,这个过程可以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其中。让学生自己找一个或者几个汉字,看它的起源、形体、构成和它本身的文化,把课堂交给学生,真正地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渐形成,也就随之找到了学习的方法了。
(三)情感与态度方面
孔夫子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个学生如果很喜欢语文,那么他的文学素养、学习成绩不会差。如何让学生喜欢上语文,“梳理探究”就是一个很好的契机。“梳理探究”不像“阅读鉴赏”中的名家名篇有时与读者、学生有些距离,它离学生很近,并且有些就是我们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如必修一的“奇妙的对联”、“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必修二的“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这些与学生的生活联系很密切,可以激发起学生的兴趣,从而更加的热爱语文,热爱我们的民族文化。
就以必修二的“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为例,它包括三个部分,分别是姓氏源流、年节风俗和民族探源。高中生在保持好奇心的基础上还有探究的能力,学生会好奇自己姓氏的来源,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己独立地完成对自己姓氏来源的探究。风俗节日更是学生喜欢的,但他们也许并不知道为什么有这样的节日,为什么有这样的风俗。通过探究,学生会发现原来我们的节日是有历史渊源的,原来我们的语文不只有深刻眼光视角的名家名篇,还有这样丰富而有趣味的知识。
(四)考试成绩方面
无论怎样改革,高考始终作为一根指挥棒在无形地指导着我们日常的教学内容,目前我们仍无法摆脱高考考什么,我们就教什么的状态,但我更想说的是如果你有知识、有能力还担心高考吗?并且高考除了古诗文背诵已经很少直接考书上的知识。现在高考更重视的是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笔者查阅了辽宁省2010年-2014年的高考语文试卷,发现除了上文提到的古诗文背诵,没有一道题是在语文教材中能找到确切答案的。而“梳理探究”这15个专题就是在提升学生方方面面的能力。通过必修五的“文言词语和句式”、“古代文化常识”的梳理,学生在文言文知识能力方面会有很大的提升,这对高考第二大题古诗文阅读的帮助与提高是毋庸置疑的,这一大题的分数高达36分。“梳理探究”对学生成绩的提高不仅仅就在古诗文阅读方面,更在其他的方方面面,比如阅读、写作等等。这些提升不仅提高的是学生的知识更是学生的能力。
三、如何指导“梳理探究”
“梳理探究”有许多的优点,但如何在课时安排有限的情况下来对他进行指导?依照现在语文课时的情况,把“梳理探究”全安排到课时计划当中是不现实的,更是不可能的,在这里,笔者仅谈一下个人的看法。
(一)打破每册书的界限
“梳理探究”这15个专题分布在五册必修教材中,教师指导的时候可以不按每册书依次来讲解,把一些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独立完成的结合到一起,安排一个课时来探讨多个板块。如必修一的“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必修二的“成语:中华文化的微观景观”、“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必修三的“交际中语言运用”等等,可以进行整合。
(二)善于取舍
在“阅读鉴赏”中标出了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我们在“梳理探究”中可以参考这一点,并不是所有的都要讲解,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喜好进行选择,不仅是版块间的选择更可以是一个版块中各个部分的选择。
(三)与“阅读鉴赏”相结合
“梳理探究”是对原先学过知识的梳理,我们可以在最初学课文的时候就把“梳理探究”加进去,例如教材中有大量的文言文课文,我们完全可以在讲授文言文课文的时候把必修五的文言词语和句式、古代文化常识加到其中去,既便于学生理解又增加了系统性、逻辑性和趣味性,还减少了日后课时的安排。
(四)激发学生兴趣
《新大纲》更注重体现语文学科的基础性和综合性,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
1.能力目标设计学科化,注重考查更高层级的思维能力,如鉴赏评价能力。
2.适度增加阅读量,考查信息时代和高校人才选拔要求的快速阅读能力和信息筛选处理能力。
3.《新大纲》取消选考模式,将“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均作为必考内容。
4.在“古诗文阅读”部分增加“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查内容。
5.名言名句默写,必背篇目由原来的64篇拟调整为75篇。
二、高考语文试题变化预测
1.高考语文考试时间、试题总分不变。但原来的试题结构、题型和赋分会有较大变化,预测:现代文阅读35分,古诗文阅读35分,语言应用20分,作文60分,总分仍为150分。
2.总体上选择题型会增加,主观题减少。增加考试的区分度,考生的分差将会进一步拉大。
3.阅读量增加,阅读文体增多,备考范围也将随之扩大。2017年后变化最大的将是阅读。
4.试卷整体难度将保持稳定,难度不会因为增加阅读而降低,试卷文字量会增多,留给考生思考的时间将很紧,试题将会着力考查学生在快速阅读背景下的信心筛选、整合归纳,综合表达等语文核心素养。
5.诗歌鉴赏极可能变为一道选择(五选二),一道主观题。理解性的、诗歌表面的内容分析放在选择题里考,提高主观题的含金量。诗歌鉴赏今后将会注重考查鉴赏评价能力。
6.考题中增加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核内容,会继续像2015、2016年那样在文言文中集中考查。
7.命题选材立意突出核心价值观,立德树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高考命题的育人功能和积极导向作用,特别在现代文阅读材料,语言运用材料的选取上更加突出。
三、高中语文教学应对策略
1.教学思想上要高度重视考纲变化,有针对性地展开教学工作。高中语文教学的关键是能力为本和学科素养。应注重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而不是应试能力,要教“真语文”而不是教“高考”,应多做思维型训练而不是海量做题。
2.务必上好阅读课和写作课。坚持语文教学中阅读与表达的双轨模式。阅读教学要全面化,重点训练学生阅读习惯,要训练阅读的速度和质量,使学生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将五种文本阅读完毕,根据题干要求筛选和整合各类文本信息,并学会鉴赏和评价。表达要改变以往只重阅读课而轻写作课的严重教学弊端,注重写作教学,从研究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要求出发,就立意、选材、结构、语言、主旨、技法等方面进行循序渐进式训练,让学生逐步掌握对材料的思考、辨析能力,并从材料中去感悟自己擅长写的一个点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进行写作,展现自己对生活的认知与思考。
3.重视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梳理。梳理教材,巩固古代诗文知识。重点的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等知识点要全面归纳梳理;要特别重视在文言阅读语境中理解、积累古代文化常识,切忌太难太偏。
4.扩大必修和选修教学范围,优化教法。要将选修中《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和《中国现代小说学欣赏》等选修教材纳入教学范畴,重视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扩大学生阅读量,训练学生快速阅读和归纳能力。同r要注意对教材的取舍,切不可求全责备,力量平铺。优化教法,不必拘泥于范文的精讲和训练,要注重培养学生多读书的习惯和较好的阅读与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