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古代传统服饰文化

古代传统服饰文化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0-07 15:40:55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古代传统服饰文化,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古代传统服饰文化

篇1

在人类服饰这一斑斓的史书中,中国服饰是绚丽夺目的一章。尽管自近代以来,中国也无例外地受到西方服饰的冲击,但中国拥有过的“衣冠王国”的盛誉是不容贬损的。中西方服饰文化之间的差别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对中西方服饰文化的研究,一方面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继承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学习其他民族的优点;另一方面有助于我们更加主动地把握21世纪的国际时尚文化。

一、中西方女装造型相类似的历史阶段

在世界服饰文化宝库中,中国传统女装造型独树一帜,显示出鲜明的民族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春秋战国时期,深衣脱颖而出。深衣是上衣下裳连成一体的长衣服。后来逐渐演变成礼服,在春秋战国及至汉代都极为昌盛,对后世的服装造型也有着深远影响。

连体式女装的发展是在汉代,主要的样式是袍。袍是在深衣的基础上发展的,袍的发展和演变使这一时期的连体式女装更加适应人们的生活和审美需要。

但汉代以后就出现了衫,它是大唐盛世封建文化发展到鼎盛时的样式。从衫的造型上,我们不难看出一个国势强大而文化深厚的民族所体现出来的雍容华贵和自信开放的气度。

两宋时期与衫并存的另一种服装叫“背子”,整体造型修长、简洁,但却是中国传统女装中最能体现女性美的服装样式之一。

而西方的服装发展早期受到北非的古埃及和西亚的美索不达米亚这种古代东方文化的影响,后来又经历了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发展,最后落脚到西欧各国。因此,我们研究西方服装造型要从古埃及说起。

古埃及妇女的正式服装是丘尼克。这是一种从胸到脚踝的桶形紧身衣,形式种类较多,并且具有较强的时代感。

而古罗马的服装文化受希腊的影响很大,其女装造型也呈现出一种宽松、简朴而又重视衣裳美的美学特征。但与希腊相比,罗马又是最有秩序的阶级社会,这一点与中国的冠服制度有相似之处。

到了公元5世纪左右,一些富有基督教色彩的服饰在亚得里亚海沿岸地区的罗马市民中得到普及,被称为“达尔玛提卡”。它也暗示了服装渐渐脱离了古代,开始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

中、西方女装造型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了女装造型的社会学意义,也可以说以服装反映了穿戴者的社会地位。

到底是什么原因使相隔如此遥远的古代中西方人们在女装造型上表现得如此相似呢?

在中、西方女装造型成型的漫长过程中,物质材料的限制、实用功能的思考固然是重要的,但我们要更加关注的是宗教、哲学和审美心理等方面的原因。但由于文化形态不同、出发点不同,所以公元前13世纪以前,中西方女装造型仍有明显的区别。在造型上,中国女装采用前开型、围裹式右衽;而西方女装一般采用贯头型的服装样。

总之,公元13世纪以前,中西方女装造型尽管有一些不同,总体上看来其造型是比较相似的,但这种相似并不仅仅是通过交流实现的,都存在着自己民族的本来面貌。

二、中西方女装造型的分道扬镳

公元13世纪至19世纪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渐走向衰败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中国女装继续沿着宽松离体的造型方式发展,并且逐渐趋于华丽和繁琐。

在这一时期,宽衣文化中连体式女装得到了巩固,在元、明、清三代都有各自代表性的女装造型。

元代是以蒙古族为主要政权,元代蒙古族妇女服装以袍服为主。贵族妇女袍式宽松,袖身肥但袖口收窄,其构成与汉族服饰相似。

而明代服饰是华夏服饰艺术的典范,明代自建立以后,废去了元朝服制,并根据汉族人民的习惯、冠服制度,重新得以确立和发展。

清代是由满族建立的一个封建王朝,也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服装造型也具有满族特色。其中最有影响的是八旗女子所穿的长袍,也正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旗袍”的真正祖先。

就在中国连体式女装造型继续发展的同时,西方女装造型开始发生转变。随着西方人文主义哲学和审美观的确立,西方连体式女装渐渐形成了强调人体曲线的主体造型,这种造型从此成了西方服饰文化中女装的主体造型。

公元13世纪到15世纪是西方窄衣文化形成时期,这一时期也正是欧洲历史上的“哥特式时代”。

这一时期的女装仍以宽松的筒形为主,但在女装造型中收腰的合体意识得到了进一步的确定。特别是方法上有了新的突破。也就是在这时,中国和西方在服装的构成观念和构成方式上彻底分道扬镳了。也可以说,无论从古代到近代,还是从东方到西方,衣服构成上的分水岭就在这一时期产生了。

进入16世纪以后,女子服装造型由上半身胸口的袒露和紧身胸衣的使用,与下半身膨大的裙子形成对比,呈上轻下重的正三角形,是一种安定的静态造型。这与绘画中构图的稳定性相通。因此成为以后好几个世纪西言女装造型的基本形态。

综上所述,公元13世纪至19世纪中西方女装造型走了两条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却又有极其相似的地方。

由于这一时期的中西方基本上都处于封建社会或早期的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差别仍然存在。无论中国,还是西方,女装造型都明确地呈现出社会的阶级性。

与此同时,西方随着资本主义势力的扩张,中国文化也曾对西欧资产阶级和贵族提供了十分新鲜的营养,涉及当时的室内装饰、家具、陶瓷、织物、服饰以及绘画等诸多领域。这正体现了服装造型不仅仅是单一的学科,它与姐妹艺术是相通融的。

我们在研究古代中西方女装造型的过程中,可以看出传统的中国女装造型属于直线裁剪,平面创造的宽衣文化;而西方的女装造型经历了先宽衣后窄衣的发展过程,基本上属于曲线裁剪,立体造型的窄衣文化。这两种女装造型的不同主要源于中西方不同哲学和美学观念。只有通过研究比较,深刻了解中西方服饰文化的特点,探讨中西方服饰文化的内在精神和外在表现形式,才能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和把握世界服饰文化现象的发展趋势,才能帮助中国的设计师面对时展的需要。

莱维・斯特劳斯曾说:“每一个文化都是与其他文化交流以滋养。但它应该在交流中加以某种抵抗。如果没有这种抵抗,那么很快也就不再有任何属于它自己的东西可以拿去交流了。”世界各民族文化都是人类共同拥有的宝贵遗产。无论是中国的、西方的、历史久远的或是正在形成的,抑或是新兴的或是正要流行的,只要我们深入不断发展创新,不断地更新自己的思想观念,就能重新树立适应时展要求的、属于中国传统韵意的中国服饰文化。

我相信,中国的服饰文化沿着这条路走下去一定能在国际时装舞台上大放光彩。

参考文献:

[1]周锡保.中国古代服装史[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09.

篇2

    要全面理解民族文化的内涵,就必须先从解读“文化”的含义入手。从汉语的角度来看,我国《周易》曾载:“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天文,是指天道,即自然规律;人文则是指人伦社会规范,即指“以文教化”。后来,“文化”一词一般是指“以文教化”。从西方语言的系统来看,“文化”一词,最早源于拉丁文“Cultura”,意指耕作、培育、教育等。其实,“文化”的实质性含义应是“人类化”。这是随着19世纪中叶民族学和人类学的发展而逐步明确的。其代表人物就是英国人类学家泰勒(E·B·Tylor),他于1871年曾对“文化”一词作过这样的表述:“文化就其广泛的民族意义来说,是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任何其他能力的和习惯的复合体。”这里,他首次把文化与民族联系在一起。由此可以看出民族文化的发端。

    可以说,文化是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与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是一个民族的整个生活方式,它包括了人类通过学习获得的法律、文字、艺术、语言及其创造和传承的信仰、价值、道德、风尚等。

    当然,文化就其概念而言,还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包含了人类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包括了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

    关于广义的文化结构,可以进行多种分类,譬如把文化分成物质的和精神的两个方面,即二元结构说;有将其分为物态文化、关系文化与心态文化的三元结构说;也有将其分为智能文化、物质文化、规范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四元结构说等。

    单讲三元结构说吧。物态文化,亦称物质文化,它是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物态文化的内容较多,包括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建筑文化、园林文化、日用器物文化、舟车交通文化等。它反映了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程度。

    关系文化,包括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两个方面。所谓制度文化,是指人类在其社会实践及社会生活中所组建的各种社会规范构成的文化层,包括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经济制度、婚姻制度、家庭制度等。所谓行为文化,是指人类在人际交往中以礼仪、风俗、习惯等形态出现的行为方式。因此,行为文化更多地活跃在各种社会风尚间,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

    心态文化,即精神文化或社会意识,包括人们的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它是由人类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以及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等主体因素构成的心态文化,是文化的核心部分。

    狭义的文化,则专指知识和信仰的有组织的系统。它是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是精神文化的总和。实际上,它也属于心态文化的范围。当然,人们通常所讲的文化,一般都是指狭义的文化,亦即单指人类的精神文化。

    需要指出的是,人类社会目前对于文化的认识和对文化概念的表述,还没有一个公认的标准,仍然处在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之中。

    文化是民族的重要特征,是一个民族的人们长期共同生产生活的产物,是维系一个民族生存、发展和延续的重要因素。

    一个民族的文化,是该民族智慧的结晶,体现了该民族的精神,是构成该民族的重要标志。文化对民族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了解一个民族,就要首先了解这个民族的文化;尊重一个民族,也应当首先尊重这个民族的文化;发展一个民族,更要发展这个民族的文化。

    二、民族文化必须与企业文化相结合

    在物质文化生产中,民族文化必须与企业文化相结合,才能创出企业文化的品牌,才能显示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才能展现企业文化的生机和活力。

    中国企业文化必须突出民族文化之特色,这是毋庸置疑的。[1]

    就以民族服饰文化来讲,人们早期的服饰文化先后经历了文身(纹面)、草裙及遮羞物、兽皮及披风、批毡与贯头衣、交领(或称大领)衣、大襟衣等演变过程。现在,服饰加工已成为企业文化中最富有文化韵味的一种企业。因为人们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对服饰文化的审美要求也越来越高,而审美要求的核心实际上是对文化的品味。

    (一)民族服饰具有族徽作用

    服饰文化本身就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如传统服饰的族徽作用。这种族徽的作用,已超出了服饰本身的御寒、护身及其审美功能,是一种与民族心理素质密切相联的特殊功能。民族服饰对于群体的作用,很重要的一条是凝聚其族人的精神,吸引其族人心理的向心力,以形成其民族集团的团结、统一、秩序,增强其集体为生存而拼搏的战斗力。也就是说,民族传统服饰的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功能,就在于它对于族人的凝聚力,这就是我们所讲的族徽的作用。任何一种传统的民族服饰,都是一种标志,对外用以区别于其他民族;而在本民族内部,则是相互体认的旗帜,是结成整体的可视性、可观性较强的纽带。

    在我国各民族中,传统服饰的族徽作用是非常突出的,它往往通过不同的服饰款式、五花八门的头饰与首饰、装饰工艺或各种典型的花纹图案等表现出来。各具特色的传统服饰早已同各自的民族形象融为一体,成为一个民族的重要的形象特征。甚至可以说,民族服饰是各民族穿在身上的名片。如蒙古族的蒙古袍与蒙古靴,满族的旗袍、大头翅与高底鞋,朝鲜族的交领短衣和长裙,鄂温克族与鄂伦春族的狍皮衣,赫哲族的鱼皮衣,维吾尔族的袷袢与绣花帽,回族的白帽,哈萨克族的白色男毡帽与缀羽毛的女帽,苗族的交领绣花衣、百褶裙与花披肩,彝族的批毡、披衫与宽脚裤,藏族的藏袍与氆氇围腰,纳西族的“披星戴月”披肩,景颇族的织花长筒裙,黎族的对襟长衣、织锦筒裙,傈僳族的珍珠帽等等,都成了各民族的鲜明标志。尽管随着时代的变迁,各民族的典型服饰已经有所改变或正在改变,但传统的东西已经给人们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已经为人们所认同。所以,现在如果要发掘或弘扬民族服饰文化,就必须要将传统的民族服饰文化与人们的现代审美理念相结合,才能与时俱进,不断推陈出新,创出崭新的时代品牌。

    (二)民族服饰是写在民族身上的历史

    有些民族的传统服饰上所反映出来的图案往往是对历史上重大事件或重大历史变迁的一种朦胧记忆。特别是那些没有本民族文字的民族,其传统服饰上的许多图案则被称为“无字史书”。如不少苗族的传统图案就反映了苗族历史上的大迁徙。以贵州赫章、水城、威宁一带的苗族为例,他们不论男女都佩戴花披肩,披肩上或挑或织,均装饰着各种精致的几何图案。据传说,这些图案是其先民为纪念迁徙前故乡的田园、树木等而留下来的。而妇女蜡染麻布裙上段的红、黑两条花纹,则象征天地,中部三圈黄、蓝、绿色条纹,则代表黄河、长江和平原。四川南部的古蔺、叙永、筠连一带的苗族女裙上,也有黄河、长江一类的装饰纹样。这些,无疑都是古代先民在大迁徙时留在人们观念中的痕迹。在滇南哈尼族的支系叶车中,女青年均戴尖顶白巾;少女梳12条长辫;15岁前将发辫挽成一个发髻盘在头顶。这12条辫子表示古代先民在部落战争中突围时的12条路线。而头上的尖顶白巾则是当时为躲避追杀而用来遮脸的伪装物。当然,并不是所有民族的传统服饰都有类似的图案。这种典型的图案只保留在为数不多的民族之中。但是,它却能从某个方面揭示出民族服饰文化的史学价值,甚至能为民族的发展变迁提供某种佐证。

    (三)民族服饰是穿在民族身上的艺术

    传统民族服饰往往也被人们称为是穿在民族身上的工艺美术,是人类最早的装饰艺术之一。同时,它也是综合性的装饰艺术。据考古学家考证推断,北京山顶洞人就知道戴项链装饰自己了。远在五千年的新石器时期,我国远古人就有了戴手镯的习俗。目前已发现了大量新石器时代的手镯,有石、玉、陶、蚌、牙、骨等多种,还有骨及玉质指环等。河南偃师二里头还出土了四千年前的绿松石项链。可见,人类早期的装饰艺术,多半与服饰有关。人类美化世界的第一步可能首先就是从自身的装饰开始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与服饰艺术相关的工艺美术,发展成了独立的艺术门类,如刺绣、挑花、蜡染、织锦、玉雕、银器等,大都是从服饰艺术派生出来的。有些地区的剪纸,也是用绣花底样。这说明,剪纸艺术与服饰艺术也有着某种渊源关系。应该说,我国民族地区的各种传统服饰文化,给人们展示的是一个绚丽多姿、熠熠生辉的艺术世界。它也为现代艺术家、企业家们美化生活、进行艺术创作、加工、创造财富提供了丰富的艺术源泉。而现代社会的人们,也开始认识到服饰文化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值得注意的是,当今世界上越是现代化程度高的国家,越是喜爱传统的、民族的、民间的东西。所以,我国的传统民族服饰文化艺术,在国外受到了异乎寻常的欢迎和赞赏。如以苗族挑花能手王朝珍、蜡染高手杨金秀等为代表的一批中国少数民族民间艺术家的许多作品,都已走出国门,受到世界各地艺术家们的青睐。还有许多少数民族艺术家也不断到国外去传艺。

篇3

1、迫切性和重要性

中华民族服饰文化源远流长,但是在中国现代化进程逐渐加快的同时,中国各地的传统服饰却处于逐渐消亡的状态。受现代西方流行文化的影响,传统服饰在人们心目中的关注度越来越低。2005年上海博物馆举办了“周秦汉唐文明展”,组织者穿着的汉服几乎没有什么人认识,更有人误认为是日本或韩国的衣服。由于中国衣随人葬的丧俗,一些现存的传统服饰也将随老人的离去而消失。尤为严重的是,这样一件事情居然也被外国人占了先——目前世界上最好的旗袍等民国服饰博物馆居然是在加拿大(阿尔伯特博物馆)。而韩国人正在研究中国的丧服并在中国的民间服装学术会议上宣读了论文。所以,保护继承和发扬中国的服饰文化是一件十分迫切而且意义重大的事情。

2、服饰文化与服饰博物馆

服饰博物馆是服饰文化的标志,它展示的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成就。尽管古代中国没有博物馆之说,但是保存和研究文化遗产的史实却是古已有之。周代“天府”与“玉府”、汉代“天禄”与“兰台”的职能即相当于今天的文物保管部门。宋代崇尚古风更盛,且注重鉴定与编撰文物目录,这实际上已经承担了现代博物馆的一部分工作。中国正式提出博物馆概念是在1905年创办于江苏南通的“南通博物苑”中,其考证、鉴定与著录工作早已正常开展。1989年海牙《国际博物馆协会章程》有关博物馆的定义为:“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非营利的永久机构,并向大众开放。它为研究、教育、欣赏之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见证物。”从中可以提炼出三个特点:实物性、开放性和研究性。当今世界的博物馆建设呈现出两个趋势:一是增加了教育功能,实际上就是“传习”的功能:如2001年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在香港举办了《银装盛彩——中国民族服饰展览》,服装服饰博物馆在尊重和保持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保护、展示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独具特色的文化遗产中具有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二是增强了专业性或行业性的小型博物馆。所以越来越多的服装企业开始创办自己的服饰博物馆,甚至有些已经建成并不断的更新,他们立足于复兴中华民族服饰品牌走向国际的重要责任,肩负着把古代文化与现代服饰文化结合创新的历史职责。

3、措施及其局限

新形势下的服装服饰博物馆将面临新的发展,无论是何种类型的博物馆,无论它收藏的是何种类的物品,都应该清楚全球化对它们的管理方式产生的影响。

全球化时代的服装服饰博物馆应该是世界一流水平的。从软件、硬件、藏品保护,服务以及对外全方位开放等方面来看,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日本国立博物馆、中国上海博物馆都堪称世界一流。我们若要建设一流的博物馆,必须在每个环节都努力缩短与世界先进博物馆的距离,使全球化下的博物馆同国际接轨,以先进文化的姿态走向世界,进入全球化时代的先进行列。

以宁波服装博物馆为例,该馆是中国第一家服装专业博物馆,是一个以展示中国服装服饰文化和历史为主题内容的大型服装博物馆。为中国服饰文化遗产的保护做出巨大的贡献。同时,在现代化的科学展示手段和利用多媒体进行现代化教学方面,在对外宣传、充分发挥博物馆的作用等方面,也应该争取走在前列,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全球化大形势下博物馆的发展需要。具体可从以下两方面进行。

(1)我们要避免国内服装服饰博物馆“养在深闺无人知”的局面,建立网上博物馆。建设一个全面介绍服装博物馆、系统的展示丰富多彩的中国服饰文化以及多媒体展示、网上教学功能和民族文化研究交流的综合性网络平台。其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使博物馆面向世界,也使更多的人了解中国服饰文化。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