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古代土木工程特点

古代土木工程特点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0-08 10:05:10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古代土木工程特点,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古代土木工程特点

篇1

中图分类号:TB482.2文献标识码:A

引言:

砌体的结构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秦砖汉瓦和万里长城都是我们引以为豪的象征。砌体结构的材料有极强地方性,且取材容易、加工简单,砌筑工艺也易掌握,经过长时间改进与发展,形成具有地方特色传统制作方式、砌筑方法。据统计,在全国墙体材料中,以砌体为承重或非承重(填充、围护)材料大约占到85%左右,因而,砌体材料在另一方面也是我国主要墙体材料。

一、砌体介绍

多层砌体房屋是我国民用建筑中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一种类型。今后相当一段时期,虽框架,剪力墙及其他结构迅猛发展,不过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环境等现实情况,多层砌体房屋仍是多数城镇民用建筑的主要结构形式,经济不发达地区更是如此。但这类房屋建筑,因为由脆性材料粘土砖及砂浆砌筑成,若未合理抗震设计,其抗震性能一般是较差的。

(一)土木工程历史

中国土木工程历史

上古时期,中国古人类在野处穴居,为避免野兽侵袭,有巢氏(中国传说中巢居的发明者),教古人离开天然岩洞并构木为巢,居树上。古代土木工程多用土、石、木材料筑造,建造技术、艺术造型达到极高成就。如长城、赵州桥和都江堰等都是具代表性的我国古代土木工程杰作。

世界土木工程的发展历史

在欧洲,约8000年前就已开始用晒干的砖;凿琢自然石采用,大约5000~6000年前;谈到建筑中采用的砖,亦有3000年历史。世界古代伟大的建筑,以公认七大奇迹最引人注目,它们也都建于公元前600年~公元前200年,且均是石材建造,大都用于宗教、军事、航海。而且都建于当时经济科技极发达地区,这说明土木工程的发展与经济繁荣科技进步密不可分。

(二)土木工程现状

随着在19世纪中叶钢材、混凝土在土木工程中的使用,及20世纪20年代的后期预应力混凝土制造成功,造摩天大楼、大跨度建筑及跨海峡1000m以上大桥成为可能。目前,世界上最高的建筑是中国台北101大厦,总高度508m。在近代体育事业蓬勃发展,使大跨度房屋在世界各地亦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

二、震害分析

(一)震害调查 历次的震害表明,多层混合结构的房屋最易受地震破坏,1976年唐山地震,一千余栋多层砌体的房屋中,倒塌率70%~90%;1991年新疆柯坪地震,1993年云南普洱地震,多层砌体房屋破坏率达75%。其中,未设防老旧建筑比纵横墙的承重房屋破坏更急严重,平面形状不规则建筑物震害比简单体型建筑严重,节点构造的不合理,纵横墙拉结的不充分,以及整体刚度差,这些都是为地震破坏之隐患。

(二)影响震害主要因素 地震造成房屋破坏,影响因数是多方面的。由于砌体结构布置形式,结构反应及动力特性的不同,抗震性能也各不同,且还与地震烈度、地基条件、建筑体型、房屋的质量、刚度、空间整体性、构造措施及施工质量等有关。

(三)结构在地震中的主要特点

地震是以波的形式,从震源向周围传播,通过岩土及地基,使建筑物基础、上部结构产生不规则往复振动和激烈变形。结构在地震时的相应运动称地震反应,包括位移、速度和加速度。同时,在结构内部发生大的内力(应力)和变形,当它们超过材料构件的各项极限值,结构就将有各种程度的破坏,如混凝土裂缝、钢筋屈服、显著的残余变形、局部的破损、碎块或构件坠落、整体结构倾斜、甚至还会倒塌等等。

(四)震害的防治对策 对于近震中的地区,可能会遭受较强水平竖向地震作用的房屋,要适当加强在房屋的上部安全度。而对于弹性方案的房屋,可尽可能使各墙段有相近安全度,在纵横两向和各墙段间实现“等强”设计。

(五)设计建议 规范对多层砌体房屋的地震作用,一般只是考虑水平方向,所以,在现有程序的分析时,房屋的上部结构其抗震验算易满足,这使工程设计人员对调整降低上部结构砌体强度等级和砂浆强度等级时节约投资。

三、土木工程的未来

地球上可居住、生活及耕种的土地有限,反过来,人口增长速度在不断加快。因此,人类为争取生存,土木工程未来至少应朝五个方向发展:向高空延伸、向地下发展、向海洋拓宽、向沙漠进军、向太空迈进等。

四、结语

砌体结构不仅是一种量大和面广的结构形式,也是一种抗震性能差的结构形式。但我们不可能彻底地淘汰、摒弃它。只有面对现实,并要孜孜不倦地深入研究,提高其抗震性能。不断赋予砌体新内容、新理念,使砌体有更好的抗震性和安全性,这也是我们研究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H50011).

[2]楼永林.滑移减振多层砖房的研究与试建.第二届全国建筑振动学术会议论集・杭州.

[3]周炳章. 砌体结构抗震的新发展[J] . 建筑结构学报.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5.

篇2

纵观土木工程发展史,土木工程建设在和自然斗争中经历了古代、近代和现代3个历史时期,从最初的萌芽时期和形成时期到如今的发达时期和成熟时期。从最初的简陋住房到如今的多功能超高型建筑,可以说,土木工程业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土木工程行业越来越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土木工程中越来越体现了技术与创新的作用,谁能在世纪之交把握住土木工程学科的发展趋势,谁就能在知识经济时代开创土木工程学科的新纪元。

1土木工程的涵义

土木工程是指建造各类工程设施的科学、技术和工程的总称。土木工程的含义可从两方面去理解。一层含义是指与人类生活、生产活动有关的各类工程设施,如建筑工程、公路与城市道路工程、局坝水电和水利工程、铁路工程、桥梁工程、隧道工程、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工程等。另一层含义是指为了建造工程设施应用材料、工程设备在土地上所进行的勘察、设计、施工等工程技术活动。

2土木工程的发展现状

自从20世纪中叶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土木工程业取得了飞速的发展,这时期的土木工程拥有良好的现代科学技术,先进的工程设施体系和持久耐用的建筑材料,并且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提高,也为土木工程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为此当今的土木工程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①工程功能化;②交通高速化;③施工过程工业化;④理论研究精密化。为了适应时展的需要,世界各国都建造了很多标志性建筑,例如我国上海的环球经融中心大厦,楼高492米,还有中国台湾的台北101大厦高508米,它们的出现都是当代土木工程师们智慧的结晶,如今,我国新的高楼大厦、展览中心、铁路、公路、桥梁、港口航道及大型水利工程在祖国各地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新结构、新材料、新技术被大力研究、开发和应用。发展之快,数量之巨,令世界各国惊叹不已。

3土木工程的发展趋势

3.1高性能材料的发展

随着未来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钢材将朝着高强、具有良好的塑性、韧性和可焊性方向发展。日本、美国、俄罗斯等国家已经把屈服点为700N/mm2以上的钢材列人了规范;如何合理利用高强度钢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单一的材料将难以满足要求,复合材料也就应运而生,另外,材料的功能也将从单一的功能向多功能方向发展,并且为了适应土木领域的可持续发展,材料的使用也必须节能和环保。

3.2计算机应用

随着计算机的应用普及和结构计算理论日益完善,信息和智能化技术将全面引入土木工程,计算结果将更能反映实际情况,从而更能充分发挥材料的性能并保证结构的安全。计算机技术的引入将对土木工程领域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改善,其主要有四个方面的改善,分别为信息化施工、智能化建筑、智能化交通、土木工程分析的仿真系统。人们通过计算机技术将会设计出更为优化的方案进行土木工程建设,以缩短工期、提高经济效益。

3.3环境工程

进入21世纪以来,环境问题已经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气候问题更是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为了更好地满足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土木工程与环境工程必将融为一体不可分割,城市综合症、雾霾、土地荒漠化、气候变异、冰川消融、海水上升等一系列问题无不与土木工程息息相关,对于当代土木工程师来说,如何有效合理地解决大型乃至超大型建筑建设对环境的污染等问题,必将是土木工程师们在未来重点研究和思考的课题。

3.4建筑工业化

随着建筑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建筑规模的持续扩大,建筑业发展较快,物质技术基础显著增强,但从整体看,劳动生产率提高幅度不大,质量问题较多,整体技术进步缓慢。为确保各类建筑最终产品特别是住宅建筑的质量和功能,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建设速度,改善劳动条件,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已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了适应土木建筑领域快速高效的发展,实现建筑工业化是必然的趋势。它的发展有四个重要方向:建筑设计标准化、构配件生产施工化,施工机械化和组织管理科学化。

3.5海底建筑

2010年4月26日,随着中国大陆第一条海底隧道厦门翔安海底隧道建成通车,中国海洋这片美丽而又神秘的领域,在中国土木工程师伟大的探索与创新下,逐渐揭开了面纱,在今后的几十年甚至几百年,海底建筑将会是一种全新的建筑形式,有效利用海底空间是未来土木工程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同时也对土木行业提出了巨大的挑战。目前在全球范围内,较为出名的海底建筑有马尔代夫的海底餐厅、迪拜的水铁饼酒店,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有更多奇特的海底建筑出现。

3.6结构形式

随着当今计算理论和计算手段的进步以及新材料新工艺的出现,为结构形式的革新提供了有利条件。土木工程中一些复杂的结构工程的计算将得到解决,空间结构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不同受力形式的结构融为一体,结构形式将更趋于合理和安全。

3.7新能源和能源多极化

篇3

中图分类号:S969.1 文献标识码:A

建造一项工程设施一般要经过勘察、设计和施工三个阶段,需要运用工程地质勘察、水文地质勘察、工程测量、土力学、工程力学、工程设计、建筑材料、建筑设备、工程机械、建筑经济等学科和施工技术、施工组织等领域的知识 ,以及电子计算机和力学测试等技术。因而土木工程是一门范围广阔的综合性学科。

远古时代人们就开始修筑简陋的房舍、道路、桥梁和沟澶,以满足简单的生活和生产需要。后来,人们为了适应战争、生产和生活以及宗教传播的需要,兴建了城池、运河、宫殿、寺庙以及其他各种建筑物。

在土木工程的长期实践中,人们不仅对房屋建筑艺术给予很大注意,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而且对其他工程设施,也通过选用不同的建筑材料,例如采用石料、钢材和钢筋混凝土,配合自然环境建造了许多在艺术上十分优美、功能上又十分良好的工程。古代中国的万里长城,现代世界上的许多电视塔和斜张桥,都是这方面的例子。

土木工程发展趋势具体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建筑材料。高强轻质的新材料不断出现。比钢轻的铝合金、镁合金和玻璃纤维增强塑料(玻璃钢)已开始应用。但是这些材料有些弹性模量偏低,有些价格过高,应用范围受到限制,因而尚待作新的探索。另外,对提高钢材和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虽已取得显著成果,仍继续进展。

二是地质地基。建设地区的工程地质和地基的构造及其在天然状态下的应力情况和力学性能,不仅直接决定基础的设计和施工,还常常关系到工程设施的选址、结构体系和建筑材料的选择,对于地下工程影响就更大了。工程地质和地基的勘察技术,目前主要仍然是现场钻探取样,室内分析试验,这是有一定局限性的。为适应现代化大型建筑的需要,急待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来创造新的勘察方法。

三是工程规划。以往的总体规划常是凭借工程经验提出若干方案,从中选优。由于土木工程设施的规模日益扩大,现在已有必要也有可能运用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以提高规划水平。特大的土木工程,例如高大水坝,会引起自然环境的改变,影响生态平衡和农业生产等,这类工程的社会效果是有利也有弊。在规划中,对于趋利避害要作全面的考虑。

四是工程设计。人们努力使设计尽可能符合实际情况,达到适用、经济、安全、美观的目的。为此,已开始采用概率统计来分析确定荷载值和材料强度值,研究自然界的风力、地震波、海浪等作用在时间、空间上的分布与统计规律,积极发展反映材料非弹性、结构大变形、结构动态以及结构与岩同作用的分析,进一步研究和完善结构可靠度极限状态设计法和结构优化设计等理论;同时发展运用电子计算机的高效能的计算和设计方法等。

五是工程施工。随着土木工程规模的扩大和由此产生的施工工具、设备、机械向多品种、自动化、大型化发展,施工日益走向机械化和自动化。同时组织管理开始应用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日益走向科学化;有些工程设施的建设继续趋向结构和构件标准化和生产工业化。这样,不仅可以降低造价、缩短工期、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且可以解决特殊条件下的施工作业问题,以建造过去难以施工的工程。

未来土木工程的发展是指导理论的继续发展。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土木工程工程技术理论的核心部分仍然是力学,新的分析方法和新的数值处理方法将是土木工程中力学的突破方向。在对复杂结构、流体介质等情况下的受力分析和近似上,现有的方法仍然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更加专门化的数学在将来也应该有很大的发展,用以处理土木工程技术中复杂的数值问题。更先进的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使得对复杂的情况的模拟更有把握,更接近于现实。力学也会突破宏观框架,向微观发展,控制论,虚拟现实等技术也在力学中加深影响。

土木工程当今的发展是人类智慧的成果,土木工程是为了人类存在而存在。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努力创新,土木工程定会走向新的高峰!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