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6 08:31:10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高中生心理调适方法,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1.引言
有文献资料表明,目前高中生具有轻重程度不等的心理障碍的人数约占总体的20%。有学者在各校医院进行过调查统计,高中生患不同程度心理疾病的比率占学生看病总数的24%,且呈上升趋势。据调查,高中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动机除健身外,另几个最显著的动机就是减除心理压力、调节大脑功能和协调人际关系。所以,为高中生们研制多种既健身又健心的运动处方,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情况选择适合的运动方式和运动方法,是提高高中生健康水平的有效措施。
篮球活动是高中学生中的一种最普及最喜爱的体育活动。从社会心理学分析,参与篮球活动实际上就是进行特殊的社会活动。篮球活动是球类游戏演变而来的,参加者不受年龄、性别的限制,人们可以在工作之余随时组织几个人进行全场或半场的比赛,在比赛中,如果投篮命中高或运用多种投篮技巧,那么参与者就会获得成功的喜悦和极大的乐趣,从而驱散不良情绪的困扰。若能经常这样保持心情愉快、舒畅、开朗乐观,则能调节情绪,克服心理障碍。
2.高中生健心篮球运动处方实施效果
2.1健心篮球运动处方的制定
目前许多研究表明,高中生心理疾病的症状主要有焦虑、抑郁、神经衰弱和人际关系敏感等。本文通过对高中生的这些典型的常见的心理障碍进行深入分析,运用多种具有典型特征的篮球活动作为处方内容,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几种类型的篮球活动健心运动处方。
处方一:
适合对象:有焦虑或抑郁症状的高中生。
活动方法:各种“斗牛”活动:一对一、二对二、三对三、四对四。
活动情境:前提是该生喜爱篮球“斗牛”活动;2―8人(如有女生则为双数);七八节自习课到晚餐前后,人数较多时按输赢轮流下场。持续时间与每周次数:1h左右,每周3次。
注意事项:按相互熟悉程度自由组合或按水平分组。
处方二:
适合对象:有神经衰弱或躯体化症状的高中生。
活动方法:自我罚球比赛;2―3人轮流罚球比赛;规定分数(如满分为10min)的罚球比赛;规定地点(如不同投篮角度的5个点)的罚球比赛。
活动情境:晚餐后操场上1人(本人)或2―3个同伴(有2―3人时最好其中一人是异性)。
持续时间与次数:30―60min,每周2―3次。
注意事项:每次随意确定一种活动方式,活动时间可依心境而延长或缩短。
处方三:
适合对象:有人际关系敏感或有敌对症状的高中生。
活动方法:各种形式的传球接力、运球接力和投篮接力。
活动情境:选取需要相互配合才能完成的活动形式,4人以上,最好男女都有。
持续时间与次数:30―60min,每周2次。
注意事项:每次练习都不固定同伴与组别,指导者应在活动适时表扬鼓励合作行为。
2.2健心篮球运动处方的实施
运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对自愿要求参加“篮球活动实验”(即健心篮球运动处方实验)的学生进行测试,按测试结果实施其不同的运动处方。如在焦虑因子或抑郁因子得分大于2分,则指导其按“处方一”进行篮球活动;在躯体化因子或强迫症状因子上得分大于2分的学生则按“处方二”进行篮球活动;在人际关系敏感因子或敌对因子得分大于2分的学生则按“处方三”进行篮球活动。其中,参加“处方一”练习的有20人,分三组;参加“处方二”练习的有8人,分二组;参加“处方三”练习的13人,为一组。实验时间从2006年2月至2006年6月,共16周。
2.3健心篮球运动处方的效果评价
参加“健心篮球运动处方”实验的41名学生在其阳性症状指标上,实验后都比实验前降低,其中有26人的得分降低到具有统计学上的0.05显著水平(见表1)。这说明,本研究所制定的有针对性的健心篮球运动处方对高中生心理障碍的改善确实具有良好的效果。另外,我们通过调查问卷和讨论交流,了解到参加实验的高中生们绝大部分都充分肯定了这种针对性的篮球活动形式,感觉良好,喜欢和愿意参加这种处方形式的活动。
3.结论与建议
3.1健心篮球运动处方应用于有心理障碍的高中生,其理论分析与初步实验表明:实施针对性的健心篮球运动处方对改善高中生心理障碍具有良好的效果。
3.2篮球活动是一种需要体力和智力进行的游戏活动,因此运动量宜从小到大,尤其是有严重身心疾病的同学不宜参加剧烈的对抗活动,以防止意外事故发生。作为治疗心理疾病的运动处方应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每次锻炼在每周两三次,每三个月为一个周期。
3.3健心篮球运动处方的基本内容包括适宜对象、活动方法、活动情境、持续时间与次数及注意事项。与健身运动处方所强调的靶心率的不同之处是,健心篮球运动处方所强调的应是活动情境,因为没有与调适高中生心理障碍相适应的活动情境,就达不到改善高中生相关心理症状的目的,也就收不到健心的锻炼效果。因此,要特别强调在实施健心篮球运动处方时,创设与之相应的活动情境是关键。在高中生使用篮球活动作为健心运动处方时,最好有懂得心理保健知识的体育教师的指导。在指导中应注意调控练习者的情绪,让他们在活动中不过于在乎活动本身结果,而在乎在其过程中是否得到乐趣。
参考文献:
[1]龚耀先主编.医学心理学(第二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11.
实施素质教育以来,音乐教学得到了较好的落实和发展,不管声乐还是器乐,对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起到了画龙点睛和锦上添花的作用。笔者结合多年音乐教学的实际,谈谈高中生学习声乐的现状与对策。
一、高中生学习声乐的现状
高中生在学习声乐的过程中,遇到了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困难,归纳起来,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
1、发声基本功未练到家。发声的位置,对声音控制、从声母到韵母的过渡、从一个字的发声到下一个字发声的过渡不连贯。对声音的高低、长短以及换气的时机方法和技巧把握不到位。
高中生在学习发声的时候,所发出的声音发“紧”,效果窄、尖、亮、刺耳而且僵硬,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学生在发声训练的过程中,没有找准发声位置并过分强调声音靠后,且咬字发声的方法和过程不正确,使字与字之间的咬字动作缺乏统一性和连贯性。其结果是气息憋闷、喉肌紧绷造成舌根僵硬,唱歌时会出现脖子粗脸颊红的现象。正确的发声是在身体相对松弛的状态下完成的。发声的位置掌握不当,气息支持不好以致颌关节僵硬,喉咽部既紧又卡,致使牙关节与咬字过分用力,字与声脱节,声音状态不统一,两肩放不下,胸腔打不开,身体处于紧张状态。此时声音缺乏流畅性和圆润感,咬字僵、声音紧,缺少圆润的混声共鸣色彩。
2、声乐练唱的程度没到位。在老师的指导下,发声练习最好的时间是早晨,称之为晨炼。在炼习正确发声的基础上,所炼曲目应达到一定的数量、演唱质量应达到一定的水平、同时还应逐渐地培育属于自己的唱风唱态,形成自己特有的风格。
3、心理素质不佳影响了演出高考的正常水平发挥。
心理素质不佳也是在声乐学习和演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之一。有的学生由于心理素质不好,课上课下、台上台下反差比较大。课下、台下发声演唱的时候,身体放松、神态自然、歌声流畅圆润、歌曲处理层次分明、感情真挚,可是一到了舞台上或考场上就一反常态,反差比较大。
二、突破高中生学习声乐现状的对策
1、相互学习指导,苦练基本功。在声乐教学的过程中,笔者耐心地引导学生练习发声,让学生准确地把握和控制发声及产生共鸣的位置和过程,舌根保持自如稳定,上下腭打开,形成良好的共鸣贯通的咽腔空间,采用流畅、均匀的呼吸来歌唱。一个字的发声、吐字要清晰准确,先声母,后韵母,清晰地圆滑流畅地过渡而来,这样所发出的声既圆润流畅、字正腔圆。平时多进行“a”、“u”等元音字母的练习,少练“i”这种闭口的母音,并借助“哼鸣”反复练习,来寻找发声的最隹位置、方法和效果。
(一)学习心理障碍
1. 教学风格不适应。从初中“细嚼慢咽”式的课堂教学,到高中大容量、快节奏的教学风格,许多学生明显感到不适应,思维速度跟不上老师的讲课节奏。在教与学的磨合过程中,部分学生出现学习焦虑,教的风格与学的方式一时难以完全合拍。
2. 教学内容不适应。与初中相比,高中课程难度明显加深、内容相对枯燥,使得形象思维仍占优势的高一新生,很容易出现心理疲劳和厌倦情绪,“我要学”变成了“我应学”,学习兴趣明显下降。
3. 自信危机。不少学生在升入高中后,不适应高中不同学科、难度不一的频繁考试,由于考试成绩起伏不定,造成他们怀疑自己的实力,对学习产生恐惧,心理上萌生“自信危机”。
(二)交往心理障碍
1. 师生交往障碍。初中班主任从早到晚的管理,使很多学生产生心理上的依赖,而高中老师则更多地以“自律”的标准要求学生,很少像初中老师那样,经常给学生以抚爱、叮嘱、赞扬和鼓励,使得一些学生产生“高中老师不如初中老师好”的错觉,造成师生心理上的疏远,使学生的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2. 交友障碍。学生心理上的“成人感”,使少数学生错误地认为表面的沉默、高傲,就是所谓的“成熟”。受这种心理驱使,同学之间不交心、不主动、不交流,无形中垒起了同学之间交往的屏障。但现实生活中,他们又渴望友谊、需要朋友,需要与人沟通、与人倾诉。离开旧朋友,又找不到新朋友,陌生感、孤独感、无助感让新生变得冷漠、烦躁、抑郁和厌世。
3. 异往障碍。学生进入高中后,青春期骚动愈加强烈。一些父母和老师对学生异性之间交往的过敏性、反感性态度迫使他们压抑自己正常的“异性接近心理”。然而,身心变化带来的困惑(对异性的的好感、暗恋、不安和茫然)又是自我心智水平难以应对的。受此困扰的学生羞于进行心理咨询或与人倾诉,得不到必要的心理援助,致使学生在情感上出现持久的、强烈的冲突,心理上产生强烈的自责、内疚。
(三)亲子关系心理障碍
1. 代沟。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其心理闭锁越发严重,不愿将自己成长的烦恼压力和父母交流、沟通。父母以“爱”为出发点的教养方式,与孩子强烈的独立、自信、刚愎自用的心理特征严重冲突,造成一方不领情、一方太委屈的相处现状。
2. 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初中时的很多“尖子生”,在“群英荟萃”的高中成了“无名之辈”。一些对孩子有较高期望的父母,在孩子由“佼佼者”变成“平民百姓”时,在教养态度上出现了“急转弯”。特别是每次考试后,责备、训骂不断,许多学生的自信心、上进心受到伤害,但内心又不愿接受“我不行”的判决,长期受此矛盾心理的困扰。
二、心理障碍的调适方法
高一新生的种种心理障碍,究其原因是他们对高中生活缺乏了解以及必要的心理准备和心理调适能力。因此,我们一方面要通过入学教育让他们了解高中生活与初中生活的不同,了解高中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困难;另一方面,还要向家长宣传正确的家教方法,使广大家长能根据孩子的身心特点进行沟通,创造轻松、愉快的家庭心理氛围。同时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提供相应的心理援助。
(一)学习心理障碍调适
1. 入学之初,教师可适当放慢教学进度,使学生有时间调整、适应高中生活,达到教与学的默契。
2.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学习是为了掌握知识、提高能力,而不是与人一比高下的资本,使他们由重视名次转向关注学习的努力过程,以一种积极的态度投入学习。
3.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指导其正确的预习、复习,有准备地听课,避免被动学习方式带来课上的紧张和“消化不良”。
4. 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力和心理状态,确立、调整学习目标,教给学生科学用脑的方法,防止高目标和“蛮干”带来的心理挫败感。同时,要把考试成绩看作学生的隐私,避免不必要的心理伤害。
(二)交往心理障碍调适
1. 教给学生一些人际交往的知识和技巧,让他们明白人与人之间是存在差别的,正确、客观地评价自己,正确地对待他人的评价;要学会接纳别人的优点,包容别人的不足,不苛求别人,学会,接受和适应环境的变化,提高心理应变能力。
2. 开展青春期生理、心理知识讲座,让学生懂得“对异性产生好感”、“有接近异性的欲望”是成长过程中的正常心理反应,并非“邪念”,不必为此自责、内疚。同时,可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提供异性正常接触的机会,既可以满足其心理需求,又可以使学生在交往中互诉烦恼、交流思想、化解心理矛盾。
3. 指导学生合理宣泄、主动咨询,寻求心理援助,获得心理支持,化解烦恼与痛苦,保持良好心境。
(三)亲子关系心理障碍调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