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6 08:32:00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公共安全预案,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摘要: 在分析研究SaaS模式基本理论、面向服务软件系统架构以及XML和Web Service技术的基础上,利用分层设计的系统架构模式,给出了SaaS在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系统中的应用架构。利用SaaS模式构建该系统的平台,可实现系统功能的按需配置,单点登录,统一认证,完成资源整合。
关键词: 公共安全管理;软件即服务模式;分层系统架构
中图分类号:TP3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8-0138-02
0 引言 城市是人们工作、生活高度集中的场所,同时也是各类机构、企业、公司的聚集地,是社会与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城市的公共安全关系重大,而目前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系统集自然灾害应急预案系统、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应急指挥系统、基于地理信息的公共安全监控系统于一体,为城市的公共安全提供充分的保障。SaaS(Software as a Service软件即服务)模式是一种新型的软件提供方式,它将软件的买断模式转变为租用模式,实际上采用的是面向服务的软件架构体系,而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系统的特点是多系统集成,分布式应用,利用SaaS模式,结合分层系统架构和MVC设计理念,在实现系统各项功能的同时,提高系统的灵活性,增强系统的扩展能力。 1 关键技术分析 构建基于SaaS的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系统,主要用到SaaS模式技术、面向服务架构技术、Web Service技术等。 1.1 SaaS模式 SaaS模式改变了传统的软件开发思路,将应用软件部署在互联网的服务器上,由用户根据自己的需求调用软件提供的功能,然后以所购服务的数量与使用时间的多少来支付相应的费用,而软件服务的供应商则通过网络实现软件的升级以及向用户提供售后服务。软件的供应商也为用户提供离线操作服务和本地数据存储服务,使用户可以随时随地使用软件功能[1]。 SaaS模式是以互联网为基础,在软件的技术层面与运营层面都有其鲜明的特点。一方面,充分利用了目前网络迅猛发展带来的便利,改变传统的软件开发与部署方式,用户所付的是软件的服务费用,而不是版权费用;另一方面,部署于网络服务器上的软件系统同时为多个不同的用户提供服务,这就要求SaaS模式下的软件比传统的单机软件更注重对不同用户之间数据与配置信息的隔离,从而保证数据的安全性与保密性,同时,不同的用户有不同的界面、业务逻辑以及数据结构等,SaaS模式也应支持用户对这些内容的个性化定制,这就对SaaS模式支撑平台的功能与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2 面向服务架构 面向服务的体系架构(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SOA)本质上是一个组件模型,它将一个应用程序按照一定的粒度分割为几个不同的功能单元,这些单元也被称为服务,同时定义了这些服务之间的接口和协议,并通过这些接口和协议将不同的服务组合联系起来,共同提供用户所需要的功能[2]。 SOA的出现是为了解决在网络的环境下,各业务模块对集成的要求,它可以通过接口和协议,将不同功能,甚至不同物理位置的服务模块组合起来,完成特定功能的一种软件系统架构。它有两个需要注意的地方,一是SOA是一种软件系统架构,它需要靠其他的语言来实现,如C#、Java等,在特定的业务模型下,SOA系统架构可以灵活配置业务服务模块,实现特定的功能;二是SOA的适用范围,对于SOA来说,它最主要的应用场合在于解决网络环境下的业务的集成问题。 1.3 WebService技术和XML规范 Web Service是一种新的Web应用程序分支,他们是自包含、自描述、模块化的应用,可以、定位、通过Web调用。Web Service的主要作用是提供实现业务逻辑的功能,包括各种对数据库的操作,可以说所有与业务模型有关的操作都是通过建立Web Service服务来实现的。Web Service技术是当前的发展趋势,因为它体现了软件即为服务的理论,可以说,Web Service技术是未来系统开发的主流技术[3]。 XML称为可扩展标记语言,它是一种标准通用标记语言,目前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因为它是一种在网络环境中跨平台、依赖于内容的技术,所以经常被用于处理结构化文档、存储数据、进行信息传递等方面[4]。 2 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系统需求分析 构建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系统的目的在于将多个不同领域与应用对象的公共安全处理系统集成到同一个平台,实现联动处理机制,共同为维护城市的公共安全服务。根据具体的应用要求,系统应具备以下功能。 2.1 针对自然灾害实现紧急预案执行功能 当发生地震、洪水、台风等重大自然灾害时,系统应能够及时启动急需预案,按照预案的部署,调动公安、武警、部队、医院等各个方面的力量,协调指挥各部门及人员,按照应急预案的内容执行抢险救灾工作。相关的信息应及时反馈到公共安全管理系统中,供总指挥决策与部署下一步工作。 2.2 针对重大公共安全事件的处理功能 当发生重大恐怖袭击事件时,系统应能够及时掌握现场的第一手资料,包括影像、具置、人员伤亡情况等,能够通过系统指挥警察、消防人员、医生等协同工作,力争将损失降至最低。 2.3 针对日常治安的公共安全监控功能 当发生社会治安案件时,系统应具备连通110报警系统的功能,及时将案件发生的地点标注到地理信息系统中,再根据职责区域的划分以及就近处理的原则,直接指挥警察等人员前往案发地点,提高工作效率。同时,系统就能够对关键地区进行24小时实时监控,并能够将监控资料保存到数据库中。 由以上对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系统的需求讨论可以看出,这三大功能需求虽然相对独立,但有很多功能是重复的,例如,三个功能都是以地理信息系统为基础,都需要用到通信系统实现指令的上传下达,而这些功能都可能通过面向服务的软件架构技术,利用SaaS模式实现。 3 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系统架构设计 根据系统需求分析的结果,系统的总体架构采用分层的架构方式,具体分为六层,分别为用户界面层、系统应用层、业务逻辑服务层、服务构件层、基础构件层、数据访问层,具体的逻辑架构视图如图1所示。 如图所示,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系统的逻辑架构有六个层次。不同的层次提供的功能模块和服务不同,软件单元的粒度也不同。原则上,上层的软件元素调用下层的软件元素,一般不能隔层调用。从总体看,层次越高,越接近于用户,层次越低,与底层数据与应用组件结合得越紧密。 用户界面层主要提供了与用户的接口。在该层实现接收用户的输入信息,并将系统的信息展现给用户,该层是应用系统层的集成界面。由于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系统包括了多个子系统,因此系统应按需为用户提供不同的界面显示。 应用系统层主要是根据需求分析确定的不同的功能应用模块来设计的。每一个模块完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功能应用。应用系统层提供给用户的是系统的实用功能,用户通过这些模块实现某些操作,获取操作的结果。 业务逻辑服务层主要是完成为应用系统层中各功能模块提供相关功能服务的工作。应用系统层中的分系统是由一个或者多个功能单元构成的,如要完成公共安全监控系统的所有功能,需要调用单点登录服务、用户认证服务、地理信息服务、数据库管理服务、视频监控服务等,而这些服务模块又可以被其他分系统复用,通过组装不同的服务可以实现应用系统层中各分系统的功能。 服务构件层。业务逻辑服务层提供的服务模块功能的实现需要多个不同的更小粒度的组件来协同完成,而服务构件层就是这些小粒度组件的集合。该层的服务构件完成的功能较单一,但复用性更好。选取适合的服务构件,加上特定于某种应用的业务逻辑,即可实现上层中业务逻辑服务的功能。 基础构件层是系统开发环境为互动新闻系统提供的开发与运行组件环境支持。系统的开发是基于微软公司的。NET FrameWork开发平台,通过调用平台提供的各类库函数以及相关的组件实现系统功能。此外,Windows操作系统本身提供的应用程序接口(API)也是一些功能实现过程中需要调用的。 数据访问层主要是处理系统所有与数据库相关的功能与业务逻辑操作。数据库的形式除了包括传统的关系数据库外,还有基于XML文件的轻量文件数据库,用于保存一些结构化形式的配置信息等内容。系统中的上层软件单元可通过调用数据访问层的相关组件与函数功能,实现对数据库的操作与控制。 4 总结 SaaS模式主要是基于面向服务的软件架构技术,为用户提供灵活可配置的软件服务,增强系统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在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系统中应用SaaS模式,可以将原本相互独立的各子系统集成到统一的框架下协同工作,并为以后功能的扩展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Wei Sun, Kuo Zhang, Shyh-Kwei Chen, et al. Software as a Serivce: An integration perspective. In: Proceedings of the 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ervice-Oriented Computing. Germany: SPRINGER-VERLAG, 2007,558-569. [2]HICSS. 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 Adoption Patterns. In:Proceedings of the 42nd Hawai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 Sciences. System Sciences. Hawaii: System Sciences, 2009, 1-9. [3]王安全.SaaS模式下大数据量统计框架的研究和实现[J].计算技术与自动化,2009.02. [4]高怡新编著.XML基础教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184-190.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12. 064
[中图分类号] D0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12- 0103- 02
0 引 言
当前社会进入到一个利益结构多元化,利益差别扩大化以及利益关系显性化的转型时期,社会的迅速变迁和发展使得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一个“风险”甚至“高风险”的社会,社会公共安全问题直接降低了人们的幸福感和安全感。社会公共安全预警机制是公共安全管理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突发性事件(公共危机)管理过程的一个子系统。目前我国学者对公共安全问题的研究集中在公共安全的治理方面,大多偏向研究公共危机的预警机制,缺乏专门针对社会公共安全的预警机制新设计。本文主要思想是设计一整套系统的公共安全预警机制,为我国社会公共安全预警机制的建立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有效地提高公共安全管理的水平。
1 社会公共安全预警机制的设计
社会安全预警管理必须高度重视预防工作[1],传统的公共危机预警机制是由预警信息搜集子系统、预警信息分析和评估子系统、危机预测子系统、危机预警指标子系统、危机警报子系统、危机预控对策子系统等6个子系统构成[2]。由于社会公共安全的特殊性,本文对社会公共安全预警机制设计应该包括以下方面。
1.1 风险源追溯机制
风险源追溯主要是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对社会公共安全问题可能发生的自然风险源、人为风险源、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交织在一起形成的风险源进行溯源分析。社会公共安全预警管理要求各部门、各单位和各社会组织联系本部门本单位本组织的工作和发展实际,及时准确地发现社会中公共安全隐患和风险源。同时进行信息收集以便准确及时地预测到可能发生危机的征兆,进而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规避和控制。
1.2 动员保障机制
政府的相关单位通过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媒体畅通信息的渠道,成立国家门户网站,提供专门的信息服务:建设单一、便利的公共安全管理信息网站。最后实行预警信息制度,建立健全安全汇报制度,让广大公众参与风险防范工作,进行各种演练(如安保反恐演练、平安志愿者演练)和风险防范的宣传活动。
1.3 监测预警机制
对各种因素和安全问题的表象分级(风险等级)、分类(不同人群)、分区(不同区域)实施严密监测,及时掌握社会公共安全变化的一手材料。建立高度灵敏、准确的信息监测系统,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检测手段,对可能发生的各种因素和表象进行监测,预测其演变、发展和趋势。加快交通、公共、气象、市政、环保、地震等专业部门的数字化监测基础设施建设,明确规定各层级汇报公共安全信息的时间期限,以及特大的公共安全问题的特殊汇报方式和责任的追究机制。
1.4 分析评估机制
首先是环境评估,对可能或已经引发危机的经济社会环境进行评价和预测。其次是通过对监测信息的分析和评估,掌握客观环境的发展趋势和动态,敏锐地察觉环境的各种变化,当出现不利因素时,能及时有效地采取措施,趋利避害,各部门及时识别评价组织中的薄弱环节以及外界和内部的不确定性因素,观察、捕捉组织出现公共安全问题前的征兆性信号,及早进行必要的防范,也要确保组织的薄弱环节不会转变为危机。
1.5 会商决策机制
应急决策时社会安全事件应急管理的先导[3],会商决策在公共安全预警机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社会公共安全管理涉及公安、消防、交通等各部门和其他相关单位。各机构针对各类安全相关部门进行会商,讨论相互协作、在各自职权范围内全面有序地展开社会风险防范和社会安保。横向的各部门之间以及纵向政府间直接的协调配合方面要做到衔接,以最优最有成效的会商决策来管理公共安全。
1.6 指挥处置机制
整合各部门各支应急处置力量,加强应急指挥体系建设,完善应急处置预案,并组织开展实战演练,尽快建立应急与预警管理合一的常设机构,其主要的功能是社会安全预警和应急管理,在平时发挥预警预报、监测监控、专业咨询、安全教育和业务指导,制订危机应对方案,协调各部门、机构的应急处置,针对已经发生的安全事件权威的调配资源,在安全事件处理完后发挥协调相关部门的作用,
1.7 沟通监督机制
社会公共安全预警管理各相关部门分别就相关措施与社会公共安全管理机构沟通与交流、提出预警和补救意见和建议,确保各种信息真实、及时、准确,并按时间节点向社会公共安全管理机制机构送报相关材料。各公共安全管理部门之间进行沟通交流、信息共享,并对每个部门是否履行职责相互监督,确保整个预警系统的活力,遇到险情能够快速做出反应,沟通监督机制是提效的机制,也是内部纠错机制之一。
公司公共安全应急平台软件产品包括省级应急平台综合应用系统等。
公司公共安全应急平台装备产品包括:现场应急平台等。
快速增长的朝阳产业
中国是世界上主要的“气候脆弱区”之一,自然灾害频发、分布广、损失大,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据统计,中国每年因各种天气气候灾害使农田受灾面积达3400万公顷,受干旱、暴雨、洪涝和热带风暴等重大灾害影响的人口约到6亿人次,平均每年因受天气气候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占 GDP 的3%-6%。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历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8年-2011年,全国各类自然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分别为11752.4亿元、2523.7亿元、5339.9亿元、3096.4亿元。
为有效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减少灾害损失,中国目前迫切需要提高社会防灾减灾能力和政府应急管理能力,应急平台的建设日益受到重视。
2009年应急平台建设开始在全国快速展开,到2014年,市场规模达到19.53亿元。2009-2014年的年复合增长率达68.68%。“十二五”期间,中国将建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应急管理体系。根据建设需求,应急平台市场前景非常广阔,将持续保持高速增长。
其中,应急平台软件在应急平台中所占投资比重约在16%左右,在应急平台的建设过程中,政府对软件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加,软件投资额有显著提升, 预计市场规模将快速发展,未来应急平台软件加上相关服务的比重将增加至20%以上。
随着应急平台的建设,相关装备市场也开始兴起。当前,应急平台装备在应急平台中所占投资比重约在25%左右,2014年应急平台装备市场规模达到4.97亿元。
技术优势确立市场领先地位
2006年,“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国家应急平台体系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研发启动后,公司全面参与国家应急平台体系的规划设计与关键技术研发工作,完成了国家级、省级、地市级和相关部门的应急平台综合应用系统软件与数据库系统的需求分析、系统设计和产品开发,并规划研发与之相应的成套化应急平台装备。
随着国家应急平台体系互联互通工作全面展开,公司承担了国家级和20余个省部级、200余个地市区县级应急平台的建设,推动了国内第一轮应急平台的建设。
基于技术上的优势以及对公共安全应急领域长期深入的研究,2010年11月,公司参与的“国家应急平台体系关键技术系统与装备的研究、集成和应用”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是国家在应急领域颁发的最高奖项,奠定了公司在应急平台市场的领先地位。
公司的应急平台装备产品通过软件的“硬件化”,大大提高了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且公司的应急平台装备产品具备与应急平台软件互联互通的优势,在市场中也处于领先地位。
由于在应急平台领域的领先地位,2013年,公司被认定为北京市物联网应急平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市企业技术中心、公共安全物联网应急技术北京市工程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