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地质灾害防治方案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26 08:32:04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地质灾害防治方案,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篇1

(一)地质灾害主要影响因素

根据江城镇地质灾害史分析,江城地质灾害主要影响因素为暴雨,据县气象局资料,2008年降雨786.3毫米,较2007年少177.1毫米,比多年平均降雨量少86.7毫米,属降水正常年景。春天雨水略少,出现一般性干旱。4月下旬—5月中旬雨量偏多,雨季开始偏早,降水偏多,主汛期6—8月,降水高峰期出现在6—7月,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匀,多单点性大雨暴雨天气。9—10月,降水正常偏多,雨季在9月中旬前后结束。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匀,大雨、暴雨和局部强降雨是诱发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因素。从地质灾害发生的时间来分析,多发生在6—9月份,所发生的地质灾害与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匀,多单点性大雨暴雨天气发生时间相吻合。

(二)地质灾害概况

2008年,江城镇境内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匀,多单点性大雨暴雨天气发生,但地质灾害活动强度、频度和危害程度都较2007年有所减缓。全年共发生小型地质灾害2起(崩塌)。没有造成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1、2008年7月11日23时,江城镇境内普降大雨,白家营村委会白家营小组村后山体出现崩塌,规模20立方米,导致白家营小组农户蒋树其、白树华两户住房受损,有潜在危险。在强降雨情况下,屋后切坡土体易发生崩塌,将直接砸毁房屋,造成人员伤亡。

2、2008年7月29日11时,白家营村白玉寨村民小组村后山体出现崩塌,杨金明家的房屋顶端裂缝约10公分,基脚裂缝约1公分,房前裂缝约30公分,有潜在危险。

二、2008年地质灾害预测检验

江城镇2008年地质灾害情况与《2008年江城镇地质灾害防灾减灾方案》预测结果基本相符。从地质灾害发生的时间来分析,多发生在7-9月份,所发生的地质灾害与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匀,多单点性大雨暴雨天气发生时间相吻合,地质灾害发生的地点与《2008年江城镇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划定的重点危险区相符。虽然2008年降雨量偏多,但由于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根据预案采取了相应的防治措施,建立了完善的群测群防网络,使2008年地质灾害没有造成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三、2009年地质灾害预测

(一)2009年降雨量趋势预测

据江川县气象局2008年气候趋势预测资料,2009年降雨量预计为900毫升左右,比2008年少114毫米,比多年平均降雨量多27毫米左右,降水属正常偏丰年景。春季雨水偏少,干旱明显。5月雨量偏多,雨季开始,主汛期6—8月,降水高峰期出现在6、8月,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匀,多单点性大雨暴雨天气,有洪涝灾害发生。9—10月,降水正常,三秋期间有5—7天左右连阴雨天气出现,雨季在10月上旬结束。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匀,大雨、暴雨和局部强降雨是诱发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因素。

(二)地震与地质灾害关系

从江城镇历史地震资料和地质灾害史来分析对比,历史上江城镇无地震—地质灾害链的事件发生。但考虑到江城镇所处质构造位的特殊性,小江断裂带为地震多发带,将来发生地震—地质灾害的可能性还是存在的。根据省、市地震局资料,结合江城镇地质灾害史分析,2009年江城镇发生地震—地质灾害链的可能性不大。

(三)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预测

江城镇域内地貌为湖盆地貌和湖盆周围中低山地貌。湖盆内地形平缓,中低山地貌区水系发育,地形破碎。水系为源头地区上游支流,径流长度短、水流急。大小水系均汇入抚仙湖和星云湖内,属珠江流域南盆江水系。镇域内地质构造相对简单,但新构造运动强烈,微地貌再造活跃;公路建设、水利建设、矿产资源开发等人类工程活动强烈。这些均为地质灾害的形成提供了基础条件,在暴雨作用下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可能极大。

从江城地质灾害发育特征、现状、灾害隐患点的稳定性、发展趋势,结合气象资料分析预测,总的来看,2009年有加剧的可能,危险性较大。灾害高发期为6、8月,活动范围和强度可能较2008年有所扩大和加强,灾害高发区主要是蔡家庄——烂泥箐——芹菜塘一带,太子寺一带,海门——隔河一带。(见活动趋势预测图)

1、预测的主要依据

(1)江川县江城镇地质灾害发育现状;

(2)江城镇2008年地质灾害活动情况;

(3)2009年江川县降雨量趋势预测;

(4)省、市、县地震局2009年地震趋势分析资料。

2、重点危险区预测(各危险区危险性较大的灾害点祥见附表)

(1)上茅草湾——蔡家庄——烂泥箐——芹菜塘危险区

本区位于茶尔山水库西侧山区,为坚硬岩组分布区,断裂构造发育,岩石破碎。水系发育,地形坡度大,斜坡上风化层厚度大。矿产资源丰富,采矿活动剥离废石土量很大,在暴雨激发下易产生土体滑坡、泥石流、斜坡开裂变形等地质灾害。危害对象为村庄和水利工程设施。危险性较大的灾害隐患点有江城镇白家营村委会白玉寨滑坡、蔡家庄滑坡、烂泥箐滑坡、白家营滑坡,陈家湾村委会上茅草湾滑坡,江川天湖公司清水沟磷矿排土场和祁家营村委会芹菜塘滑坡。

(2)太子寺危险区

本区断裂构造发育,岩石破碎,山高坡陡,水系发育,地形坡度大,斜坡上风化程度高,在暴雨作用下,易产生滑坡、崩塌和泥石流。危险性较大的有江城镇云岩村委会太子寺滑坡。

(3)海门——隔河危险区

本区地处抚仙湖与星云湖交汇地带,地质为炭酸钙,小江断裂带比较强烈,地质环境脆弱,公路建设工程活动强烈,在降雨激发下易产生崩塌,危害对象为村庄、公路。危险性较大的灾害隐患点有江城镇海门村委会的海门三组危岩体崩塌。

3、矿山地质灾害预测

江城镇磷矿资源丰富,开采强度大,点多面广,采石场也较多。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突出,采矿活动破坏了原始斜坡结构,大量的废石土堆体,在降雨的作用下,很容易产生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主要危险矿区有清水沟磷矿排土场滑坡,云岩磷矿排土场滑坡。这些地质灾害不仅对矿山的安全生产构成威胁,而且还严重威胁到矿山附近村庄的安全。

4、旅游风景名胜区地质灾害预测

江城镇旅游资料丰富,有较多的风景名胜点。据了解,2008年,各旅游景区、景点未发生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质灾害。预测2009年也不会发生较大地质灾害,但由于各景点游客流量较大,再加之景区各种配套设施的建设,给各景区的生态环境带来一定的影响。在汛期到来时,要加强对各景区、景点的巡查,发现险情,即时报告有关部门。

5、重大工程建设场地址灾害预测

江城镇开工建设的抚仙湖环湖路及林大福建设项目,将不同程度地改变山体斜坡的原始状态,形成较多的人工切坡,在降雨作用下可能诱发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6、公路地质灾害预测

(1)澄川高速公路沿线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质灾害;

(2)江抚公路西边泥石流;

(3)晋思公路桐关段泥石流、山体滑坡。

四、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对策

2009年地质灾害防灾防治工作的主要目标是: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切实贯彻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抓住重点危险区域和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加强巡查、监测、预报和预警,进一步落实地质灾害防治各项工作制度,健全和完善群测群防网络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地质灾害预报成功率,加大山区农村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普及,提高全民防灾、避灾和减灾意识,最大限度地减少、避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为此,应切实做好如下工作。

(一)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县防治地质灾害的法规、政策和工作部署,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处理好发展与地质灾害防治的关系,及时周密布置全年防灾工作,组织实施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加强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领导。镇政府成立健全防灾减灾指挥机构,对地质灾害进行统一指挥、调度及协调工作。

(二)继续深入做好法律法规、防灾减灾知识的宣传工作,增强群众防灾减灾意识。汛期到来之前,对群测人员进行一次培训。

(三)完善和加强村组群测群防网络,从而更好的发挥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的监测预警作用,进行地质灾害管理人员业务知识培训,提高业务技能和管理水平。对危险性较大的灾害隐患点设专人进行监测,对危险性一般的灾害隐患点设专人进行巡查。认真落实“五项”工作制度,做到责任明确,任务落实。

(四)加强与气象、地震、水利部门的联系,互相协作,搞好防灾减灾工作。

(五)重点落实地质灾害防治责任制。汛期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巡查、监测制度,地质灾害速报制度和地质灾害应急调查制度。

(六)鉴于江城镇磷矿开采点多,引发的矿山环境地质问题较多,国土管理部门要加强对矿山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监督和管理,督促矿山企业制定和落实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责任及措施,要落实专人做好地质灾害点的巡查、监测及地质灾害的治理工作。

(七)今年除做好已知隐患点的群测群防工作外,还要侧重调查位于陡坡下河沟口旁的居民聚居地的安全,对存在危险的居民点,尽快调查并及时纳入群测群防监测网络,提前预防。

五、相关职能部门的职责

1、城建部门要加强对建设项目和建设单位的管理与监督,防止建设过程中引发地质灾害,对出现的险情要及时采取措施,及时治理,保障项目和周围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2、交通部门要组织开展公路沿线地质灾害调查,编制公路沿线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建立公路沿线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系统,督促建设单位落实安全措施,做好公路沿线地质灾害的预防和治理。

3、旅游部门要组织开展各旅游区(点)地质灾害调查,编制旅游区(点)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建立旅游区(点)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系统,加强对辖区内从事旅游服务的企事业单位和从业人员防灾知识的培训,加强对旅游者防灾知识的宣传。

4、水利部门要加强对建设项目建设单位的管理与监督,防止建设过程中引发地质灾害,对出现的险情要及时采取措施,及时治理;加强主要水利工程设施区的监测,及时预报,保障下游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5、气象部门做好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测预报及预警信息的,将气象预测预报及预警资料及时通报各有关部门。

篇2

截止到年底,全市有各类地质灾害(隐患)点394处。按规模分:大型10处,中型43处,小型341处;按地域分:新昌县103处,诸暨市102处,嵊州市95处,上虞市76处,*县15处,越城区3处。全市地质灾害易发区面积5219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63%。

年,我市受强台风、强雨雪等极端性灾害天气影响,地质灾害明显多发,全市共发生突发地质灾害22起(不包括未造成人员伤亡的小型公路边坡塌方),比年增加175%,其中新增地质灾害(隐患)点16处。由于预防措施到位、应急处置妥当,未造成人员伤亡。全市因地质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约60万元,比年减少了15%。

汛期是地质灾害防治的重点防范期,今年要特别注意极端性灾害天气在局部造成的强降雨,做好预警预报工作。地质灾害易发区是地质灾害防治的重点区域,特别是要把各类农村道路边坡、易发区内的各类农家乐等公共场所及农村居民点作为地质灾害防范的重点。

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主要任务

(一)做好入汛前各项应对工作。各县(市)都要在汛期来临前编制年度防灾方案,指导本年度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3月中旬前,各地要组织汛前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检查,检查各灾害(隐患)点现状和汛期地质灾害防治措施落实情况。充分考虑极端天气引发重大地质灾害险情的可能,对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作必要的修改完善。重新确认应急系统及群测群防网络人员,确保责任落实,在紧急情况发生时,能迅速响应,高效有序地组织抢险救灾工作。

(二)加强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加强地质灾害预警体系建设。各县(市)国土、水利、气象等部门要密切合作,互相沟通,进一步健全地质灾害预警体系。落实汛期各项工作制度,汛期值班、灾情巡查、灾情速报等制度要严格执行,做到各地质灾害(隐患)点汛前检查、汛中巡查、汛后复查,确保一发现险情,立即组织应急排险,防止灾情的进一步发展。各地要适时开展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演练,进一步健全地质灾害应急反应系统,全面提高各级政府的应急抢险能力和当地群众的应急自救能力。

(三)加强群专结合和群测群防建设。抓紧开展新昌县回山镇下山村滑坡专业监测省级示范点的建设工作。各县(市)要建立1?2个地方级地质灾害监测示范点,做为各地地质灾害监测的样板工程,实行专业监测与群众简易监测相结合,带动并提高各地的地质灾害防治水平。建立群测群防网络责、权、利相结合的运行机制。制定监测工作制度,灾害(隐患)点责任人负责定期检查监测记录,确保各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人员到位、监测记录到位;要从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中安排一定资金,保障地质灾害监测人员的工作经费。通过各种渠道,组织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的业务培训和知识宣传,同时发挥监测示范点的教学推广作用,提升各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人员的监测水平,提高基层群众的防灾意识和自救能力,做到明白防灾、主动防灾。

(四)推进预防为主、治避结合的工作进程。上一轮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已到修编期限的上虞市、嵊州市、新昌县要做好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修编、和实施工作;全面调查,制定新一轮防治目标,统筹安排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结合新农村建设,加快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和搬迁进度,争取提早实现各地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近期或中期目标。列为省重点的诸暨市、上虞市、嵊州市、新昌县要按时完成小流域泥石流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的全部工作,并把成果应用到当地政府防汛抗灾中。

(五)做好工程项目建设中的地质环境保护工作。建设用地项目中确认位于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必须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督促工程建设单位落实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提出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从源头上减少工程项目引发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对引发地质灾害的工程项目,按照“谁诱发,谁治理”的原则,督促责任单位及时治理。

三、地质灾害防治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协调全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各级政府要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的规定,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领导,组织有关部门全面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纳入防汛工作的重要内容。市政府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负责管辖范围内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篇3

安阳市为地质灾害多发区域,特别是林州市和安阳县西部地区,是地质灾害多发区域,如遇汛期大雨,极易加剧地质灾害的发生。*年我市发生多起小型地质灾害。*年8至9月份期间,我市安林公路两侧发生多起山石小规模崩塌灾害,从公路两侧的山坡上滚落的石头随处可见,未造成人员伤亡,但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经济损失,对过往的车辆行人造成很大威胁;*年8月18日,石板岩乡高家台村委西侧40米处山体突然发生塌陷,方量约2000立方米,堵塞损坏道路、饮水管道、灌溉渠道各300余米,破坏耕地一亩,林木500余棵,直接经济损失约615万元;安阳县许家沟乡下庄矿区、泉门矿区多个矿山范围内出现地裂缝;安林煤矿采空区造成子针村附近耕地出现地裂缝、部分村民房屋出现裂缝。从发展趋势看,我市的地质灾害有加重的趋势。

二、主要地质灾害点的分布及其威胁对象

安阳市地质灾害隐患点主要分布在林州市和安阳县西部地区。其中林州市地质灾害隐患点主要分布在西部、北部山区、北部和东部矿区、红旗渠沿线及旅游区内。安阳县地质灾害防范重点区域为各铁矿煤矿矿区、小南海水库周围等。

1.林州市任村镇马家岩村北山坡崩塌隐患危岩体。该处有多块危岩体,岩体结构松散,抗风化能力不强,已发生多处裂缝,*年汛期以来裂缝明显增多、滑动速度加快。虽然多方筹集资金3万余元,对部分危岩体采取了支档、固定和破碎移取等措施,但仍未根除隐患,如遇雨天,极有可能滑动产生崩塌,危险性极大,将威胁岩体下40户300间房屋,160人的生命安全,经济损失预测上百万元。

2.林州市红旗渠拱水和任村段,该地段地质环境条件复杂,渠基不牢,是滑坡、泥石流等灾种的多发地段。

3.林州市番良——口上滑坡、崩塌、泥石流隐患区

该区面积558平方公里,地质灾害类型主要为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质隐患点14处。威胁周边村民、小学学生的生命安全。

4.林州市桃花洞七疙道村,处于山坡滑坡体之上,7户45间房屋已经出现不同程度的裂缝和歪斜,26人受到威胁。目前该滑坡体极不稳定。

5.安阳县小南海水库西善应村山体裂缝,该处山体裂缝不断扩大,最大一条裂缝长260米,可见深度22米,中间最宽处15米,整个山体有多处不同程度的裂缝。由于潜在山体滑坡位于库岸,且距西善应村不足百米,下方有乡级公路通过。因此,一旦发生滑坡,水库、公路必先遭受重创(*年8月公路曾发生局部塌陷),西善应村民财产安全受到极大威胁。初步估计,危害程度为特大型。特别是引发库水涌浪,将有溃堤之险,这对下游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

6.安阳钢铁公司李珍矿业公司尾矿库,面积较大,所处地势较高,未实施治理工程之前部分地段尾矿坝体窄,坝基不牢固,由废矿碴堆成,局部坝体已被破坏。洪水时节很容易发生大规模泥石流,目前经过治理,隐患基本消除,但仍应加强防范。

7.安阳县李珍村附近在采坑西壁约6米处出现一条地裂缝,其走向与壁沿走向一致,长约15米,宽约20~40厘米,在缝西约10米处就是乡间柏油公路,对行人和车辆构成较大威胁。

8.安阳县磊口乡泉门村村北老爷山山体裂缝。一旦发生崩塌,估计有数万方崩塌物翻滚而下,危及山下农田、矿山及人、畜安全。造成的经济损害可能在百万元以上。

9.安阳县下庄矿区、泉门矿区、李珍矿区、都里矿区等矿区的部分铁矿由于长期开采,部分地段出现地表裂缝、地面变形下陷,容易造成地面塌陷灾害,如许家沟乡下庄鑫盛铁矿、许家沟乡下庄昌华铁矿、磊口乡安河西坡铁矿、安阳市津安矿业公司西坡铁矿等目前已经出现地表塌陷,对过往的行人生命安全构成威胁。

10.林州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中划定出的50处地质灾害危险点、隐患点,包括因采矿活动引起的塌陷隐患区,如上台南山矿区、栗家沟金山矿区、东岗校场矿区、石村铁矿矿区、晋家庄铁矿矿区等地段,其中有的地方已发生一定程度的塌陷,如林州市钢铁公司铁路专用线北段多次发生地面塌陷,对林州市钢铁公司的铁路运输造成极大的威胁。栗家沟村南也发生地面塌陷,形成直径约10米,深约20米的塌陷坑。

11.滑县王庄镇新集村和城关镇刘店村共100余座房屋裂缝,对房屋安全产生破坏性影响。汛期对居民的人身安全造成较大威胁。

12.林州市任村镇南谷洞水库大坝右岸(任村—石板岩公路左侧)山体有一崩塌隐患危岩体。该危岩体南北长120米,东西宽50多米,平均厚度5米,裂缝最宽处12米,上下位移14米,总方量约32万立方米。该危岩体下面为任石公路及南谷洞水库,严重威胁职工生命安全及水库安全。

对于以上提到的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县(市、区)政府要组织国土资源、建设、水利、交通等部门和责任单位加强监测和预防,依据地质灾害可能发生的主要区段,圈定出重点防范范围,并具体落实到乡(镇)、村、居民点和各有关单位。其它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县(市、区)也要引起足够重视,加强巡查、监测和预防,并通过巡查、监测发现新的重大隐患点,采取预防措施,减少灾害损失。

三、重点防范期

根据我市的气候特点,6~9月份为主汛期,所以地质灾害防治重点期在6~9月份,但如果出现气候反常,雨季提前或推后,则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重点防范期。

四、地质灾害防治及监督管理措施

1.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领导,组织有关部门采取防灾救灾措施和开展地质灾害宣传教育,增强公众的地质灾害防治意识,提高公众的自救、互救能力,全面做好地质灾害防治的各项工作。

2.各县(市、区)要抓紧组建和完善县、乡级政府的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防治体系,编制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以应对各种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抢险救灾工作。

3.各县(市、区)国土资源、建设、水利、交通、旅游等有关部门要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河南省国土资源厅、河南省交通厅、河南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关于做好我省公路沿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通知》(豫国土资发〔*〕132号)、《河南省国土资源厅、河南省旅游局关于加强旅游区(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通知》(豫国土资发〔*〕232号)和《河南省国土资源厅、河南省气象局关于联合开展汛期地质灾害预报预警工作的通知》(豫国土资发〔*〕139号)的要求,迅速组织人员对本辖区内地质灾害重点隐患地区进行全面排查。对发现的灾害危险点要登记,提出防范措施和建议,建立防灾明白卡,并及时将防灾明白卡发放到受威胁的单位和人员手中,切实将灾害监测任务落实到乡镇、村和单位,同时明确具体责任人,务必做到任务到人、责任到人,建立健全群测群防网络,建立监测记录台帐,并共同编制本辖区的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报同级人民政府批转实施。

4.要认真落实汛期值班制度和地质灾害速报制度,速报内容和时间要求按有关规定执行。在汛期,各单位要有专门人员日夜值班,责任到人,值班到位,值班电话于汛期前报有关主管部门。如果突发地质灾害,必须按规定上报,并报请当地人民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及单位进行应急处理。

5.各县(市、区)国土资源、建设、水利、交通、旅游等有关部门要认真做好地质灾害险情巡查工作,要求在汛期前及汛期中加强对各责任区内主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巡查工作。巡查各主要灾害点是否进行了监测,是否登记、建卡,是否明确了监测责任单位和责任人,是否制定了预测预报方式和防灾避灾措施,群测群防网络是否健全等,巡查中发现问题要及时解决,并将巡查情况及时报市主管部门,同时抄报市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国土资源局)。

6.各级国土资源部门与气象部门要加强联系和协作,共同做好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及时向社会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信息。

7.必须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大力宣传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基本知识及经验。切实提高广大群众的防灾意识,增强防御地质灾害的能力。

8.各县(市、区)境内一旦发生地质灾害,所在县(市、区)人民政府及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要迅速了解灾情,按照《安阳市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要求,立即启动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组织干部群众进行自救互救,安置和疏散灾民,维护社会安定。力争将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9.市政府将组织国土资源、建设、水利、交通、旅游等有关部门对各县(市、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行检查。

友情链接